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家

合集下载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大家平时会关注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吗?关于当代国学大师排名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梁启超(1873.2.23~1929.1.19)学术地位: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术范围: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先秦诸子、清代学术、书法、目录学主要任职:戊戌变法领袖之一、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主要著作:《少年中国说》、《敬业与乐业》、《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主人自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曾国藩传》、《王安石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等。

人物评价: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

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

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

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

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

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

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王国维(1877.12.3~1927.6.2)学术地位:文学家、国学大师、考古学家学术范围:文学、考古学、教育、哲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哲学、翻译、儒学、理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词学、戏曲史、甲骨学、西北地理、金石学、简牍学、敦煌学、红学主要任职: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主要著作:《静安文集》、《王国维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宋元戏曲考》、《曲录》、《人间词话》、《殷周制度论》、《王国维诗词全编》、《<红楼梦>评论》、《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等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

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

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

梁启超的主要事迹介绍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青年时期倡导变法维新,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梁启超主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梁启超人物简介1.公车上书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康有为联合3000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作为康最得力的弟子,梁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公车上书第二年,黄遵宪在上海办《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撰写了大量呼吁变法的文章。

两湖总督张之洞很欣赏《时务报》,说这是“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报纸”。

后来,张之洞邀请梁启超到武昌一游,打开中门迎接,甚至问下属“可否鸣炮”。

在当时,这是接待钦差大臣的礼节。

2.戊戌变法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他在学堂中极力宣扬变法救亡的思想,还不时发表斥责专制、赞誉民权的言论,引起了旧势力的攻击。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

五月十五日(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

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

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

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

梁启超在当日避入日本公使馆,次日化装到天津,东渡日本。

是年冬,梁启超曾代表康有为与兴中会领导人孙中山、陈少白等在东京商谈合作救国,梁十分赞成兴中会的革命主张,终因康有为的反对,合作未成。

十一月十一日(12月23日),梁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旬刊),却仍鼓吹“斥后保皇”。

李大钊的思想总结

李大钊的思想总结

李大钊的思想总结李大钊(1899-1927)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他在短暂的生命中,通过丰富的思想探索和实际行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思想主要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和国家民族问题的批判,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途径,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的追求。

下面我们对李大钊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李大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他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一。

他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问题在于个人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存在。

李大钊认为,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对立和不平等现象的产生,而剥削则使得人们无法获得自由和公正。

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表明了他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其次,李大钊非常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具体地运用于中国革命。

李大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问题。

他强调,只有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才能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方面的思考,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大钊对国家和民族问题的思考也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国家的存在是阶级矛盾的产物,是维护一定利益集团的工具。

国家维护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并将压迫和剥削强加给劳动人民。

李大钊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国家的压迫,建立一个真正的人民共和国,为人民谋取福祉。

同时,他提倡国家主义和爱国主义,认为有必要团结全体国民,保护中国的利益,摆脱外国的压迫和干涉。

最后,李大钊对于共产主义的追求可以说是他思想的最高境界。

他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的未来。

李大钊主张共产主义社会应该建立在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消除阶级矛盾和剥削制度,实现人类的完全解放。

他鼓励人民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潜力,积极参与革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1、 晚清思想家王韬【题像】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初名王利宾,字兰瀛;十八岁县考第一,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

江苏苏州府甫里村(今甪直镇)人。

1845年考取秀才。

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

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

1867冬-1868春年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

1868-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

1870年返香港。

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

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

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记游》。

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

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

1894年为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并修书介绍于李鸿章的幕友罗丰禄、徐秋畦等。

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2、夏曾佑夏曾佑(1863~1924) 近代诗人﹑历史学家、学者。

字遂卿﹐一作穗卿﹐号别士﹑碎佛。

浙江杭州人。

他对今文经学、佛学有精深的研究,对乾嘉考据学和诗文有相当的素养。

此外他还注意学习外国吏地知识和自然知识。

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

曾官礼部主事﹑泗州知州﹐充两江总督文案。

入民国﹐一度退居﹐後曾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北平图书馆馆长﹐早年﹐曾与梁启超﹑谭嗣同在一起研讨“新学”。

又与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文化和政治思想﹐对戊戌变法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思想家与学者的思想贡献

中国近代思想家与学者的思想贡献

中国近代思想家与学者的思想贡献中国是源远流长、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

在中国近代,特别是19世纪以来,中国面对的诸多挑战和困境,使得国内的思想和文化更加活跃、多元,也涌现了众多思想家和学者。

他们或探讨中国的未来方向,或思考改革的方案,或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

他们的思想不仅为中国历史增光添彩,同时也对人类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康有为:主张变法、君主立宪康有为是中国思想和历史的杰出学者之一。

19世纪末,中国面对内忧外患,康有为认为只有彻底的改革才能重振国家雄风。

他主张学习新礼教、倡导新思想、倡导练兵、变法改革,通过君主立宪来强化中央权力并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此外,康有为反对封建文化、主张人类平等,他强调人文主义思想,提出“大同世界”的理念,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人类的共同福祉。

康有为提出的君主立宪思想后来对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5年,他和梁启超共同创建了“同志会”,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严复: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和翻译家。

严复在19世纪时代,对中国面临的现实和未来充满担忧。

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才能够与外国国家进行平等的交流、并日益强大和繁荣。

严复主张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反对迷信、封建主义和宗教教条主义,提倡真理、自由和平等。

严复的思想也对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在诗歌、翻译和学术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的成就,在近代中国文化、科技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梁启超:主张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梁启超是一位具有深厚的思想与文化素养的学者。

他早年以考古学为主,在研究中又兼顾文学和哲学等诸多方面,同时也重视政治发展。

梁启超对西方的政治理论和文化听取并接纳,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相融合,才能够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约束国家的力量,推动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精心整理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字卓如,一字任甫,18731891年随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

同年与其妻李蕙仙结婚。

公车上书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康有为联合3000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作为康最得力的弟子,梁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

1895后来,1897二十四年三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

五月十五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

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

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

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

梁启超在当日避入日本公使馆,次日化装到天津,东渡日本。

是年冬,梁启超曾代表康有为与兴中会领导人孙中山、陈少白等在东京商谈合作救国,梁十分赞成兴中会的革命主张,终因康有为的反对,合作未成。

十一月十一日,梁在横滨创办《清议报》,却仍鼓吹斥后保皇。

1898,赏,由少白商谈合作,意见比较一致,随后,往新加坡会晤康有为。

康痛骂他竟背叛光绪帝,倾向革命,梁被迫跪下认罪。

逃亡海外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力。

1902191319151916退出政坛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成功故事

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成功故事

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成功故事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的名人,他们经历艰辛困苦,不畏挑战,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讲述几个中国近代历史名人的成功故事,以展示他们的坚韧品质和不屈精神。

一、鲁迅:启蒙民众,开辟文化新篇章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化评论家和作家。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然而,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鲁迅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并开始呼吁改变。

鲁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写下一系列的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呼唤民众觉醒。

他的散文作品《呐喊》和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他用尖锐的笔触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愚昧,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鲁迅的成功在于他勇于发声,敢于站出来指正社会问题。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化的突破,更是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洞察。

他的坚持和努力启蒙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篇章。

二、毛泽东:坚定信仰,开创新中国的历程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和中国革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经历了战争、革命和建设的艰辛过程,坚定地领导了中国人民,使他们获得了胜利,并实现了中国的独立、解放和发展。

毛泽东以其杰出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带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革命军队,并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在长征中,他带领队伍顽强抗击敌人的追击,最终找到了革命的出路。

他的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还致力于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促进了农民的觉醒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他的这些努力为中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毛泽东的成功源于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刻了解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

他的战略眼光和坚定意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使他们从贫穷和苦难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国家的复兴。

三、郭沫若:艺术之路,承传民族文化郭沫若,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是中国近代文化界的杰出代表。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
1、陈寅恪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2、王国维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3、严复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4、谭嗣同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5、梁启超
梁启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思想探究——关曌卿一、人物介绍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二、主要成就(一)海军思想严复的到来,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

由于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有方,加之严复对李鸿章曾有所表示,因此他由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一直升至总办(校长)。

严复在给四弟观澜的信中说:“自来津以后,诸事虽无不佳,亦无甚好处,公事仍是有人掣肘,不得自在施行。

至于上司,当今做官,须得内有门马,外有交游,又须钱钞应酬,广通声气,兄(严复自称)则三者无一焉,何怪仕宦之不达乎?置之不足道也。

”由此可见,严复对当时的官场是很不满的。

针对此事,四弟观澜告诉他,无论如何李鸿章这个门路,总是要走动走动的,因为李鸿章权势既大,又是直接上司。

于是严复偶然也去试试,没想到果然有用。

对此严复给四弟的信中曾不无幽默地说:“用吾弟之言,多见此老,果然即有好处,大奇大奇。

”但严复对李鸿章的趋奉也仅此而已。

(二)人才培养严复任总办的北洋水师学堂曾被时人推崇为“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舰之本”。

作为一所新式海军学校,该校20年间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以及北洋大学教务提调王劭廉(同时兼任直隶学务公所议长、直隶咨议局议长)、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

倒是严复自己,对弟子们的评价可以说有些苛刻:“复管理十余年北洋学堂,质实言之,其中弟子无得意者。

伍昭扆(光建)有学识,而性情乖张;王少泉(劭廉)笃实,而过于拘谨。

二者之外,余虽名位煊赫,皆庸才也。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严复倾注了20年心血的北洋水师学堂毁于炮火之中。

这给了严复以极大的思想打击,他被迫离开天津迁居上海。

(三)教育思想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

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

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

”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

“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

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

”“除而不骤”的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四)呼吁变法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

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

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

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

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不能胜过人家。

基于这种思想,严复对办学校是积极的。

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

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

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

小学堂吸收16岁以前的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16岁至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

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

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的创办大为赞赏。

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开始,也是中国妇女自强的开始。

他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认为妇女自强“为国致至深之根本”。

他还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创办的女学堂就和封建私塾没什么区别,因而也就无意义了。

显然,他是将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变革,特别是妇女自身解放的前提下来考虑的,故十分强调参加社会活动对女学堂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在妇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处。

(五)提倡西学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他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

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

”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古之必敝。

”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

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盖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致之事,则仅得其皮毛。

”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他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的学校体系中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能“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因则“旧学功课,十当其九”,并以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译西学中“最浅最实之普学”为辅助读物。

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减少记诵功夫。

中学阶段应以“西学为重点”,“洋文功课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课居十分之三”,并且规定“一切皆用洋文授课”。

在高等学堂阶段,主要学“西学”,至于“中文”,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无讲席,听学者以余力自治力。

”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引导他们分析,学些专深的知识,如此,让他们有所收益,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

他认为归纳和演绎是建立科学的两种重要手段。

我国几千年来,“演绎”甚多,“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个原因。

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

他曾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

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六)翻译理论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都深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七)赋税思想严复曾赴英国学习海军,并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

他对赋税的职能、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纳税是公民的义务,而政府征税后要用之于民。

他说:“赋税贡助者,国民之公职也,取之于民者,还为其民”。

在向谁征税的问题上,严复提出了“赋在有余”的原则。

指出“国家责赋在民,必有道矣。

国中富民少而食力者多,必其一岁之入,有以资口体、供事畜而有余,而后有以应国课。

”他提出不能以“养民之财”、“教民之财”和“赡疾病待赢老之资”作为征税对象。

这一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严复主张赋税轻重要适度,“赋无厚薄惟其宜”,认为统治者的责任在于“为其民开利源,而使之胜重赋”,即鼓励人民发展以提高负税能力。

三、严复的思想(一)严复的哲学思想1.严复哲学的形态和性质哲学的形态和性质的问题是学界经常讨论的问题。

建国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关于严复哲学的形态和性质主要有四种观点:严复的哲学是:(1)天演哲学;(2)实证哲学;(3)经验论哲学;(4)机械唯物主义哲学。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提出了新的看法。

杨正典认为严复的哲学中虽然有实证主义倾向,但不能就此认为是实证主义哲学。

严复哲学“以近代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以及星云说、以太说为思想基础,建立了进化唯物哲学理论”,可以称之为进化唯物哲学。

李承贵认为,“严复哲学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如何对待西学、变法和如何对待西方列强侵略’等课题,从而使哲学的唯物唯心性质不突出,而哲学功用性质特别明显;就其对中国思想界的作用看,可称为启蒙哲学”。

2.严复哲学思想在近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学界一般认为严复哲学对近代哲学的影响非常巨大。

张锡勤说:“中国近代哲学变革的成就和不足,优点和缺点,都同严复有一定的关系。

”认为严复哲学思想构成了对中国旧哲学的清理参照,对改造中国传统哲学,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

陈庆坤认为严复的哲学是中国哲学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经验哲学、归纳法和功利主义是真正以科学为基础的,有了近代哲学的特征。

具体到严复的天演进化哲学,多数学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构成了严复思想和成就的代名词,它为当时国人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崭新的思想武器,也开创了中国哲学近代化的一个新的阶段。

但也有学者在肯定以上观点的同时提出,严复的天演进化哲学也带来了庸俗进化论的消极影响。

像张锡勤就认为,严复一直强调渐进,“这种来自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不仅妨碍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进化的过程,而且在政治上势必引出渐进主义的结论”。

针对这一种观点,李承贵指出,需要重新廓清庸俗进化论的涵义,严复并非反对事物的质变,而是剧烈的“突变”,他所主张的教育变革,国民性改铸虽然缓慢但不能认为其中没有质变。

因此把严复进化思想冠以“庸俗进化论”是不严肃、不认真、不科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