刘禹锡《蜀先主庙》赏析
刘禹锡——《蜀先主庙》

刘禹锡——《蜀先主庙》
刘禹锡——《蜀先主庙》刘禹锡——《蜀先主庙》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诗文解释】
天地间的英雄气慨千年之后仍然让人敬畏。
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振兴国业又恢复了五铢钱。
得到诸葛亮作为丞相建立了开国大业,可惜生了个儿子不像父亲这么贤明。
凄凉那时蜀国原来的歌妓,在魏宫前面歌舞。
【词语解释】
千秋:千年。
三足:比喻魏蜀吴并立。
业:功业。
相:诸葛亮。
故妓:以前的歌妓。
【诗文赏析】
1
这首诗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
蜀先主就是刘备。
先主庙在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东),本诗当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诗人凭吊蜀先主庙,想起开国的刘备与他不争气的儿子,心生感慨,慨叹了蜀国的兴衰。
全诗一气呵成,寓意深刻,气势雄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
蜀先主庙(刘禹锡)原文及赏析

蜀先主庙(刘禹锡)原文及赏析蜀先主庙(刘禹锡)原文及赏析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之一,他的诗作广泛流传,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其中一首名为《蜀先主庙》的诗作,描述了蜀汉的刘备在历史上建立的庙宇。
本文将先为您呈现这首诗的原文,随后对其进行赏析。
《蜀先主庙》原文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通过刻画刘备在建庙之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的景仰之情。
接下来,我们对这首诗意进行逐句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一句,意思是指刘备得知战事紧急,需要调兵北上收复蓟州。
这句话揭示了刘备身处战乱之中,十分辛苦和忧愁的情景。
“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刘备听到消息的刹那间,泪水就涌出,淋湿了他的衣衫。
这句话表达了刘备内心的悲痛和忧虑之情,也展现了他作为君主的担当和责任。
“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刘备看着妻子的忧愁表情,心生无限牵挂。
这句话揭示了刘备不仅要顾及国家大事,还要关心家人的困境,彰显了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感。
“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刘备回想起自己多年的学习和修养,不禁感到自豪与喜悦,激动得几乎要发狂。
这句话展现了刘备对于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白日放歌须纵酒”一句,刘备在蜀地建庙之前的日子里,过得十分快乐自在,把白天的时光用来高歌一曲,放纵自己享受人生的美好。
这句话表达了刘备对于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
“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刘备已经到了中年,但他依然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如同青春一般,对于回到故乡的渴望愈发强烈。
这句话表达了刘备对于家乡的深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刘备在这句话中的行动是代表他南征北战、决心征服天下的意志。
这句话揭示了刘备下定了决心,要打败敌人回到洛阳,实现自己的抱负。
总体上来看,刘禹锡的《蜀先主庙》通过刻画刘备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英雄君主的豪情壮志和家国情怀。
蜀先主庙 赏析

蜀先主庙》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 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 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这 咏史之作立意在赞誉英雄, 立意在赞誉英雄 首咏史之作立意在赞誉英雄, 鄙薄庸碌。 鄙薄庸碌。起二句确是先主 妙似不用事者。 庙,妙似不用事者。后四句 沉着之至,不病其直。 沉着之至,不病其直。”蜀 先主就是刘备。 先主就是刘备。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 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为匈奴族后裔。 ),为匈奴族后裔 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为匈奴族后裔。因避安 史之乱,举族东迁,刘禹锡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史之乱,举族东迁,刘禹锡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公元793年(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一同 公元 年 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 参与永贞革新,结果一同贬谪远郡,历尽坎坷。 参与永贞革新,结果一同贬谪远郡,历尽坎坷。晚年回 到洛阳,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到洛阳,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后加检 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其诗精炼含蓄, 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其诗精炼含蓄, 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 诗豪” “诗豪”。
首联“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高唱入云, 首联“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高唱入云, 突兀挺拔。细品诗意,其妙有三: 境界雄阔奇绝。 突兀挺拔。细品诗意,其妙有三:一、境界雄阔奇绝。 天下”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 “天下”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 至大无垠; 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 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 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遣词结言, 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 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 使事无迹。 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二、使事无迹。“天下英 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 今天下英雄, 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 与操耳” 三国志·蜀志 先主传》)。刘禹锡仅添 蜀志·先主传 与操耳”(《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刘禹锡仅添 便有庙堂气象。 意在言外。 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三、意在言外。“尚凛 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 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 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 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 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 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 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蜀先主庙》(刘禹锡)评析

《蜀先主庙》(刘禹锡)评析原文:《蜀先主庙》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评析:这是一首具有史论性质的咏史怀古诗。
作于长庆二年(822)至长庆四年(824)之间,时作者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
蜀先主庙,即刘备庙,在夔州境内。
一、二两句从“天下”、“千秋”两个宏观的角度着眼,极言刘备之“英雄气”。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两句气象雄浑,立意不凡,诗人以此笼罩全局,有先声夺人之势。
首句暗用《三国志》“操语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一句,而只在“天下英雄”下添一“气”字,便使之呈现出巍巍庙堂之美学意象,又不露使事痕迹。
三、四两句深入一层,赞颂讴歌刘备的功业。
下句,意谓对汉朝基业之继承。
“五铢钱”是汉武帝以来的钱币,王莽篡汉后废止不用。
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这里用“复五铢钱”代指先主要恢复汉业。
上句是为实现下句的目的的手段。
其中创业之艰辛,诗人未提及一语,读者尽可遐想:刘备戎马半生,转战南北,栉风沐雨,呕心沥血,几经胜败,才得以在乱世之中“势分三足鼎”。
有远大政治抱负而未能实现的刘禹锡,对蜀先主刘备,崇敬之中,不无钦羡。
前四句,全面铺叙,大事渲染,是“开”;后四句急转直下,悲不自胜,为“合”。
五、六两句表面上是说,刘备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然其子刘禅却不能效法先主,葬送了蜀国基业;骨子里则含有更深的寓意。
诗人作此诗时,靠镇压“永贞革新”上台的唐宪宗李纯已在宫廷政变中丧生。
痛定思痛,诗人对镇压革新、误己误国者的一腔愤怒,借着抨击蜀后主刘禅倾泻出来了。
先主,后主,一褒一贬,爱憎分明。
七、八两句辛酸苦涩,伤感悲凉。
《三国志》载:“后主亲诣司马府下拜谢。
(司马)昭设宴款待,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皆坠泪,后主嬉笑自若。
”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诗人借这个故事讽谕当今最高统治者:如果再一意孤行下去,象蜀后主那样昏庸颟顸,狎近小人,疏远贤良,国家就灭亡无日了!这两句诗感慨遥深,余味不尽。
《蜀先主庙》刘禹锡唐诗鉴赏

刘禹锡诗中刘备庙堂艺术表现《蜀先主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描绘了先主庙堂的威势逼人。
颔联“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紧承首联的“英雄气”,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突出了他得诸葛亮的辅佐能开国,而儿子却不能承袭父业,反不如诸葛亮这个平民。
颈联“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进一步从正反两面补足第二联,反衬出刘备的英雄形象。
尾联“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刻画出刘备的长于任贤和“扶不起”的儿子,蕴含着诗人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哀叹。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在用典上非常有特点。
首先是交错用典。
首联“天地英雄气”典出曹操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千秋尚凛然”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恒温问袁恪:‘卿辈何方秀?’恪曰:‘入愧丈人不与晚达。
’恒温后与语人曰:‘使君蜂目已露,但喉鼻未开。
我固疑是老魅山阿者。
’”。
首联结句处不写庙堂威势自己彰,而是突然横插以上典故。
颔联不用典。
“得相能开国”,即指刘备得诸葛亮辅佐才开创蜀汉大业。
至于下句,刘禹锡仅另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又引用桓温语来刻画刘备身后的萧条。
用典处处呼应,有取有舍,以少总多。
其次是善于概括典型的历史镜头。
刘禹锡这首诗中选用的曹操对刘备语、桓温语以及刘禹锡自拟的“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都是概括性很强且很富典型意义的镜头。
典型性强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外化;同时由于又经过了诗人艺术的提炼和加工而高于生活,所以这个形象比生活中的刘备更集中、更概括、更生动。
最后是“尚”字的妙用。
仅一个“尚”字就写出了先主庙堂依然威势逼人,其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似存;同时又包含着诗人对业已消亡的蜀汉政权的怀念。
刘禹锡《蜀先主庙》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蜀先主庙》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今属河南)人,郡望中山(今河北定州),出生在嘉兴(今属浙江)。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
十一年,授太子校书。
后入杜佑幕任掌书记,调渭南县主簿,入朝为监察御史。
“永贞革新”,他是王叔文集团的核心人物,任屯田员外郎。
革新失败,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后奉召回朝,旋因玄都观诗得罪权贵,出历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前后度过了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活。
入朝历主客、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又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直到开成元年(836),方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因称“刘宾客”。
后迁秘书监分司,加检校礼部尚书,世又称“刘尚书”。
两《唐书》有传。
刘禹锡奋发有为,立志改革,虽屡遭贬谪而不改初衷,身处逆境而不肯屈服,历任地方官而多有惠政。
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并称“刘柳”。
又是唐代文人词的主要作者,更是杰出的诗人,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精练含蓄,骨力豪劲,韵味隽永,富有哲理,并注意向民歌学习,清新自然,脍炙人口,流传颇广。
现存诗八百余首,有《刘梦得文集》行世。
【原文】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 [1] ,千秋尚凛然 [2] 。
势分三足鼎 [3] ,业复五铢钱 [4] 。
得相能开国 [5] ,生儿不象贤 [6] 。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7] 。
【注释】[1]地:一作“下”。
英雄:指刘备。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曹操谓刘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2]千秋:犹千载。
凛然:令人肃然起敬的样子。
[3]三足鼎:谓蜀、魏、吴三国鼎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4]五铢钱:原注:“汉末谣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五铢钱,王莽篡汉废止不用,东汉光武帝又从马援奏请重铸,天下称便。
刘禹锡《蜀先主庙》古诗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蜀先主庙》古诗原文及赏析【年代】:唐【作者】:刘禹锡——《蜀先主庙》【内容】: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作者小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
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
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
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注释】:蜀先主:指蜀国开国君主齐备,其子刘禅为蜀后主。
先主庙在虁州(今四川奉节县)。
凛然:严厉,形容令人敬畏的神态。
三足鼎:比喻魏蜀吴三国并立。
业复句:王莽代汉时,曾废五铢钱,至光武帝时,又从马援奏重铸,天下称便。
这里以光武帝恢复五铢钱,比喻刘备想复兴汉室。
生儿不像贤:意指儿子刘禅未曾像先主那样贤明。
凄凉两句:蜀汉降魏后,刘禅迁至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
魏太尉司马与之宴,并使蜀国女乐歌舞于刘禅前,旁人皆为他感伤,他却喜笑自若。
伎:同“妓”,女乐。
实际也是俘虏。
【赏析】:这首诗是赁吊古人的,也可以看成史论诗,怀古而未悲今,但有英雄难觅的意蕴。
主要在于称颂刘备,而贬讥刘禅。
在赞颂刘备一生功缚的同时,颇感英雄难觅,无后人继,对后人不无启迪。
诗的首联写刘备在世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千秋后的庙堂仍然威势逼人。
刘禹锡《蜀先主庙》诗词鉴赏

刘禹锡《蜀先主庙》诗词鉴赏蜀先主庙唐代:刘禹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来舞魏宫前。
译文先主刘备英雄气概充满天地,千秋万代一直令人肃然起敬。
建国与吴魏三分天下成鼎足,恢复五铢钱币志在汉室振兴。
拜诸葛亮为丞相开创了国基,可惜生个儿子不像其父贤明。
ZUI凄惨的是那蜀宫中的歌伎,在魏宫歌舞刘禅也毫无羞情。
注释诗题下原有注:“汉末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天地英雄:一作“天下英雄”。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势分”句:指刘备创立蜀汉,与魏、吴三分天下。
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
此代指刘汉帝业。
“业复”句:王莽代汉时,曾废五铢钱,至光武帝时,又从马援奏重铸,天下称便。
这里以光武帝恢复五铢钱,比喻刘备想复兴汉室。
相:此指诸葛亮。
不象贤:此言刘备之子刘禅不肖,不能守业。
“凄凉”两句:刘禅降魏后,东迁洛阳,被命为安乐县公。
魏太尉司马昭在宴会中使蜀国的女乐表演歌舞,旁人见了都为刘禅感慨,独刘禅“喜笑自若”,乐不思蜀(《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女乐,实际也是俘虏。
赏析《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
这首咏史之作立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
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
细品诗意,其妙有三:一、境界雄阔奇绝。
“天地”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
二、使事无迹。
“天地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
”三、意在言外。
“尚凛然”三字虽然仅仅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蜀先主庙》赏析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所作,全诗在构思上是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所描写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蜀先主庙作者: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赏析】
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
细品诗意,其妙有三:一、境界雄阔奇绝。
“天地”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
二、使事无迹。
“天地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
”三、意在言外。
“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自不待言了。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
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
“五铢钱”是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
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
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
“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
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
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
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
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
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
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创作背景】
蜀先主就是蜀汉昭烈帝刘备。
蜀先主庙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县东)白帝山上,刘禹锡曾于公元821—824年间任夔州刺史,此诗当作于此时。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