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发展与特点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学术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学术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学术传承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教育思想与学术传承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环境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理念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转变。

先秦时期的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和师徒制组成。

在社会底层,大部分人仍然通过家庭教育来传承知识。

而在贵族阶层,教育逐渐形成了一种精英化的模式。

在这个时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成才、为了治国平天下。

因此,大多数贵族家庭都会雇佣知识渊博的教师,为子弟传授文学、礼仪、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新兴的地方士族开始有意识地对抗贵族阶层的统治,他们逐渐成为思想的创新者和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孔子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他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有德行的人。

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念,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启发。

他还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个体特点来施教。

这种教育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其他诸子百家也在教育思想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例如,墨子提出了“以教为政”的观点,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主张以德治国。

荀子则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品行,提出了“为孝悌忠信而教”之说。

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对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

例如,韩非子是一位重要的法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对中国的行政法、刑法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韩非子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教育方法上,韩非子主张严格的纪律和规范,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感。

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屈原强调“心灵”的修养,主张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来陶冶人的情操。

墨子则是一位反对战争的思想家和爱心主义的倡导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倡导人们互相关爱、和平共处。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也是相当有特色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一、教育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以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国子监教育为主。

1. 家庭教育在春秋战国时期,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主要方式。

在家庭教育方面,孩子的教育主要由他们的父亲负责。

春秋时期,孩子们就要学习礼、乐、诗、书及一些基础的文化知识。

孩子们的教育内容及进度都取决于父亲的素质和能力。

2. 私塾教育私塾教育主要是由有文化的士人负责。

士人在他们的住所里设立了教室,邀请学生来学习。

他们的教育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史书、道德、礼节等。

私塾教育的质量和教育的内容还是比较高的。

3. 国子监教育国子监教育主要是由政府机构发起的,因此它的教育内容相对较为严格,包括儒家经典、历史、文学等。

国子监教育的学生主要来自于一些贵族或财主家庭,教育质量也相对较好。

二、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他强调了“仁德礼智信”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是个人修养的一种形式。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走向善良和有用之路。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等。

他们提倡“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让人们能够自然而然地追求心灵的自由,不要对儒家的道德观进行强制的指导。

三、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长远的影响。

1. 教育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开启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新时代,开辟了从家庭教育到私塾教育再到国子监教育的不同阶段。

这些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政治、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发展创造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顶峰,证明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学术思想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学术思想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学术思想变迁教育制度与学术思想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精神灵魂,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其教育制度与学术思想的变迁对于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以一种适合的格式,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学术思想变迁。

一、教育制度的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制度经历了许多变迁,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以应对社会形势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向往于国家经济、社会转型,以及战争带来的变化。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儒家和墨家。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道德的彰显,而墨家则注重实用主义、工匠精神的培养。

这两大流派对于后世的影响巨大,对后来的教育制度与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制度逐渐由个人私塾向公共学堂转变。

在这个时期,一些国家开始设立国家学府,例如齐国的著名学府“稷下”,它成为了才子们的聚集地。

这种公共学府的设立为广大人民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再次,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内容逐渐多元化。

以前的教育主要是儒家思想的传授,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法家等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这使得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想体系,从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

最后,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注重实践教学。

儒家弟子常常随儿童陪读,让他们学会观察、实践、思考。

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促进了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学术思想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变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众多,其中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是最具影响力的几种。

首先,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弘扬。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重要概念,对于后世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与个体责任感,注重家庭伦理、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之一。

在这个时期,众多思想家和学派相继涌现,开启了中国思想史的新篇章。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多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为孔子。

孔子提倡“仁爱”、“礼”的理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礼仪的尊重。

他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和规范行为,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此外,孔子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人的修养和德行。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说得到了许多追随者的支持,儒家学派逐渐形成。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另一重要的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为老子。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认为人应顺应自然,不追求功利,以达到个体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道德修养和精神觉醒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内在提升和个人修养,强调“道”与“德”的实践。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形成了并广泛传播,对后世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代表人物为韩非和商鞅。

法家认为,只有依靠严厉的法律制度和明确的奖惩措施,才能构建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

法家主张君主集权,强调政治权力的集中和法律的严格执行。

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支持和推崇。

商鞅变法便是法家思想的一次实践,通过改革法律制度和推行严密的统治,使得秦国成为春秋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又一重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子提倡兼爱和非攻的理念,主张世界和平和人类互爱。

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行为,强调实用主义和公心。

墨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和实证主义,注重实际应用和实际效果。

墨家思想对宗教、伦理和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教育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代,教育扮演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为主线,探讨当时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的影响等方面。

一、语家、法家及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教育主要由语家和法家两个学派主导。

语家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君子,注重礼仪、音乐和文学的教授。

他们通过经书的阅读和经典的讲授,传授道德修养和经典文化。

法家则强调实用主义,注重法律、政治和军事的教育。

他们主张以法律为准则来管理社会,培养出具备执法和治理能力的人才。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学派,被合称为“百家争鸣”。

这些学派以各自的理论和思想为基础,对教育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实践。

例如墨子学派重视实用主义教育,主张普及教育,追求社会和谐;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修养,并以孔子为代表;道家注重个体的成长和修身养性。

二、尚德兼备的教育目标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德才兼备指的是培养具备良好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

在这个时期,德行被认为是人才的根本,而才能被视为实现德行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以及各种技能和才能。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礼仪、音乐、文学、历史、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教授。

礼仪教育以仪式和礼节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道德观念。

音乐和文学教育通过音乐演奏和文学创作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和艺术修养。

历史、政治和军事教育则旨在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治理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学习环境在春秋战国时期,教学主要采用师徒传授的方式。

学生通过拜师学艺,跟随老师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

师徒制度强调师傅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学习环境主要是私塾和学堂。

私塾是指富有的家庭或地方政府设立的小型学校,教育对象主要是有一定财力和社会地位的学生。

学堂则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举办的大型学校,向全体学生提供教育机会。

这些学校通常设有图书馆和课堂,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发展和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发展和特点


年一—前221年是战国时期。

使用了铁器,并且能够冶炼和制造铁器,而

且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上;


推广使用了牛耕、水利灌溉也有逐步的发展;

在井田制的公田之外,私田开始出现并不断
的增加,出现了“私田富于公室”的局面;
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制
第 一
二、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形成

(一)学术下移

68岁那年,他受聘返鲁,被尊为国老,从此专

心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完成《诗》、
《书》、《礼》、《乐》、《易》、《春秋》
的编纂和校订工作,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
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第 一、教育的作用

节 教育作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教育对国家对社会起什么

作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对于人的培
文化已由一个中心变为多个中心,如

鲁国----儒家;宋国----墨家;楚国----

道家。 在《左传》中就曾记载:子见

郯子后,就曾感叹“天子失官,学在

四夷”,掌握文化典籍的官吏逃离王

宫,使文化典籍散播于民间,故而能

够“礼下于庶人”,文化得以在民间

传播了。
第 一 (二)士阶层的形成
节 学术的下移,促使了士阶层的崛

“乱世则学校不修”,这是历代王朝
官学衰败的一般规律。

(一)官学衰败的原因
会 和
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政治原 因尤为直接。

1.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史上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诸多学派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纷纷涌现,对后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呈现出多样性和辩证性的特点。

不同学派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有所侧重,各抒己见,形成了思想的多样化格局。

然而,尽管学派之间存在差异和争论,但大多数学派都致力于探索人性、社会道德和政治治理等核心问题,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

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之一。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主张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

儒家思想强调品德修养和个人自律,提倡以仁爱和道德规范来调控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他们认为,通过道德的教化和君主的德治,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另外,儒家思想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为国家培养贤良之士。

道家思想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强调无为而治和放弃传统道德规範,追求自然和谐与内心的宁静。

道家思想主张宇宙的运行有一种自然规律,人应该和谐地与这个世界相处。

同时,他们认为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都是冲突和混乱的根源,因此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

墨家思想是另一个在春秋战国时期兴盛的学派。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强调以兼爱和无私为核心的道德观。

墨家思想主张废除等级制度和阶级差别,强调平等和公正。

他们认为,通过社会的团结与协作,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学派之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其他一些学派,比如法家思想、纵横家思想和名家思想等。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社会行为,强调以法治国;纵横家思想主张强国外交和军事战略,为国家利益而奋斗;名家思想主张辞章之学,注重修辞和思辨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后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各国领土争夺与战争频繁的时期,也是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教育开始在各国得到普及,并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育制度和方式。

本文将从师徒制、家庭教育以及大型学校三个方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进行探讨。

师徒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师徒制度是一种主要的教育形式。

师徒制度起源于古代的军事训练,通过将经验丰富的战士与新兵进行搭配,传授实战经验和技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徒制度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的教育中,成为一种正式的教育方式。

在春秋战国时期,师徒制度的发展日益完善。

根据记载,许多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都有知名的师长。

例如,孔子的师长是老师曾参,老庄道家思想的创立者庄子的师长是老师尧,墨子的师长是司马子骞等等。

通过与师长的学习交流,学子们可以获取到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从中受益。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师徒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春秋战国时期,家庭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家长把家庭视为第一所学校,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德行和能力。

他们主要通过家训、格言和各种寓言故事来进行教育。

例如,“有教无类”“孝悌忠信”等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

这些家训和格言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念,并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大型学校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学校的兴起标志着教育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各国开始建立专门的学校来培养人才,为国家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这些大型学校一般由国君或具有高级官职的贵族设立,聘请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来任教。

学生们进入学校后,会接受一系列严格的课程培训,包括儒家经典、历史、军事策略等。

学校还会组织各种辩论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领导才能。

最著名的大型学校之一是齐国的孔子创办的孔子学堂。

孔子学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人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发展和特 点
第一节 社会和教育概况 第二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墨翟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孟轲 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 变化
春秋战国是指前770年一—前221年秦统一中 国,前770年一—前475年是春秋时期,前475 年一—前221年是战国时期。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先秦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十五岁志向于学,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开始 讲学,随着私学的规模进一步发展,孔子在鲁 国的政治影响也越来越大。
五十多岁的时,被迫离开了鲁国,奔走于宋、 卫、陈、齐等国,度过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
二、教育目的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在 教育上就以培养有道德可从政 的“贤才”为目标,即培养君子。 所谓“君子”,是指具有高尚道 德和高超才能的统治人才,这 种人才应该是“修己以敬”、“修 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二)士阶层的形成
学术的下移,促使了士阶层的崛 起。 士阶层是奴隶主贵族的最低 阶层,他们都受过教育,通晓“六 艺”,是文武全才。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士阶层主要 是由庶民组成的。士是以他们自己 的知识、才能甚至生命为他人服务。 所谓养士,就是把有知识、才能的 人士招集起来,给予比较好的生活 条件,养而备用。
4.法家私学
法家私学活动比较集中于“三晋”(韩、赵、 魏),而与子夏的讲学关系十分密切。这 些法家人物中,如李俚、吴起就是子夏的 学生,魏文侯本人也奉子夏为师。商鞅则 又是李俚的学生。魏文候所尊师的段干木、 田于方,也出于子夏之门。子夏的教育活 动对于前期法家确实起着孕育的作用。
他们是先秦法家的主要的激进派,锐意提 倡耕战,主张代表,地主阶级严刑峻罚。 商鞅用自己的学说指导了秦国的变法运动, 韩非的理论则为秦始皇所采用。他们扬弃 了道家的虚无主义,批判墨家的阶级调和 思想,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也表现出严重 的分歧,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一)论教育对国家、社会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 用,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之一,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 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即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 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政,教育 则是实施德政的基本手段,通 过教育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 礼,这是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表 现。
使用了铁器,并且能够冶炼和制造铁器,而 且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上;
推广使用了牛耕、水利灌溉也有逐步的发展;
在井田制的公田之外,私田开始出现并不断 的增加,出现了“私田富于公室”的局面;
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制
二、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形成
(一)学术下移
文化已由一个中心变为多个中心,如 鲁国----儒家;宋国----墨家;楚国---道家。 在《左传》中就曾记载:子见 郯子后,就曾感叹“天子失官,学在四 夷”,掌握文化典籍的官吏逃离王宫, 使文化典籍散播于民间,故而能够“礼 下于庶人”,文化得以在民间传播了。
2.墨家私学
墨家是代表手工业小生产者的一个
学派,创始人为墨翟dí。
墨子从“利天下为之”的崇高原则出 发,重视科技研究和科技教育。从 他们留下的教学记录中,可以见到 我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 的最初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科技发 展史和科技教育史写下了极为难得 的篇章。
3.道家私学。
道家私学主要分为两派。一派集中在齐国 稷下,称为稷下黄老学派,以宋 、尹文、 接子、环渊等为代表;一派未到过稷下,以 庄子为代表。他们都是继承和发挥代表没落 奴隶主阶级的老子的思想。稷下黄老学派的 学说经过荀子、韩非改造,向唯物主义方向 发展,而获得了积极的意义。庄子与孟子同 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悲观反世,对一 切都失去信心,鼓吹虚无主义和超现实的绝 对自由,把老子思想引向极端的唯心论。
68岁那年,他受聘返鲁,被尊为国老,从此专 心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完成《诗》、 《书》、《礼》、《乐》、《易》、《春秋》 的编纂和校订工作,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 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一、教育的作用
教育作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教育对国家对社会起什么 作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对于人的培 养起什么作用。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二)论教育对人的培养的作 用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说的性,是指先天的素质;习就 是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 影响。
在孔子看来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 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我非生而知 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孟子,据《史记》记载,是受业于子思之 门人。 形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体系。
荀子的师承关系不详,但从《荀子》书中, 可以看到他对诸子学说都有批判,独盛赞孔 子和子弓。
儒家后学综合孟、荀两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 经验,写出了两篇著名的教育论文《大学》 和《学记》。这两篇论文是封建地主阶级名 副其实的教育经典。
士阶层的崛起和文化官吏的扩散于民间, 为私学提供了教师。
社会上许多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 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为私学的 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生员。
(三)私家学派
1.儒家私学
孔子死后,儒家分成了八派,其中以孟子为 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 儒”的教育影响最为显著。他们站在地主阶 级立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而又各 有特点。
三、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乱世则学校不修”,这是历代王朝官 学衰败的一般规律。
(一)官学衰败的原因
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政治原 因尤为直接。
1.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3.动乱阶段,战争频繁。
(二)私学兴起的原因
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 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密藏于官府的 典籍文物逐渐扩散于民问,为私学提供了 学பைடு நூலகம்的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