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

合集下载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离骚》这首气贯长虹的诗作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人类尊严的人格意识。

但是,历史上对屈原的评价特别是对屈原的人格褒贬不一。

刘安称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则认为“过矣”。

颜之推说:“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李白则说:“屈平辞赋悬日月”。

孟郊说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王国维则说:“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历史证明屈原是伟大的,对其人格不公正的评述,是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

笔者拟从《离骚》入手,谈谈屈原光辉的人格。

1通过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表现出屈原的人格美。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惜往日》),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

【课外阅读】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

【课外阅读】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

【课外阅读】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273句,2477字,规模宏大,思绪繁杂,内容丰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然而“不有屈原,岂有《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无论从思想品格上,还是艺术水准和特色上,《离骚》都堪称屈原作品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屈原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这篇作品之中,《离骚》表现了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面对黑暗势力的各种打击迫害,始终保持坚贞的节操和正直光明的人格。

西汉淮南王刘安曾作《离骚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也引用了这一段话,这评价,对屈原高尚人格而言,是比较恰切的。

下面根据《离骚》从三方面简析屈原的人格美:一、实现美政,上下求索。

《离骚》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长诗中抒写了他的美政理想,整首诗都围绕着楚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写的,屈原为这两个问题不断寻求着合理的答案,而这两个问题又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要实现美政。

为实现这一理想,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对美政理想求索表现在他寻古探今的思索上。

诗人的美政理想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两方面。

一方面,在诗人“修明法度”的思索上,他引述了古代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这是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境界,也是他提倡修明法度的历史经验;他南渡沅湘,向帝舜倾诉时,征引夏后耽于享乐,羿醉心田猎,浇恃力纵欲,桀违背正道,纣残杀贤良,这五个暴君纵欲享乐,不能“遵道而得路”,结果国破身亡,这是历史教训。

通过这些经验和教训,他提出了具体治国策略:“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以个体生命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

屈原以其崇高峻洁的性格特点和伟大的思想品质,在人类灵魂的制高点上,展示着不凡的人生境界。

他对人格美的崇高追求和身体力行,使他总是显得那么神圣而又凛然不可侵犯,这也是人们尊崇、敬仰和纪念他的缘由。

人们在各个时期,各种场合谈论有关他的历史典故,传颂塔吊品格精神,成为历代人们心中一面不朽的旗帜。

屈原的人格美不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的不朽伟篇中,还在于他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与爱国情怀、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结合在一起,水乳相融。

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

关键词:屈原;人格;爱国情怀;批判精神正如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战国时代“这是一次人类从产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运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

郊沫若也认识到了战国时代的特点,他说:“屈原所处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文化灿栏的黄金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一大批涌现出来,真正是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壮观”。

屈原就是在这时代的风霜雨雪中磨炼出来的巨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个时代就不可能出现屈原及其令人叹服的作品,他有着完美的人格,非凡的才能。

他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使楚辞成为一代乞学。

两千年来屈原以伟岸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的生活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

他的人格是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风格也达到了高不可及的范本,两千年来源远流长,沾溉文林。

离骚中屈原的理解和分析作文

离骚中屈原的理解和分析作文

离骚中屈原的理解和分析作文
在《离骚》中,屈原这哥们儿可真会玩儿隐喻。

他笔下的香草,哪是什么普通植物啊,简直就是他内心高洁品质的大写特写!他赞
美那些香草,就像在说,“嘿,看这,我多么向往纯洁、高尚的生
活啊!”同时,也透露出对那些污浊现实的嫌弃和不满。

屈原这哥们儿也挺会玩的,他把自己比作被遗弃的佳人。

哎,
这世道啊,就像那些不懂事的吃瓜群众,把我这个真心为楚国好的
人给误解了,还给我排挤。

但我这心里啊,还是关心着楚国的命运,就像担心自家的事儿一样。

我这么做,就是希望能唤醒大家的良知,一起为楚国的未来奋斗。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

他的人格美为世代所传唱,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通过他流传下来的不朽诗篇,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政治生涯,还有古今中外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可以体味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屈原;人格;独立不迁;爱国主义引言两千多年来,屈原研究及楚辞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人格,尤其是他那种峻洁纯美,独立不迁,归结到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国度中产生影响和意义是广泛深远的。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世界综合国力大比拼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倡屈原这种峻洁纯美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本文试图从屈原的作品、生平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屈原的人格美。

一、通过屈原的诗篇展现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遗留于世的作品不多,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总共就有23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创立了“楚辞”,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他还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

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屈原就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和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受到广泛推崇。

在2010 年3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采访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开场,总理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人民网)可见屈原的思想流传之深远。

1、《橘颂》追求的内外美统一、独立不迁的品格今天,怀着敬仰之情品读了屈原早期作品《橘颂》,文章里体现作者追求的那种光辉峻洁、独立不迁的品质,更激起我对这位传世伟人的崇敬和缅怀。

自离骚文本看屈原性格

自离骚文本看屈原性格
然而诗人总是泪眼淋漓地想望著,且怀著「宁为玉碎」的恐慌。「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
此萧艾也?」往昔所爱恋的兰蕙荃芷,不再吐露香气,却沾染了世俗的尘灰,「委厥美以从
俗兮」。诗人的目光清峻、犀利了起来,他顽强地抵抗蚀心的怨怼,要「和调度以自娱兮,
聊浮游而求女」,振作疲惫而虚矫的神色,固执地宣示要将再度「周流观乎上下」,到更宽
纱的西施芙颜,开绽令人沈迷而费解的忧伤莞尔。
屈原,作为楚国的一个政治人物,他的日常生活必定繁琐枯燥,甚至是不可忍受的浊俗
,但他行文的想像却像一个婴儿,如此的天真烂漫、自然而不矫饰地抒泄。如同容易自溺于
哀伤的「美人」,他「不辞镜里朱颜瘦」的自虐精神、巨大而繁复的矛盾,又为后人所怜悯
而探求。
广的空间里追寻机遇。故作轻松、忽略摧肝裂肠的不平衡感,多么哀丽的矛盾,也益加铸深
了日后毁灭性的悲剧。
「抑志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飞龙替他驾车,车上饰满美玉,再镶上洁白的象牙,
如此浩大的盛行,诗人渴望飞到渺远,美的至境。在美轮美奂的盛势中,诗人却要定下心来
,缓慢而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一种纠缠至死的爱,既令人憎恨也令人神往。
所有的浪漫主义者或唯美主义者,往往体现一种韧性的生命,他们既独立又哀怨,常常
不自觉地使自己陷于不能自拔的寄托,在现实生活中时时追求更为强大的、阳刚气十足的精
神表征。所以,屈原在自怨自怜中培植希望,而又在一次次的失落下鸣发忧伤的长号。
班固说他「为赋以风」。屈原具有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气质,且其实,屈原的功利追
足以吸引他的美女不在尘世,只在天上。为此,诗人直上九霄,穷目四极八荒。一连串
复杂繁琐的求爱和寻找过程中,诗人其实明了成功的机会渺茫,但为了遗忘一位真正钟情的

以《离骚》为蓝本的屈原人格形象分析

以《离骚》为蓝本的屈原人格形象分析

以《离骚》为蓝本的屈原人格形象分析以《离骚》为蓝本的屈原人格形象分析林苹近半个世纪,屈原被文学研究家冠以"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1];史家也不例外:(屈原的作品)"充分表现出诗人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2],语中之义依然是"爱国诗人"的意思。

贵族诗人屈原因在(离骚》中慨叹"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以下引文除注明诗题外,均引自《离骚))表达想去国出走的无奈,"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屈原还是决心留在国内,并因跳江自尽而赢得了"伟大的爱国诗人"的盛名,说来有点悲怆。

然而,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家却并不这么认为。

著名作家、评论家、文学史教授郑振铎给出的屈原'头衔'是:"古代第一个有主名的大诗人。

"并认为屈原的最大特色在于:"大胆地倾怀地诉说出自己郁抑的情绪;从来没有人曾那么样的婉曲人微,那么样的又直挚、又美丽地倾诉过。

"[3]根据屈原所处的时代环境,应当说给屈原冠以"伟大的爱国诗人"的评价未必妥切。

最基本的事实是:"春秋无义战"(孔子语),屈原生活的战国时代更是"率兽而食人,'(孟子语)的疯狂年代。

如果说楚国的屈原主张"联齐抗秦"是爱国,那么同时的秦惠王要"散齐楚之纵而分攻之"当然也是爱国。

重新审视两千三百年前、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有"主名"并可指实其作品的天才诗人的巨构-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诗作,我认为屈原是以其诗化的人格形象,为中华民族树起了人格高标,并成为鲁迅所期许的有着坚直"民族脊梁"的第一节脊髓骨。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其"人生哲学"的长篇抒情诗。

悲剧中人格美

悲剧中人格美

悲剧中的人格美摘要: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更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人格美,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敢于直面人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关键词:屈原《离骚》人格美悲剧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学识渊博,善辞令,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修明法度,举用贤能,克服弊端,富国强兵。

楚怀王昏庸,亲小人远贤臣,并走上亲秦的道路,疏远屈原。

但屈原在长期流放中受尽屈辱,不忘国家,终因忧心国事衰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理想无法实现,最终在汨罗江结束自己的生命。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波澜壮阔的政治抒情诗,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千变万化,处处显现着诗人人格的壮美。

长诗纷繁而不杂乱,变化而又一致,诗人人格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结合,文中有人,诗人人格所特有的悲壮美,伟大的力就像经天纬地的日月一样,激励后人,流芳百世。

一屈原博闻强志,长于辞令,才华过人,是楚国的贵族宗亲。

开始,楚王非常信任他。

他二十五岁就被认命为左徒,参与商论国家大事,处理各种外交问题。

他审时度势,主张顺应历史潮流,辅佐楚王兴盛楚国。

他主张在内修明法度,举贤任能,以实现其美政理想;对外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统一天下。

然而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充满激烈斗争。

以上官靳尚为代表的旧势力顽固派,对屈原的主张进行了疯狂的攻击,他们进谗言,蒙蔽昏君,施诡计,离间屈原与楚王的关系,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罢其官职,将其降为三闾大夫。

随后怀王又中了秦使张仪“献商于之地”的诡计,竟按照秦的旨意与齐绝交,拆散联盟。

楚王发现上当了,但后悔莫及。

自此之后,怀王更加昏庸无道、没有主见,军事上屡战屡败,外交上听从秦的摆布,内政上听信小人的怂恿与挑拨,不听屈原的忠告。

在子兰的挑拨下,顷襄王竟对怀抱“存君兴国之志”的屈原“怒而迁之”,将屈原流放。

屈原的《离骚》就诞生在他第二次流放期间。

因此,在这场诸侯争霸的风云特别是楚国与秦齐等国军事外交的角逐中,楚国内部进步派与顽固派力量斗争的消长,楚王对屈原的态度变化及处理经历任之——怒之——疏之——黜之——迁之的过程,都清晰明了地反映在《离骚》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273句,2477字,规模宏大,思绪繁杂,内容丰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然而“不有屈原,岂有《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无论从思想品格上,还是艺术水准和特色上,《离骚》都堪称屈原作品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屈原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这篇作品之中,《离骚》表现了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面对黑暗势力的各种打击迫害,始终保持坚贞的节操和正直光明的人格。

西汉淮南王刘安曾作《离骚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也引用了这一段话,这评价,对屈原高尚人格而言,是比较恰切的。

下面根据《离骚》从三方面简析屈原的人格美:一、实现美政,上下求索。

《离骚》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长诗中抒写了他的美政理想,整首诗都围绕着楚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写的,屈原为这两个问题不断寻求着合理的答案,而这两个问题又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要实现美政。

为实现这一理想,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对美政理想求索表现在他寻古探今的思索上。

诗人的美政理想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两方面。

一方面,在诗人“修明法度”的思索上,他引述了古代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这是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境界,也是他提倡修明法度的历史经验;他南渡沅湘,向帝舜倾诉时,征引夏后耽于享乐,羿醉心田猎,浇恃力纵欲,桀违背正道,纣残杀贤良,这五个暴君纵欲享乐,不能“遵道而得路”,结果国破身亡,这是历史教训。

通过这些经验和教训,他提出了具体治国策略:“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说明修明法度才能使国家振兴。

另一方面,诗人对举贤授能的思索,他列举了傅说、吕望、宁戚等人历史故事:“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恒闻以该辅。

”这三人都从低贱地位被举为国家宰辅,成就国家大事,表明诗人讲的“举贤授能”的具体含义,是不分出身贵贱,唯贤是举,改革弊政,取消贵族垄断政治的特权。

屈原为了实行美政,实现他的“举贤授能”的治国策略,他积极培植和选拔贤德人才,“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但是腐朽的楚国积弊太深,诗人用自己的心血培养起来的芳草竟退化变质了,“虽萎绝其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这时的楚王也“悔遁而有他”,诗人非常失望。

从我们今天来看,屈原的美政理想,在当时是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的,战国末期,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富强,而楚国贵族奴隶主仍是束缚生产发展的桎梏,屈原是一个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清楚看到只有打破奴隶制生产关系,选用新兴势力执政,才能使楚国兴盛,也就是在楚国实行政治改革,但是他的主张和措施,严重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一再遭到他们的嫉恨和抵制。

这不光是屈原的悲剧,楚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2.对美政理想的求索表现在他上天入地的想象上、去国怀乡的徘徊上。

屈原的美政理想在群小包围的昏庸的楚王时期无法实现,于是诗人求索于另一个世界:“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诗人乘上白龙、金凤,不顾日暮途远,在太空开始漫游,诗人令羲合弭节,望舒前驱,飞廉后属,发轫苍梧,夕至县圃,饮马咸池,总辔扶桑,鸾皇、雷师、凤鸟随从左右,他这样上下求索,追求理想,不料只因一个小小的帝阍不给开门,令他对理想的探求落空;诗人又济白水,登阆风,游春宫,折琼枝,令丰隆乘云,蹇修为理,去求见宓妃,但是宓妃态度暧昧无礼,诗人只得“违弃而改求”;诗人改求简狄,但由于鸩鸠这样的奸险小人,导致诗人“欲远集而无所止”;求有虞之二姚,媒人嘴拙又没有成功。

最后诗人不由得发出深深的慨叹:“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诗人在神境中一系列求女过程是他对君臣遇合的企盼与求索的象征,他求女的失败表现了他的政治悲剧,无论在天上或地上,都找不到实现理想的机会,得不到支持的慰藉。

灵氛劝勉他远离楚国,巫咸也劝告诗人趁着年轻,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后来他决心去国远游,去实现“美政”理想,他兴致勃勃地出发了,转昆仑,过天津,行流沙,涉赤水,“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

”他起驾神游太空,千乘车辆并驾齐驱,八条飞龙蜿蜿游动,这是一个丰富新奇的世界,诗人在这既真实又离奇的世界中进行理想的探求。

但是在晨曦中看到他的故乡,因眷恋故乡而不肯再走了。

这上天入地的想象,去国怀乡的徘徊,每一次都以希望始,以失望终,在这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旋涡中,诗人不断地求索着。

屈原不是一个屈从于命运的弱者,他不断寻求探索,想要扭转楚国江河日下的局面。

他发现了真理,看到了光明,但既得不到君主的信任,也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

他手中的真理,他指出的光明,都不能用来拯救自己的祖国,他只能眼看着祖国一天天沦亡下去。

虽然如此,屈原这种上下求索的精神,以及体现这种精神之中的人格美,仍然十分可贵的。

二、坚持正义,好修为常。

屈原把自己的政治理想称为“美政”,把理想中的君王称为“美人”,把理想中的贤才称为“众芳”,诗人为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他坚持正义、洁身自好、习以为常,这种对美的追求用诗中句子,就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树立自己美好的情操。

《离骚》一开始作者叙述自己的世系是“帝高阳之苗裔”,出生年月“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名字是“正则”和“灵均”,这些都表明自己的才能和修养,洋溢着热爱族国的自豪感,是屈原追求进步理想,“恐皇舆之败绩”的理想基础。

接着诗人叙述自己怎样培养“内美”“修能”的德行和才干:“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修能就是美好的才能,内美与修能统一,是屈原追求的目标。

诗人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表示博采众长,多方吸取营养;用“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

诗人一心报国,却不断被嫉妒、谄害,然而诗人非但没有放弃理想,反而更注意自己美好品质的修养:“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纟丽纟丽。

”最后诗人事君虽不合,但仍坚持“好修”品质,“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木根、菌桂是一种香木,茝、薜荔、胡绳都是芳草,这里诗人集众芳于一身,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些香草服饰也衬托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象征着屈原时刻修炼自己的完美人格的理想。

与此同时,对于有些芳草的蜕变诗人指出它们是不好修的缘故,“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诗人认为要实现他美政理想,首先应注重树立自己美好的情操。

2.为了修养自己的人格,他经常展开内心的斗争。

如女媭的责备,“众人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这是诗人好修为常与随波逐流的内心斗争,后终于选择了“依前圣而节中”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

灵氛的吉占中说“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巫咸也劝告诗人去国怀乡,这些都曾引起他思想上的矛盾和斗争。

对这些内心斗争,诗人最终还是好修为常战胜了消极思想,如“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知道“好修”如同给自己加给自己的鞿羁,又招来嫉妒与诽谤,但最终宁死不肯改变。

三、爱国深情,独立不迁。

《离骚》表白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他在国家危难关头,表现出他坚持节操,反对奸邪的“独立不迁”的人格美,“独立不迁”具体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另一方面,对养育自己的祖国的热爱和依恋。

1.屈原的“独立不迁”的人格美表现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

屈原希望“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中兴,完成统一中原的宏伟事业。

他阐述自己被谗害的原因,是朝中小人竞进贪婪、妒贤嫉能、不厌贪求、变节乏德,在这种情况下,他虽预测到自己的前途凶险,但诗人发出要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决不同流合污!“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没有一点调和的余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既使粉身碎骨,也决不改变志向。

这些诗句表明,屈原的独立是立的正,立的直的。

好修为常的屈原不能容忍丑恶,在政治斗争中他是一个无情的揭发者和批判者。

屈原对于朝中小人作了大胆的揭露,如:“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指出这些小人偷乐、贪婪、嫉妒、工巧、追曲、周容的本性,这与诗人洁身自好、疾恶如仇、矢志不渝是不可调和的。

对于楚王,他指出:“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可见楚王反复无常,忠奸不分,昏庸无能,这与诗人始终如一是不可调和的。

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始终保持正直光明的品格,无论如何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同时从他对鮌的态度也可见一斑。

女媭劝告屈原:“鮌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女媭把鮌看作一个正直无私而惨遭杀害的典型,以比喻屈原,劝告屈原不要走他的道路,这里可以看出,屈原是把鲧引为同调。

从《山海经》中得知:鮌违背天帝的命令,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拯救人类,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表示的同情和赞扬,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鮌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已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

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2.屈原的“独立不迁”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最终以死殉国。

当时屈原生活的年代,天下统一已成不挡之趋势,各国都濒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战国七雄中只有秦、楚二国实力最强,屈原正是洞察这一局势,提出他的美政理想,“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他向往“前圣”治国,决心向“前王”学习,效力楚国,建立尧舜一样的功业,但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楚怀王昏庸无能,不能重用屈原,还有一批误国奸佞:上官大夫靳尚、子兰、郑袖,他们使屈原的理想屡遭打击,然而遭际的不平没有销蚀屈原爱国情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