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明阳》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经过断断续续半个月的阅读,我终于完成了《知行合一》这本书。
整体而言,这本书虽然带有传记的色彩,但在部分细节的描述上略显夸张。
不过,总的来说,它还是一本很不错的书籍。
接下来,我简单回顾一下王阳明那充满曲折的一生。
少年时的王阳明,天赋异禀,具有极高的天赋,而且爱学习、肯专研,少年时便励志成为一位圣贤。
成年后先是无心仕途,后面直言进谏,入狱,发配边疆。
在贵州龙场悟道,领悟到心即理,从此豁然开朗,办学,到处讲学,又有门人的推荐平定江西匪患、宁王叛乱和广西匪患,战功卓著,确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虽然他本身不在意这些名利。
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东西,主要是强调心(良知)的重要性,我们的心包含了世界的万事万物,用他的话说就是心外无物。
我们做事时,只需要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就能成为圣贤。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第五章,作者还写了关于获得幸福的方法,王阳明认为要获得幸福就不要和外物队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善恶可言,都是我们强加在事物上的。
要想获得幸福,只要不和外物对立就可以了。
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自己的规律自己去发展。
专心的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圣人。
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人们应该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并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读完王阳明的相关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知行合一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在王阳明看来,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和升华。
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行动力。
只有将知识付诸于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缺乏实践的机会和勇气。
而知行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其次,知行合一强调了道德修养与实际行动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实际的行动来体现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道德标准。
他强调了“立正立言立行”的重要性,意思是说,一个人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和言论,更要有正确的行动和实践。
这种思想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只注重自己的言辞和表达,而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行动。
而知行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将道德修养与实际行动相统一,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素质。
最后,知行合一强调了心与行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内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他强调了“致良知”的重要性,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内心来判断和选择,而不是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这一思想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被功利和利益所左右,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而知行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将心与行相统一,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素质。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强调了知识与实践、道德修养与实际行动、心与行的统一。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1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一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人们常常迷失自我,陷入种种纷扰之中。
然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了一种修身养性的新路径。
首先,王阳明在书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体悟到道德的真谛。
知识只是一种理论,只有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体验到其中的价值。
这让我深思,我平时是否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没有将所学知识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呢?其次,王阳明提到了“心即理”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最真实的存在,而心中的道德理念就是人与天地之间的纽带。
只有通过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才能达到心与理的合一。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平时的行为是否与内心的理念相符,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心与理的合一呢?此外,王阳明还提到了“致良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着内在的良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修炼,才能真正发掘自己内心的良知,并且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这让我反思自己是否时刻保持着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审视,是否能够听从内心的良知去做出正确的选择呢?在读完《知行合一》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王阳明的智慧和思想的深刻。
他的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的指南。
通过他的启示,我意识到修身养性不仅仅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和反思,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始终保持心与理的合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完善,让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平静与满足。
总而言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通过他的思想,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并且找到了一种修身养性的新路径。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心与理的合一。
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知行合一读后感1500 [《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读后感1500 [《知行合一》读后感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知行合一》读后感1一、“龙场悟道”拿起《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我看到了王阳明那坚毅、严峻、从容、仿佛能化解一切困难的脸。
但现实中谁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难”,哪怕是创办心学、弟子满天下、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王阳明,也会在回想到自己悲惨过去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既而欣慰地笑笑。
因为那艰难的处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阳明幼时即表现出自己的特别: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研究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赢来荣华富贵。
他潜心研究自己的爱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布置战场等非正经的爱好。
他立志成为圣贤,却迫于身边人的要求,开始学习去考取功名。
他凡事讲求随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龙场乃荒凉之地。
这里居住的多为不开化的土著,这里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丛林,连房屋也没有。
王阳明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他开垦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房屋后的丛林中带有虎熊等野兽出没,王阳明险些丧命。
当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来之人,他们动不动就向王阳明示威,可王阳明只是对他们友好地笑一笑。
有一天晚上,王阳明独自躺在床上,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半生那不幸的遭遇及落魄的处境,他又看看窗外那艰苦的环境,想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不禁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悲怆、沧桑之感。
他闭上眼——在青少年时期他曾有那么多爱好,可每样都不够深入,不够精致,现在也没有什么成就,可为什么,自己不后悔呢?他心中有个答案惊人地蹦了出来:要随良知!他恍然大悟,一下子坐了起来,这种信念塞满他的胸膛,他的心莫名地坚定了,慢慢思考良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那一夜,他突然开悟了,把自己所想的边边角角整合为一门新的学说——心学。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读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后,我深受启发。
王阳明的思想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让我对人生的追求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这一思想引发了我对自身修养的思考。
过去,我常常将知识与行动割裂开来,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行动的力量。
然而,王阳明的观点告诉我,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还提到了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根本。
一个人的心性如果不纯正,那么他的行为也会偏离正道。
这让我深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心性是否纯正,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王阳明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这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性。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修身齐家,才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此外,王阳明还提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启示。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
而现在,我会更加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去寻找更深入的知识。
通过阅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同时,我也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才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给予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他的思想让我明白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心性对于行为的影响,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及观察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我将努力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追求内心的纯正和外在的行为一致,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篇一:一开始被作者对王阳明的描述抓住了眼球。
洞房花烛夜与和尚彻夜长谈忘归。
看过虚云法师的故事,对此也不足为奇。
另我称道的是:短短几天时间书法炉火纯青,一代大儒竟然布兵排阵叛乱剿匪。
学习能力如此彪悍,莫非真的有一种普适的方法让人能迅速格物,对天下事了然于胸?什么是知行合一,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带着这种好奇,继续往下翻,捕获珍珠点点。
王阳明年轻时坚信自己能成为伟人,成王成圣。
尽管为他状元父亲和老师所不屑。
看了本书觉得:志向的远大与否是造成人和人之间差距最根本的因素。
志向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生命观。
和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伟略的王阳明比起来,这个时代的我们,视野、精力局限于自身的享受,物质财富的积累,着实渺小卑微。
王阳明逆圣意忠谏直言被下令流放贵州夷荒恐怖之地,途中又奸宦刘瑾追杀,有幸逃脱后,得和尚指点:勇敢面对,继续前行,否则将引祸家门。
他回家向父告平安,毅然决然踏上贵州的路途,在海上遭遇了风暴。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何等的气度!何等的光风霁月!什么艰难险阻,不过浮云转瞬即逝,何以惧?胸中无事,磊落光明,何以碍?作为王阳明的拥趸,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度也源于此吧!在王阳明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有一个办法,如果是圣人碰到的同样的情况,圣人会做什么样的打算?稍微思忖一下,我就发现这个方法能解决我平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例如,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正确的消费?想到平时那些自找的忧,忍不住笑了笑。
这一刻,我觉得和几百年前的王阳明得到了一丝连接,电光火石般真切的连接,那是一种透过文字跨越几百年的精神上的相通。
想到了佛陀和迦叶的拈花微笑。
物质的欲望,情感的欲望,情感的欲望似乎更高级,也更难以摆脱,所以真正出家的人实在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合一·王明阳》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知行合一·王明阳》读后感
文/李婷
我们的每个职工对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进的职工,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点成绩来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价值。
作为管理者,如何唤醒职工的“良知”,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利用心学的理论来引导职工了。
王阳明的心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在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我们要用心学来武装自己,要淡定处理身边的每件事。
比如供电段,点多线长,职工众多,职工思想千变万化,车间班组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怎么处理?则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术底蕴,还要有优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无疑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良方。
首先是知,干部要学好业务知识,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服众。
有了“知”做理论基础,做起事情来才有理有据,安排起工作来才会目的明确,思路清晰。
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现场,多巡视设备,多了解工区现状,多掌握职工思想动态。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后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挥情况的出现。
最后是“合”,专业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认知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升华理论。
在“知行合一”的
过程中,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经讲了知行合一具体到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本书的作者度阴山在书的后记中也写道:“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有多少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高大上的理论,是“故弄玄虚”的学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
但是我们看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心学就是我们生存于世的工具。
在我们做人做事中,心学的应用太广泛了。
学以致用,就是我们阅读此书的终极目标。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