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婴儿腹泻论文
30例婴儿腹泻临床治疗方法比较论文

30例婴儿腹泻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中图分类号】r7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31-01【摘要】目的:对应用不同方法对患有腹泻的婴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30例患有腹泻的婴儿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15例。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医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儿腹泻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腹泻症状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结束一段时间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没有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应用西药与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对患有腹泻的婴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西药;热毒宁注射液;腹泻;婴儿婴儿腹泻在实际临床工作洪是一种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症状在2岁内的婴幼儿中比较多见,1岁以内婴儿该症状的临床发病构成比可以达到40%左右1。
本次研究中选取30例患有腹泻的婴儿病例,对应用不同方法对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间随机抽取30例患有腹泻的婴儿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患儿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2天至18个月,平均4.2个月;发病时间1至18天,平均3.7天;治疗组患儿中男9例,女6例;年龄20天至19个月,平均4.6个月;发病时间2至16天,平均3.3天。
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补水、电解质和抗感染治疗,口服蒙脱石散;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热毒宁注射液,每次150ml,每天一次。
对两组患儿腹泻症状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复发率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治愈:腹泻已经停止,大便恢复正常形态,尿量明显增加,呕吐和腹胀症状完全消失,观察2天,大便情况仍然没有出现异常;有效:腹泻的次数明显减少,尿量有所增加,脱水症状基本得到纠正,呕吐和腹胀症状有所改善;无效:腹泻的次数没有任何改变,其他临床症状表现也没有明显变化2。
婴儿慢性腹泻合并乳糖不耐受调查情况论文

婴儿慢性腹泻合并乳糖不耐受的调查情况【摘要】目的调查婴儿慢性腹泻合并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方法选取2011年3月到2012年1月期间我中心诊治的200例慢性腹泻婴儿,运用尿半乳糖检测法对患儿的尿乳糖进行检测,160例患儿发生了慢性腹泻合并乳糖不耐受,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去乳糖饮食+口服金双歧,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治疗组治疗。
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对患者持续治疗三天,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去乳糖饮食组100例患者中,显效8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常规饮食治疗组100例患者中,显效46例,有效15例,无效39例,总有效率61%。
结论临床上婴儿慢性腹泻合并乳糖不耐受通过去乳糖饮食疗法,效果明显好于运用常规饮食治疗,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婴儿;慢性腹泻;乳糖不耐受作为儿科消化专业的一个课题,婴儿慢性腹泻病的治疗研究逐渐深入,身体健康的婴儿在患慢性腹泻病之后容易引发合并乳糖不耐受,这会导致腹泻迁移。
婴儿的腹泻还会导致婴儿的营养不良,出现贫血,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因此,对婴儿慢性腹泻的治疗研究,十分的重要。
现选取我中心接收的200例婴儿慢性腹泻者,在对他们进行抗炎、补液、治疗原发病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的基础上予以去乳糖饮食疗法和常规饮食疗法,并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到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慢性腹泻病婴儿200例,运用尿半乳糖法对患儿的尿乳糖进行检测,160例(80%)患儿发生了慢性腹泻合并乳糖不耐受,男90例,女70例,患儿的年龄为40天到10个月,平均年龄5个月。
将20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用尿半乳糖检测法进行检测,两组患者均予以抗炎、补液、治疗原发病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的基础治疗。
观察组采用去乳糖饮食+口服金双歧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疗法。
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秋季腹泻51例临床观察论文

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秋季腹泻51例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050-01【摘要】目的观察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
秋季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阳性患儿5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0例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抗病毒、补液、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组加服醒脾养儿颗粒。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显效率78%;对照组总有效率80%,显效率4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醒脾养儿颗粒治疗秋季腹泻疗效满意,尤以合并轻、中度营养不良性贫血患儿疗效更佳,且未见不良反应。
【关键词】醒脾养儿颗粒;秋季腹泻;贫血;儿童秋季腹泻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以轮状病毒感染多见,多发生在秋冬季,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起病急,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带有少量粘液,无特殊腥臭味,每天可达十几次[1]。
营养不良、贫血和体弱多病患儿更易患病,且病情重,病程长。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我科应用醒脾养儿颗粒治疗秋季腹泻51例取得较好疗效,尤以贫血患儿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我科2010年收治的秋季腹泻患儿中随机抽取51例,男29例,女22例。
年龄均在6-24个月,病程3-7天,大便均为蛋花汤样或水样便,大便常规检查出少量白细胞外,无其它异常,轮状病毒抗体检测呈阳性[2]。
入选病例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或未经治疗,部分伴有轻度脱水。
51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1例,男17例,女14例,轻度营养不良贫血19例,中度1例。
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轻度营养不良贫血12例,中度1例。
两组患儿在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就诊时间、伴随症状等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抗病毒(病毒唑 10mg/kg/d)、补液、思密达保留灌肠(1袋加入20ml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每日2次)治疗,疗程5-7天。
新生儿腹泻个案分析报告

新生儿腹泻个案分析报告1. 引言腹泻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包括感染、消化系统发育不良、过敏、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原因。
本文通过对一名新生儿腹泻个案的分析,探讨腹泻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2. 个案描述患者为一名3个月大的男婴,父母于患者出生后相对健康的前两个月内未观察到腹泻症状。
患者的父母注意到近两周来婴儿的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一天平均达到8次,并且大便呈黄绿色稀便,有时伴有粘液。
婴儿没有明显的发热和纳差。
3. 体格检查结果婴儿体温正常(36.5℃-37.5℃),心率120次/分钟,呼吸频率28次/分钟,血压正常。
肚脐周围没有压痛或包块。
皮肤弹性良好,无黄疸。
腹部无明显膨胀和压痛,无肠鸣音亢进。
4. 辅助检查结果(1)粪便常规检查:粪便pH值为7.5,隐血试验阴性,白细胞计数正常。
镜检示大量脂肪球、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
(2)粪便培养:结果未发现致病菌。
(3)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5. 诊断与讨论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为非感染性腹泻。
在排除感染性腹泻后,我们进一步考虑可能的肠道菌群失调、消化问题和过敏等原因。
5.1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是新生儿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
因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容易受到干扰。
在这种情况下,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消化功能障碍,进而引发腹泻。
建议通过使用益生菌来修复肠道菌群平衡,并观察症状变化。
5.2 消化问题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对尚未成熟的消化酶和功能可能导致腹泻。
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调整婴儿的饮食结构和配方,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以缓解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5.3 过敏过敏反应可能是腹泻的另一个原因。
在婴儿中,对母乳或配方奶中的某些蛋白质过敏可能导致腹泻。
建议婴儿进行过敏试验,排除食物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6. 治疗方案在本个案中,由于粪便常规检查中存在大量脂肪球,我们初步怀疑是脂肪吸收不良所致的消化问题。
婴幼儿腹泻60例治疗分析

婴幼儿腹泻60例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八面蒙脱石联合思连康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60例病毒性肠炎患儿给予补液、抗病毒治疗,同时口服八面蒙脱石、思连康,疗程72小时。
结果 60例患儿治愈49例,有效10例,有效率98.3%。
结论八面蒙脱石联合思连康治疗婴幼儿腹泻效果好,无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值得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病毒性肠炎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因起病急,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对儿童健康危害大,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经粪-口传播,较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
安全、有效的药物应用是治疗的首要原则。
为此,我们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采用八面蒙脱石联合思连康治疗婴幼儿腹泻60例,,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儿年龄≤2岁,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2岁,平均年龄为11.2月;病程1~7天,平均4天;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儿腹泻,排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无腥臭味,无脓血。
腹泻次数每日6~20次不等,起病时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伴呕吐、发热、腹痛等症状,部分患儿有口干、尿少等轻度脱水表现及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化验正常或少许脂肪球,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
诊断标准按1993年10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修订版)》诊断标准[2],入选患儿轮状病毒(RV)抗原检测均阳性。
1.2方法 60例患儿均给予补液、抗病毒用药,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口服思连康(0.5g/片)方法:6~12个月患儿每日2次,1片/次;1~2岁患儿,每日3次,1片/次。
疗程72小时;服用八面蒙脱石(3.0g/包)方法:6~12个月患儿每日3次,0.5g/次;1~2岁患儿,每日3次,1.0g/次,餐后用50℃以下水或牛奶送服。
小儿腹泻临床治疗论文

小儿腹泻临床治疗论文【摘要】小儿腹泻好发生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本组6个月~2岁113例,占80.7%;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组4~9月份104例,占74.3%;粪便细菌培养阳性47例,占33.6%。
小儿出现腹泻时需常规检查血象及大便常规,以确定病原菌和选用药物,对重症腹泻患儿应早期有效地进行治疗,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避免引起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小儿;腹泻;临床诊疗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次数增多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高,临床常伴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长期迁延不愈易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2]。
2011—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140例腹泻患儿,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小儿腹泻140例,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粪便检查确诊;男84例,女56例;年龄14 d~10岁,2岁16例,平均年龄1.3岁;发病季节:1~3月份21例,4~6月份43例,7~9月份61例,10~12月份15例;病程2~14 d,平均5.5 d;住院天数3~17 d,平均7.5 d。
1.2 临床检查所有患儿均进行血、便检查,外周血象正常44例,白细胞伴中性粒细胞增高36例,白细胞正常或降低伴淋巴细胞增高55例,嗜酸粒细胞增5例;血生化检查:低钾血症47例,低钙和低镁血症39例,代谢性酸中毒35例;每日腹泻次数5~10次73例,10~15次61例,>15次6例;粪便细菌培养阳性47例;轻度脱水67例,中度脱水38例,重度脱水22例,高热惊厥13例。
1.3 方法1.3.1 调整饮食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
母乳喂养者暂停辅食,呕吐严重者禁食4~6 h;人工喂养儿可喂酸乳或短时间应用脱脂乳;对疑似乳类过敏者,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随着病情好转逐渐过渡到一般饮食,由少到多,由稀至稠;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1次,共2周。
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护理和治疗论文

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护理和治疗摘要:秋冬交换时节是婴幼儿腹泻多发季节,不重视容易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关键词:轮状病毒感染;脱水电解质紊乱【中图分类号】r72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06-01很多家长认为秋季了天气变凉了,主要要预防宝宝患感冒,因而对小儿腹泻就放松了警惕,其实秋季也是小儿腹泻的高发季节,家长们要注意预防。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腹泻病最主要的病毒性病原。
几乎每个5岁以下儿童都曾感染过轮状病毒,每年约有1800万小儿患严重轮状病毒腹泻。
在我国,由于儿童营养状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该病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其发病率仍然较高。
秋冬季是婴幼儿腹泻的高发季节,故称之为秋冬季腹泻。
这个时期以轮状病毒感染造成的腹泻最常见,传染源来自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病毒者。
急性期患儿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病后第3~4天排病毒量最多。
该病传染性强,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途径传播或流行,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6月龄至3岁的小儿是主要的易感人群,但以6~11月龄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被轮状病毒感染后患儿往往起病急,呕吐、腹泻、发热、脱水是其主要症状。
患儿最初表现为咳嗽、流清鼻涕等“感冒”症状,早期呕吐先于腹泻,频繁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和奶汁,呕吐持续2~3天,随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腹泻,少则一天数次,多则数十次,大便稀薄,呈清水样或蛋花汤样,有时呈乳白色样,偶有黏液,无脓血,多无特殊腥臭味。
绝大多数病例有发热,由于患儿频繁腹泻与呕吐,进食又少,容易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出现精神委靡、嗜睡、神志不清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进而危及生命。
病情较轻者,经积极治疗,腹泻在一周左右可治愈。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正常情况下为自限性疾病,且临床表现绝大部分为轻症。
宝宝腹泻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神志、精神状态、面容、四肢温度、脉搏等变化,注意有无脱水现象及脱水是否改善或加重。
观察孩子的大小便次数、量及性状,并认真做好记录。
我院儿科门诊28例急性腹泻患儿论文

我院儿科门诊28例急性腹泻患儿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儿科门诊急性腹泻患儿的主要病因以指导临床用药,促进患儿尽早康复。
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儿科门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粪便作大便常规、轮状病毒及大便培养;并对使用抗生素组药物及非抗生素组药物的疗效及病程和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我院儿科门诊急性腹泻患儿的病因以非细菌感染为主占97.26%,细菌感染仅占2.74%,通过比较抗生素组及非抗生素组药物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性。
结论:我院儿科门诊婴幼儿腹泻以非细菌感染为主,不宜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以免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关键词:腹泻患儿;抗生素;病因;轮状病毒【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14-01婴幼儿急性腹泻在儿科门诊是一组常见病、多发病,对小儿健康危害尤其严重。
引起小儿急性腹泻的病因是多样化的,其中以细菌感染者较少见,而基层医院在腹泻患儿的治疗方案上通常不规范,经常使用如庆大霉素等高毒性药物及滥用抗生素。
为提高腹泻患儿的治愈率,避免滥用抗生素,保证儿童用药安全,本组研究2011年7月~2012年6月我院儿科门诊急性腹泻患儿的病因、临床治疗效果以便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标本来源:采集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0~3岁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作大便常规,轮状病毒检测,大便常规wbc>5个/hp 、rbc>3个/hp作大便培养,标本共328份,急性腹泻患儿的诊断符合《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1],其中男205份、女123份;0~6月69例、6月~2岁198例、2岁~3岁61例。
328例中86例为轻度脱水,均为等渗性脱水,6例为中度等渗脱水,236例无脱水表现。
试剂来源:轮状病毒检测试剂由福建省明溪海天蓝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免疫胶体金法,按照说明书操作和判读结果。
将328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为补液对症支持治疗、蒙脱石散保护肠粘膜及金双歧调节肠道菌群,其中一组使用抗生素头孢噻肟钠;另一组使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婴儿腹泻的临床分析
摘要:分析:几种婴儿腹泻的病发症状及治疗方法。
方法:调整饮食, 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合理用药, 明确诊断,合理治疗,加强护理。
结果:腹泻婴儿均痊愈。
结论:对不同原因导致婴儿腹泻应分清病因, 合理用药,才能使得患儿早日痊愈。
关键词:婴儿腹泻;临床分析;患儿痊愈
【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3783(2012)04-0304-02
1 婴幼儿急性腹泻临床分析
1.1 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50例患者均为住院病儿, 其中男32例, 女18例。
男:女为1.78∶1。
发病年龄最小4个月, 最大3岁。
其中128 mmol/l, 轻度低钙血症20例, 离子钙最低为0. 98 mmol/l。
发热6例, 体温38~39℃脑脊液检查38例, 常规轻度异常1例, 白细胞12×106/l。
生化正常。
常规检查肝功能均正常。
心肌酶检查: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均正常, 乳酸脱氢酶、a-羟丁酸脱氢酶轻度升高12例。
检查血糖6例, 均正常。
2.1.4 影像学检查:52 例于抽搐缓解、病情平稳后检查常规睡眠脑电图, 主要节律为4~5 hz 的h波活动, 睡眠纺锤波6例, 未见尖波发放。
28例行头颅ct检查, 轻度外部性脑积水2 例, 余未见异常。
均未做头颅mri检查。
2.1.5 治疗及预后:60 例患儿均给予补液、抗病毒及口服胃肠
黏膜保护剂、微生态调节剂治疗。
其中21例于抽搐时应用地西泮注射液0.3~0.5 mg/kg 静脉注射; 4 例应用10% 水合氯醛0.5 ml/kg 灌肠; 11例给予苯巴比妥钠8~10 mg/kg 静脉滴注; 24 例抽搐自行缓解, 未应用止抽搐药物。
60例患儿抽搐停止后均未再给予相关止抽搐药物。
出院后25例患儿随访1年, 均无抽搐复发, 无后遗症, 生长发育正常。
2.2 讨论:婴幼儿腹泻由多种因素引起目前腹泻伴有抽搐的病例在临床中并不少见。
1982年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了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enign infantile convulsion with mild gast roenterit is, bice), 多数学者总结bice 诊断标准:①婴儿既往健康;②抽搐发作时不发热, 可有轻度脱水, 但无明显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1~5天; ④抽搐基本形式为全身强直- 阵挛性发作, 可为单次或多次发作; ⑤发作期间脑电图正常; ⑥血清电解质、血糖、脑脊液检查结果正常, 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呈阳性;⑦预后良好, 一般不复发, 不影响生长发育。
治疗上给予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 胃肠黏膜保护剂及微生态调节剂, 预后较好, 无需口服抗癫痫药物。
抽搐发作原因主要考虑与婴儿大脑发育不成熟, 神经系统结构简单, 皮层分化不全, 神经元树突发育不完善, 髓鞘尚未完全形成, 脑化学成分及神经递质不平衡, 导致抽搐阈值降低有关。
腹泻时体内环境出现紊乱, 导致大脑细胞异常放电, 临床发生抽搐, 但抽搐呈一过性, 预后良好。
3 结束语
不同的病因所致腹泻的发生亦不同。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多发生于夏季, 所以也称夏季腹泻。
肠道病毒性肠炎多见于秋季, 故也称秋季腹泻。
另有胃肠道以外的, 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引起腹泻者, 称为肠道外消化不良。
在正常情况下仅有大便次数增多的称生理性腹泻。
因食量不足引起的腹泻叫饥饿性腹泻。
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治疗,认真看护,到达早日治愈患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玉生,刘玉增.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中医治疗[j]. 现代实
用医学,2003(07)
[2] 孙安达.婴幼儿腹泻的辩证分型与推拿治疗[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02)
[3] 吴克东,程涛,柳树英.山药车前子散治疗小儿腹泻60例观察[j]. 甘肃中医.,2008(08)
[4] 邹美银,方翠钧,陆宗汉,等.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重型手足口病比较[j]. 临床荟萃.,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