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编码工作

合集下载

中医临床基础编码

中医临床基础编码

在中医临床基础编码中,通常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

ICD 编码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一套国际标准,用于对疾病、症状、手术和医疗操作进行分类和编码。

在中医临床基础编码中,主要使用ICD-10(第十次修订版)编码。

ICD-10编码包括了对疾病、症状、手术和医疗操作的详细描述和分类,以及相关的编码信息。

这些编码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和医疗机构准确记录和管理患者的病历信息,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在中医临床基础编码中,还可以使用中医药分类与代码(TCMC)编码。

TCMC编码是对中医药进行分类和编码的一种标准,包括了对中药、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疾病等方面的编码信息。

这些编码信息可以帮助中医药机构和医生准确记录和管理中医药治疗的信息,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

中医临床基础编码在中医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和医疗机构准确记录和管理患者的病历信息,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 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 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 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 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 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 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 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关于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

关于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

关于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中医病
症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
一、认真做好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的学习
中医疾病及证候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病案首页等是推进中医医疗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为了做好中医病症分类代码与ICD-11的衔接,国家中医药局修订了《中医病症分类代码》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在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使用。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抓紧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新修订的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使相关医务人员了解代码、熟悉代码,能够在日常工作中熟练运用代码。

二、规范开展中医病案首页填报和中医病历书写
新修订的《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从2021年1月1日开始使用。

自2021年1月1日起,各级中医医疗机构、非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临床科室及基层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医师,应当按照新修订的《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等规范中医病案首页填报及中医病历书写。

三、做好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的应用管理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机构,要督促各相关医疗机构尽快掌握,按时使用新修订的病症分类和代码,在医疗机构病历书写、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等工作中均应当采用《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进行数据填报和统计分析。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12 月15日。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Revised at 16:25 am on June 10, 2019
中医病证分类编码简介
中医病证分类编码是一套符合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中医疾病分类和代码系统,以满足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病案管理、卫生统计、出版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并有利于提高中医
医疗质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加强与国际医学的交流、接轨,使中医学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中医证候分类与代码表
证候标识符、证候类目名称和代码表
表4 证候标识符、证候类目名称和代码表
证候类目名称、证候属性名称和代码表
表5 证候类目名称、证候属性名称和代码表
表 5完
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表6 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中医证编码TCD

中医证编码TCD

中医证编码TCD摘要:从全国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88所中医医院1994年12万余份出院病例中,遴选出78605份符合项⽬研究要求的病例,从中分析发现中医病、证诊断名5908个。

通过对每⼀个病、证诊断所占有的病例量顺位列表分析获得了有代表性的全国中医医院住院患者中医病、证诊断分布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标准为规范描述了中医病、证诊断内涵联系的层次结构,揭⽰了中医病、证的属性组合规律与因果关系,为中医学提供了⼀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法。

关键词:国家标准;疾病分布;中医病证;诊断Applied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n“Classification & Code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Zhang Ruhong(章如虹),Mao Shusong(⽑树松),Shao Qihong(邵企红),et al.(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Information Center, Hubei430061)(Dept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 nal Chinese Me dicine, Beijing 100026)ABSTRACT: From the 8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os pitals by random sampling from different grades, 78 605 out of mo re than 120 thousands of cases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hich confor med to the proje ct research requirements. By the analysis on the c ases we found 5 908 diagnosis name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In sequence we listed the numbers o f the cases occupied by each diagnosis, and then got a representative distributi on data of the diagnose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on the discharged TCM pati ent s. Taking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s rule, our research indicated the features, c ausality and combination regulations of TCM sympto ms and signs. It suggested a new path of the TCM research.KEY WORDS: Disease Distribution; TCM Symptoms and Signs; D iagnosis1 资料来源本资料来源于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病种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该调查是依据卫⽣部“1993年国家卫⽣服务总调查”所采⽤的多变量分析⽅法,综合社会经济、⽂化、教育、卫⽣保健、⼈⼝结构等项指标,以县(市或市区)为单元,进⾏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有效样本地区的88所中医医院,其中省级医院7所,地(市)级医院21所,县级医院60所。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暂行)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暂行)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暂行)中医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暂行)第一章基本要求为加强中医住院病案首页管理,提高中医病案信息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定本规范。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是医务人员使用文字、符号、代码、数字等方式,将患者住院期间相关信息精炼汇总在特定的表格中,形成的病例数据摘要。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住院过程信息、诊疗信息、费用信息。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填写应当客观、真实、及时、规范,项目填写完整,准确反映住院期间中医诊疗信息。

常用的标量、称量应当使用国家计量标准和卫生行业通用标准。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应当使用规范的疾病、证候诊断和手术操作名称。

诊断依据应在病历中可追溯。

门(急)诊诊断指患者住院的理由,分别有门(急)诊中医诊断及疾病编码、门(急)诊西医诊断及疾病编码。

中医诊断名称由中医病名和证候名构成,西医诊断名称一般由病因、部位、临床表现、病理诊断等要素构成。

中医病证诊断编码应当统一使用《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995,简称TCD),西医疾病诊断编码应当统一使用ICD-10,手术和操作编码应当统一使用ICD-9-CM-3.使用西医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开展医院绩效评价的地区,应当使用统计版ICD-10和统计版ICD-9-CM-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中医病案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确保中医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

第二章填写规范入院时间是指患者实际入病房的接诊时间;出院时间是指患者治疗结束或终止治疗离开病房的时间,其中死亡患者是指其死亡时间;记录时间应当精确到分钟。

治疗类别是指患者住院期间接受治疗的类别。

中医治疗是指针对中医主病主证采用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为主进行的治疗;中西医治疗是指针对中医主病主证和西医第一诊断采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和现代医学技术方法进行的治疗;西医治疗是指针对西医诊断实施的现代医学治疗。

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是指住院病人在院期间实施了中医临床路径。

浅析《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浅析《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性进行归类, 、 如风 寒的证类 , 、 心 血的证类等。①证候分类 中 的“ 阴阳气 血津液 痰” 目: 类 由于 八纲辨证 是 中医辨证 的总 纲 , , 代码》 因此 在《 中不列为具体的辨证类 目。而在《 代码 > 中的证候类 目中“ 和“ 。其 内涵是 阴 ( ) 阳( , 阴” 阳” 精 和 气) 他们和气血津液一样 。 是指具 体的生命 活动的物质 基础 , 故 《 代码》 中将他们 归为一个类 目中; 因痰饮是 病理概念 , 又 但 源 自津液, 以也归为此类 , 代码》 所 在《 中将 其定名 为“ 阴阳气 血 津液痰 ” 证候分类 目。 ②其它证候分类 目在所收录的证候
《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以下简称《 ( 代码 》 )是 由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制定 , 国家技术监督 局批准 , 于 19 并 9 6年 1月 1 日 起在全国实施 的一项 中医药行业的 国家标准。《 代码》 是 中医诊断名称和证候名称编码的依据 , 它是 中医诊 断规范化 和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 助于中医医疗、 有 科研 、 教学及 国内外 学术交流的需要 , 更有利于中医病种质量管理 、 中医疾病分类 和中医医院的统计 。早在 19 93年我 院已在 临床病 案书写及 病案管理 中推广使用 19 9 2年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医政司编的 《 病 分类编码》 1 6 转用 新的国家标准《 中医 ,9 年 9 代码》 经过 ,
( 上页) 接
行后付费的制度 , 而美 国等发达 国家采用以 D G ( i ns R s Da oi g s Rle r p sm诊断相关分类系统 ) et Go s y e ad u S t 为基础的预付 费补 偿制度 ( P ,r pcv am n yt 。政 府按照 医 院收 P sPo eteP y et s m) s i S e 治的不同病例制定相应 的补偿标准。既可以避免医务人员诱 导需求 的情况发生 , 又有利于节约和控制医疗费用开支, 解决 医院的经费补偿难题 , 降低医疗成本。但按 D G 付 费必须 Rs 依托高水平的医疗成本核算 , 因此搞好 医疗成本核 算工作的 研究与实践 , 是为我国医院支付制度 的改革积累经验 , 进而实

2021版《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编码规则

2021版《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编码规则

附件1:《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2021)编码规则一、编码原则以“A”代表疾病名术语的标识符,以“B”代表证候名术语的标识符,以“C”代表治法名术语的标识符,用“.”表示疾病或证候的分类层级,每层用2位数字作为分类的标识符,代码末尾的“.”表示该疾病具有类目属性,一般不适合用于临床诊断;如果分类的最后一层也带点(阴证和阳证除外),则该术语可以用于诊断。

二、编码结构类目按学术体系分类排列,其下位术语按概念等级关系排列;同级术语按数字顺序排列。

示例1:暑脱中暑暑病外感时令类病外感病类术语疾病标识符图1编码结构分层示例暑脱“暑脱”的编码是“A01.01.02.03.01”,其中“A”表示它是中医疾病概念属性,4个“.”表示它是该疾病术语范畴内疾病分类四个层级下的疾病名术语,4个分类层级从大到小(即从左至右)依次是:外感病类术语(A01.)、外感时令类病(A01.01.)、暑病(A01.01.02.)、中暑(A01.01.02.03),它是在“中暑”疾病分类中序号为01的疾病名术语。

示例2:余湿未尽证余邪未尽证正虚邪衰证正邪相搏证邪证类病因证候类术语证候标识符图2编码结构分层示例余湿未尽证“余湿未尽证”的编码是“B02.01.01.03.01.02”,其中“B”表示它是中医证候概念属性,5个“.”表示它是该证候术语范畴内证候分类五个层级下的证候名术语,5个分类层级从大到小(即从左至右)依次是:病因证候类术语(B02.)、邪证类(B02.01.)、正邪相搏证(B02.01.01.)、正虚邪衰证(B02.01.01.03.)、余邪未尽证(B02.01.01.03.01.),它是在“余邪未尽证”证候分类中序号为02的证候名术语。

三、编码长度在《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2021)中,编码的长度与其所代表术语所在的分类层级相关,疾病、证候、治法的最长编码分别如下:疾病最长18个字符:如“慢性附骨疽”的代码为A08.02.05.02.01.02,由13个字母和数字组成,再加上5个点,共占位18个字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编码工作
发表时间:2017-06-27T17:41:56.50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5期作者:欧国秦[导读] 总之要做好中医编码工作,工作人员就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中医理论知识,养成仔细阅读病历的习惯,同时虚心向临床人员请教。

湖南省武冈市中医医院病案科湖南武冈 422400 摘要:《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我国中医疾病分类国家标准,它的应用促进了中医临床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能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学术发展,加强内外交流。

要搞好中医编码工作,必须了解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配备必要的专业书籍,工作人员要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学习,要熟练掌握TCD的编码规则和方法。

关键词:中医病证;编制原则;分类代码
我院是一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在日常的编码工作中需要对西医诊断、中医病名和证候进行编码。

我国在卫生信息管理的教学中没有相关的中医编码内容,后期的继续教育也少有对中医编码的培训,为此许多中医医院的同仁对于中医编码的工作都比较茫然。

本文就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进行了总结。

1 配备必要的工具书及中医专业书籍,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学习
目前在中医医院从事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中医,中医基础薄弱。

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科室必须配备相应的中医专业书籍和工具书。

我们医院病案科购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证病名大辞典》和《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等多种专业书籍,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查阅学习。

同时聘请医院高年资的老中医为我科工作人员讲解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了中医病、证的基础知识。

2 了解开展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的意义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呢?我们只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好这项工作。

中医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辩证论治规律,它完全不同于西医不能沿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分类方法。

1996年1月起在全国采用《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下文中简称TCD)对中医病证进行分类。

实行中医病证分类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学术发展,加强内外交流。

3 熟练掌握TCD的编码规则和方法
要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最重要的是了解TCD是一个怎样的分类系统并熟悉掌握它的操作方法。

TCD中包含了中医病名475个,中医证候名1027个,是将中医的各种病、证按照既定的原则归入类目及系统的方法。

3.1 TCD的编制规则中医的临床诊断包括病名准断和证候,TCD规定以病、证并列的方式,分别予以分类、编码,其结构为:病证分类代码=病名代码+证候分类。

3.1.1病名分类规则病名的分类以该病所属的临床科别和专科系统进行分类。

其中临床科别有七个类目: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和骨伤科。

[1]分类目以二级专科分类,例如眼科中的二级专科分为胞睑、眦、白睛、黑睛、瞳神、外伤、瘤、癌和其他病。

3.1.2 证候分类规则证候分类以中医学辩证系统规划类目,证候类目有病因、阴阳气血津液痰、脏腑筋络、六经、卫气营血和其他证候六大类。

[1]证候的分类目和细类目分别以该证候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内涵属性分类,分类目如湿证类、热证类等,细类目如湿困中焦证,热郁成庸证等。

3.2 TCD编码方法 TCD编码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混合编码方式。

[1]
3.2.1 病名编码方法病名的6位码分别为病名标识位、科别类目位、专科系统分类目位、序号2位和尾码。

[1]病名标识位统一用 “B”表示。

类目位和分类目位分别是所属科别和专科系统名称的首个汉字的拼音首字母。

序号位是在同专科类目中的序号。

尾码位是进一步细分时的数字标识。

例如:耵耳病 BRE110中B为病名标识;R表示科别为耳鼻喉科;E表示专科为耳病类;11为序号;0为尾码。

奶麻病BES020中B为病名标识;E表示科别为儿科;S表示专科为儿科时行病类;02为序号;0为尾码。

3.2.2证候分类编码方法证候的6位码分别为证候标识位、类目、分类目、细类目、序号和尾码。

证候标识位统一为 “Z”。

类目位、分类目位和细类目位分别是所属证候类目、第一个内涵属性和第二个内涵属性名称的首个汉字的拼音首字母。

序号位在相同证候属性中的顺序号。

尾码位是证候意义相似时的区分标识。

例如:气营两燔证ZWVX10中Z为证候标识,W表示类目为卫气营血证候类,V表示分类目为气分证类,X表示细类目为气分、血分证类,1为序号,0为尾码;厥阴下利证ZLJ040中Z为证候标识,L表示类目为六经证候类,J表示分类目为厥阴证类,04为序号,0为尾码。

3.2.3 TCD中的特殊代码 TCD规定在同一类代码中出现重复时,第一个代码按原规则,第2个用首个汉字拼音的第2个字母作为代码,以此类推。

病证代码按规则应为“I”时要用“M” 代替,为“Q”时用“V”代替。

例如:同为骨伤科疾病的伤筋病的代码为BGS,而损伤内证病的代码为BGU。

期类用ZVM表示,其他证用ZVV000表示。

这样的编码方法让我们看见病证分类代码就能了解该病、证的归类及属性。

例如:代码BRK010表示该病是口齿病类的牙痛病;代码BRB010表示该病是鼻病类的鼻疔病;代码ZZP030表示该证候是脏腑经络证候类目,脾证类的脾虚不固证。

3.2.4 代码的查找方法中医病证编码可以分别通过TCD的表3、表6和附录A三种途径查找。

其中表3是按照科别类目和专科类目顺序排列,表6是按照证候类目和证候属性顺序进行排列的。

通过这两个表格查找时,编码人员必须了解疾病所属的科别和专科及证候的类目和属性。

例如:查找胬肉攀睛病代码,首先我们要确定该病的科别类目属于眼科,专科分类目属于眦病,然后到表3中查找得到编码为BYZ050;查找暑入阳明证的代码,首先我们要确定该证候是病因证候,其证候属性为暑、阳明证,然后到表6中查到编码为ZBSYA0。

这就要求编码人员有非常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对中医的病名和证候有相当的了解才能确保正确查找到编码。

所以这样的查找方法难度较大,在大多数中医医院病案室的编码工作中使用较少。

在我们平时的编码工作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TCD中的附录A“中医病证名汉语拼音索引”来查找编码。

这个索引是按照病名和证候首字的汉语拼音排列的,根据病名和证候首字的汉语拼音就能很方便的找到相应的病名和证候。

例如:查找瓜藤缠病的代码,该病名的首字拼音为gua,我们在附录A查找到拼音gua就可以直接找到编码为BWP240;查找寒凝证的代码,该证候的首字拼音为han,我们在附录A查找到拼音han就可以直接找到编码为ZBH040。

但在实际的分类中有很多的病名和证候都不能够直接查到,这时就要求根据编码规则编制扩展码。

总之要做好中医编码工作,工作人员就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中医理论知识,养成仔细阅读病历的习惯,同时虚心向临床人员请教。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S].1995.01.01
[2]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 沈绍武,田辉,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简介[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
[4] 刘耀,周扬,中医药古文献语料库词语标识标准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
[5] 卜军飞.影响中医病证正确编码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上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09.191-192
[6] 杨玲,杨淑贞,姚怀国等.浅析TCD [J].现代医院,2008,8(7):142-143.
[7] 王春容,曾宇平,疾病编码对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的影响 [J].中国病案,2012,13(2):3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