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教案(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任课教师:倪振强教师所在单位:建筑工程学院授课对象: 2021级建专1、2班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262401课程名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英文名称: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课程类型: 必修课总学时:72 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8 学分:5适用对象: 建筑技术专科班先修课程:土木工程材料执笔人:倪振强审定人:孟昭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土力学是一门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属专业基础课。
土力学所包含的知识既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是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
通过土力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的成因和分类方法,熟悉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掌握地基沉降、地基承载力、土压力计算方法和土坡稳定分析方法,掌握一般土工试验方法,达到能应用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稳定、变形和渗流等问题的目的。
地基基础为专业基础课,是土木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合理的选择基础的形式,并综合运用土力学、结构力学及其他力学基础知识进行各类基础的设计和计算。
通过基本设计原理的灌输,设计思想的发挥,工程实例的生动展示,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素质。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土的物质组成以及定性、定量描述物质组成的方法,掌握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物理状态指标的定义和指标之间的换算,掌握土的结构和构造以及土的击实性、土的工程分类和分类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达西定律及其适用性,掌握渗透力、渗透变形破坏的概念、渗透变形的基本形式与特点,掌握流网在渗透力和渗透稳定计算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重应力、基底压力、附加应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土的有效应力原理,了解地基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对附加应力的影响。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大纲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建筑设计业的选修课程,它以土力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土力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地基与基础工程设计与计算中的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土建类专业课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理解一般地基基础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掌握土力学中土的物理性质、地基的应力、变形、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和土压力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地基勘察资料选择一般地基基础方案,运用土力学的原理进行一般地基基础的设计,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与工程分类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土的成因、结构、构造、组成、软弱地基等概念,讨论了土的三相比例关系、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土的物理状态指标、土的工程特性、岩土的工程分类与野外鉴别以及软弱地基的处理原理与方法。
教学重点:土的成因、结构、构造、工程特性等概念,土的组成对土体性质的影响,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物理状态指标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岩土的工程分类。
教学难点:地基处理方法的分类、工作原理、适用范围以及设计、施工要点,本地区常用地基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设计与施工要点。
第一节土的成因与组成一、土的成因二、土的组成第二节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一、土的三相简图二、试验指标(基本指标)三、导出指标(换算指标)第三节土的物理状态指标与工程特性一、黏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二、粉土的物理状态指标三、无黏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四、土的工程特性第四节建筑地基岩土的工程分类与野外鉴别一、建筑地基岩土的工程分类二、岩土的野外鉴别方法第五节软弱地基处理一、概述二、机械压实法三、强夯法四、换土垫层法五、预压排水固结法六、挤密法和振冲法七、化学加固法八、托换法第二章地基中应力计算 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讨论自重应力、基底压力、基底附加压力与地基中附加应力的概念;土中附加应力与地基变形的关系;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在地基中的分布规律。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验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地基承载力的变 化规律,研究地基承载力与土的性质 、基础形式等因素的关系。
土的压缩性数据记录与分析
土的压缩性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不同压力、不同含水量条件下土的压缩 性数据。
土的压缩性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土的压缩性变化规律,研究土的压缩性 与土的性质、压力和含水量等因素的关系。
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完 成实验任务,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实验建议与改进
增加实践环节
加强理论指导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土力学与地 基基础的知识,建议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土力学与地 基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建议在 实验前加强对相关理论的讲解和指导。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验
目
CONTENCT
录
• 实验概述 • 实验设备与材料 • 实验操作过程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实验总结与建议
01
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
02
01
03
掌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了解土的物理性质、工程分类和工程性质。
掌握土的渗透性、压缩性和抗剪强度等基本实验方法 。
100%
加载设备
选择合适的加载设备,如砝码、 千斤顶等,对地基施加压力。
80%
沉降观测
观察地基的沉降情况,记录数据 ,分析地基的承载能力。
土的压缩性测试
压缩试验
在土样上施加压力,观察土样 的压缩变形情况。
数据记录
记录土样的压力和变形数据, 绘制压缩曲线。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土样的压 缩性特征和变形规律。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大纲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一、授课学院:专业基础教研室二、授课专业:工程管理三、本课程性质、任务、要求《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高等学校土建类专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综合。
该课程基本内容分为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学两大块,前者是力学的一个分枝,属该专业的技术基础范畴,内容的核心是研究土的应力、应变、强度、变形及稳定性问题;后者基础工程学属专业课程之一。
土力学是基础工程学的理论基础,而基础工程学则是运用土力学理论来解决基础工程问题。
因此,《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组成结构是具有双重性的属性不同的两大块内容。
在逻辑上其前因后果关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是十分合理的,也反映了通材教育的教学特征。
地基及基础课程涉及工程地质学、土力学、结构设计和施工几个学科领域,所以内容广泛、综合性强,学习时应该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从本专业的要求出发,学习本课程时,应该重视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培养阅读和使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的能力,同时必须牢固地掌握土的应力、变形,强度和地基计算等土力学基本原理,从而能够应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结合有关建筑结构理论和施工知识,分析和解决地基基础问题。
四、本课程各个章节的学时分配:第x章章节名称教学时数第0章绪论2第1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8第2章土中应力12第3章地基的变形12第4章土的抗剪强度及地基承载力12第5章土压力与土坡稳定12第6章浅基础设计4第7章桩基础2第8章软土与季节性冻土地基及其4处理合计64理论+4复习+2考试(70学时 3学分)五、课程内容:第0章 绪论(1) 教学内容:了解土力学重要性及其发展概论,了解土力学的学科特点,熟悉课程的学习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2) 教学目的与要求:土、土体概念;学习土力学意义;土力学特点和研究方法。
(3) 重点、难点:无(四)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要求对地基与基础有基本的认识,明确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及在本专业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基与基础的重要性。
【工程地质学】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含实验)教学大纲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课程编号:13315403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3学时:48(其中:讲课学时:40,实验学时:8,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开课部门:环境与资源学院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地质工程专业一门必修课,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土力学是利用力学原理和土工试验技术研究土的工程性质和在力系作用下土体性状的学科,为保证建筑物地基土体稳定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地基基础是在土力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从事基础设计工作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利用土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土工试验技术;掌握地基及基础设计方面的基1本理论知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期课程有《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工程力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后续课程是《岩土支挡与锚固》、《地基处理》等课程。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理论学时部分绪论(2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念2、地基与基础在土建工程中的重要性(结合工程实例介绍)3、本课程的特点、要求和学习方法4、本课程的发展方向[重点]相关的基本概念。
[难点]无。
[基本要求]1、识记:土力学、基础工程、地基、基础等相关概念;2、领会:本课程的重要性及特点;23、简单应用:无;4、综合应用:无。
第一单元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2学时)[知识点]1、土的生成与特性2、土的三相组成3、土的物理性质指标4、土的物理状态指标5、地基土的工程分类[重点]相关概念、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和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14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验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 64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13级建筑工程一、课程的性质、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其内容与高等数学、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工程地质等学科密切相关。
该课程具有理论公式多、概念抽象、系统性差、计算工作量大、实践性强等特点。
二、教学目的、要求1.强化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2.重视土工试验,加强动手操作能力;3.加强案例学习,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总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 2了解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及学习方法及学习目标要求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4 学习目标:1.了解土的成因、组成与结构。
2.掌握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及三相比例指标之间的换算关系。
3.熟悉无黏性土、黏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4.掌握相对密度、塑限、液限、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等基本概念。
5.掌握规范对地基土的工程分类方法,掌握砂土、黏性土的分类标准。
6. 了解土的可松性、压实性和渗透性。
第二章地基土中的应力 6学习目标:1.掌握土中自重应力、基底压力、基底附加应力等基本概念。
2.掌握应力的计算方法。
掌握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
第三章地基变形 6学习目标:1.掌握土的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等基本概念。
2.掌握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的方法。
3.掌握规范推荐的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4.熟悉地基变形的种类。
5.了解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方法。
第四章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 6学习目标:1.掌握土的抗剪强度、土的极限平衡状态、土的极限平衡条件等概念。
2.掌握库仑定律和抗剪强度试验方法。
3.了解地基变形的三个阶段和临塑荷载、临界荷载和极限荷载的概念。
4.掌握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第五章土压力与边坡稳定 6学习目标:1.了解土压力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土压力的计算理论、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土压力的计算理论进行一般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56,学分数:3.5)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任务:阐明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概念,以及地基基础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并简要介绍与本课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基本知识以及地基勘察主要方法。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以地基土强度与变形为核心的土力学基本原理,掌握地基基础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一般地基基础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0.绪论内容:土的三个基本特性,与土相关的工程问题;本课程的应用工程领域、学习目的、内容、方法、课程环节。
要求:掌握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的概念。
了解地基与基础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本课程的特点、要求和学习方法,本学科的发展方向。
重点: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的概念。
1.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内容:1)土的形成;2)土的三相组成;3)土的物理状态;4)土的结构;5)土的工程分类;6)土的击实性和击实试验要求:了解土的组成和特性,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及换算,土的物理状态、特征指标,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重点: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及换算,物理状态、特征指标,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难点: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及换算。
2.地基中的应力计算内容:1)基底的接触应力(基底压力)2)地基中的附加应力3)有效应力原理。
要求:掌握土的自重应力;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地基中附加压力的计算及分布规律;掌握有效应力原理。
重点:地基中附加压力的计算及分布规律,有效应力原理。
难点:地基中附加压力的计算及分布规律。
3.土的压缩性及地基沉降计算内容:1)侧限压缩试验(压缩试验)及其参数;2)地基的最终沉降量计算3)饱和土体的渗流固结理论。
要求:掌握土的压缩性及单向固结理论,能用e-p曲线法和e-tgp曲线法进行地基的沉降量计算;能用固结理论进行地基土的固结计算。
重点:地基的最终沉降量计算。
难点:用固结理论进行地基土的固结计算。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设计》大纲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设计大纲及设计任务书罗爱忠1.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高等教育中一直强调和重视的教学实践环节,本课程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其地基基础设计任务。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理论及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基础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1)通过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对地基基础设计内容和过程有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具有运用地基基础的设计规范、规程、手册和工具书,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和分析计算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2)依据设计任务书中所提供的基础资料,并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计算。
(3)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规定的全部内容。
设计计算书要求计算正确、文理通顺、施工图布置合理、表达清晰,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3.参考文献(1)《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赵明华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2000年(2)《土力学地基基础》陈希哲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岩土工程分册,袁聚云等(1999)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一、工程地质资料建筑场地土层按其成因、土性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自上而下划分为4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钻孔柱状图如图1示。
表1 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杂填土h=1.10m粉土h=6.0m砾砂h=4.0m白云岩h>10.0m二、基础设计资料某四层商场营业厅,采用预制楼板现浇框架,上部结构由柱子传至基础顶面(地面以下1m处)的弯矩、轴力和剪力分别为:内柱为M1、N1和V1,外柱为M2、N2和V2(具体数值见表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模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建筑模型(Architectural Modele)
二、课程编码: 三、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建筑模型实验是建筑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筑表现技法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建筑模型实验,要求达到以下目的:①能用简单易行的技法表现设计意图, 制作建筑设计工作模型;②学会应用一般材料表现设计方案;③熟悉对模型设景材料的选用。
《建筑模型》实验任务主要包括建筑方案模型制作,建筑表现模型制作,如需增加其它实验项目,可根据教学计划具体执行情况安排。
四、课程总学时:32学时[理论:12学时;实验:20学时•]
课程总学分:2学分
五、适用专业和年级:建筑学专业,一、三年级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序号
实验
编号实验名称时数
实验类
别
实验类
型
实验
要求
每组
人数
实验一建筑方案模型制作12专业基础制作性必修2(20人1大组)实验二建筑表现模型制作12专业基础制作性必修2(20人1大组)
七、大纲内容:
实验一建筑方案模型制作实验
[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实验工具和材料。
2、掌握基本的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3、掌握建筑方案模型(块体模型)制作方法、简单的场地制作方法和配景制作方法。
[实验内容]
1、掌握基本的模型制作工具,测绘工具、剪裁切割工具、打磨喷绘工具等。
2、了解建筑模型主体部分的材料如纸板(厚薄纸板)、泡沫聚苯乙烯板、有机玻璃板、塑料板、ABS板等的加工工艺。
了解辅料类:制作建筑模型的粘接剂(白乳胶、自喷胶等)、配景制作(仿真草皮、绿地粉、泡沫塑料等)。
3、选用一•种主材,掌握其加工工艺,并运用此材料制作建筑方案模型。
掌握简单的场地制作方法和配景制作方法。
填写实验报告书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测绘工具
比例尺、直尺、三角板、弯尺(角尺)、圆规、游标卡尺、蛇尺等。
2、剪裁、切割工具
勾刀、笔刀、裁纸刀、角度刀(45°)、切圆刀、剪刀、手锯、电热切割器等。
3、打磨喷绘工具
砂纸、砂纸机、铿刀、什锦铿、木工刨等。
实验二建筑表现模型制作实验
[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建筑表现模型的制作办法。
2、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板材制作建筑表现模型。
3、掌握不同板材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方法。
[实验内容]
根据设计要求制作建筑表现模型
建筑模型制作比例1:100-1:750
%1.制作前期准备
1.资料准备
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等。
2.材料准备
选用卡纸、KT板、有机玻璃板等为主材,辅助材料按制作内容合理配置。
%1.制作过程
建筑模型的制作大致可分:建筑单体制作,底盘制作,配景制作。
1.建筑单体制作
建筑单体制作一般按设计提供图纸,按数量、分类别地进行制作。
(1)画线(2)切割(3)组装⑷打磨(5)整体修整(6)喷色
2.底盘制作
模型底盘制作按所需要尺寸而定。
3.配景物制作
建筑模型配景包括:树木、路灯、围栏等。
4.布盘
布盘首先要进行盘面路网与绿地的制作。
(1)路网制作(2)绿地制作(3)行道树栽种(4)建筑单体固定
总体调整后该模型制作全部结束。
填写实验报告书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测绘工具
比例尺、直尺、三角板、弯尺(角尺)、圆规、游标卡尺、蛇尺等。
2、剪裁、切割工具
勾刀、笔刀、裁纸刀、角度刀(45。
)、切圆刀、剪刀、雕刻机等。
3、打磨喷绘工具
砂纸、砂纸机、铿刀、木工刨等。
八、主要实验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
1、实验教材(指导书):自编《建筑模型制作指导书》o
2、参考书:
九、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实验成绩按建筑模型成果、实验报告并平时实验情况(如出勤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