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中考语文句式变换含答案(1)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句式变换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下列句子表达情感最强烈的一项是()A.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惊叹。
B.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难道不令人惊叹?C.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会令人惊叹吗?D. 令人惊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
【答案】 B【解析】【分析】B相“难道不令人惊叹”是个反问句,语气最强,语意最重。
A为一般陈述句。
C一般疑问句。
D谓语前置句,比A句情感稍强,但没有B句强烈。
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情感的把握,注意明确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等表达感情的不同。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有“绿色城市”、“花园城市”美名的合肥市,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其环城公园便修建在合肥古城墙的基础之上,沿着起伏的岗丘地形,加之原有的绿林带及护城河,精筑而成。
环城公园总长约9公里,分为六个景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茂林修竹、夏河朝露的银河景区;湖峦相映、水碧枫赤的西山景区;林木葱茏,芳草常青的环北景区。
这样的环城公园无城墙之隔hé,面水而立,一派迷人旖旎的江南风光。
倘佯其间,吊古论今,让人流连忘返。
(1)给画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襟喉________ 湖峦相映________ 隔hé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旖旎”的意思是________(4)将文中画线句改成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jīn;luán;阂(2)倘佯;徜徉(3)柔和美丽(4)倘佯其间,吊古论今,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时,要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根据拼音写汉字,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句式变换与仿写(附答案)(1)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句式变换与仿写(附答案)(1)一、初中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文学植根于你灵魂最柔软的地带,她以优美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和深suì________的思想让你沉醉其中,她跨越时空,引领你穿梭于历史和未来、现实和虚幻,分享不同的心灵历程;帮助你养成纯萃无xiá________的心灵,无忌流言与诽语,勇于追寻,且歌且叹。
让我们以爱为犁,以美为耙,________________,以思想为养料,在文学的天地里努力耕耘!(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3)在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后文构成一组排比句。
【答案】(1)邃;瑕(2)萃—粹;诽—蜚(3)示例:以智慧为种子【解析】【分析】(1)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注意“邃”“瑕”书写。
深邃:基本意思是深奥,深奥的哲理,难懂的哲理。
无瑕:完美而没有瑕疵,比喻没有缺点或污点。
(2)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纯粹:意思是指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搀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蜚语: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
(3)结合上下文分析。
上文有“犁、耙”,下文有“养料”。
唯独缺少“种子”。
应该用“以……为种子”的句式续写,符合语境即可。
故答案为:⑴邃;瑕;⑵萃—粹;诽—蜚;⑶示例:以智慧为种子【点评】⑴做字形题,要积累词语,注意书写。
⑵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
⑶仿句的几个注意点:1.话题一致。
2.句式一致。
3.修辞一致。
4.结构一致。
5.衔接一体。
6.情感色彩一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样纯粹的声音,这样仿佛溅着绿魂的声音!它朴素的本质,让我感到一种生活的快意与灵魂的悸动。
循着鸟鸣声,我来到空荡无人的后花园。
后花园以竹篱为墙,墙身挟以盛开招展的牵牛花,端庄古雅的宫粉茶花,悠香挺拔的寿星桃,以及各类错综复杂的荆棘藤蔓、蒿芒杂树。
部编版中考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专题练习(及答案)(1)

部编版中考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专题练习(及答案)(1)一、初中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
乐趣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在不知不觉间发芽、生长,而且总要开花,总会结果。
如果把乐趣比作种子,那么,你从自己所热衷的乐趣中得来的欢娱,便是它的花朵了;你从自己为之A________的欢娱中,得来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好的或坏的结果,便是它的果实了。
例如,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是一种乐趣,产品是它的果实。
……不同的乐趣,结不同的果实。
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
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
因为这种乐趣有利于成长、有利于进步、有利于健康。
千万不要被B________的欢娱之花所迷。
当你为各种各样的乐趣而心花怒放的时候,得多想一想花朵的种子,并且预见到将要结成的是什么样的果实才好。
(1)为文中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陶醉沉浸俗艳鲜艳A________;B________(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3)根据语境,为文中横线处写一句话。
例如,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________;劳动是一种乐趣,产品是它的果实。
【答案】(1)陶醉;俗艳(2)因为这种乐趣有利于健康、有利于成长、有利于进步。
(3)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解析】【分析】(1)陶醉指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沉浸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因为是“从自己所热衷的乐趣中得来的欢娱”,是自己很满意的,故用“陶醉”;鲜艳指鲜明而美丽,俗艳指俗气的艳丽色彩,因为是“欢娱之花”,故用“俗艳”。
(2)本句语序不当,应是先利于身体健康,再成长、进步。
(3)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按照其主题内容“不同的乐趣,结不同的果实”及结构形式“××是一种乐趣,××是它的果实”仿写即可。
部编版中考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试题(附答案)100(1)

部编版中考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试题(附答案)100(1)一、初中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1.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世界需要爱。
没有了爱,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
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①(,/;)爱如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为唇焦口燥的人呈上琼浆。
②在爱的怀抱中,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1)①应该选择的标点是________。
(2)②应该用的关联词是________。
(3)“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有语病,修改病句。
(4)仿写划线句子,要求符合语境。
【答案】(1);(2)只有(3)谁也无法阻挡人生的风雨(4)爱如炎暑烈日下的树荫,为酷热难当的人提供清凉。
【解析】【分析】(1)“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与“爱如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为唇焦口燥的人呈上琼浆”是统一层面的并列关系,所以应选分号。
(2)从下文“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一句分析,自然选用“只有”这一关联词语。
注意关联词语的配套使用。
还要注意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
(3)“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用词不当或搭配不当。
把“阻塞”改为“阻挡”即可。
(4)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
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抓住前例句“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
句式结构为“爱如……为……的人……”的比喻句。
内容要表达“爱”的意义,且要与前后两句相谐。
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故答案为:⑴;⑵只有。
⑶也无法阻挡人生的风雨。
⑷爱如炎暑烈日下的树荫,为酷热难当的人提供清凉。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
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
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专题练习(含答案)(1)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专题练习(含答案)(1)一、初中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1.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南阳教育报记者李晓3月31日电)为了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3月30日,我市树人实验学校1000余名学生,在位于市区西部的烈士陵园庄严集会,举行2017年清明祭奠革命烈士仪式活动。
活动开始后,学生代表敬献鲜花,全体师生向革命先烈默哀以表敬意。
学生代表铿锵有力的祭奠誓词表达了同学们传承烈士们的革命意志的决心。
最后在学校团委书记简短、清晰、有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的讲话中,结束了祭扫活动。
参加祭扫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要懂得幸福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材料二: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材料三:长征胜利已经80年了,历史证明,长征精神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考验。
80载岁月中,长征精神淬炼升华,历久弥新,时间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
在新时代,长征精神已经成为国人人生路上的座右铭,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
新一代的青少年要将长征精神完整传承下去,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它更多新的释义,让长征精神成为信仰之火,永不熄灭,用长征精神引领青少年在其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行。
——网易评论(1)请你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材料一的新闻内容。
(不超过30字)(2)《红星照耀中国》是________国著名记者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3)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长征精神是纪念碑,永远屹立在全国人民的心里;长征精神是火种,永远燃烧在全国人民的心里;________,________。
新部编中考 语文句式变换训练试题含解析(1)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改写句子A.我们将要进入中学读书,感到新鲜和兴奋。
改成反问句:________B.爸爸说:“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________C.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谷低着头,那是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了骨头,那是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那是启示我们________。
D.我们不要乱吃零食的习惯。
改病句:________【答案】我们将要进入中学读书,怎能不感到新鲜和兴奋呢?;爸爸说:他希望我能成为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要团结;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穿梭;要勤劳。
;我们不要养成乱吃零食的习惯。
【解析】【分析】A.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B.把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我们)改为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
(注:若句中有第二人称“你”或“你们”,应该认真分辨“你”或“你们”在句中指的是什么人,而后用具体的人名来转述;若没有具体所指,则不用变换。
)2.把句中“说”字后的冒号改为逗号,句中的双引号去掉。
C.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D.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本题缺少谓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只见这些挺拔伟岸的黄山松,巍然sǒng立在我们面前。
虽然雨雾濛濛,但是它们那厚实粗壮的腰身,亭亭如盖的树冠,在雾气中却更显示出巍俄浑厚之美,如同缥缈仙境中的神树一般。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句式变换与仿写(附答案)(1)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句式变换与仿写(附答案)(1)一、初中语文句式变换与仿写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中华文化________(A.烟波浩渺 B.浩如烟海),历经沧桑仍绵延不绝,密码就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中;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自觉中;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济世信念中;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情怀中……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是“时代新人”开拓创新、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装备”。
阅读经典作品,传承民族文化,我们可以走进先贤心灵, mù浴思想的光辉;可以跨越历史时空,接受文明的洗礼;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还可以与李白“举杯邀明月”,与苏轼“把酒问青天”,与李清照“双溪泛舟”,在精神世界里与________(A.志同道合 B.齐心协力)者对话,抒写精彩人生。
(节选自《语文报》2019年中考作文版,有删改)(1)给语段中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mù沧桑________浴(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字母序号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中华文化________(A.烟波浩渺 B.浩如烟海)在精神世界里与________(A.志同道合 B.齐心协力)(3)对文中划线的“装备”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指实现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外部条件。
B. 指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
C. 指实现民族复兴所建立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D. 指实现民族复兴的相关配备,如武器、军装、器材等。
(4)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阅读经典作品,传承民族文化,我们可以走进先贤心灵, mù浴思想的光辉;可以跨越历史时空,接受文明的洗礼;可以,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āng;沐(2)B;A(3)B(4)学习先辈事迹;汲取精神的力量(反思历史事件,明确前进的方向)【解析】【分析】⑴属于易错题目。
新部编中考 语文句式变换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不相同的一项是()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是,一双鞋也许不能走遍天下,但频繁换鞋子,走几步换一双,且不说付出的成本太大,光换鞋子这种折腾就势必影响赶路。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不会频繁瞎折腾;一个脚踏实地的国家,不会动辄改弦易辙。
国家越自信,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就越有底气;认定方向,戮力同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中国梦便不遥远。
A.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啊,请不要频繁瞎折腾了!B.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怎么不会频繁瞎折腾?C.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难道可以频繁瞎折腾?D.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一定不要频繁瞎折腾!【答案】 B【解析】【分析】B项,“ 怎么不会频繁瞎折腾?”一句,否定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一定会频繁瞎折腾。
和例句意思不一致,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句式变换后意义的区别。
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本文每个句子意思、语气、词义的细微差别,分析表意的区别,选出正确答案。
2.阅读下面一篇短文,按要求答题。
不除糟粕,何来精华目睹朋友加工琥珀,一块105克的原石,本来是黯淡的深褐色,其貌不(yáng),切除边角后余82克,隐约可见内在的微光。
继续打磨,最终诞生一枚30克的大圆珠、清洁光亮晶(yíng)剔透,质地柔美,色泽温润。
不除糟粕,何来精华?人也是这样。
不经历风吹雨打,不历事炼心,又如何在蜕变中实现华丽转身?愈来愈璀璨的那条路,必然是一个层层磨砺淬炼的过程。
越经世事的打磨,生命越圆润,越精致,越美丽,越有品质的芳香。
那些风雨,其实,都是人生的抛光与包浆。
所以,只要勇于承受,选择忍耐,那些疼痛,都会变成生命的滋养。
不改变错误的认知,便难有正确的信念;不清理心灵的污垢。
便无法彰显圣洁的华彩;不剔除思想的糟粕,便不会拥有灵透的智慧。
弃糟粕,留精华。
也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阅读下面文字,在两处横线上分别补写一句话,与上下文构成排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
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据此可仿写为:这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战争;你们的盾牌是口罩。
故答案为:这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战争;你们的盾牌是口罩。
【点评】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
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①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对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
②中国自古就不乏鲁班、李春这样的能工巧匠,他们用无与伦比的技艺,彰显着“工匠精神”的魅力。
③这种历经千年踌就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情怀、一份责任。
④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1)给①句中横线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A.;B.,C.—D.?(2)写出②句中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3)③句中有一处错别字,应改为“________”。
(4)请将第④句改为疑问句。
【答案】(1)A(2)这里指他们的技艺没有什么能与之相比(3)铸(4)我们年轻一代,难道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或我们年轻一代,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解析】【分析】(1)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第①句,是由两个分句组成的,因此横线处应使用分号。
故选A。
(2)考查词语的解释。
无与伦比,意思是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3)“踌”是个错字,“铸就”意思是指把熔化的金属倒入特制的模子里,也指塑造人的性格或脾气,多指有益的性格或脾气。
(4)“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是陈述句,要求改为疑问句,即改成反问句,可用“难道不”的标志性词语来造句。
如:我们年轻一代,难道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故答案为:⑴ A⑵这里指他们的技艺没有什么能与之相比⑶铸⑷我们年轻一代,难道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或我们年轻一代,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注意要首先通读提供各句,明确句意,掌握语气,揣测所用标点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
⑶本题考查同音字字形的辨析,注意结合语境明确汉字字形,辨析同音字字形的区别。
⑷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
要求句意不变,所以可以把陈述句变成反问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孤ɡuǎ老人和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你若是一个感恩的人,你的心中就能装载整个世界!”你可以貌不惊人,才疏学浅,甚至可以身戴伤残,但你不能忘记感恩。
感恩的第一步就是孝亲敬老。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
人间没有温情的留驻,犹如夜空失去星星的照耀,会àn然失色。
让我们爱老人和小孩吧,像爱自己一样!(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ɡuǎ________àn孤________装载________然失色(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才疏学浅”中“疏”的意思是()A.疏忽B.关系远C.浅薄D.分散(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一个整句。
【答案】(1)寡;zài;黯(2)身戴伤残;身带伤残(3)C(4)让我们像爱自己一样爱老人和小孩吧!【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载”是多音字,这里应读作“zài”。
(2)“戴”,加在头、面、颈、手等处,“带”,这里是含有,呈现。
故“身戴伤残”应为“身带伤残”。
(3)才疏学浅: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根据这个成语的意思,可知这里的“疏”应为浅薄的意思。
故选C。
(4)“像爱自己一样”是句子的状语,应在动词前面,“让我们爱老人和小孩吧”中的动词是“爱”。
故这句话应改为:让我们像爱自己一样爱老人和小孩吧!故答案为:⑴寡;zài;黯⑵1、身戴伤残;身带伤残⑶ C⑷让我们像爱自己一样爱老人和小孩吧!【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和书写的掌握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的书写和注音。
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⑵此题考查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⑶本题考查理解字义的能力。
理解字义首先要理解成语大意,然后再根据成语意思选择正确的答案。
⑷本题考查把散句改为整句的能力。
散句改为整句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使其相关内容构成整齐的句式;或将句中不太整齐的并列部分进行修整,分别组合,变为排比句或对偶句。
4.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人间第一爱季羡林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
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
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离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mí)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
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问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是母亲。
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你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sǒu)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
”我至今还坚持此说。
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xīn),甜蜜和温(xīn)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②吗?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pì)美的呢?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亲的人。
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愈我这个创伤的。
我一生走遍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
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
嗟乎!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奈之何哉!《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③。
”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唯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孟郊那一首有名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者如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庶④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
【注释】①年高德劭:年岁长,品德高。
劭,shào(品德)美好。
②醍醐:tí hú,古时候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④庶:shù几乎,差不多。
(1)通览全文,可知这是季羡林先生为________写的一篇________(文体名)。
(2)文中为什么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3)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ísǒu xīn pì________补抖________温________________美(4)给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写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
唯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
(5)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的主干是什么?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
主干是________。
(6)第2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的“这”指的是什么?(不超过24个字)(7)文章4,5两段阐述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
不符合该文段意思的是(多项选择)()A.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着温暖。
B.想起母亲,眼泪就会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
C.即使华佗、岐伯再世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
D.可以获得甜蜜和温馨,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
E.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8)“《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9)文章末段说:“读者如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什么?【答案】(1)《新绿文丛》;序言(2)因为母爱“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
(3)弥;擞;馨;媲(4)品味|体味(5)有情况(6)未能把回忆母亲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
(7)B,C(8)“恨”是遗憾、悔恨之意。
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使自己想要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遗憾。
这种感情和愿望,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9)①感谢母爱;②敬重、报答(孝敬)母亲;③从母爱中汲取力量,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文中找打答案。
(2)考查对母爱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擞、馨、媲”容易写错。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
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
玩味: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意味。
所以“玩味”的近义词是“品味、体味”。
(5)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
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即可。
(6)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