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之潇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合集下载

文化传统永州

文化传统永州

文化传统永州
永州,一个充满着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

这里的民风淳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无论是民间艺术、传统节日还是饮食习俗,都展现出了永州独特的魅力。

在永州,民间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如花鼓、土戏、腰鼓等,这些艺术形式流传至今,成为了永州文化的一部分。

每逢节日,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如火如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也让永州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

除了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也是永州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农历正月的
迎春节、端午节的龙舟赛、中秋节的赏月活动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这些节日里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外,永州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美食丰富多样,有着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菜肴,如腊肉粉、酸辣粉、米粉糕等,这些美食不仅滋味可口,更是承载了永州人的情感和记忆,成为了永州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永州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承载着永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是永州的骄傲和自豪。

在当今社会,保护和传承永州的文化传统显得尤为重要,让这些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永州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探寻和了解永州的魅力。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作者: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学习研究小组来源:《新湘评论》2024年第08期从瑰奇浪漫的不朽诗篇楚辞、道脉千年的正统之学理学,到洞庭湖畔天下名楼岳阳楼、岳麓山脚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再到近现代那一抹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浸染的鲜红底色,湖湘文化的底蕴之深厚让人惊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精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时代使命中,是一种独特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参照,需要湖南儿女担当起守正创新的光荣使命。

湖湘文化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湘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地域文化之一。

马王堆、玉蟾岩、高庙、城头山、炭河里、里耶、长沙窑、老司城等重大考古发现,都是湖南先民在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创造过程中留下的不凡烙印。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苗蛮土著文化在此交相融合,长沙具有了“屈贾之乡”的美誉。

衣冠南渡后中原地区更多先进文化传入湖湘大地,直至唐宋以降,李白、杜甫、元结、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元稹、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文人相继汇聚,形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繁荣胜景。

随着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跻身全国四大书院之列,湖南成为全国文教中心,宋明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等人活跃于此,为湖湘文化注入理学因子,形成影响深远的湖湘学派。

近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湖湘儿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赢得“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的盛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大批湖南人走出家乡,用奋斗和鲜血书写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壮丽史诗,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

湖湘文化一路沿着中华文明之路发挥着独特魅力,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元,为我国文明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助力于中华文化的主体建构。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参与中华文化建构的历史。

湖湘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发展机遇、独特贡献,均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紧密相关。

追梦锦绣潇湘,传承永州文化作文

追梦锦绣潇湘,传承永州文化作文

追梦锦绣潇湘,传承永州文化作文
永州是一方流淌着文脉、流淌着思想、流淌着精神的文化高地,不仅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而且直达心灵、扣人心弦,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从舜帝“只为苍生不为身”的高尚精神,到柳某元“吏为民役”的民本思想,到周某颐“出淤泥而不染”的圣贤风范,到陶某“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胸怀,无不彰显永州作为文化高地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所以说,山水散文发端于永州,既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这里山川溪涧纵横交错,山水美景自成画廊,有描绘不尽的山水长卷;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令历代名人心生向往、寻胜泼墨,名诗、名记、名篇层出不穷,有品读不尽的山水文章。

柳某元谪居永州十年,得益于永州山水的“江山之助”,得益于永州百姓的淳朴义气,永州十年都是文章。

其后,欧某修吟咏出“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陆游赞叹“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可以说,“文章”二字早已深深印刻在潇湘大地上,融入到永州人的血液里。

我们举办山水散文节,就是要走进文化永州,就是要读懂永州文化,就是要延续永州文脉,谱写永州文化新篇章。

今年,我们乘着全省首届旅发大会的东风,已经策划推出了“湖湘探源之旅、瑶寨康养之旅、石刻研学之旅、古村探秘之旅、红色解码之旅”五条精品旅游线路,敞开胸襟盛迎八方来客跟着历代名人来打卡、读着千古诗文游潇湘。

我们坚信,在新的时代,永州的“醉美山水”,一定会成就更多、更美、更响亮的新时代“天下文章”。

潇湘为什么是美的象征

潇湘为什么是美的象征

潇湘为什么是美的象征作者:萧然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7年第02期游览南岳衡山,常可见一道颇为特别的风景,那就是一群群由长者手捧香炉引路、年壮者高擎“南岳进香”大旗的进香大军。

他们载歌载舞,形成了“南岳八怪”中的“千里歌舞来朝拜”。

九嶷山境内有九座形状相似的山峰,所以总是让游人感到疑惑,难以区分,“九嶷山”也因此得名。

这里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留下了许多关于舜帝的传说和故事。

从汉代以后,“潇湘”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成为美的象征。

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中,就根据宋代宋迪创作的八幅山水画题目,描述了潇湘流域的八处佳胜,这便是著名的“古潇湘八景”。

1637年正月十一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从江西武功山进入湖南茶陵县,从湘东到湘南,然后出湘赴粤,进行了为期一百多天的湖湘之行:株洲、衡阳、永州、郴州……徐霞客沿潇湘流域而行,用智慧的眼睛,发现了广袤潇湘的大美。

徐霞客所经之处,人文胜迹星罗棋布:舜帝陵、岳麓书院、柳子庙、周敦颐故居……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点缀在潇湘大地。

最令徐霞客惊叹的,是这里锦绣如画的自然景观: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风景与人文气息并重的九嶷山,还有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风光旖旎的湘江……徐霞客当年描述的那些摄人心魄的美景,屹立在苍茫、旷远时光中,至今让我们震撼。

“惟有南岳独如飞”深厚的宗教文化和福寿文化在中国众多的苍翠青山中,有5座被人们神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象征,那就是“五岳”,而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便位于潇湘大地上。

“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

”清人魏源在《衡岳吟》中的这句描述,非常清晰地道出了南岳衡山的特色:飘逸灵动。

而如此特色的根本,主要依赖于这里葳蕤茂盛的自然植被和起伏多变的群峰竞秀。

衡山山脉南起“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回雁峰,北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岳麓山,横跨湖南省八个市县,逶迤八百里,由巍然耸立的72座山峰组成,亦被称作“青天七十二芙蓉”。

潇湘文化基础常识

潇湘文化基础常识

潇湘文化基础常识潇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潇湘文化以湖南为核心,涵盖了湖南以及周边地区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价值观念。

下面将从潇湘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统习俗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潇湘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国文化。

楚国是湖南地区的主要部分,其文化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楚文化的兴盛为潇湘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潇湘文化还受到了岳麓书院的影响。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它位于湖南长沙,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岳麓书院孕育了大量的文化人才,为湖南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潇湘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

潇湘文化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湘绣、湘剧、湘曲等。

湘绣是湖南的传统手工艺,以其精湛的刺绣技艺和独特的图案风格而闻名。

湘剧是湖南地方戏曲,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而受到广泛喜爱。

湘曲是湖南的民间音乐,以其悠扬婉转的旋律和深情浓郁的歌词而深受人们喜爱。

这些艺术形式都展现了潇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潇湘文化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

比如湖南的端午节,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这位楚国爱国诗人。

另外,湖南的春节也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更是人们传承和弘扬潇湘文化的重要途径。

潇湘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潇湘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为湖南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湖南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潇湘文化的价值观念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潇湘文化强调家庭、友情、亲情等传统美德,提倡勤劳、诚实、宽容等品质,这些价值观念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潇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艺术特色、传统的习俗以及深远的社会影响。

了解和传承潇湘文化,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于推进潇湘水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关于推进潇湘水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湘 江、 水及其 众 多支流 环绕 的永 州 , 市 建设 潇 城
是一种 文化 符 号 , 更是 经 济发展 的动 力 源泉 。
( )水文化促 进 永 州涉水产 业发展 。 1
处处将折射 着潇湘水文化带来的光环。这里 山青水 碧、 天蓝地绿 , 处处充满诗情画意。提升城 市水文化
通 常 水体 ( 、 、 、 具 有 5种功 能 : 利 功 品 质是 永 州成 为 宜居 城 市 的关键 ,“ 文 、 态 、 江 河 湖 海) 水 人 生 精
( )水文化 非物 质遗 产 源远 流长 。 3
永 州 民间与 水文化 有 关的龙 舟竞 渡 、 莲船 、 采 端
午粽 子 、 民歌 民谣和 水上祭 祀 活动 , 为老 百姓喜 闻乐 济 与水 文化 和谐 发展 。 见代代 相传 。 百舸 争 流的道 县龙 舟赛 , 风格 奇 绝的女
田龙 家大院等 永 州古村 令人 流连 忘返 ;二妃 千 里寻 夫泪 洒斑 竹 、 王 率众 千 家峒 阻兵 、 葛亮督 军桂 永 盘 诸
晒兵 书等广为人 知的水故事流传千载 ;红楼梦》 《 名
南省水域 最 广 、 量 最 多的地 区之 一 , 南水 乡特 色 著 中林黛玉所住“ 水 江 潇湘馆” 蒴岛右岸至今依存的“ , 潇
勤劳勇敢的永 州人 民在 千百年 来与水 的斗争 化 河道 、 水 空 间、 史文化 融 为 一体 , 亲 历 营造 优 美的 中,水涨堤高” “ 驯服 洪水, 牢牢掌握 了治河权。有史 水 生 态旅 游环 境 , 河湖 水 面不仅发 挥供 水 、 水和 使 排 可查历史上记载较早的水事活动有秦始皇修灵 渠, 防 洪功能 , 更成 为 游客游 览 、 乐、 憩 的名胜 地 。 娱 休
十 分鲜 明 。现 有各 类 水域 面积 987k , 3. mz占全 市 总 湘庙 ” 更是 永 州 潇湘水 文化 的历 史遗存 。 , 1 面积的 4 ‰ 每 年 过境客 水 4 8 m 湘江在 永 州 . 2 6亿 。 I 境 内 绵延 伸 展 23 k 占全 长 的 2 . 并 派 生 出 2 m, 6 %, 1

《永州的潇湘文化》高中作文800字

《永州的潇湘文化》高中作文800字

《永州的潇湘文化》高中作文800字标题:永州的潇湘文化一、引言湖南永州,位于长江以南,潇水和湘江交汇处。

这里不仅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更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潇湘文化底蕴。

永州的潇湘文化,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载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智慧与勇气,承载着他们的情感与理想。

二、主体(1)潇湘文化的渊源潇湘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永州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形成了独特的潇湘文化。

这种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融合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

(2)潇湘文化的内涵潇湘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体现在永州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艺术创作等各个方面。

比如,在生活方式上,永州人民尊重自然,热爱生活,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民间工艺和美食;在思想观念上,永州人民崇尚自然,强调和谐共生,反对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在艺术创作上,永州的山水画、诗词歌赋等都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3)潇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了保护和传承潇湘文化,永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设立了潇湘文化保护区,对潇湘文化的代表性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建立了潇湘文化博物馆,展示潇湘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开展了潇湘文化节,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潇湘文化。

三、结论总的来说,永州的潇湘文化是一种深厚而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既有古老的传统,又有现代的气息,既有地方特色,又有世界眼光。

我们应该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用实际行动来传承和发展潇湘文化,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四、结语永州的潇湘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又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我们应当深入了解和学习潇湘文化,将其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潇湘文化的魅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熠熠生辉。

中华文化寻踪之旅湖南永州征文

中华文化寻踪之旅湖南永州征文

中华文化寻踪之旅湖南永州征文湘江从远古走来,碧浪荡涤着尘埃;潇水向未来奔去,欢歌回荡在天外。

两条水带绕山丘,穿田涧,百折千回后汇聚于永州蘋岛,滋养着这片土地上汇聚的人文气息。

从此,“锦绣潇湘”的美名蜚声中外。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上下五千年,每座城市都有值得炫耀的独特资本,而在永州,值得炫耀的东西远不止一点。

各种文化的交融,五彩斑斓的光芒总让人目不暇接。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古名零陵,即得名于舜葬九嶷。

永州历史悠久,曾为秦汉古郡,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永州人便在这片史称蛮荒之地的地方生生不息。

因地处楚越之交,自古深受楚越文化的双重影响,大批仁人志士纷沓而至,化育着潇湘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

虽经年流转,但其2300多年的建城史,依然彪炳千秋。

舜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孝感天地、德播人间”。

4000多年前舜帝那次流芳百世的的南巡,感古动今!舜帝在永州留下的古老文物,伴随着那些动人的传说,融汇交织成了一个舜文化圈,尤其以孝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之源,虽历经沧桑,仍历久弥新,渊远流长。

陵庙内保存的36方祭碑见证了悠久,参天古木掩映着的石雕述说着历史,透过伟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旷世吟诵,夹杂着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流畅和抒情中,历代帝王无不“望祀虞帝于九嶷山”,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帝乡”“道德之乡”的美誉自此声名远播。

柳学文化:光阴荏苒,时光转瞬即逝。

一个从京城被贬的文人柳宗元的到来,才让这座被舜陵光辉荫庇了几千年的地域从此更加光彩夺目。

“后先生盖千祀兮,余再逐而浮湘”。

也许是“悲愤出文豪,苦难出诗人”的缘由吧,柳宗元宿命般地离开长安,途径湘江与汩罗江之处,思古感今,于是写下了《吊屈原文》这篇吊人也自吊的凄苦绝唱。

南宋文学家汪藻在《永州柳先生祠堂记》中指出:“盖零陵者十年,至今言先生者必曰零陵,言零陵者必曰先生……零陵徒以先生之故,遂名闻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永州之潇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付星星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
摘要:湖南永州是潇湘文化之地,也是中华道德文明之源。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永州潇湘文化在发展与传承上有些不尽人意。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湖南永州潇湘文化,本文据此对于湖南永州之潇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行阐述,以便让永州潇湘文化得到人们更深入的了解,借以促进永州潇湘文化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永州;潇湘文化;保护;传承
作者简介:付星星,女,1988年11月生,湖南攸县人,湖南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2
一、永州之潇湘文化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一)一些文化传承艺人岌岌可危
永州作为潇湘文化之地,优秀文化众多。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潇湘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以女书文化为例,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女性书写符号,永州女书的传承人也少之又少,再加上现有的传承者都年事已高,大体都在60岁左右,这使得永州的女书文化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

随着这些老年人的逝去,陷入一种停顿,为此永州女书文化在发展上还是存在着一些危机。

实事求是地讲,永州许多传统潇湘文化在发展与传承上时自发的,大多属于一种公益性质,并不是外部力量强施的。

而且在对于潇湘文化的传承上,这些老者没有丝毫功利性,完全发展内心的情感,这使得潇湘文化得以延绵不断。

但是由于在潇湘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其的理解不足,这使得一些潇湘文化传承上有些孤立无援,客观上阻碍了潇湘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且仅仅依靠民间的艺人去传承一些传统潇湘文化也并不是长久之计。

(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相对匮乏
从目前来看,不仅对于潇湘文化传播与教育上还是乏善可陈,就永州文化发展教育现状,关于潇湘文化口头文学,民间工艺的民间文化教育在永州中小学开展上比较匮乏。

长期以来,永州无论是从教育体制上还是从学生的重视程度上都对小潇湘传统克民间文化传承有些忽视,虽然在一些地区在潇湘民俗文化的传承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虽然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各民族重视,国家和社会各界在永州潇湘文化的保护与继承上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可以说保护和继承永州潇湘文化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上海存在着一些认知上误区
众所周知,不管任何形式的民间艺术在发展和继承上都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当然也少不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永州潇湘文化来说,情况也是如此。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永州潇湘文化传承,一些的人对其还缺乏了解,不了解潇湘文化的内涵,在一些民众的观念里,认为潇湘文化有点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为此对于潇湘文化发展抱着围观和漠视的人也不乏其人。

在他们认为,发展社会经济的价值要高于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此其对于潇湘文化的发展支持不够,重视不够,极大地制约了潇湘文化的发展。

二、永州之潇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当地政府的支持
伴随着社会、政治、物质文化的极大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注意到文化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为此一些政府开始调整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将注意力更多的投向传统的民族文化市场。

在我国一些传统文化繁荣的地区,已经开始在打“民族牌”“文化牌”,用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以传统文化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用文化搭台,用经济来唱戏,这些早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建设上的共识。

正是在这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开始认识到发展传统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作用,也在考虑用文化带动当地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这一无形资产来促进当地经济的现代化,这无疑对于永州潇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一种借鉴。

(二)学校教育的传承
在促进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发展上,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潇湘文化取得相应的发展,学校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

比如一些小学可以学习《小熊维尼》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潇湘文化的魅力。

可以说潇湘文化能否顺利的发展和继承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尤其永州作为潇湘文化之地,更要从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手段对潇湘文化进行学习与传播,这也是也是对于国家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的补充。

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在永州地区的学校对于潇湘文化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尤其对于民间的文化学习与教育上更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为此为了潇湘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在一些学校积极开展潇湘文化的教育刻不容缓
(三)社会传承
艺术和文化来源于生活,为此传统文化要发展与继承,当然里不来民众。

没有群众基础,缺少群众基础民族舞蹈要发展几不可能。

为此要发展少数民族舞蹈不仅是每一个每个文化工作者的义务,也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

在过去长达半个世纪时期里,潇湘文化的发展主要靠一些地方文化局和文化站来继承与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继承发展模式逐步在淡化,部分的传统潇湘文化发展的模式表现为一种自发的传承状态,缺少科学系统的指导与培训。

为此本人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在推进潇湘文化的社会传承方面施予更多的重视,当地的文化部门应该担任起这项艰巨的义务,可以在单位,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对潇湘文化兴趣的学员,为其提供场地与食宿,进行短期培训。

这样一定程度上,为传承潇湘文化和培养民间艺人做足储备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民俗传承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习俗,而且其所具有的社会民俗活动的内容也十分的广泛。

从社会民俗这个角度上来看,永州潇湘文化发展的空间还是非常的巨大。

尽管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冲击,但是一些民俗文化的力量依然不可忽視,这也是民族舞蹈不可缺少的文化内涵。

例如可以以市场运作方式增强“自生共生”能力,不断壮大“潇湘文化”品牌。

一是有效利用传媒。

制定“潇湘文化”品牌宣传推介中长期规划,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等,长跨度、高频率地宣传“潇湘文化”。

积极举办潇湘文化论坛,成立“潇湘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历史文化名人,探寻各大名胜古迹,创作反映永州历史人文特点和山水美景的小说、剧本、歌曲、舞蹈,实景拍摄取材于永州的电视剧、电影、专题片等,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

继续办好“阳明山和文化节”、“九嶷山舜文化旅游节”、“盘王节”、“小元宵”等文化节庆活动,借助名人、名节、名会的巨大效应,推广“潇湘文化”品牌,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推进文化品牌战略
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文化品牌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地方政府积极的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紧紧地将潇湘文化产业培育成为中心城市心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以文化资源、文化活动为依托,大力发展地方文化旅游事业,打造地方品牌,壮大经营性文化企业,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三、结论
以上是本人关于湖南永州之潇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论文论述,从本文我们可以感知湘文化作为永州文化之根,是我国民族文化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潇湘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遇到了一些困境,基于潇湘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人认为即便潇湘在发展和继承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这些困难是暂时的。

随着人们对一些传统文化认知的加强,永州潇湘文化的魅力也日益被人们所认知,这种认知不仅是体现在人们从一些旅游文化中对潇湘文化的认可,更是来源于人们对华夏传统文化内心的认同与赏析,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永州潇湘文化在未来的继承与发展会越来越好,在保护与传承上会有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神话传说中的永州市——永州山水及民间传说故事和民间诗歌[J]. 朱涵静.零陵学院学报.2003(S2).
[2]舜德播人间——湖南永州市社会各界公祭舜帝陵[J]. 余冰.寻根.2000(05).
[3]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J]. 甘萌雨,张捷.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