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知鱼之乐
《经典常谈》之《诸子》第十(中)内容简介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课件及梳理练习

《经典常谈》之《诸子》第十(中)内容简介+习题+原文内容简介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材能的人的通称。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等14个大类的著作,朱自清先生概括为诸子。
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也在《战国策》的时代。
社会动荡不安,有志之士们对于局势提出了种种的主张,并且开始开门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以其道易天下”。
习题演练一、语言表达1.对于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你是如何看待的?可以搜集庄子和惠子的资料后阐述观点。
(100字左右)2.鼎湖中学802班的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围绕插图中“谁是庄子”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意见不一,于是张欣怡同学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写了一封信。
请你读完信后给张欣怡写一封信,发表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效。
论证合理。
(不超过150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综合题某校九年级(2)班开展“君子以自强不息”主题活动,分享令自己震撼的人物故事。
以下是某同学的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稿。
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立志容易奋斗难,只有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困境中得到突围;只有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奋斗才能让理想得以实现。
自强是苏轼在贬谪处境时的那种“会挽雕弓如满月”的雄魂气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强是在杜甫攀登高峰时的那个“会当凌绝顶”的坚定步伐。
同学们,自强不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早已成为我们生命的本色。
A不管我们会抱怨学习压力大,都要将这点小小的挫折化为动力,向前拼搏。
第十四章 “存在”和“存在者”的概念

第十四章“存在”和“存在者”的概念王东岳,独立学者,独立于任何党派和学术机构之外,曾做过西北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以及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东方文化客座教授,出版过《物演通论》《知鱼之乐》《人类的没落》等著作。
本文以《物演通论》第四版为文本注释(曾蓉注释通俗版二稿)。
黑色为原文,觉得需要注释的地方会用绿色标注号码,在正文以后用绿色进行注释,蓝色属于逻辑梳理部分。
第十四章“存在”和“存在者”的概念在此,有必要澄清几个有所特指且容易混淆的概念:“存在”──它不仅表象为一般外延上的所有具体存在者之总和,而且抽象为纵深内涵上的所有具体存在物之源流,而并不与存在物的感应状态或感知状态相关。
唯因如此,它才得以从可望而不可及的感性存在逐渐演成(或相对存在为)不可望而可及的理性存在。
(此意解于卷二)(1)“存在者”──与“存在物”同义,均指具体的存在物体。
不过,虽然尚不能确认何者为存在的“本体”或“质料”,却可推测一切存在物均由某种极简单的本原质料(如某种“始基”粒子或量子)所构成。
因此,在本卷中,这些词义并不仅仅是指任一实物单体,而是多指潜在质料相同但存在度内涵相异的类别化了的存在形式或存在形态。
【此说虽然类似于自沃尔夫以来的德国哲学之“定在”概念,但其“质的规定性”(黑格尔语)到底是什么?甚至应该问:何谓之“质”?】(2)──所以,我用“存在形态”或“物态”等词项,意在泛指一切存在的物质或物体,只是更加强调这些存在物的非质料性质及其形式类别。
至于造成所有物质或物体的形式化变迁之原因,正是需要我们予以深入探讨的题旨所在。
(3)鉴于上述意理,应该不再发生这样的误解:当说到表达某物存在效价的时度或量度之时,却去联想该类物质的单体寿限或个别质量。
譬如有些单个基本粒子的闪现仅为百亿分之一秒,有些个体单细胞生物的分裂间期仅为数十分钟,但它们作为一个自然物类的“存在形式”却分别保持了物理学上最坚韧的上百亿年和生物学上最耐久的数十亿年而不衰。
焉知鱼之乐文言文翻译

子曰:“吾欲观于鱼,未尝得游于吾前也。
出则必闇,入则必濡,吾欲观其乐,而不可得见。
子贡曰:‘夫子欲观鱼之乐,何不往观于江、汉?’夫子曰:‘江、汉之水,浩浩汤汤,鱼在其中,岂知其乐哉?’”译文:孔子说:“我想去观察鱼儿的生活,却从未有机会看到它们在我面前游动。
它们出来时总是昏暗不明,进去时必定湿漉漉的,我想看看它们的快乐,却无法见到。
子贡说:‘先生想要观察鱼的快乐,为何不去江、汉两地看看呢?’孔子说:‘江、汉的水流浩瀚广阔,鱼儿在其中游弋,我们又怎能知道它们的快乐呢?’”《焉知鱼之乐》文言文翻译:孔子言:“余欲观鱼之生,未尝得游于余之前也。
出则必暗,入则必濡,余欲观其乐,而不可得见。
子贡问:‘夫子欲观鱼之乐,岂不往观于江、汉乎?’夫子答:‘江、汉之水,浩浩汤汤,鱼在其中,岂知其乐哉?’”孔子此语,实寓深意。
夫鱼者,生于水,游于水,不知其乐,非不知也,乃其乐与吾人之乐异也。
吾人观鱼,只见其游,闻其跃,而不知其心之所向,故曰“不知其乐”。
然孔子欲观鱼之乐,非欲观其跃,观其游,而欲观其心。
心者,人之本,鱼亦然。
人之心有所乐,鱼之心亦有所乐。
然而,吾人之心与鱼之心,相去甚远,故难知鱼之乐。
江、汉之水,浩瀚汤汤,鱼在其中,不知其乐,非不知也,乃其乐与吾人之乐异也。
吾人之乐,多在物质之享受,而鱼之乐,则在水中自由自在。
吾人之心,多有所求,而鱼之心,则无欲无求。
是以,吾人欲观鱼之乐,不可求诸江、汉,而应在心中。
心者,天下之本,万物之源。
观鱼之乐,实乃观己之心。
吾人观己之心,方能知鱼之乐。
是以,孔子欲观鱼之乐,未尝得游于前,非鱼之乐不可得见,乃己之乐未得见也。
夫乐,非外物所能给予,而须自心而生。
孔子欲观鱼之乐,故欲观己之心。
观己之心,则知鱼之乐,亦知己之乐。
是以,孔子之言,实为吾人自省之良方,亦为吾人求乐之道。
孔子观鱼,非观其跃,观其游,而观其心。
吾人观己,非观其形,观其心。
观心之乐,乃真乐也。
孔子之教,启迪吾人,当求己之心,而不外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哲学思想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哲学思想
1安知鱼之乐
安知鱼之乐是一种哲学思想,由中国古典美学家和思想家张衡所论述并发扬光大。
他认为,人们当学会以愉悦的心态去安身于思想之海,就像鱼儿在清澈湖里潇洒游荡一样,而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安心的快乐,不厌其烦不苦恼不畏惧。
安知鱼之乐,强调的是心灵上的自由自在,如鱼人们可以轻松的跨越感情和道德中枉死的束缚,进而实现人生最高境界,达到超越感情枷锁快乐的地步。
张衡认为,“鱼游乐无拘,六府不加累;愁肠憔悴病,直飘去自得”,这种自在的潇洒,能彻底释放身心的疲惫,让身心获得无与伦比的快乐。
2鱼与非鱼
安知鱼之乐的思想,讲的是鱼的生活方式,但深层次的意思却不仅止于此。
我们把鱼看做是无拘无束的畅游,仿佛你可以放弃所有的束缚,自由信仰,活出自在而不受外界干扰,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头上简单的格言,而是一种张衡在言外之意中所表达的自由感。
还有,张衡也对非鱼作了比拟,他说,“世人收入嗔毒,判若轻重如一毫”,也就是说,追求自由的人,不应该受到社会种种制约、审查或限制,而是应当以正面心态去洞察天地之间的联系,去享受成长的乐趣。
3小结
就安知鱼之乐而言,其本着安心之乐的本愿,即以自由快乐的境界安身于生活的大海。
它认为,把道德与情感的束缚放下,不受外物的影响,把自己当做一条游动的鱼,在自在自由的状态望文生义、做自己,充分享受快乐,是回到人生本来面目之最佳状态,是最高理想。
关于科学实验的名言

关于科学实验的名言1、成功中有着奋斗和拼搏。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
而在他年已花甲的时候,曾经一场大火,毁掉了他的实验室,连他十多年的实验心血也消失在大火中之。
但是爱迪生没有放弃他的实验,仍然奋斗拼搏着,向成功的彼岸划去。
无论有多大的坎坷,都坚持不懈,用自己坚定的信念,谱写了多彩绚丽的人生!经过磨炼,经过失败,冲破黑暗的夜空,光明就在眼前!获得成功,并不困难,努力奋斗,就会夺得王冠!2、经济学之所以定义为科学,因为其有着客观的规律。
能够通过推理演绎来探索和领悟基本经济学原理,它无需实验来证明,经济学原理是一种解读世界的方式,它有客观的规律,违背这种规律,一定会发生混乱。
作者:罗伯特·墨菲出处:第一本经济学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来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作者:爱因斯坦4、从哲学层面上观之,伽利略科学思维引发了当时人们思维方式的某种变革,引经据典的思辨型学术作风转化为面向自然寻求理论与实践、实验密切结合的思维模式,其科学方法使科学认识得以从人类其他认识方式中独立出来,使人类认识在十七世纪跃上一个新台阶,其尊重事实、无畏权威的科学精神通过《关于哥白尼和托勒密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促进了近代动态统一哲学世界观的确立和传播。
5、有了精神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像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
作者:廷德尔6、以前说无知无畏,现在却是无知才无畏。
许多企业把浙江省技术监督局、科委的人请来吃一顿饭,喝一点酒,他就给你签个字,再把我们这些教授胁迫到那里去,给你盖个章,然后就是填补国内外空白、国际先进水平。
写论文则是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首次科学发现等等。
这都是目前非常严重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我深深地为此担忧!这不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领导无知,是他们倡导了这个主流。
王东岳读书笔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王东岳读书笔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鱼,虚无如老子,飘逸若庄周,身心孤悬,浪迹魂梦,仰观天道,俯查尘寰。
其言论看似奇谈缪想,孰知不是真知灼见!哲学是什么? ——哲学只是古希腊那群“大号儿童”所独自玩弄的一种逻辑游戏罢了。
可你如果没玩过它,你将不免思绪沉闷,头脑昏昏。
——某哲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高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异乡人,身体就是灵魂的坟墓。
——伯奈特要爱人类,要追随着神。
只要记得法则在统治着一切就够了。
——马尔库斯·奥勒留惠施是庄子的朋友,比较热衷于从政当官,同时也喜欢会友放论,这原是中国文人发自根性的两大嗜好,倒也毋庸挑剔。
不过,这两样东西都浮在智慧的表层上,二者加在一起,刚好足以挤掉深思钻研的精力和灵性,却无妨历练出略显多余的机智和辩才。
说起来,庄子的官阶要低下得多,不过一介漆园地方的小吏而已,竟也多少染上了一点儿类似的毛病,两人聚在一处,自然不免要惹出许多妙语讥辩的交锋,下面这段笑谈,便是其中一桩很著名的典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一日,庄子与惠子相偕游于濠水桥上,庄子不禁赞叹鲦鱼的“出游从容之乐”。
那是一种条状侧扁的白色小鱼,悠游之状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惠子便问: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意思是,你又不是鱼,如何得知鱼儿的快乐与否? 这原应属于一个很有趣的逻辑学问题,因为惠子实际上是在探问感知的效能和限度,可惜惠子本人也不清楚他这个问题所涵盖的要旨,所以终于任由庄子狡辩作答。
庄子说: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话听起来格外机智,他是在反驳惠子,说你也同样不是我,怎么就可以判断我一定不会知道鱼的快乐呢?这样空洞的答词完全是在回避问题。
惠子非但不予追究,反而亲自封闭了问题的深意。
惠子讲:“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即是说,我不是你,固然不能获知你的心态,但你更不是鱼,自当同样不知鱼儿的快乐,到此可以为止了吧。
惠子的这番自答其实大错而特错,他还不如什么也不要说,索性留下一个悬案,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似的,以待庄子之后另有才俊。
知鱼之乐文言文翻译

知鱼之乐文言文翻译
摘要:
1.介绍《知鱼之乐》的文言文原文及作者
2.翻译《知鱼之乐》的文言文内容
3.分析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4.总结全文要点及启示
正文:
1.介绍《知鱼之乐》的文言文原文及作者
《知鱼之乐》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文,出自我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庄子的《庄子·外篇》。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庄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孟子等并称为“道家三贤”。
2.翻译《知鱼之乐》的文言文内容
《知鱼之乐》原文如下:
子綦曰:“鱼之乐,莫大于水。
”
庄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綦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曰:“善哉,子綦之问!子非我,固不知我知鱼之乐;我非子,亦不知子之不知鱼之乐。
”
3.分析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这篇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观
点,阐述了“人不能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他人的感受,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的快乐”的道理。
文章表达了庄子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强调世间万物各有其道,不应以自己的主观臆测去判断他人。
4.总结全文要点及启示
《知鱼之乐》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的快乐和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不以自己的感受去评判他人。
同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顺应自然,不强求他人和自己。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学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差异的重要性,以及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哲理。
王东岳知鱼之乐36

《知鱼之乐》这是一个哲学系列随笔,所有的文章皆来自于子非鱼先生的著作《知鱼之乐》,本人阅读后深有感触,特发出来供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品读,探讨。
以下是书中作者简介,序言及目录子非鱼,生卒年月暂不可考。
此人虚无如老子,飘逸若庄周,一身孤悬,浪迹魂梦,仰观天道,俯察尘寰。
虽系医学硕士及生物学技师,却无固定职业;身兼某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却无正式职称;看似自由撰稿人,却从未有应景文章发表;曾著一书《物学通论》,文字晦涩,意境渺遥,味同嚼蜡,读者寥寥。
如今勉强献出随笔若干,竟是戏弄人生、调侃智巧的奇谈缪想,万一有人不慎堕入他的思绪,敬请一笑置之,及早脱身,断不可如痴如醉,信以为真。
须知他本人尚且一再宣称‘天下无真’,你若视同至理,岂非荒唐自误?序 这是一本奢侈的读物。
说它奢侈,乃是由于它跟当前流行阶快餐文化全然不同,它既不会给你带来临时的快感,也无法为你提供实用的效益,它倒可能给你造成某种深在的悲哀,然后还徒然地消耗了你的若许脑力。
因此,本书仅供精神贵族享用。
所谓“精神贵族”是指这样一类人,他们对文化的渴求不限于取乐或谋生等低层需要,而是有兴趣追究超然于现实生存或支配着现实生存的高层疑问,其情形俨如衣食无忧的富翁断不肯再为获取一口粗食奔忙,而是更有雅兴去赏玩翡翠钻石的璀璨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倘若人们都只为求得温饱而劳瘁,就像动物那般决不追求额外的奢侈,那么,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种种质疑和忧患大约也就不存在了。
问题恰恰出于我们人类永无餍足的大性,也就是出于我们不断追求上进的冲动。
严格说来,这也不能全怪人类过于贪婪,因为似乎有某种内外交加的神秘力量逼迫着我们不得不如此。
既然大家都身不由已地要把人世一总抛入奢华的境地,则稍微多花费一点精力,以便探询一下此类天性的渊源和归宿,似乎也就不该将它算作是一种过分奢侈的文化取向了。
为了不至于过度烦扰读者的思绪,本书只收集了一些轻松散漫的随笔闲谈。
虽属散漫闲谈,毕竟关涉到一个深在的思想系统,故此建议读者最好按照目录次序逐一浏览,免得骤然跌入幽暗的迷宫找不着来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鱼之乐》这是一个哲学系列随笔,所有的文章皆来自于子非鱼先生的著作《知鱼之乐》,本人阅读后深有感触,特发出来供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品读,探讨。
以下是书中作者简介,序言及目录子非鱼,生卒年月暂不可考。
此人虚无如老子,飘逸若庄周,一身孤悬,浪迹魂梦,仰观天道,俯察尘寰。
虽系医学硕士及生物学技师,却无固定职业;身兼某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却无正式职称;看似自由撰稿人,却从未有应景文章发表;曾著一书《物学通论》,文字晦涩,意境渺遥,味同嚼蜡,读者寥寥。
如今勉强献出随笔若干,竟是戏弄人生、调侃智巧的奇谈缪想,万一有人不慎堕入他的思绪,敬请一笑置之,及早脱身,断不可如痴如醉,信以为真。
须知他本人尚且一再宣称‘天下无真’,你若视同至理,岂非荒唐自误?序这是一本奢侈的读物。
说它奢侈,乃是由于它跟当前流行阶快餐文化全然不同,它既不会给你带来临时的快感,也无法为你提供实用的效益,它倒可能给你造成某种深在的悲哀,然后还徒然地消耗了你的若许脑力。
因此,本书仅供精神贵族享用。
所谓“精神贵族”是指这样一类人,他们对文化的渴求不限于取乐或谋生等低层需要,而是有兴趣追究超然于现实生存或支配着现实生存的高层疑问,其情形俨如衣食无忧的富翁断不肯再为获取一口粗食奔忙,而是更有雅兴去赏玩翡翠钻石的璀璨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倘若人们都只为求得温饱而劳瘁,就像动物那般决不追求额外的奢侈,那么,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种种质疑和忧患大约也就不存在了。
问题恰恰出于我们人类永无餍足的大性,也就是出于我们不断追求上进的冲动。
严格说来,这也不能全怪人类过于贪婪,因为似乎有某种内外交加的神秘力量逼迫着我们不得不如此。
既然大家都身不由已地要把人世一总抛入奢华的境地,则稍微多花费一点精力,以便探询一下此类天性的渊源和归宿,似乎也就不该将它算作是一种过分奢侈的文化取向了。
为了不至于过度烦扰读者的思绪,本书只收集了一些轻松散漫的随笔闲谈。
虽属散漫闲谈,毕竟关涉到一个深在的思想系统,故此建议读者最好按照目录次序逐一浏览,免得骤然跌入幽暗的迷宫找不着来路。
当然,它尚不足以为你揭示全部问题的答案,但若能让人胸中升起一朵朵疑云,也未尝不会酿成晚霞斑斓的别一番景致,万一它居然给你带来了一场精神世界的苦雨,那就索性借机洗刷一下原来存放在那儿的“真理”上的尘埃。
或许,雨过云收,神驰的天地才更清朗。
作者目录序自然趋弱/弱归人性1.无用的哲思2.无为与有为3.追求完善的遗憾4.平庸者伟岸5.人性之根:贪、烦、畏6.“快乐公式”题解7.惟求存在与通权达变8.另论“可怜天下父母心”9.苦海有边回头无岸10.哥白尼与内耳前庭精神趋知/知归感应11.听蚊子说:智者多忧12.庄周梦蝶与笛卡尔的疑虑13.我知道我一无所知14.“真”作假时假亦真15.“善”的缺憾与辉煌16.“美”是不美好的尺度17.子非鱼安知鱼之乐18.自然界里没有飞跃19.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圈套20.理性逻辑方法谈21.波普尔悬念:科学的真面目22.逻辑比事实更真实社会趋繁/繁归动摇23.猴子与人:分歧源头上的疑点24.天演的自由之路25.普罗米修斯的天谴词26.社会标本:膜翅目王国的故事27.缘的解说:偶然与选择28.恋爱的小花招与大背景29.富贵病:马尔萨斯的失误30.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跋1.无用的哲思—————————————————————————————那永存而不是发生了的是什么?那永远变化着,消逝着而绝不真正存在的又是什么?--------------------------------柏拉图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哲学乃科学之父———科学无论看起来显得怎样的俊朗洒脱,它都不外是那更具沧桑感的丑陋老叟的轻薄之子。
-----子非鱼看哪,我将漂流远方;我将独栖荒野----------布鲁若“哲学"是什么?似乎三言两语不太能讲清。
我就听过很多人讲哲学,却从来没有他听懂过。
翻开有关词典,见如是说:哲学之词义源自希腊文phileo(爱)和sophia(智慧)的字源合成,哲学史家一般认为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了这个概念,19世纪有日本人依据中国古文献中“哲,智也”而将其译为“哲学”,意即智慧之学云云。
看罢越发湖涂的紧,于是自忖大约我属于“不爱智慧”的笨伯。
后来渐渐地省悟过来,方知在中国,吃哲学饭的教书先生自己尚且昏昏然,听哲学课的昭昭学子焉能不被哲学吃了?因而觉得有必要换一个讲法试试看。
一般来说,你离什么东西越远,你就越不至于变成他的奴隶,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全然不懂某样学问,却反过来能当那学问的主子,这种情形应该也不多见。
然而,中国人跟哲学的关系似乎偏偏就是这样一种局面。
据说近些年洋人来华,发现我国有太多的人能大谈哲学,很是诧异,因为即使在盛产哲思的西方,哲学也算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问,一般大概没有多少人敢在这方面随意卖弄的。
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哲学本来是澳无用场的东西,故而平日里也没有什么机会提得起它。
但在我们这块沃土上,哲学跟萝卜白菜一样遍地开花,无处不在,其政治用途尤为广泛,这倒让人怀疑中国人所谓的“哲学”到底是不是哲学。
哲学旧称“形而上学”。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活在“形而下”的直观世界里,所以不懂哲学应当丝毫无碍于生存。
但我以为大概人人都在潜意识中怀揣着一套哲理,问题在于你能否把它打捞出来。
通常,凡属你能在舌尖上随意摆弄的,想必不会是哲学。
假如那玩意儿竟然就是你的哲学,那你的浅薄怕是从此无药可医了。
因为,即使说得通俗一点,哲学对于人的精神,至少也相当于电脑里的操作系统,没有这个操作系统,固然一切应用软件都无从运行,但真正能把这套基础操作系统调出来加以审视的,似乎并不是玩电脑的人都能做到。
想想看,如果你不是一个编程老手,你却能轻而易举地翻腾你的操作系统,那你电脑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大概很有必要仔细检讨一下了吧。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说哲学无用呢?哲学的无用就在于它实际上比那个操作系统潜藏得还要深,或者说,它距离精神上或意识上的应用层面更为虚缈遥远。
它因此在精神底层奠定了一个深厚而坚实的基础,这就好比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他们相距得越远,那基础科学就显得越没有用处,尽管越没有用处的基础科学,最终对应用科学具有越大的奠基作用和指导力度。
譬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创了整个20世纪以来的科学新时代,但起初他本人也不相信,这套理论可以作为量子力学与核物理应用的基础。
他甚至公然反对量子力学,而且直到英国著名科学家爱丁顿首次为时空引力场弯曲做出观察证明之后,艾丁顿任说全世界真正能理解爱因斯坦的仅有两个半人,而他自己只算其中的半个人。
不仅如此,大概迄今也没人能够借助于相对论,弄出点儿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名堂吧。
相反,倘若某种作为基础理论的学说,居然当下就能到处派上用场,则你千一万要小心由于它的短视可能造成的贻害。
因为这表明建立在它上面的应用系统一定既粗糙浮浅,又前途限量,俨如在未经夯实的地基上盖楼,那楼房盖到哪一层可能会突然坍塌下来,恐怕真是一件特别值得警惕的事情。
拿东西方思想史作个比较,大约最能说明这类问题。
公元前6世纪左右,理性化的哲思在世界各地分头萌动,这仿佛是某种自然演化律的触发机制在起作用。
但一开始,它们各自的起点和深度就大相径庭,从而导致不同的文明类型最终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分化内能和发展前景。
古希腊先哲似乎特别缺乏现实感,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距离实用层面很远,即使在最原始最朴素的自然哲学期,他们也只一味地追问“存在的本原”或“万物的动因”,这一问就问到了“物的后面”或“思的深处”,结果马上引出了毕达哥拉斯要用抽象化的数来诠释世界,欧几里德要用逻辑化的形来推导世界,哲学与科学由此在理性的深处打下了第一个扭结。
实际的情况是,毕达哥拉斯那嘹亮的唯理论先声,启发了柏拉图第一个明确意识到,通常所谓的“外部世界”其实只是一个“精神化了的世界”,而欧几里德后来著述《几何原本》,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点,线,面来图解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作证--证明只有理念和逻辑才是永恒而有序的。
文艺复兴后,以笛卡尔为代表,西方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一起(笛卡尔本人就是一位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于一身的科学家),继续沿着这个逻辑化的思路并肩前进,他们干脆推开缺乏精神根据的本体论,集中力量去探索认知活动的内在规律,哲学从此跨上了认识论的新台阶。
他的道理在于,既然主体只能借助自身先验的感知属性去捕捉对象,那么,在尚未搞清“感知”或“精神”的特性和规定之前,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来谈论“精神世界”以外的客体呢?于是,笛卡儿只能证明“我思故我在”;贝克莱偏要纠察“感知的限度”;休谟接着发现“归纳思维的无效性”;然后康德才不得不拷问“纯粹知性”怎样造成知识增长。
这是一个绵延了上千年的巨大思想工程,它由此锻造出一脉相当严密的逻辑工具和思维方法。
其结果是,哥白尼一反感觉上完美的“地心说”,在当时还没有有多少他天文观察证据的情况下给出了合乎理性的“日心说”;伽利略只在斜面试验的逻辑运算中就推导出“自由落体定律”,他根本用不着爬到比萨斜塔上抛下两个大小不等的铁球;牛顿把他那逻辑系统格外严密的力学著作直接命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爱因斯坦则更为明确,他不但坦承自己的第一位科学启蒙老师就是那位被列宁骂的一塌糊涂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马赫,而且还反过来批评马赫对形而上学纯思辨逻辑的不恰当攻击。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很早也已完成了数学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其后的“祖率”(即祖冲之的圆周率)甚至比当时西方的计算精度还高;再者,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甚至比托勒密更早的做出了“地心说”的模型(即漏水转动的浑天仪),但那只是一个看似优美的实物模型,却不是一个具备内在致密性和延展性的逻辑模型。
而且,我们这些匠人式的思想家,总是在半途中就急忙把自己浮升到实用的层面上。
例如,祖冲之就特别热心于制造水碓磨和千里船等,张衡也格外热衷于研制地震的方位地动仪和测风向的候天仪,却从来没有哪个人甘愿沿着繁密的逻辑路径,去不计功力的毕生研究世界的本源与心智的关系。
这也就难怪黑格尔要冷嘲热讽的贬议“东方无哲学”了。
不过,严格说来,黑格尔的见解并不正确,因为中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恰恰全部是哲学家,也就是说,他们全都起到了哲学家的精神铺垫作用和逻辑打造功能。
只可惜,他们太现实了,太注重鼻子跟前的社会忧患和人文关怀了,所以,他们的思路是当下急用的,他们的逻辑是微言大义的。
你看,孔老夫子整天忙着游说列国,相比之下,亚里斯多德却急于摆脱马其顿王室帝师的苦差;墨子操心如何用“兼爱”和“非攻”来平息战争,与此同时,苏格拉底倒一点也不认为他奋勇参加雅典城邦保卫战与他的哲学有什么要紧的关系;这边公孙龙悠然游戏“白马非马”,那边欧几里得潜心编撰几何十三卷;唯独老子逍遥世外,似乎大有追问天地之道的雄心,可他又太深刻,太虚无,或者也可以说是太慵懒了,以至于若非函谷关的关长挡驾,他恐怕毕其一生也不肯留下一个字给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