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下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教科版五下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教科版五下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例如,一块实心的橡皮,不管是大橡皮还是小橡皮,在水中都是沉的;一个实心的木块,不管是大块还是小块,在水中都是浮的。

-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系。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

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例如,把橡皮泥捏成船型,它能漂浮在水面上,而揉成一团时则会沉入水底。

这是因为形状改变后,它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船型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大。

4. 造一艘小船。

- 用一定量的材料造船,船的载重量与船的体积大小、形状等因素有关。

船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载重量也就越大。

- 在制作小船时,要考虑船的稳定性、牢固性等因素。

例如,可以通过增加船的宽度、降低船的重心等方法来提高船的稳定性。

5. 浮力。

- 浮力是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

测量浮力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

先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再测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重力F,浮力大小F_浮 = G - F。

-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为F_浮=G_排=ρ_液gV_排(ρ_液是液体的密度,V_排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g = 9.8N/kg)。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例如,在水中下沉的石块,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出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全集 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全集 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全集完整版1. 物质与能量- 物质:构成一切物体的实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 能量:使物体发生变化的能力,可以分为动能、潜能、热能、电能等。

-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质的溶解、融化、沸腾、凝固等过程。

- 能量转化:能量可以转化为不同形式,如热能转化为动能、电能转化为热能等。

2. 地球与太阳系- 地球:我们居住的星球,由固体地壳、液态水和气体大气层组成。

- 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太阳运行的八个行星、卫星等组成。

- 昼夜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使得地球上出现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导致的现象,使得不同季节气温和日照时间不同。

3. 生物与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如森林、湖泊等。

- 食物链:描述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链条,包括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

- 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

4. 计量与测量- 计量单位:用于衡量物体某种特性的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 体积与容积: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可用升、毫升等单位来表示。

- 温度:衡量物体热量高低的物理量,可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 测量仪器:用于进行测量的工具,如尺子、天平、温度计等。

5. 机器与能源- 机械能:机器具有的能够做功的能量,包括动能和潜能。

- 杠杆原理:利用杠杆的运动原理来改变力的大小或方向。

- 电能与电路:电能是电荷具有的能量,电路是电能传输的路径。

- 能源:用于产生能量和推动机器运转的物质或自然力,如石油、太阳能等。

以上是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的全集,内容涵盖了物质与能量、地球与太阳系、生物与生态系统、计量与测量以及机器与能源等方面的知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一、简述小学科学探索未知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回顾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奇妙知识点之旅。

本课程我们主要围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展开探索,从物质的神奇变化到植物的生长奥秘,再到动物的生命周期,知识点丰富有趣。

在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尝试着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五年级科学下册,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感受生活中的奇妙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回顾下全册的知识点吧。

1. 介绍科学课程的重要性首先科学课让我们了解身边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比如说我们每天都在看到太阳、月亮和星星,但背后的原因和科学原理,可能大家并不清楚。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给我们提供光和温暖,而月亮和星星则是离我们很远的星球发出的光。

这些知识点,不仅让我们更加明白生活的常识,更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

再说科学课可是培养我们动手实践能力的绝佳场所,大家都知道,理论很重要,但真正能动手去做一做,感受会更深刻。

像做实验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亲自动手验证知识,加深理解。

这样的实践机会,可是培养我们成为小小科学家的好方法哦!总之呢五年级的科学课程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大门。

这里充满了知识、乐趣和挑战,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奇妙世界吧!2. 概述本册科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当我们翻开这本五年级科学下册的教材时,我们会发现里面充满了有趣的科学知识和实验,都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全册的知识点。

五年级的科学教材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它涵盖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从天文到地理,从物理到生物,各种领域都有所涉及。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同学们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让他们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单元一:植物生长与发育孩子们你们是不是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呢?特别是那些从种子破土而出的小苗,逐渐长成绿叶萦绕的植物,是不是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让我们一同走进“植物生长与发育”的世界吧!想象一下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颗小小的种子,这颗种子寄托着生命的希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动物与生物:
- 动物的分类: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

- 动物的生长发育:昆虫的变态过程、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等。

- 动物的适应环境:各种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其特点。

2. 植物与生物:
- 植物的种类和特征: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等。

-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等。

- 植物的适应环境:各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其特点。

3. 物体的属性:
-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其使用功能的影响。

- 物体的材质和用途:物体的材质对其强度、导电性等性质的影响。

- 物体的变化过程:固体的熔化、液体的凝固等物体的变化过程。

4. 天体与地球:
- 星球和行星:太阳、地球、月亮等天体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 天体运动:地球的自转、公转等运动。

- 天气现象:天气的变化规律、季节的变化等。

5. 环境与保护:
- 能源与环境: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环境保护意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保护措施。

以上只是科学下册的一部分知识点,具体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

建议您参考教材中的详细内容,以及老师的指导。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下知识点总结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下知识点总结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下知识点总结科教版小学科学五下知识点总结科学是一门广阔的学科,是理解世界和探索自然的关键。

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科学现象。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下的知识点总结如下:一、生物与生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生物栖息地的特点,栖息地的改变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鸟类的观察:鸟类的栖息场所,鸟类的食物,观察鸟类的外部特征和行为。

哺乳动物的观察:哺乳动物的种类和外部特征,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哺乳动物与人的关系。

植物的观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观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种类和生存环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

昆虫与环境: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昆虫的生态角色,昆虫的捕食关系。

海洋生物的观察: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和特点,海洋生物的种类和生活习性。

微生物的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作用,发酵和变质。

二、物质与能量水和空气:水的存在形态,水的运动方式和对生物的作用,空气的特性和对生物的作用。

石油和煤炭:石油和煤炭的形成,石油和煤炭的利用方式和环境问题。

火的作用:火的产生和传播,火的危害和预防。

声音和光:声音的传播和特点,声音的变化和利用,光的传播和特点,光的反射和折射。

磁铁:磁铁的性质和吸引力,继电器和电磁铁的作用。

电的实验:电的产生和传输,电池的结构和原理,使用电池组灯泡的实验。

电的危害和防护:电的危害和安全用电常识,电路的搭建和电流的传输。

三、科学探究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观察和实验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调查和记录:调查的目的和方法,调查结果的整理和记录。

科学问题和探索:提出科学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答科学问题。

科学思维与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科教版小学科学五下的知识点涵盖了生物与生命、物质与能量以及科学探究三个方面。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包括4个单元共12个章节,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整理如下:第一单元:动力与能量1.动力的概念: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形状的原因;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机能是将物体移动或改变物体形状的动力。

2.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力、间接作用力、弹力、摩擦力、重力。

3.动力的传递:力的传递通过物体的接触或力的传递介质实现。

4.动力的转化: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电能的转化(电能与动能、电能与热能)。

5.能量的守恒: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总能量守恒。

第二单元:物质的四态变化1.物质的四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物质的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可以通过降温或增加压力实现。

3.物质的沸腾: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4.物质的蒸发: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加热或增加表面积实现。

5.物质的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6.物质的溶解: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

第三单元:暖和和生命1.温度和测温:温度是物体热量的度量,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

2.温度的传递: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3.温度与物体热胀冷缩:物体在加热时热胀,退热时冷缩。

4.生命体的特点:生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5.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1.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

4.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最新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最新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最新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我们可以通过图些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在实脸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3.在实脸中,每一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是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跄结论更准巩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的实验中,两组种子都发芽了,说明生里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2.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1)常温组有两粒种子未发芽,低温组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属于实脸中的偶然现象。

⑵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遥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3.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4.比较种子发芽实脸说明:(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2)阳光和土城不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1.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1)改变的条件:光照。

⑵不变的条件:水、温度、土填、空气等O实脸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条件:光照二氧化碳+水 ------------ ►养料+氧气场所:绿叶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植物能适应环境,降水量大的理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大(如芭蒸),降水量小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吐片会很小(如松树),有的甚至会退化成刺(如仙人掌)O4.植物具有向阳性、向水性等特性。

第4课蚯蚓的选择1.蚯蚓适宜生活在息膻、潮震的环境中。

2.在“了解蚯蚓对环境的选择”的实脸中,反复进了多次实验,可以避免依然因同于扰实脸结果,使实脸结论更准确。

3.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资料五年级科学下册主要探讨了生物、物质和能量、天体等方面的知识。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本册中重要的知识点,并进行简要概述。

一、生物1. 动物和植物的分类:本册介绍了动物和植物的分类标准,并以常见的动植物为例进行了具体说明。

2. 外部特征与生活习性:通过观察与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动植物的外部特征与生活习性,如蜻蜓的翅膀、鲤鱼的鳞片等。

3. 生物的呼吸与运动:文章阐述了生物的呼吸过程以及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如鱼的腮呼吸和爬行动物的四肢运动。

4. 植物的传播与生长:介绍了植物的不同传播方式,包括自然传播与人为传播。

同时也探讨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物质和能量1. 物质的存在状态: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即固体、液体和气体,并介绍了状态的转变过程。

2. 物质的携能:本节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携能特性,包括导热、导电、吸热和放热等,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说明。

3. 磁力与物质:探讨了磁力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如磁性物质能够吸引其他物质等。

4. 光能与物体:介绍了光能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包括透光、反射和折射等,并以实验验证为依据进行了讲解。

三、天体1. 星星与星座:描述了夜空中的星星,并介绍了一些主要的星座,如北斗七星、仙后座等。

2. 昼夜更替:阐述了地球自转的原理,引发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并解释了不同季节的白天和黑夜时长的变化原因。

3. 月亮的变化:讲解了月亮圆的原因和月相的变化,通过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太阳系的组成与行星: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并说明了行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以上仅为部分知识点的概述,详细内容请参阅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总结: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涵盖了生物、物质和能量、天体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通过本册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动植物的分类与生活习性,物质的存在状态和携能特性,以及太阳系和地球的运动规律等重要概念。

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妙,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集萃班级姓名沉与浮单元概念1、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 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4、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5、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6、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就是沉的。

7、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也是浮的。

8、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中也是沉的。

9、一块泡沫塑料在水中是浮的,把两块泡沫塑料粘在一起放入水中是浮的。

10、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无关。

1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

12、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13、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

14、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越少,受到的浮力越小。

排开的水量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15、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船,把船造得大些,装载得货物就多。

1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向上的。

17、当小船漂浮在水面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18、浮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19、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主要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20、漂浮在水面的泡沫,被拉入水中后,泡沫塑料受到的浮力=拉力+重力。

21、将铁块放入水中时,因为铁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沉在水底。

22、在水中搬石头比在陆地上搬石头要省力。

23、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因为排开的水量相同,所以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24、把大小不同的石块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有大小。

25、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

26、除了盐水外,其他液体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7、水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不一定能浮起来。

28、烘干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最后得到的白色粉末不一定是盐。

29、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一样的。

30、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

31、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浓盐水中会浮。

32、如果1立方厘米的某物体的重量为1克,那么它在浓盐水中就会上浮。

33、比重计是一种能够比较每立方厘米液体轻重的仪器。

34、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相比,最重的是浓盐水。

35、塑料块在食用油中会沉。

36、铜砝码能浮在水银上,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铜砝码比水银轻。

37、当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液体重时,物体在液体中就会沉。

38、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39、人能在“死海”的水面上漂浮,是因为水里含有大量的盐,所以人比同体积的盐水轻。

40、潜水艇是靠改变自己的重量来自由沉浮的。

往水舱里注满水,潜水艇变重就下沉;往水舱里排空水,潜水艇变轻就上浮。

热单元概念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3、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4、因为羽绒衣不能产生热量,但是能保温,所以我们的身体会感到暖和。

5、双手相互摩擦能产生热量。

6、人站在阳光下会感到热,是因为人从阳光中获得了热量。

7、米饭、土豆、番薯等食物能给人体提供热量。

8、冷水袋放入热水中,一段时间后冷水袋里的水的温度会升高。

9、冷水袋放入热水中,先沉入水中,一段时间后冷水袋会上浮。

10、密封袋中的冷水变成热水,体积会发生膨胀。

密封袋中的冷水变成热水,重量不会发生变化。

11、相同体积的50℃的热水和10℃的冷水相比较,冷水重。

12、同样重的50℃的热水和10℃的冷水相比较,热水的体积大。

13、水银是一种液体,它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缩小,我们把水银体积的这种变化叫热胀冷缩。

实验室使用的水银温度计就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14、气球鼓起来的原因不一定是空气受热膨胀了,如将气球吹大。

15、夏天自行车轮胎的气不能打得太足的原因是防止轮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爆胎。

16、空气的热胀冷缩和水的热胀冷缩相比,体积变化更明显。

17、热气球升空与空气的热胀冷缩有关。

18、大多数金属受冷时体积缩小,受热时体积膨胀。

19、钢条加热时,会伸长、变粗。

20、铜条的一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酒精灯火焰的热能通过铜条传递到另一端。

这种传递热的方式,我们称为热传导。

21、夏天安装电线时,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否则到冬天时由于电线受冷缩短,电线就容易被拉断。

22、我知道热缩冷胀的金属有:锑、铋、镓。

23、“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

24、最合适用来制作锅铲柄的是塑料或木头。

25、属于热的不良导体的是泡沫塑料、木头和橡胶等。

26、夏天天气非常热,有时由于供电不足会导致商店停电。

商店工作人员就用厚厚的棉被覆盖在冰柜上,以减少棒冰融化的速度。

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答:棉被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所以能够将冰柜的冰进行保温,能够有效地保持冰柜的低温而不易融化。

27、水在4度以下的时候是热缩冷胀,在4度以上的时候都是热胀冷缩的。

28、如果两杯水的重量一样,那么它们的体积也不一定相同,如果温度高会胀大,温度低会缩小。

29、传热性能好的材料,保温性能一定差,因为把热都给传丢了。

30、把一小塑料袋热水放入装有一杯冷水的杯子里,这一小袋热水会浮在水面上。

31、铜、钢铁和铝热传递本领最好的是铜,最差的是铁。

时间的测量单元概念姓名1、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24小时,其中夜晚12小时,白昼12小时。

我国古代则把一天分为12时辰。

2、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太阳钟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古代每小时的时长与现代每小时的时长相比较,古代的时长长。

4、中国古代利用光影来计时的是日晷。

5、水钟主要分为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

6、3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相比较,前10毫升水滴得快。

7、滴漏的滴水速度是与容器的颜色无关的。

8、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水滴滴速不匀、容器太粗、刻度不准等。

9、我们自己做的摆,摆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小。

我们自己做的摆,摆动的速度不变。

10、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长短有关。

11、时间流逝的速度是白天晚上一样快。

地球的运动单元概念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它在不停地运动。

2、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大约为24小时。

3、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4、在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我们可以排除一些不合理的假说。

5、提出“地心说”理论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6、提出“日心说”理论的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7、在“地心说”示意图中,(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8、“地心说”理论: 地球是球体。

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所有的天体围绕地球运动。

9、“日心说”理论: 地球是球体。

太阳是静止不动的。

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

所有天体围绕太阳运动。

地球在运动。

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

10、哥白尼提出地球在自转的观点后,人们很难接受这个观点。

1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12、“日心说”发表300年后,人们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13、傅科用一个长60米的摆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14、随着时间的推移,傅科摆的摆动方向会偏离刻度盘的指示方向。

15、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已被世界公认。

16、地图上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7、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是不一样的。

18、北京、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是:北京在东面、乌鲁木齐在西面。

19、利用地球仪或地图,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

20、在模拟实验中,如果“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人们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同。

2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转动)。

22、坐在转椅上,顺时针转动转椅,看到的周围景物是(逆时针)运动的。

23、利用(世界时区图),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时差。

24、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25、通过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定为(0度经线)。

26、北半球的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27、人们在北极拍到了星星旋转的情况,而在南极也发现这样的现象。

28、围绕在北极星外的光环,是其他星星在某段时间里的运行轨迹。

29、一年四季中,北极星的位置是基本不变的。

30、人们发现,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是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31、北极星处于地轴的延长线上。

32、在地球的北半球,人们不一定能在头顶的正上方看到北极星。

33、地球仪都是做成倾斜的样子,因为地轴是倾斜的。

34、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北极星)。

35、在北部的星空中,有七颗星组成勺子的模样,这七颗星被称为(北斗星)。

36、地球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这根轴称为(地轴)。

37、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38、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39、在模拟实验中,随着“地球”的运动,远近不同的“星星”之间的相对位置看上去会发生移动。

40、在地球公转模拟实验中,两颗“星星”的位置越远,看到的位置变化越明显。

41、人们无法用肉眼看到恒星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42、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的公转。

43、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44、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转动)。

45、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或顺时针转动)移动。

46、(恒星的周年视差)是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

47、第一个成功测出恒星视差的天文学家是(贝塞尔)。

48、在不同的季节,正午阳光下杆影的长度是不同的。

49、在模拟实验中,四个地球仪中间的电灯表示太阳。

50、在模拟实验中,四个地球仪的地轴都应该倾斜同一个方向。

51、春分或秋分这一天,阳光会直射在赤道上。

52、夏至时,阳光会非常斜射在北极。

53、阳光的照射角度不同,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54、当北半球处于冬季时,南半球正处于夏季。

55、如果地轴不倾斜,地球上就不会有四季变化。

56、夏季,北极地区一天24小时都被太阳照射,有几个月都能全天看到太阳,就叫极昼;南极一天24小时都没有太阳照射,有几个月都看不到太阳,这种现象称为极夜。

57、南极和北极的极昼和极夜的发生是相反的,夏季北极是极昼;南极是极夜。

冬季相反。

58、极昼期间,南极的气温不可能升至30℃以上,冰雪不会迅速融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