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4章 世界的气候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与降水 教案(表格式)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与降水教案(表格式)第四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气温与降水测定及变化, 绘制并判读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课本71-77页,内容包括“气温”和“降水”两部分,是气候的基本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为学习本章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以及后面章节中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教学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贴近生活,通过描述气温、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地理的用处,激发学生地理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认知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不足,在学习上具有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等特点,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是该阶段的学习障碍。
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能力。
学生对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变化规律等抽象知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减轻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模式,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学习气温与降水的测定及变化,增强对地理区域的认知。
2、综合思维:通过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读其分布规律。
3、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气温与降水的测定,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4、人地协调观:运用气温与降水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人与环境协调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的测定与变化。
(2)降水的定义与测定。
2、教学难点: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读其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图示分析法。
课前准备温度计、量杯、2023年陵水县气温与降水数据、陵水县暴雨图片、PPT。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央视天气预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作业内容要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注意书写规范。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家长、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教学拓展:
-邀请气象专家或相关领域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水文站等,使他们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
-结合时事新闻,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却四季如春?为什么有的地方干旱少雨,有的地方却多雨潮湿?”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好奇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读取气象图表。
3.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年级》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共3课时)

A.储水瓶B.储水筒C.雨量器D.量杯
5.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的B.地处回归线附近降水一定稀少
C.有雨必有云,有云未必有雨D.沿海地区一定多雨
说一说学校所在地区的年降水量(5000-1000毫米)
师生共同概括本节要点
学科长组织指导本组学生,并细分展讲任务
7、观察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等温线的数值变化,总结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
8、自左向右描出北半球20℃等温线,在海陆交界处弯曲特别明显,说明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
9、自左向右描出北半球10℃等温线,在亚洲中部10℃等温线穿过的地方,出现了0℃等温线,该地为(地形区),说明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海拔低处气温。
师生共同概括本节要点
思考,分析,识记
再次理解,反馈
联系实际,回归生活
拓展思维
回顾反馈
板书设计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二、世界气温分布
世界气温分布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球自北向南气温逐渐降低
课后记
本节内容较简洁,文字描述较少,学习要借助地图来完成,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将图上反应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逐渐提高学生的以图析文的能力。
2、据图回答
①乌兰巴托和昆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
(20℃_-22℃_、20℃_9_℃_),
各出现在几月份7月_和1月,
计算乌兰巴托和昆明的年温差各是多少
_42℃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估算乌兰巴托和昆明的年降水量
2乌兰巴托和昆明的气候主要有哪些差别?人们常说昆明“四季如春”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3.知道降水及降水的类型4.学会等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并分析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5.能运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能依据图示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1.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绘图、读图、析图的能力。
2.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学生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终身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3.学生表现活跃,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回答和互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及隐含在图中的等温线的概念,并且让学生掌握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以一组2016年武汉暴雨新闻图为素材,将学生带入探究降水分布的氛围和情境中。
活动2【导入】温故——复习旧知识点在新闻资料中,划出重点词语“降雨”“暴雨”“降水量xxx毫米”等,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降水的形式、降水的等级、降水的测量以及单位,并用大量生活图片再现,加深学生印象,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活动3【导入】知新——引入新课提问降水测量仪器及单位后,很自然地呈现某年月降水量的数据表格,利用表格的数据分析降水量在一年中的分布,总结出降水的季节变化。
接着由以下3种导入方式:方案①:前面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天气和气候,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它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
方案②:教师板书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预报(用天气符号表示)内容,请同学以预报员的角色进行预报(复习巩固上一节课教学内容);然后向前班同学提问: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两个要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那么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4. 降水的概念、形式及测量方法。
5.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6. 降水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能够阅读和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气温和降水的分析方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教学故事、案例、视频等。
-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掌握分析方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1.3 实验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实验,如制作气温计、模拟降水过程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理解。
2. 教学手段:
2.1 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动态变化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频率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通过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提出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来评估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测试题目应涵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 (新版)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包括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等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降水的形式和分布,包括降水的类型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但对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引入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学生共同回顾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老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我们知道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气温和降水这两个与气候密切相关的因素。
2. 提问:你们知道气温和降水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老师:请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地方气温很高,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一个地方降水很多,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第二环节:知识讲解与讨论1. 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老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分布规律。
首先,纬度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没错!赤道附近的地方气温较高,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逐渐降低。
那么,海陆分布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海洋温度变化较缓慢,而陆地温度变化较快。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 教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教学目标:1. 阅读世界年平均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 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测量仪器和读法、测定方法、单位5. 掌握世界主要降水类型的成因、分布特点和示意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教学难点: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能通过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录像】播放天气预报录像。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学生思考、回答略【小结】气温与降水对生活和生产影响深刻,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展示】展示东北、海南景观图片,学生观察景观图片内容,谈自己的生活感受。
【板书】一、气温【阅读、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1——72页相关文字,自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气温指,单位是。
2.气温的测量:测量仪器是,测量时间是。
3.日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是,同时推导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某地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
【交流展示】1.小组内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认证答案,并请优秀小组展示。
2.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强调气温单位的正确书写和如何准确的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数。
【过度】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气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那么气温在分布上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板书】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展示】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问题:1.A、C气温比较可知,纬度越高,气温越;由A、B气温比较可知,同纬度海陆气温,夏季A、B相比,气温高;D、E两地的比较可知,地势越高,气温越。
2.根据观察,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读图、思考】学生读图思考,自主解决以上问题,对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小组讨论或请教师释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
一、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符号——℃。
二、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
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
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
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
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
1、等温线
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
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指图分析。
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异,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③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
世界之最:
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
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
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
指导学生观察“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利用书分析: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事实。
同纬度海洋与陆地的差别,简单介绍其中原因。
这两幅气温分布图,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教师要给予指导。
活动针对较好的学生能完全明白,一般的学生有难度,要分层次教学。
内容小结:利用板书,强调重点。
课后作业:总结整节课重点,加深印象。
课后小结: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备课讲课,可以活跃课堂。
板书设计:
气温:概念、表示方法、观测方法。
气温分布规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一些生活常识、自然科学道理,一知半解对于理解降水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补充,避开物理上的呆板、严谨,以生活常识,简化比喻来引导。
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
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
讲授新课:
一、降水
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1、形成条件: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
总结答案:
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
2、主要类型:
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
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
(如赤道地区)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
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
(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为什么?
3、降水量的测量
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
内容小结:通过板书总结重点。
课后作业: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
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降水量的测量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三种主要降水类型?
讲授新课:
1、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启发学生根据等高线、等温线的定义推断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训练学生知识的横向迁移)
等降水量线: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指导学生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和书上的活动学会怎样看图。
学生从图中总结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师总结订正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蒸发强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下沉)。
②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处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比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少。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分布图列举世界之最。
2、世界之最
①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
②世界上降水稀少的地区:南北两极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
③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
利用板书列出前部分知识的体系,找学生回答问题串一遍。
板书设计:
世界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线、降水的分布规律。
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讲的是世界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我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世界的某一地点,我们要学习在某一地点怎样通过当地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研究当地的气候特点。
讲授新课: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1、绘制方法
事先在黑板上画好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坐标底图。
为学生讲解坐标图的各个部分,使学生明白其含义。
根据书77页的“美国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表”逐月绘制表示气温的点在示范几个月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
并找学生示范。
用同样的方法逐月绘制表示降水量的条形。
最终完成整张统计图表,并让学生总结其中的关键。
(承接)统计图表是绘制出来了,怎么用呢?我们不光要会画,还要会用!
2、阅读方法
学生合作利用书77页乌兰巴托和昆明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做练习活动
1、乌兰巴托的最高气温约19℃,最低气温约-22℃,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
昆明的最高气温约28℃,最低气温约16℃,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
乌兰巴托的温差为41℃,昆明的温差为12℃。
补充:乌兰巴托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昆明的平均气温约为23℃。
2、乌兰巴托的年降水量约300mm;昆明的年降水量约1100mm。
3、冬夏季气温的高低不同,温差不同,降水量不同等等。
教师总结: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方法。
夏季气温热还是凉爽?
冬季气温冷还是温和?
温差较大还是较小?
平均气温较高还是较低?
降水量较多还是较少?分配平不平均?
利用这一方法分析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候特征。
内容小结:学生复述、强调分析气候的方法。
板书设计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气温年变化曲线、逐月降水量、分析、图表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