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课件

“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谓语不能是名词只能判断为通假字, 通“伸”,“伸张”的意思。
(2)看搭配例如: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 “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 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 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为国奋力之时。
(202X年全国卷3)翻译: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译: 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3.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 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根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 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 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不裹粮(
),长子孙
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塌无侵削之虞
(
),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
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令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
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
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
译:天台生热得难受。晚上躺在蚊帐里面,童仆拿着扇子在前面给他扇凉, 舒舒坦服地就睡着了。 (2)2008山东省试题
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lí颈以塞责耶!”
译:他母亲哭着骂他说:“你杀死我的儿子,想砍自己的脖颈来搪塞吗?”
2.邻字推断法
第四讲+文言实词理解(三)-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讲一本通(全国通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以附申诉
√C.而阴与锐交关
交关:串通勾结
D.帝两宥之
宥:责罚
宥:宽恕。
2、解题方法
(1)两次代入法 理解文言实词时,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 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 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果把词放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的正误, 那么就要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 正误,这样,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
利用语境推义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词的意思。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 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 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吕氏春秋·慎行》): _讨__伐__
“诛”是“杀”义,单看它在这个句中很恰当,但结合大语境, 尤其是下文看,解释为“杀”讲不通,因为庆封逃到鲁国了,所以, 在这里“诛”应解释为“讨伐”。
借助成语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_接__近_、__到__。__联__系__成__语__“__若__即__若__离__” (2)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_类__。__联__系__成__语__“__不__伦__不__类__”_ (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九章·涉江》):__迫__近__、__接__近__。__联__系__成__语____ _“__日__薄__西__山__”_ (4)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_要__求__。__联__系__成__语__“__求__全__责__备__”_
△ (2)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_慎__重__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如下:
结构对称,词性相对;
成分搭配,语义相配;
字音字形,通假异义;
邻字帮助,同义反义;
联想迁移,前后联系;
古今对比,各有所异;
先分后总,寻找规律;
结合语境,突出重点。
以上口诀仅供参考,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和文章内容来理解记忆。
另外,还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实词推断:
1. 形声字推义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可根据形旁推知字义。
2. 通假字推义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通假字,可根据通假字推知本字的含义。
3. 偏旁部首推义法: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能提示其所表示的意义类别,可根据偏旁部首推知字义。
4. 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根据句子结构、词语搭配等推断词义。
5. 联想迁移法:根据已知的词语含义,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词语的含义。
6. 古今对比法:通过古今词义的对比,了解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的不同之处。
7. 字典查阅法:通过查阅字典,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会意字, 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 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 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 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色彩
【推断】“采”组词:神采、文采,将其代入句中。结 合上下文,前有“云”“异色”,若下文提及“神 采”“文采”,不合理。从读音上寻找通假字“彩” (音同形近),语意通顺。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
【推断】“蚤”——“跳蚤”,无法理解。推测,在句 中通“早”(音同形异),代入,语意顺畅。
(6)2009年全国卷2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 僧秀愍mǐn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形声。从心,敃( mǐn)声。本义:忧患;痛心的事
译: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 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 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
二、通假字推断法
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故事,
武从
从止,从戈。 据甲骨文,
人表持示戈两行人进, 表前示后要相动随武。
本义:勇猛; 猛烈。
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香草 )
【推断】“芷”是“艹”,与植物有关。根据“岸芷 汀兰”的结构(并列短语)特点,推知“芷”与“兰” 相应。“兰”为“兰花”,有香气的植物,“芷”则 为“香草”。
2、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 买入粮食)
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 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课件47张

二、想一想 字形分析
• 丰则贵籴(dí),歉则贱粜(tiào) • 你能推断出“籴”“粜”的意思吗?你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 籴:买进粮食 • 粜:卖出粮食
高考真题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 籴粮食。(2004全国卷Ⅰ《后汉书•孟尝传》)
一、学以致用
•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史记·项羽本 纪》)
• 绐:daì,通“诒”,这个词不常见,但根据上下文, 项羽迷了路,像田父问路,听了田父的话陷于大泽中, 被汉军追上,因文定义,“绐”的意思肯定为“欺骗”。
高考链接 1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
• 劝与遏,对偶结构,遏是遏制的意思。劝与遏意思相对。“不可 以不劝爱人”的“劝”也是鼓励、劝勉的意思,所以B选项错误。
四、想一想
1、将军身披坚执锐
划分句子成分法
从句子成分看,“坚” “锐”分别充当“披 ”和“执”的 宾语。 坚:坚硬的盔甲 锐:锐利的兵器
2、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方法四:语法推断法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 法
考点知识解读
•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 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 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仅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考 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 体的语境对文言实词做出正确、合理的推断与解释。
晴
声旁: 主要起 标声的
作用
会意字: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海南宁夏卷试题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3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能够。
4
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5
6
答案:D赞许。
7
词 性 不 对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出类拔萃,超出)
(不期而遇 约定) 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不速之客,招致,招引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
5
(怨天尤人,责问,责怪) 医而尤其故
字形分析法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语境分析推断
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推断:“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 “应”为“应答”。 (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例:辨析“应”在句中的实词义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专题复习
一、对称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掩盖
彰显
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复习

随着,和着
应答
注意一词多义,据上下语境组词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 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作宾语,故是代词“他们”
作主语,故是代词“他”
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难道”
四、词语结构推断法
如 “ 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
属对仗
“忠”“贤”相对,应同义,
“用”“以”相对,“以”即“重用、任用 ”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速之客
黄色词在哪些课文语句或成语中有相同的意义?
其后秦伐赵,拔十城; 出类拔萃
贪得无厌
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熟悉的成语的用法,比照初步确定
七、代入排除法(以熟带生法)
把解释带进文中,语句通顺并合乎逻辑事理,则一般是正确的。
首选的方法,最经济实效。
特别注意古今异义现象和通假现象。
八、标志确认法(虚词)
生而聪慧
笃爱之
B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 是 (词性)可译为 。
连词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辱二三子” :使你们遭受羞辱,据前后意义关系,可认定句中的“以”是 (词性) ,可译为
连词
2023高考复习之《文言文实词推断》

9.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下,占领
10.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全 ,尽,完
1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推举
《高考文言文实词的词义推断法》 课件 (共60张)
含义相同相近:以 成 语 为 例
求全责备——求 民殷国富——富
责— 要求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
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含义相反相对:
党同伐异——伐,攻击
党,偏袒指结帮分派,
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
的人。
夙兴夜寐——夜,晚
夙,早;兴:起来;早 起晚睡。形容勤奋
寤寐求之——寐,睡觉; 寤,醒来
避重就轻——就 不躲避 接近、趋向
欲盖弥彰——彰 不掩盖
彰显
《高考文言文实词的词义推断法》 课件 (共60张)
课堂小练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 为买进粮食之意。(翻译:郡中不产粮食, 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连接,常常互相 通商,购买粮食)
粜(tiào) ——卖出粮食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尸”与身体关; “冖”与笼罩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 “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 “攴(pū) ”与敲击有关;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翼”通“翌”
3.复之以掌 “复”通“覆” 4.【2016课标2卷】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
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矢”通“屎”
5.[2010年山东卷]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通“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一、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及练习(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
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
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jiàn)见者,悉惊愕。
“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
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是“窥见”。
【推断练习】(1)刑天舞干戚戚______________(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舶舳______________(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磴______________(4)径造庐访成造______________(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籴______________,粜______________(6)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 觐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
(4)形旁为走,意思为到。
(5)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
上出下米,为卖出粮食。
(6)觐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推断练习】(1)进住夏口。
(《赤壁之战》)住______________(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荀子?天论》)倍______________(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
趣______________(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______________(5)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闲______________(6)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匈______________(7)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罢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住”通“驻”,驻扎。
(2)“倍”通“背”,“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3)“趣”通“促”,意为“催促”。
(4)“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5)“闲”通“娴”,熟悉。
(6)“匈”通“胸”,胸部。
(7)“罢”通“疲”,疲乏、疲倦。
(三)对应结构推断法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亡”与“有”相对,亡当“无”讲)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族”字义同“灭”字)含义相同相近: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民殷国富——富,殷:富裕登峰造极——登,造:登上,到达文过饰非——饰,文:掩饰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扶危济困——扶,济:扶助比肩接踵——接,比:紧接着,紧挨着怜香惜玉——怜,惜:爱惜心驰神往——驰,往:向往含义相反相对:党同伐异——党,偏袒,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兴夜寐——夙,早;兴:起来;夜,晚;早起晚睡。
形容勤奋。
寤寐求之——寐,睡觉;寤,醒来避重就轻——就,不躲避,接近、趋向【推断练习】(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对“恃”,词义为______________(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对“愈” 词义为______________(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对“择” 词义为______________(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可推知“劝”与“沮”(沮丧)意思相反,应释为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怙”对“恃”,词义为依仗、凭借。
(2)“弥”对“愈” 词义为更加。
(3)“简”对“择”词义为选择,选拔。
(4)出“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备勉”。
(四)课文迁移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推断练习】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系“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______________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善:______________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__________4、“阮籍与浑为友。
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适:___________5、我,孙叔敖子也。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属:___________6、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联系成语“投笔从戎” 投:__________参考答案1、薄:靠近,迫近。
2、与……交好。
3、认为……奇异。
4、往,到。
5、嘱咐。
6、投:扔掉,舍弃。
(五)语法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释的实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一般来说,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例:(高进之)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刑:宰杀分析:此句中“刑”与“牲”构成动宾关系,“刑”的对象是“牲”,可以推知此题将“刑”解释为动词“宰杀”是正确的。
【推断练习】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坚__________, 锐__________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樵__________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__________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条__________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脯__________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__________,肉__________7、其罪当与童贯等.等__________8、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妻__________参考答案:1、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此解释为: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
2、樵,作“取”的宾语,名词,词义为:木柴。
3、“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
4、条,作动词,后跟名词“其言”,词义为:整理。
5、脯,作动词,后跟名词“鄂侯”,词义为:做肉干。
翻译: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6、“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
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7、句中主语为“其罪”,“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
8、妻,作动词,后跟名词“侃子瞻”,词义为:嫁给。
(六)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实词的意义。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依据因果关系推断例1:其(何远)清公实为天下第一。
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分析:“以此(因为这个)”一词提醒我们“多之”是上文所述情况的结果,而此句上句“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是赞颂何远回老家后口中不谈荣辱的美德,可以推知“多”解释为“称赞”是符合上下文语意的,因而是正确的。
例2: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
授工科给事中。
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
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将摭.其罪摭:拾取,搜集分析:前文的意思是中官想出掌收税的部门,徐恪等上疏规劝,中官恼怒,请求立即驱遭徐恪等;最后一句说“无所得乃已”,即无所得才作罢。
因为徐恪上疏,中官才恼怒,所以肯定是想搜集徐恪的罪证,没有找到才罢休的。
由此可以推知,摭解释为“拾取,搜集”是正确的。
例3:或问访(周访,人名)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解释加点的字( )士以此重.之__________分析:“重之”是因为听了周访的一番谦虚的话,所以“重”应该解释为“敬重”。
2.依据对话推断例:(曹植)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倩人”一词,从上下文意推敲,其意应为( )(A)请人代笔(B)模拟他人名作(C)文章讲求漂亮辞藻(D)文章有女性阴柔之美分析:“倩人”一词虽为冷僻,但出现在太祖的问话中,我们可以依据曹植的答话作出推断。
曹植说:“我开口就能析明事理,提笔就能写成文章,但请父亲当面试试就知道了,我为什么要‘倩人’呢?”意在陈说自己有非凡的文学才能,文章一定是自己做的,由此可以推知“倩人”是“请人代笔”的意思,即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