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试卷分析
2021八省联考语文试卷讲评

7. D
• A.“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 文的文体需要”说法不当,由原文“这第一句用一个‘轲’ 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 了文中的议论”可知主要是为了引出文中的议论。
• B.“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说法错误,应该是 表现了王小玉说唱技艺的精湛高超。
12. B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 B.“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
错误,上官桀弟弟的女儿成为婕妤,算皇亲国戚,但桑 弘羊不是,原文只说“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 亦怨恨光”,不能看出他是皇亲国戚。 • 故选B。
• 13. (1)上官桀依靠昭帝的大姊鄂邑盖主把上官安的女 儿送进后宫成了婕妤,几个月以后立为皇后。
• ③对新春的到来感到欣喜,企望重新回到君主身边,再 次受到信任的思想。
• 17. (1)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 (2)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语言文字运用
连贯、修辞、病句 补写句子、句式变换
18. C
• 根据前语境“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 想;棋盘分为四部分,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 361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的分号可 见结构上是并列关系,都在围绕“棋盘”“棋子”说话, 而且作为主体(主语)对象,先根据四个选项的第一句 判断排除A、B两项。再看B、D两项的第二句,排除 “阴阳”作主语的D项。
• 关键词:因,依靠;内,通“纳”,使……进入;倢伃: 婕妤。
• (2)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 佐我的,有谁敢诽谤就办他的罪。”
• 关键词:辄,于是,就;属,通“嘱”,嘱托;辅,辅 佐;毁,诋毁;坐,判罪。
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答案

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答案【答案】1. A 2. C 3. C4. ①对比论证,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
②举例论证,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
5. 不认同。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都鼓励人类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问题的更深层面。
呼吁人类提高警惕,不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要有自己的思考。
并且认为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类。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错误。
由原文“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C. “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错误。
由原文“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可知,机器无法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只能让机器人迷糊,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作答本题,需要明确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二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论证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难以取得突破的观点。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例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
新高考八省联考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新高考八省联考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八省联考语文试卷评析一、模拟命题展现高考新动向1.选材贴近现实生活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了两则文本,两则文本都是涉及人工智能话题,但对待人工智能态度各异,意在引导考生辩证思考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文学类文本选取了金克木先生的《国文教员》及其自评,关注传统语言文化及个人成长;文言文阅读则选择刚正不阿、秉公办事的霍光为传主,弘扬正能量。
2.考点覆盖全面参照《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命题,考点覆盖程度高,突出对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在山东新高考卷的命题模式下有所变化,全卷涉及对词语、病句、修辞等的考查,要求考生基于文本作答,既突出基础性又避免答题套话的出现,突出选拔性。
二、素养试题新亮点1.新增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第3题增加了对论据的考查,要求考生选择最合适的论据用以支撑材料的观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而2020年全国卷Ⅰ则要求考生选择对材料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八省联考试卷在前三道选择题的题型分布上与2020年全国卷有所不同,重视论据的考查。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4题涉及论证手法的考查,第5题属于开放题,需要结合两则文本作出价值判断,相对于2020年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不复存在,转而被论述类文本吸收,在论述类文本中,论证方法、论证角度、论证特点等更容易被考查,因而出现频率增加。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第9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列出评论要点,更偏向于开放题的命题形式。
文言文阅读第11题考查古今异义,更强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第14题为新增主观题,分值达4分,降低了文言文翻译的分数,该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因此答案往往藏在文言文的个别情节中,属于细节题,这也对考生的文言文基本功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文字语言运用板块,命题人首次采取双文本模式,突破了全国卷的单一文本考查形式,选择材料更丰富,命题切面更大,在分值上,语言文字运用采取“9+11”的分值排布,但总分值没有改变。
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广东省语文试题与答案

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广东省语文试题与答案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其中,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规模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这种趋势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在我国也开始逐渐出现。
虽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工业人工智能的成本下降使得“取代”变得有利可图,但是大规模的失业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
另一个近期威胁的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一些知名人士,如XXX和XXX,曾经呼吁全世界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
他们认为,这可能会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
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也不是人类的。
在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
科幻影片《黑客帝国》和《未来战士》等已经对此做出了大量设想。
虽然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的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必须对这一威胁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
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
XXX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因为极度单调无趣的机器人生活会使人类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
如果未来人工智能可以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那么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
这样的话,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B.文学之所以比一般娱乐更具有智能优势,是因为它能够传递和塑造人们的价值观,而好作家能够突破常规,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
C.技术主义者的缺陷在于他们试图将人类的情感、性格、伦理、文化等方面数据化,从而让机器拥有更强的生物性和人格性,但他们忽略了人类智能已经演变得非同寻常,具有许多“缺点”,而这些缺点恰恰是人类智能的优势。
2021八省统考语文试卷分析(五)语言文字运用18~22题课件

训练好眼力,辨认语义重复
① 两国实力悬殊很大;高达500万之巨;十分罕见的疾病;过于多虑了; ② 诉诸于法律;竟出自于一人之手;造成天下百姓的生灵涂炭;截至到月
底;
③ 这些金钱已经使他利令智昏;人工智能正方兴未艾;历时十年巨大的浩 劫;
风筝制作
城市灯光 农业产业报告
(海南) 词语选择 补写句子 比喻分析 修改语病 紧缩语段
解读新课标: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学习任务群4
本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 在视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 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 锐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特殊魅力,增 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研究表明,补充营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增高手段,于是一些家长就一味给孩子补充 各种营养。其实,光补充营养是不够的,锻炼身体、保证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题目:21题,补写句子;22题,概括段意。
考点:补写句子(语言建构与运用)。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周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孩子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遗传占到60%~70%, ① ,营养、 运动、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环境等因素也会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异。所 以,父母高, ② 。 实际上,十八岁以后还能显著长高的现象非常少见,孩子身高迅速增长的 时间段比家长们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岁就开始了。 ③ ,孩子十八 岁时身高已经基本定型。
202X八省统一 模拟演练
语文试卷分析(五)
语言文字运用18~22题
试卷
语言字运用
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试题分析

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试题分析全卷150分,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1,即俗称的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和山东卷一致,主题是人工智能,命题平稳,前三题选择题和语文匠预测的 1.信息筛选2.文内推断3.文外推断一模一样,第4题考论证手法,很传统,第5题考两则材料观点的相悖,有创新。
同时这里也能看到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开始有了变化,即同一主题,相关论述中的相关也可以是相反。
现代文阅读2,即俗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出现了两则文本,来自金克木先生的小品文,这是破天荒的。
这和新课标提倡的群文阅读不谋而合。
第6题回归传统,同时考查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第7题前所未有,居然是文内外的推断,第8题传统,第9题前所未有,所谓列出评论要点,属于很实用的文艺写作的内容,完全彻底打破了陈腐的命题套路。
各个省份选文不同,河北、广东、湖北、辽宁是《国文教员》。
江苏、湖南、福建、重庆是《秋雨》。
这说明命题人在检测各类文体的考查效果。
文言文阅读来自《汉书霍光传》,没有脱离二十四史,和预测一模一样,命题方面并太大创新,依旧是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只是选取有争议的大人物霍光,而不是传统的忠臣廉吏,选材标准值得玩味。
古诗选取的是边塞诗《幽州新岁说》,主观题是归纳思想感情,中规中矩。
名句默写来自于《望岳》《天净沙秋思》,第三题很有创意,没有指明篇目,仅仅说是李商隐诗歌。
明眼人都知道沧海肯定是指的沧海月明珠有泪。
语言文字运用有大的改变,结构上分为2部分。
整体上比山东卷增加了1道选择题,和海南卷相等。
2部分为语言文字运用1 语言文字运用2 .语言文字运用1 考衔接(选择题)、修辞(选择题)、语病(主观题)。
语言文字运用2 考补写(主观题)和一句话概括(主观题)。
全卷选择题比山东卷多一道,做好选择题依旧是赢取135+分的必要条件。
这次的语用改变,再次印证了语文匠一向的观点,语用将走向大融合。
而且在考纲取消的情况下,语用迟早有一天和阅读题完全融合,参考北京卷、上海卷。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1届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1届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预测模拟卷 B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北斗”覆盖琼宇,“天问”寻访火星,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令科幻和现实更紧密地交织于中国人的日常。
科幻作品发展至今,“强设定”和“高概念”已然不再新鲜,与视觉冲击力强劲的特效相比,科幻电影中的“科幻精神”与“人文内核”中那些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人性叩问、社会思辨、生活点滴,才更为引人共鸣、震撼心灵。
想象未来的边界,正是为了看清当下令观众从一部科幻作品中,得以看见未来、看见众生、看见自己。
唯有生根于现实,寻找到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科幻之路,才是中国科幻文化和相关文学、电影等作品创作在新阶段的必由之路。
对科幻电影而言,技术铸其形,思想赋其魂,用中国人的东方智慧,讲述中国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人类共有的情感连接全世界的命运共同体,绝非“技术层面”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从世界文明的疆域中寻找到属于我们自身文化在新时代关于“未来”的定义和定位。
这一切绝不仅仅是科幻文化或相关产业的一时之功能够抵达,而需要更为漫长的时光与积淀,更多经济建设者、文化建设者与多方面行业人才共同凝心聚力。
在文化教育层面,一批文化研究学者和身兼创作者与研究者的青年作家们,正积极滋养着科幻文化与大众趣味的沃土;与科幻相关的文化学科与研究单位相继开设,并持续发展、培育人才、增强影响。
文化争鸣与产业发展交相辉映,才能更好地令科幻文化与产业蒸蒸日上。
展望前景,从“一纸文件”到“一种常态”,从一部作品的“精彩”到一个时代“经典”中囯科幻的新征程,绝非是某个阶段的暂时性突破或模式化重复,而是需要多维且全面的结构性发展。
人类的想象从未停止,有关梦想的故事讲述无尽,而科幻的事业终将薪火相传。
(摘编自覃皓珺《中国科幻:古老传说成就当代神话》,《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8日)材料二:现人类世的科幻文学又可以称为近人类世科幻,指发生在与人类世开端不远的现在和近未来的科幻故事,这类故事更多的是反映现实人类遇到的或即将遇到的人与自然的问题。
2021高考八省联考解析完整版(1)

2021高考模拟演练(八省联考)语文卷分析及命题趋势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陈兴才2021.1.27彩语文中学语文论考试背景•1.与招生、录取相关的压力测试(着眼于整个高考与招生改革方案)。
•2.呈现试卷的变与不变,进一步显现命题与测评价值趋势(学科素养测评)。
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命题改革初心•1.立德树人……•2.考查语料多元,涉及社会现实、科技进步、文化传承、文学欣赏等多领域,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一定程度上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联性”明显:多文本关联、选文与外文关联)•3.逐步和放大体现“以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语文素养是情境中的素养。
(默写和语用和作文最明显)•4.倡导综合性测试,围绕情境选择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
•5.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题目。
(所以去年的卷子语用出现4主观)•6.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固化,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
彩语文中学语文论语文试卷的整体状况•1.八省使用,即2018年进入新高考改革实验的八个省份,在2024年前完成过渡。
(考虑“稳步”和教材未同步问题)•2.是全国卷之一种,不要莫名其妙地冠以“山东卷”,更无应考中的“山东经验”。
•3.以去年的新高考1卷“为基础”,而不是“为模版”,指的是基本框架(语料类别覆盖、四大块结构、基本题型、主客观题配比、文字阅读量)。
•4.整个试卷改革方向可以肯定,但缺少打磨,纠结之处不少。
•5.结构与去年新高考1卷相同:现代文阅读两组、古诗文阅读三种形态、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6.暂不涉及整本书专门考查和暂未涉及微写作。
彩语文中学语文论现代文阅读Ⅰ特点及教学、应考提醒•现代文阅读继续不强调和突出文类,用意?趋势?将来会不会出现更大的融合?•人机大战的伦理问题+机器人无法完全代替文学性。
一个论述性兼具实用性阅读(放在科技类报纸上完全适合),一个是散文随笔——提示:这一组文本语料类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方便出题,至少两个种类,甚至三个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