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读后感
《荣格自传》读后感

《荣格自传》读后感《荣格自传》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荣格自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荣格自传》读后感1我从荣格对他自己的童年的描述中曾多次出现过“好奇心”和“原罪”,这让我想到:如果你对一个人的行为感到好奇,便会去分析其行为的动机,探索其内心的欲望,了解他为何会犯罪——原罪。
而我们的分析总会带有一定的主观猜测,这可以追溯回自己即伊德,再感受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渴望及希望自己能获得什么,这些思想对我们的行为作出了引导,若是不好的方面,便可能会引发因原罪而犯下的罪行。
荣格和卡伦都是弗洛伊德的门生,他们都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对其吸收和批判,他们都看到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局限性,只看到了个人的潜意识,但是人类的行为还有很大一部分受集体潜意识、不同群体文化的影响。
我认为荣格他自身的局限性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他的家庭的背景,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荣格是一个基督教徒,所以荣格希望用上帝来解释这个世界,我觉得这本身违背了科学性,并且会让心理学理论变得不可知化。
读后感·荣格在他的童年这部分认知中太过个人化,特殊化,他认为他小时候的梦、雕刻的玩具都有性的意向,都有远古含义在里面,我个人觉得,小孩子在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大脑灵活度较高,他们更善于把吸收到的东西组合成一个新的东西,他们渴望创造出自己的世界,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多重体验感,每个小孩子都会有的,只是记忆深浅的关系。
而在他的中学时代,荣格热衷用上帝来解释他所认知的一切,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现象,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荣格自传其实是描写了一个在哲学之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人,在他童年的时代,他热衷问我是谁,这个世界是什么,他对自然有浓烈的兴趣,他可以操控自己的身体,让他生病,到中学时代,荣格意识到他具有主观能动性,虽然这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父亲觉得荣格以后没有出路,但是他从我是谁过渡到了我要做什么。
荣格自传塔楼读后感

荣格自传塔楼读后感嘿呀,读完荣格自传里关于塔楼的部分,就像是跟着这老头儿钻进了一个神秘又超酷的精神小天地。
首先呢,荣格把这塔楼当成了他的心灵避风港。
就好比我们在忙忙碌碌的世界里有个专属于自己的秘密小基地,在那里可以完全放飞自我。
这塔楼,从外观看上去就充满了故事感。
我仿佛能看到它静静地站在那儿,像个默默守护荣格内心世界的老伙计。
荣格在塔楼里干的那些事儿可有意思了。
他在里面捣鼓他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就像个在自己玩具城堡里摆弄各种宝藏的孩子。
他一会儿对着墙上的涂鸦沉思,一会儿又在昏暗的灯光下写着那些深邃的思考。
这让我觉得,这塔楼就像是一个思想的大熔炉,荣格把他从外界吸收的知识、遇到的人和事儿,都一股脑儿地丢进去,然后看着它们在里面融合、变形,最后变成他独特的精神财富。
而且哦,这塔楼还让我感受到荣格内心的那种孤独又强大的力量。
他一个人在塔楼里的时候,好像跟外界隔绝了,但其实他的内心世界正以一种超级活跃的状态在扩张。
就像一颗种子,在一个看似封闭的小壳子里,却在拼命地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这种孤独不是那种可怜兮兮的孤独,而是一种充满力量的自我探索。
读着读着,我还觉得这塔楼有点像一面镜子。
它反射出荣格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一面,那些隐藏在日常社交面具下的东西。
荣格在塔楼里跟自己对话,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洗澡的时候会突然开始思考人生一样。
不过他这思考可是超级深入的,感觉都要把灵魂扒开来看个究竟了。
不过呢,有时候我也觉得荣格在塔楼里的生活有点像个疯狂的科学家在做实验。
他不断地尝试各种方式去理解自己的潜意识,就像在调配一种超级复杂的魔法药水,说不定哪一天就突然找到了打开人类心灵奥秘的钥匙。
总的来说,荣格的塔楼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
它让我看到一个人可以如何深入地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何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创造出一个无比宏大的精神宇宙。
读完之后,我都有点想去寻找自己的那个“塔楼”了,一个能让我安安静静地跟自己的内心唠嗑,探索那些奇奇怪怪想法的小角落呢。
荣格自传塔楼读后感

荣格自传塔楼读后感嘿呀,读完荣格自传里关于塔楼的部分,那感觉就像是跟着荣格这个超级有趣的导游,走进了他内心深处一个超级神秘又特别的小世界。
首先呢,这塔楼就像是荣格的一个心灵避风港。
你想啊,在这纷扰的世界里,他有这么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角落,就像我们有时候想找个秘密基地躲起来一样。
他在塔楼里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布置,每一个小物件可能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时候也想有个小空间,只属于自己,在里面摆满自己心爱的东西,不过我的小空间可能就是卧室的一个小角落,和荣格的塔楼比起来可就小气多啦。
荣格在塔楼里的思考也特别有意思。
他就像一个探险家,在自己的心灵版图上探索。
那些关于自我、灵魂还有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思考,虽然有些深奥,但感觉他在塔楼里就像把这些复杂的东西拿出来,放在阳光下仔细端详。
我读的时候有时候觉得脑子转不过弯来,但又特别好奇,就像在看一部超级烧脑又特别吸引人的侦探剧,总想跟着他的思路弄个明白。
塔楼里他与自然的亲近也很打动人呢。
他描述周围的景色啊,和动物们的互动之类的。
感觉他在塔楼不是孤零零地自己待着,而是和整个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这就好像我们在乡下度假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和那些花花草草、小虫子小鸟之间有一种奇妙的联系。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乡下,坐在一棵大树下看蚂蚁搬家看了半天,就像突然进入了一个小小的、忙碌又有趣的世界,荣格在塔楼大概就是每天都有这种和自然亲近的小确幸吧。
而且呀,这塔楼也是他远离喧嚣、沉淀自己的地方。
现在咱们生活在城市里,到处都是吵闹声、信息爆炸,可荣格在塔楼里能静下心来。
我就在想,我要是也有这么个地方,是不是也能像他一样想明白很多事情呢?不过我可能首先想的是在里面大吃一顿然后睡个好觉,哈哈。
但荣格是真的在进行心灵的洗礼和成长,这塔楼就像是他心灵蜕变的一个重要场所。
总的来说,荣格的塔楼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小盒子,打开之后里面装满了他的智慧、宁静还有对人性和世界深刻的理解。
读这部分就像是在这个小盒子里掏宝贝,虽然有些宝贝我还不太能完全掌握,但这种探索的过程真的超级有趣呢。
荣格自传塔楼读后感

荣格自传塔楼读后感读完荣格自传里关于塔楼的部分,那感觉就像是跟着荣格走进了他内心深处一个超级神秘又酷的小天地。
首先呢,这个塔楼就像是荣格的心灵避风港。
我感觉他在那里面就像一个超级魔法师,把自己从外界的纷纷扰扰里隔绝开来。
在这个世界上,咱们每天都得应对一堆事儿,像上班被老板唠叨、路上堵车心烦之类的。
荣格呢,一躲进塔楼,就跟这些烦恼拜拜了。
他在塔楼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思考那些高深的心理学问题,就像我们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玩自己心爱的游戏,谁也别想来打扰。
荣格描述塔楼的那些细节,就特别有画面感。
我仿佛能看到那粗糙的石头墙壁,就像一个个沉默的守护者,守护着荣格的精神世界。
而且那塔楼的孤独感也很特别,不是那种让人害怕的孤独,而是一种能让人听到自己内心声音的孤独。
就像有时候我们一个人去爬山,到了山顶,周围没有人,风呼呼吹着,这个时候你就会想一些平时根本不会想的深刻问题,比如自己这辈子到底想干啥之类的。
荣格在塔楼里估计就是这样,他和自己的潜意识在那开小会呢。
塔楼里还堆满了荣格各种各样的宝贝,那些象征着他精神探索的东西。
这让我想到自己收集的那些小玩意儿,可能在别人眼里就是一堆破铜烂铁,但是对自己来说意义非凡。
荣格的那些收藏就像是他心灵之旅的一个个小标记,每一件都能讲述一个关于他成长和思考的故事。
荣格在塔楼里也不是一直那么惬意。
有时候他也会面临自己内心的挣扎,就像我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会纠结自己的缺点或者面临一些困难的选择一样。
他在塔楼这个小小的空间里,要和自己的灵魂对话,有时候这个对话肯定不太轻松,就像跟一个特别较真的朋友辩论,非得争出个所以然来。
从这个塔楼里,我也看到了荣格是多么坚持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不会因为外面流行什么心理学理论,就跟着瞎跑。
他就守着自己的塔楼,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地挖掘人类心灵的奥秘。
这就给我一个启示,咱们在生活里也不能老是随波逐流。
不能别人说抖音直播赚钱就都去做直播,得像荣格一样,找到自己的“塔楼”,在那里坚守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最新】荣格自传读后感-精选word文档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荣格自传读后感荣格自传读后感,荣格是一位心理学家,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荣格自传读后感,欢迎阅读!荣格自传读后感【1】几年前读了《荣格自传》,整理一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这本书是当初在图书馆借回来的,心里一阵喜悦,他的传记里到底写的什么玄妙的东西让我久闻其大名,这些心理学大师的传记到底写些什么,我能从中有什么收获。
当初当我怀着无比急切向往好奇求知求助的心情打开这本书的,希望能有些收获。
可是看的时候,我的感觉有点崩溃,心里有点抓,他对内的探索程度让我惊呆了,这些都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有人会这样细致地去翻我们甚少愿意去留意的“思维碎片”,“梦境”,详细描绘出来,并兴致勃勃。
想不到这本书分析内部世界分析得如此深入,想不到内部世界可以这样被分析,想不到世界上有一门学科是这样的,这门学科就叫做“心理学”吗,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内部历程。
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他的内省,思考,回忆和梦,而少是记录生活事件的。
他花了大部分篇幅来分析这些内省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值得他饶有兴致地花大篇幅来细致地记录?当时看得我着实有点不耐烦,不过还是克服了我的烦躁,把这本书粗略地看完了,不是太懂。
不过现在想起来有点回味无穷,这些就是我们的内在世界,原来这些东西是如此重要和富有魅力,并且很好玩。
我觉得读这本《荣格自传》,就像是一个急躁的人和一个超级耐心细心的人在对话,感觉他拼命地用很多文字,举很多例子,就是想把他的观念描述清楚,不过又总是描述不清楚的感觉,越说越复杂和纠结。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活像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爷爷在向你诉说他的内省经历,太细致了点,连一些小细节也不放过,像是要把他所有思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要记录下来。
我的直觉是,他的记忆力可真好,连一些梦的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包括一些景色的小细节,他也描绘得非常的详细。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荣格这老头可真是厉害,他就像一个心灵世界的探险家,拿着放大镜在我们灵魂的每个角落都仔细瞧了瞧。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片迷雾森林,那些关于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术语就像森林里奇奇怪怪的树木,横七竖八地挡在我面前,让我有点晕头转向。
越往后读就越有意思。
荣格提到现代人在这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代,灵魂却好像迷失了方向。
这可太真实了!你看现在的我们,每天刷着手机,看着各种新奇的东西,忙忙碌碌地挣钱、消费,但有时候夜深人静,突然就会有一种空虚感袭来,就像心里缺了一块啥东西似的。
我就常常想,我这么忙到底是为了啥呢?难道就是为了还房贷、买更多的衣服和吃更多的美食吗?感觉自己像个小仓鼠,一直在转轮上跑,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
荣格说我们得寻找灵魂,这就像是给我这个在黑暗中瞎摸的人点亮了一盏小灯。
他谈到的集体无意识也很有趣。
我理解的集体无意识就像是我们人类的一个超级大的精神宝库,里面装着我们祖先的经验、记忆和情感。
有时候我们突然对某个古老的传说、文化现象有特别的感觉,说不定就是这个集体无意识在捣鬼呢。
比如说,我们看到长城会有一种莫名的震撼和自豪感,也许就是集体无意识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起作用。
书里还说到梦的解析。
以前我觉得梦就是大脑在瞎折腾,什么吃了一口棉花糖然后飞起来之类的,乱七八糟的。
但是荣格让我看到梦可能是我们灵魂的一种表达方式。
也许白天我们的灵魂被各种琐事压抑着,到了晚上就通过梦来跟我们说话了。
就像有一次我梦到自己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到处找一本书却怎么也找不到。
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当时在生活里正迷茫着,不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样的知识或者目标呢。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荣格拉着,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一次大扫除。
虽然不敢说我现在就完全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但至少我知道了,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世界里,不能光忙着追逐外面的东西,还得时不时地往内心深处看看。
就像给灵魂也做做保养,不然它就会生锈啦。
荣格自传读后感

荣格自传读后感首先,荣格自传中展现出的荣格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令我非常钦佩。
他不仅深入学习了心理学和精神分析,还涉及了哲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多个领域。
他通过广泛阅读和实践,不断探索并尝试去理解人类心灵的奥秘。
他的读书清单长达数百本,这种渴望知识的热情和毅力是我所欣赏的。
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而是主动去追寻新的思想和观点。
正是这种独特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得以在心理学领域中造就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
其次,荣格的理论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个人的无意识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拓展了精神分析理论的边界。
他认为,个人的无意识中包含着个人经历的集合,而集体无意识则包含着人类普遍共有的心理素材。
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心理学的内容,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与此同时,荣格还通过研究梦境、幻想和心理分离等现象,提出了自我、阿尼玛和阿尼穆斯的概念,揭示了人类心灵深处的动力和潜在力量。
这些理论和概念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另外,荣格关于宗教和神秘主义的思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宗教和神秘主义提供了一种直接体验超越个体自我的感觉,并且与人类内在的无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通过研究宗教图像和符号,揭示了宗教和神秘主义的象征意义和心理功能。
他对于宗教和神秘主义的思考使我重新审视了宗教和信仰的本质,认识到它们与心理学之间的关联。
最后,荣格自传中对于荣格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的描写也使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的个人经历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他曾经痛失亲人、面临着精神和身体上的健康问题,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这些困境中找到了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他的性格坚韧不拔,对于事业充满热情和坚持,对于生活充满乐观和豁达。
他的坚持和决心使我深受鼓舞,并激发了我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毅力和勇气。
综上所述,读完《荣格自传》让我对卡尔·荣格和他的思想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他勤奋的学习精神和无尽的好奇心、他对心理学和宗教的独特思考以及他个人的坚韧和决心都是我所敬重和学习的榜样。
荣格性格哲学读后感

荣格性格哲学读后感读完荣格的性格哲学,我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心灵探险。
荣格这家伙,感觉就像一个心灵的大侦探,把人的性格剖析得那叫一个透彻。
以前我看人的时候,就只看表面,这个人开朗,那个人内向,完事儿。
但荣格告诉我们,这性格背后的水可深了去了。
他提到的那些人格类型,什么内倾型、外倾型的,就像是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个独特的性格标签。
我一边读一边就在那儿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看看身边的朋友。
比如说我那特外向的哥们儿,那绝对是典型的外倾型,整天就像个小太阳似的,能量满满,到处找乐子,和人打交道就跟鱼到了水里一样自在。
而我呢,有时候觉得自己有点内倾,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捣鼓些东西,像看书、看电影啥的,要是让我在人堆里待太久,我就感觉像手机快没电了一样,有点虚。
荣格还说到了集体潜意识,这概念可太酷了。
就好像我们的心灵深处都藏着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装满了人类从古至今积累下来的各种经验和智慧。
这个宝库有时候会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行为和选择。
我就想啊,怪不得有时候我会突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说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却感觉似曾相识,难道是我的集体潜意识在作祟?而且荣格的理论还让我对人际交往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总是不理解为啥有些人就是相处不来,现在明白了,可能是我们的性格类型差异太大。
就像油和水,硬要搅和在一起也费劲。
所以啊,现在我就更加包容了,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不能强求别人都和自己一样。
荣格的理论也不是那么容易完全搞懂的。
有些地方我读得那是云里雾里的,感觉就像在迷宫里转圈圈。
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需要我不断地去挖掘和探索。
总的来说,读荣格的性格哲学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做了一次大扫除,把那些以前没注意到的角落里的灰尘都给扫出来了,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觉得这就像是给我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看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
我现在就盼着把这些新的理解用到生活里,看看能不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明白、更自在些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格自传读后感
在孤独中回归自我
钟老师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荣格
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而开创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便是这少数之一。
荣格以科学的态度,直面复杂而隐微的人性。
他自喻为提着一盏小灯在黑夜的浓雾中行走的人;他探索世界文化中幽暗的深处,从古代的神话。
传说和宗教中,来理解人类的幻想和梦境;他提出的原型理论、集体潜意识、心理类型等概念,深刻影响了整个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
不止一次阅读这本书 ,但每次走进这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都有新的启迪和发现。
荣格于自传中称呼自己的童年是一个"拥有秘密的孤单的小孩,"到了80 岁时,则以下列文字表明心迹:"我是个孤儿,举目无亲;我浪迹天涯,我是一个人,与自己对立,我是个年轻人,也是老人。
…对每一个人来说,我是必死的,我不在时光的轮回中。
"依此看来,荣格对自己的定义由孤儿开始。
孤独,孤独感是古今中外不可避免,富含丰厚信息的感受。
而荣格,这位心理学的重要开创者如何将自身成长经验中的孤独转化成创造和自由,乃至发展出博大精深的荣格心理学,正是对当今社会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看待孤独的角度。
纵观荣格的生命轨迹,亦会发现是如何将其个人的孤独经验转化为其独特理论的。
孤单的童年
这个孤单内向的孩子,花了最多的时间自己游戏和思考,许多影响荣格一生,甚至贯串其终生思想的早期记忆,包含了梦境、自创的仪式、游戏…等,都在荣格的童年时间发生。
比如说他常常坐在石头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思考着:"我是那个坐在石头上的我呢?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如此认真的思考这样的抽象问题,的确不是常见的事。
这样的提问法,和中国道家思想家庄子,梦后醒来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是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在蝴蝶的梦中成为庄周?"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大都会创造一些属于自己或是同伴的仪式,这些扮演游戏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当时的环境,或是学习社会化,但是小荣格将这些点点滴滴都藏在心中,并认为自己童年岁月的本质就是"心中藏有秘密"的小孩。
他从来不对人说对于耶稣会修士的恐惧,或是对于石头和小人之间的对话,或是三岁时关于阳具的梦…这样努力藏住秘密,对他的生命造成一种几乎难以忍耐的孤独。
一个三岁的孩子,没有将让他恐惧的梦告诉任何人,而选择将秘密藏在心中,这是和一般孩子很不一样的决定,他的本能似乎已经告诉他,他必须一个人孤独的探索这些秘密。
可能正由于自身深刻了解保守秘密的痛苦,和经由遗忘秘密可能对人造成的心理和行为伤害,他在后来和病人的工作中,致力了解他人心中的秘密,透过让隐藏的秘密曝光,避免沉重的秘密(如被人格面具压抑而深潜在无意识的阴影)影响个人正常的思考和生活。
为了探索人心中的秘密,他并且实际发展出不同的工作法,如:"字词联想"、梦的分析",了解潜意识底下未被意识知晓的秘密…
在这里我们看到"秘密"对于孤独造成影响的两种面貌,一是因为要保有秘密,而努力培养自问自答、独立思考的特质;二是因为秘密压抑在心中,而造成内心的疏离甚至扭曲,当扭曲的情形越来越严重,要隐藏的越来越费力的时候,则成为精神疾病,这方面已经由弗洛伊德对于无意识研究的发现,而逐渐为世人了解,荣格则在瑞士以字词联想来对这方面做研究。
所以荣格认为隐私并不等同于孤独,却是孤独的重要家族。
当有秘密藏在心中,不能对
人诉说,以荣格的语言就成为:对生命造成一种几乎难以忍受的孤独。
心中藏有许多秘密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会觉得孤独,这种情形称为在互动中的孤独。
我们从荣格的回忆中,可以看到这种形式的疏离。
中学时代
"我觉得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被迫成为某种对人有威胁的东西,因为这便意味着受孤立,而这对于我来说是更为不愉快的,而我也较以往更为经常和不公平地成了替罪羊。
"
作为 12 岁的小学生,荣格有一次特殊的体验,他认为自己被迫产生了一些恶毒的想法,他极度害怕自己会因此犯下最恶毒的罪:反对圣灵的罪愆。
但是他越是反抗思考,力量越是强大,终于,当他抱着进入地狱的决心,让思想直接冒出来而不加以抑制的时候,他看到了坐在天上宝座的上帝,拉下屎来打坏地面上庞大精美而辉煌的教堂。
这样的画面对一个努力跟随上帝的孩子来说,真是沉重。
他觉得自己是得不到恩宠者,同时又是上帝的选民;既被诅咒,又被祝福。
荣格用了强烈的字眼来形容这个情境,而这又成了另一个要被保守的天大秘密,让他更清楚自己的孤独,同时,也和父亲和家人的距离越见遥远。
另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因为服从上帝、不再对抗,于是上帝才向他显示他的智能和仁慈,给予了小荣格重要的信息:他召唤人们,分享自由,强迫人们放弃自己的观点和确信的事物,好毫无保留执行上帝的命令。
上帝反对遵守传统,不论何等神圣。
在荣格的回忆中,这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从此影响了他对上帝、耶稣、和教会的想法,并认为个人要从自身体会上帝的恩典,否则会陷入他父亲后期所面对的困难:没有实质体会的干枯信仰。
从完全孤独中,直接从内在体会上帝恩典,()形容为"回归自我"的完成。
这种孤独感与一八三三年诞生在孟加拉国地区的拉玛克里希纳的故事有相识之处。
拉玛克里希纳试图透过孤独和苦修,一个人住在森林里隐修,历时十二年。
他祈祷和静坐的时候,会有小鸟在他头上啄食东西,而蛇则盘缠在他身体上。
不管是蛇、小鸟或是拉玛克里希纳,都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荣格只有十二岁,并且与家人同住。
但是感受到的孤独感却是相似的,他以自己的形式,奋力完成内心中与上帝的直接会遇。
荣格似乎为我们指出一个可能性,从孤独中完成"回归自我"的旅程,不一定是在遥远的地方,或是远离市集的山林,甚至与年龄无关,而可能更与坚持和勇气有关。
正如,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追求自我完善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在孤独的极致中,体会到最深沉的交会。
1913 年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陷入崩溃,和自己精神上的父亲—弗洛伊德决裂,严重打击荣格,使他陷入后来将近十年的黑暗期。
这种陷落的严重程度,似乎是另一种形式的丧亲历程,必须透过长时间的疗伤、自省…才得以走过。
但是当他走出这段黑暗时期后,他以自身经验提出中年危机亦即转机的看法,丰厚了自体化历程的理论。
这段时间,他与同事朋友们疏离,停止大学的教职,接个案量减到最少,几乎完全从俗世退出。
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这段时间他多在湖边散步,观察水中生物、玩沙、玩石…在和自己相处的过程中,他看到内在意象、也听到声音,从看到的景象,他甚至预测到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这些奇特的经历,有人将之描述为荣格的精神分裂过程。
在此时期,他也遇见了自己的心灵导师——费尔蒙,费尔蒙是一个有翅膀的智慧长者,他在荣格接下来的生命中,一直扮演指导者的角色。
在荣格的描述中,费尔蒙则是只有荣格才能看到的个人心灵指导者。
以荣格的处境来说,他的孤独中有家人环绕作为背景,有拟人的费尔蒙代表智慧的对话者,有整个大自然作为间接的思索对话对象。
使他虽在精神上退居个人的孤独世界,生活上仍有家庭支持,内在则有智者和大自然与之对话。
在这片交织的立体中,我们看到退避孤独状态中的荣格,仍有外在世界的存在,他曾经特别提过:"家庭是支持他不崩解的重要因素。
"
荣格形容自己是孤独者,但是从他的回忆录中,我们看到他在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工作期间,有能力聚集众人组织研究机,与弗洛伊德相识之后,担任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会长。
隐居湖边的同时,则在附近与友人共组联谊性的俱乐部,一直到后来分析心理学发展起来之后,他组织或是支持参予了各种大小不同的活动,互动的人群涵盖心理研究人员、物理学家、艺术家、政商贵贾、新兴媒体到一般大众。
这样的人际互动其实是非常全面而广泛的立体络,络中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为分析心理学提供贡献,也在其中找到各自完成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荣格除了有他自己较为熟悉并认同的内倾人格,同时也具备有和人沟通互动的外倾人格特质。
后者让他在往内以自身为研究对象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希望找到适宜的沟通和对话方式,透过这样的沟通努力,他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
摘自原文"在交会的极致中,人有可能会突然体会到最深沉的孤独,而在孤独的极致中,人又可能会突然体会到最深沉的交会。
"
孤独中回归自我
荣格在自我感到孤独的过程中,渴望了解与被了解,他以此为动力和养分,探讨如何将个体我中感受到的一切,用他人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发展出理论、概念,最终成为思路严谨又同时保持变动弹性的分析心理学。
他在孤独的自我探索中,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将孤独之感受发挥到极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