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金陵怀古》 赏析
金陵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

金陵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金陵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金陵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1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注释苍苍:苍白色。
帝王州:指金陵曾为六朝古都。
列宿:指天上的星宿。
霸业大江流:意思是古代的帝王霸业已似江水一般逝去。
绝:冲断。
驰道:《三辅黄图》:“驰道,天子所行道也。
”古丘:指六朝时的陵墓。
台倾鳷鹊观:意思是鹪鹊观楼台已倾坏。
一鹩鹊观,六朝时所建宫室,今无考。
宫没凤凰楼:意思是凤凰楼宫室荒投。
凤凰楼,在凤凰山上。
南朝宋元嘉年间所建。
清暑:清暑殿,在台城内,晋孝武帝所建。
虽暑月尤有清风,故以为名。
芳园罢乐游:意思是乐游园里已经没有了游乐。
芳园,指游乐园,在覆舟山南,北连山筑台观,苑内造正阳、林光等殿。
玉树:即《玉树后庭花》。
注释苍苍:苍白色。
帝王州:指金陵曾为六朝古都。
谢眺诗《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列宿:指天上的星宿。
霸业大江流:意思是古代的帝王霸业已似江水一般逝去。
绝:冲断。
驰道:《三辅黄图》:“驰道,天子所行道也。
”古丘:指六朝时的陵墓。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晋代衣冠成古丘力”诗句。
全句意思是古墓已坏,长满松树。
台倾鳷鹊观:意思是鹪鹊观楼台已倾坏。
一鹩鹊观,六朝时所建宫室,今无考。
宫没凤凰楼:意思是凤凰楼宫室荒投。
凤凰楼,在凤凰山上。
南朝宋元嘉年间所建。
因有风集此,·赦名。
清暑:清暑殿,在台城内,晋孝武帝所建。
虽暑月尤有清风,故以为名。
(见《景定建康志》)芳园罢乐游:意思是乐游园里已经没有了游乐。
芳园,指游乐园,在覆舟山南,北连山筑台观,苑内造正阳、林光等殿。
玉树:即《玉树后庭花》。
赏析月光照着南京,诗人不尽悲从中来。
星星还是那几颗星星,而金陵的王气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路之尽头是浩淼的湖水,古墓上的苍松翠柏老态龙钟;昔日那么繁华的妈鹊观、凤凰楼、清暑殿和乐游苑,也都荒废残破,少有人来。
宋词诗词与赏析-《西河·金陵怀古》

宋词诗词与赏析-《西河·金陵怀古》《西河·金陵怀古》由北宋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是一首咏史之作。
全词三阕结构:上阕起调至“风樯遥度天际”,写金陵胜境;中阕由“断崖树”至“伤心东望淮水”,写金陵古迹并发出凭吊;下阕由“酒旗戏鼓甚至处市”至末,写目前景物及千古兴亡之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西河·金陵怀古》宋词诗词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西河·金陵怀古》宋代:周邦彦佳丽地。
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
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译文及注释译文南朝金陵兴盛的情景,而今谁还能记忆呢?江岸环绕着髻鬟似的山峰相对耸立。
长江的大浪长年累月扑打这座孤独而寂寞的古城张着风帆的船正向遥远的天边驶去。
临水的陡峭山崖上的树好像倒下来靠在崖上.莫愁姑娘或许曾在这里系过艇子吧!一切只剩下陈迹了,但只见郁郁苍苍一派青色,还有那浓雾中露出的半截城垒。
夜半更深,月亮从女墙上升起来,而赏心亭东望著秦淮河。
那酒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究竟到休息去寻找呢?想来就是东晋时代王谢家族的府居所在。
燕子不知道这是什么世代。
燕子在夕阳里喃喃细语,好像也在相互诉说这里的盛衰兴亡吧。
注释西河:唐教坊曲。
佳丽地:指江南。
更指金陵。
用南朝奇谢眺《入城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朝盛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建都于金陵。
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
莫愁相传为金陵善歌之女。
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燕子不知何世: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看着金陵这样繁华美丽的地方,有谁还记得南朝的繁华盛世?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昔日的故都尽是一片生机,环形的山峰相对而出。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金陵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抒怀诗。
诗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通过对金陵旧事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对昔日辉煌的怀念和对当时时局的忧虑。
本文将从诗歌结构、诗歌主题、诗歌人物形象和诗歌语言等多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和阅读。
一、诗歌结构:《金陵怀古》共分三段,每一段结构相似,都是由对景的描绘引出对历史的回忆和感叹,并通过对当代局势的批评和警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二、诗歌主题:《金陵怀古》主题是怀古,诗人通过怀念金陵昔日的辉煌和历史名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逝去的岁月的怀念。
同时,诗人也对当代的局势进行了批判,警示人们要珍惜当下,追求进步,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三、诗歌人物形象:1.金陵城:诗人将金陵城看作一个有灵性的人物,通过对它的描绘和寓言,展现了它作为古城的形象和历史的沉淀。
2.建康故都:诗人通过对历史名人的感叹和怀念,将建康故都作为一个生动的形象,展示出它的辉煌和美丽。
3.贾生:贾生是诗中一个历史名人,诗人通过对他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奋斗、追求进步的人的敬仰和喜爱。
四、诗歌语言:1.对景描写:诗人通过对金陵城、灵谷寺、润州去而复返的景物进行描写,营造出悠闲的氛围和历史的痕迹,让人不由得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
2.寓言画面:诗人通过寓言的形式,将金陵城比喻为一位有智慧、有价值的老人,增强了对古城的怀念和留恋。
3.史诗式的语言:诗人通过对历史名人如陶潜、刘伶、贾岛等的赞美和评价,突显他们的卓越精神和文化价值,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精神的崇敬和追求。
4.慷慨激昂的语言:诗人在对当下局势的批评和警示中,采用了慷慨激昂的语言,表现出自己的忧患和担忧,勾起了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综上,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是一首抒怀诗,通过对金陵旧事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对昔日辉煌的怀念和对当时时局的忧虑。
同时,诗歌中对历史名人的赞美和对当代的批判,使得诗歌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寓居吴兴》《金陵怀古》《贾客词》《酒泉子 空碛无边》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寓居吴兴》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寓居吴兴曾几相对真成泣楚囚①,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低回又作荆州梦②,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_________①楚囚:《左传》载楚人钟仪被俘事,此指渡江南逃。
《世说新语》载:晋室南渡后,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②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
_________1.请指出这首诗颔联的妙处,并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构思巧妙,“但知绕树”对“不解营巢”,自嘲无能,慨叹生活困难。
(2分)②用语巧妙。
“但知”“不解”,用语自然,却极富表现力,写出了自己漂泊无依,处境艰难的窘迫;运用比喻修辞,把自己比喻成绕树的飞鹊和不善营巢拙鸟,表达了无处安身,处境艰难的伤感;用典,借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典故,写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惆怅与不平的情感。
(答出2处给3分)2.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忧国忧己的伤感之情。
(2分)江北江南,音讯断绝,成了两个世界,眼前的秋风秋雨,凄清悲冷,自己不能滞留于此,秋风秋雨,既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暗指国家风雨倾覆的时局;国家破亡,自己想如王粲投靠刘表一样,依靠某个有权势的人,获得暂时的安定,但也是梦想,他放眼遥天,只见到夕阳西下,孤云飘浮,不觉油然而生漂泊落魄、徘徊郁郁的愁情。
(4分)简析诗首联慨叹徒作楚囚相对,无计克服神州;颔联转写自己的处境与生性;颈联进一步抒写忧国之情;尾联宕开一层,语意双关。
全篇以家国之慨始,以身世之叹结,隔联相承,起得突兀,结得低回不尽。
《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金陵怀古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诗。
诗中写道:“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背面朝天子,石城东面入海山。
”全诗形象地描绘了金陵(今南京)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于金陵古城的怀想之情。
诗中“登高壮观天地间”一句,描绘了登高远眺金陵的景色。
金陵位于长江下游平原,被大江所环抱,山水相间,景色壮美。
在唐代,金陵已成为江南名城,文化繁荣,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留下了大量的赞美。
诗人通过登高远眺金陵,深刻地感受到了金陵的繁华之所在。
“大江茫茫去不还”一句,将长江的远大和厚重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所描绘的大江,不仅是物理上的长江,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和历史的见证。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经千年沧桑,华夏文明在长江流域逐渐形成并得以传承。
诗人通过描绘长江,表现出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黄山背面朝天子,石城东面入海山”一句,突出了金陵所在地的特殊地理位置。
黄山、石城山都是著名的山岳之地,而金陵位于这两座山的中间,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外敌入侵。
古代时,金陵是南朝及各代的都城,历经战乱。
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征讨天下,曾屯军于金陵,治理了南方。
诗人通过黄山、石城山的特殊位置,赞美了金陵的战略要地和历史重要性。
金陵怀古是一首咏史之作,它所表达的是对于金陵古城的敬仰与怀念。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鼎盛时期,而金陵则是当时南方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诗人在此表达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崇敬之情,在塑造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金陵怀古这首七绝诗,通过对金陵古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感慨之情。
它不仅是一首具有文学价值的诗歌,更是一首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作品。
《金陵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金陵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金陵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
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
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
兵戈凌灭。
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
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
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
高楼谁设。
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翻译要理解诗人李商隐深有感概地说:“三百年间同晓梦”(《咏史》),韦庄也曾叹息“六朝如梦鸟空啼”。
(《台城》)所以,词中感叹“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
”时光流驶,岁月惊心,如今,因年代久远,战争的痕迹已经泯灭了,豪华销尽了,“六朝旧事随流水”(王安石《桂枝香》),“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几见银蟾自圆缺”。
银蟾,指月亮。
作者认为只有天上的明月,阅尽人间的改朝换代,盛衰兴废,不管“歌沉玉树”,“繁华销尽”,她照样年年月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
她,是历史的见证。
这意思和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颇相类似。
上片的怀古不是为怀古而怀古,不是为六朝的覆灭唱挽歌。
在怀古的背后,寄托着作者的政治见解和提供的历史教训,希望南宋统治者能以六代兴亡作为历史的镜子,不要重蹈六朝灭亡的覆辙。
其忠贞之情,可昭日月。
下片即景抒情,“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
”森,茂密;发,指毛发。
《江树森如发”,指江树茂密如发。
“潮落”二句由上片写景怀古过渡到下片的即景抒情。
鄱阳临近鄱阳湖,湖水流入长江,联系到上文的“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因而联想到“潮落潮生”,自己也心潮起伏,心事浩茫。
想到自己屡遭贬斥,身为迁客,有谁怜惜我“老大伤名节”呢?“老大伤名节”的核心仍然是指自己年华老大,屡遭贬谪,抗金之志未酬,未能做到功成名就,深为浩叹。
但他表示“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
“岁寒”,见《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此志应难夺”,化用《论语》:“匹夫不可夺志也。
”夺,改变的意思。
李纲是说,虽然“岁寒”(喻环境险恶、困难),但他要象松柏那样青苍挺拔,不畏冰雪侵凌;虽然“途远”,要赶走金兵,不是短期内可达到目的的,但他不怕投降派的打击迫害,不管环境多么险恶,不管达到目的的道路有多么漫长,他决定坚持到底,矢志不移。
《金陵怀古》全诗翻译赏析

《金陵怀古》全诗翻译赏析《金陵怀古》全诗翻译赏析诗,汉语一级字,读作shī,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本义是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语言,后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金陵怀古》全诗翻译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这两句大意是:国家的盛衰兴亡取决于人事,山川地势的险要是不足凭恃的。
出自刘禹锡《金陵怀古》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释:冶(yè)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
征虏亭:亭名,在金陵。
蔡洲:江中洲名。
幕府:山名译文春潮淹没了冶城旁的小洲,黄昏的太阳斜照着征虏亭。
蔡洲上长满了嫩绿的新草,幕府山上的烟云缭绕依旧。
国家的兴旺衰败事在人为,山川本身只是大地的形状。
与一曲《玉树后庭花》啊,哀怨凄恻,实在不堪欣赏。
赏析:公元826年(宝历二年)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
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
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
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
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
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
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
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
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金陵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描写金陵城的长诗。
这首诗通过描写金陵城的昔日荣华和今日的衰败,表现了文人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于历史沧桑的思考。
首先,刘禹锡在诗中对于金陵城的昔日荣华进行了描绘。
他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所描述的黄鹤楼和扬州都是当时的江南名胜,黄鹤楼是一座在汉代就有的古楼,曾经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扬州则曾经是东晋和南朝时期的文化重镇。
这里的烟花三月,孤帆远影,长江婉转,无不表现出金陵城曾经是一个红尘俗世,文化繁荣的地方。
其次,诗人透过对于金陵城的现状描绘,表现出历史沧桑所带来的消逝和衰败。
他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求田问舍招旧主,垂拱千载知不足。
”这里所描述的洛阳、玉壶,以及“求田问舍”和“垂拱千载”等成语都是指唐代时期极为繁荣的景象。
而现在的金陵城,则是如今所不复存在的景象:朽木逢春犹再发,荣枯一一寻遍数。
这里的朽木、荣枯,以及“寻遍”而未果,都表现出了历史的流转和岁月的无情。
最后,刘禹锡在最后一段体现出的是对于历史的追思,对于金陵城过去的兴盛与今天的沉寂所带来的感慨。
他写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即合,所念皆是前尘。
”这里的“人生天地间”所表现出的是人的短暂,而“前尘”则是指一段已经过去的历史。
刘禹锡在这里对于长江的“天际”、“婉转”所表现的沧桑感慨下,体现一种对于历史的追忆和厚爱情怀,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文化自信和复兴精神。
综上,刘禹锡的《金陵怀古》通过对于金陵城的红尘俗世、文化繁荣、历史沧桑和现状消逝的描绘,表达出他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感叹,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的追忆和厚爱情怀,展现了唐代文学中浓烈的文化自信和复兴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
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
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
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
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
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
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
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
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
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
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
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
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
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
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变异呢?没有,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
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
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
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
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
”即由此化出。
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记取呢?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
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
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
”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
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
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
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同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
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
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
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
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
居十年,召还。
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
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
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
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
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
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
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
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
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
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有说是洛阳人,有说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说是定州人以及中山无极人。
据查有关史料,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
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关于说其“彭城人”,经查此说,出自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
那不过是随顺当时“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里》)的习俗罢了。
因此“刘禹锡彭城人”说法是不确切的。
说刘禹锡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无极人,还得从他七世祖刘亮说起。
周汉时期,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无极同时也是定州的属地。
刘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实则中山无极人,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
”此外清《畿辅通志》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也都有刊载。
经过反复查证和咨询有关专家,刘禹锡祖籍确认为无极,是有据可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