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大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女子服饰之美春秋战国仕女服饰

中国古代女子服饰之美春秋战国仕女服饰

中国古代女子服饰之美春秋战国仕女服饰中国古代女子服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美。

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仕女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与细致的工艺,展现了古代女子服饰的高雅与优美。

本文将从服饰的整体特点、衣料的选择与制作、服饰配饰以及服饰在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仕女服饰的整体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仕女服饰以简洁、优雅、大方为主要特点。

相比其他时期的服饰,它们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与整体的协调感。

服饰的颜色通常以柔和而不夸张的色彩为主,如淡雅的粉色、浅蓝色和柔和的绿色。

此外,服饰的款式也更加注重舒适度和穿着的便利性,注重体现妇女的柔美与温婉。

二、衣料的选择与制作在春秋战国时期,仕女服饰的衣料选择上以绸缎、丝织品和轻薄的纱类面料为主。

这些面料质地柔软,质感细腻,适合展现女性的娇嫩与温柔。

同时,仕女服饰的制作工艺也极为考究,常常运用刺绣、绣花和画工等技艺,使得服饰更加精致美观。

衣料的颜色与图案设计上则通常以花卉、鸟兽等自然界元素为主题,以展现女性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三、服饰配饰的重要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仕女服饰中,配饰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首饰、发饰、披肩、鞋袜等都成为仕女服饰中的重要搭配元素。

首饰方面,常常使用金银器或玉石作为材质,以其光彩夺目的外观衬托女性的婉约与高贵。

发饰则多采用花状设计,通过精心的编排与搭配,增添服饰的整体美感。

而披肩、鞋袜则常常使用柔软细腻的面料,并配以绣花等细致工艺,使得服饰在穿着时更具层次感与细节之美。

四、仕女服饰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仕女服饰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联系的。

在那个时期,封建礼制非常严格,妇女受制于家族、父兄之命,不能多外出。

因此,仕女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与制作工艺,成为妇女们表达自我个性与审美追求的重要途径。

其简约而优雅的服饰款式,不仅彰显了妇女的柔美与温婉,更体现了妇女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仕女服饰通过其整体特点、衣料的选择与制作、服饰配饰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等方面,展现了古代女子服饰的美丽与艺术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风格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服饰与时尚的追求与日俱增。

本文将重点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风格,带您领略古代中国的美丽与多元。

一、服饰材质与制作工艺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材质主要以丝绸为主,而后才逐渐引入其他材质如麻、布等。

丝绸的出现使得服饰更加华丽,丝绸质地的柔软光滑成为时尚的代表。

制作工艺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注重细致的刺绣和高超的手工技艺。

服装上的刺绣图案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与表达。

同时,编织技巧也日益精湛,人们开始尝试使用复杂的编织方法,制作出漂亮而独特的服饰。

二、服饰款式与装饰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款式丰富多样,各种不同的穿着方式与装饰都有所体现。

1. 男性服饰男性的主要服饰包括衣、裤、鞋以及头饰等。

衣服以长袍为主,通常是下摆呈褶皱状,衣袖多为直筒状。

男性的裤子多为裤腿宽松,带有腰带以固定。

在头饰方面,男性通常佩戴巾帽。

2. 女性服饰女性的服饰则更加丰富多彩。

一般来说,女性穿着长袍,腰部用带子打腰,下摆呈褶皱状,衣袖多变化多端,有时会加上花边或刺绣进行装饰。

女性的头饰也多种多样,从花环到发髻,每一种都显示着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3. 装饰品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喜欢佩戴各种装饰品,以增加服饰的美感。

常见的装饰品有项链、手镯、耳环等。

这些装饰品通常以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而成,形状各异,图案精美。

人们还经常用丝质的腰带、发饰等来增加服饰的层次感。

三、时尚风格与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尚风格多变而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人们的审美观念。

1. 衣着色彩在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色彩逐渐由单一的黑白灰过渡到丰富多彩。

人们开始采用各种亮丽的颜色如红、绿、紫等,使服饰更加鲜艳动人。

2. 服饰款式变化随着社会变革与文化交流的加强,服饰款式也随之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长袍外,人们开始引入外来文化与服饰元素,将其融合到自己的服饰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春秋战国贵族服饰的基本介绍

春秋战国贵族服饰的基本介绍

春秋战国贵族服饰的基本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贵族服饰发展的黄金时期。

贵族们通过服饰的装点展示身份和地位,让人们一目了然。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秋战国贵族服饰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贵族服饰的基本构造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服饰的基本构造可以分为上衣、下衣和鞋子三部分。

1. 上衣:上衣种类繁多,有衣、褙、袍等。

其中最贵重的是袍,袍是表现贵族地位的重要象征。

贵族的袍多为丝织,色彩上以鲜艳的红色和深沉的黑色为主。

袍上常有精细的刺绣和华丽的图案,以展示贵族家族的传承和历史。

2. 下衣:下衣主要由裤子和裙子组成。

贵族男子一般穿裤子,而女子则多穿裙子。

贵族男子喜欢穿长袍,下面配以宽松的裤子。

女子的裙子多数为长裙,材质以丝绸为主。

下衣的颜色和样式多样,以花纹和刺绣为特点。

3. 鞋子:贵族的鞋子一般由皮革制成,质地柔软舒适。

男子的鞋子多为高帮鞋,女子则更注重绣花装饰。

尤其是春秋时期,社交场合的女子会在鞋子上加入铜质的装饰,展现富有气质的一面。

二、贵族服饰的特点春秋战国贵族服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艳丽华贵: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追求豪华、奢华的服饰风格。

服饰常采用丰富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和刺绣,展示贵族的地位和富有。

2. 繁复复杂:贵族服饰的装饰常常异常繁复,采用了大量的细节和元素。

华丽的图案、刺绣以及各种装饰物,都是贵族服饰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体现身份:贵族的服饰设计多样化,但都能准确地表现贵族的身份和地位。

贵族通过服饰的颜色、款式和装饰等来展示自己的统治权威和权势。

三、贵族服饰的发展趋势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服饰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由于地域和时间的不同,贵族服饰在后来的历史时期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1.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贵族服饰开始趋向简化,以实用性为主导。

颜色上更多采用素净的色调,刺绣和细节装饰也相对减少。

2. 隋唐时期:在隋唐时期,贵族服饰逐渐恢复华丽和复杂的风格,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

春秋时期的服饰文化

春秋时期的服饰文化

春秋时期的服饰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极深。

下面是有春秋时期的服饰文化,欢迎参阅。

春秋战国服饰图赏春秋时期的服饰文化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周代服饰的色彩可以彰显穿着者的身份、阶层与地位。

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可知周代以正色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

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的周代,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制的日益崩坏,服装色彩原有的尊卑秩序也遭到了破坏。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齐桓公“好紫”。

由于一国之君喜欢紫色,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紫服。

紫色作为周代服饰色彩的“间色”,也就是所谓的“不正之色”,代表卑贱。

齐国尚紫的风气是对周代原有服饰规制的破坏,同时也是对周礼的挑战。

对此,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基于对周礼的维护,都表示过强烈的不满甚至厌恶。

当时服饰的色彩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这一时期的君臣还是比较重视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的,比如当时对衣服颜色的要求依然为纯色,如果是杂色则为不祥之兆。

可见春秋张国时期对西周原有服饰形制还是有一些沿用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各自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了不同地域国家的服饰各具特色。

而这个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也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

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为周和三晋所在,服饰虽有繁简不同,然而西周以来质朴的曲裾交领式服装始终居于主流。

这种衣式,通为上衣下裳连属,衣长齐膝,曲领右衽。

中原地区自春秋以来流行一种以带钩、皮革带束腰的习俗,在出土人像上即可见到。

而腰带的束法,一为用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小孔内,另一种方法为用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所附环上。

带钩材质有金、玉、铜、铁、骨、木、陶等等,形制繁简不一,做工精细的有错金雕镂嵌玉,款式极为讲究。

齐鲁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当地女性好绾偏左高髻。

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大全

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大全

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大全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属于汉服,为汉族传统服饰中的一种。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大全,希望你喜欢。

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1)袍类裁法有正裁、斜裁两种。

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两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正身2片宽各32厘米,双袖各3片,宽42厘米、43厘米、45厘米。

以上8片拼合之后,再从下边缝合。

在双袖与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块长37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便于手臂上下活动。

领缘用纬起花的绦带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

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两片各宽45厘米,其他三片各宽41厘米。

裾缘下摆缘直裁另拼缝。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双袖均斜裁,共8片,宽度23厘米、26厘米、17厘米,袖缘、领缘也斜裁。

下裳正裁共8片,每片宽20厘米至37厘米不等。

袍的款式有三种类型。

第一型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形交领。

两袖下斜向外收杀,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

此型尺寸较小,比较实用。

第二型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

后领直起,前领为交领(三角形)。

衣身较宽松,为罩于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长袖,袖下部呈弧状(袖下面的弧线称为“胡”,据《后汉书·舆服志》说它是仿效牛的颈项下有垂胡之形而设计的)。

衣身宽松,有华贵的风度。

此种款式至西汉仍继续流行。

以上三种类型,均为交领、右衽、直裾式,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

另外观察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帛画人物与木俑,尚有衣襟右侧向后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实物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有所发现。

(2)禅衣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双袖呈胡状。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

(4)〓(qiū音秋)衣是一种短袖式对襟衣,〓字可与裯字相通。

用整块衣料上部左右剪开,叠成双袖,下部左右内折成两襟,再用绣绢镶领,两襟、下摆、袖口等缘而成。

两襟对中(对襟式),腰与下摆等宽,凹后领。

原件尺寸很小,是为殉葬所特制,置于小竹笥中,外系竹签自名〓衣。

春秋时期的着装特点

春秋时期的着装特点

春秋时期的着装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各自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了不同地域国家的服饰各具特色。

而这个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也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

下面是有春秋时期服装特点,欢迎参阅。

春秋时期服装特点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当然,一说为原内地劳动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

所谓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革家。

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动辄即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灵活迅速的骑兵却很少,于是想用胡服,学骑射。

《史记·赵世家》记,赵武灵王与臣商议:“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

”于是下令:“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后仍有反对者,王斥之:“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于是坚持“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果然使赵国很快强大起来,随之,胡服的款式及穿着方式对汉族兵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成都出土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纹壶上,即以简约的形式,勾画出中原武士短衣紧裤披挂利落的具体形象。

这是商周时代的典型服装,腹围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形的装饰物,就是「韍」。

春秋时期的着装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各种礼仪逐渐废除。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

从近年来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所见彩绘木俑,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

所谓"绕衿谓裙"就是指这种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

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的式样,反映了古人设计思想的灵活巧妙,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

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服饰

穿在身上的历史——中国历朝服装特点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

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

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

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

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

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

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

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

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大全

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大全

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大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也是独具魅力。

在下面的文章中,将为你详细介绍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并展示其整洁美观的排版,流畅的表达,希望您能喜欢。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之间的交往,人们开始注重服饰的装饰和品质。

下面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方面的服饰特点。

一、男性服饰1. 衣着款式:男性服饰的主要款式是长袍和腰带。

长袍通常以丝织物或细麻制成,款式简单,长度一般到膝盖以下,有时也会拖至脚踝。

腰带用于束腰,通常由丝绳或者皮革制成。

2. 色彩搭配:春秋战国时期男性服饰以素色为主,多以白、灰、黑为基调,偶尔也会使用深色如紫色等作为装饰。

3. 服饰配件:男性在服饰上注重细节,常配戴帽子和饰物。

其中,高冠和幅巾是常见的头饰,用以彰显地位和身份。

饰物方面,佩戴玉佩、玉璧等器物,以显示财富和地位。

二、女性服饰1. 衣着款式:女性服饰的主要款式也是长袍,与男性服饰相似。

不同之处在于女性服饰更加注重曲线美,裙摆常使用褶皱和绣花等方式进行装饰,以增加服饰的质感和美感。

2. 色彩搭配:女性服饰在色彩上相对男性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以素色为主外,常见的色彩还有粉红、蓝绿等明亮的色调,用以展示女性的温柔与美丽。

3. 服饰配件:女性在配饰上非常注重细节,头饰和身饰常常用来增加服饰的华丽感。

头饰通常是帽子或发饰,常见的有戴盖头、结巾等,用来增加整体造型的层次感。

而身饰包括佩戴项链、手镯、耳环等装饰品,多以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成,以显示女性的高贵和富有。

三、官员服饰1. 功能与区别: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员的服饰往往与普通百姓有所区别,主要是通过服饰上的装饰和特定的款式来体现。

官员的服饰除了满足生活需求外,更加注重其地位和职务的象征。

2. 材料和装饰:在材料上,官员的服饰更加注重上等的丝织物和细麻,以展现其富贵和高高在上的地位。

在装饰上,常见的有龙纹、凤纹等华丽的纹饰,配饰上也会使用珠宝和贵重的宝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大全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属于汉服,为汉族传统服饰中的一种。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大全,希望你喜欢。

(1)袍类裁法有正裁、斜裁两种。

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两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正身2片宽各32厘米,双袖各3片,宽42厘米、43厘米、45厘米。

以上8片拼合之后,再从下边缝合。

在双袖与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块长37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便于手臂上下活动。

领缘用纬起花的绦带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

下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两片各宽45厘米,其他三片各宽41厘米。

裾缘下摆缘直裁另拼缝。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双袖均斜裁,共8片,宽度23厘米、26厘米、17厘米,袖缘、领缘也斜裁。

下裳正裁共8片,每片宽20厘米至37厘米不等。

袍的款式有三种类型。

第一型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形交领。

两袖下斜向外收杀,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

此型尺寸较小,比较实用。

第二型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

后领直起,前领为交领(三角形)。

衣身较宽松,为罩于表面的袍服。

第三型长袖,袖下部呈弧状(袖下面的弧线称为“胡”,据《后汉
书;舆服志》说它是仿效牛的颈项下有垂胡之形而设计的)。

衣身宽松,有华贵的风度。

此种款式至西汉仍继续流行。

以上三种类型,均为交领、右衽、直裾式,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

另外观察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帛画人物与木俑,尚有衣襟右侧向后身呈三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实物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有所发现。

(2)禅衣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双袖呈胡状。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

(4)〓(qiū音秋)衣是一种短袖式对襟衣,〓字可与裯字相通。

用整块衣料上部左右剪开,叠成双袖,下部左右内折成两襟,再用绣绢镶领,两襟、下摆、袖口等缘而成。

两襟对中(对襟式),腰与下摆等宽,凹后领。

原件尺寸很小,是为殉葬所特制,置于小竹笥中,外系竹签自名〓衣。

(5)单裙下摆稍大于裙腰,裙面用8片缝拼,宽分别为27厘米、27厘米、27.5厘米、26厘米、27厘米、24厘米、27厘米、26厘米,下摆缘宽12.5厘米。

(6)绵袴由袴腰和袴脚两部分组成,袴腰4片,每只袴脚连上2片,每片宽30.5厘米,长45厘米。

袴脚左右各2片,其中1片用整幅绢,宽50厘米,长61厘米。

另1片用半幅绢,宽25厘米,长59厘米。

袴脚上部一侧拼入1块长12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袴裆,1条宽边与袴腰相接。

1条边缝在袴脚上,折叠成三角形,展开呈漏斗状。

袴脚下部拼有1块长32厘米,宽9厘米的条纹袴边,做
成小袴口,袴脚的各拼缝处均镶嵌丝绦。

绣绢作面料,深黄绢里。

袴脚上部与袴腰相连。

但两裆不相连。

后腰敞开形成开裆。

袴腰宽0.5厘米,袴长116厘米。

(7)帽展开呈不规则圆台形,折叠时呈前高后低,顶部外凸,上有圆孔。

帽后里侧装有组带两束,应是帽系。

幅高18.5厘米,前边长25厘米,后边长40厘米。

面料红棕色绢,里料深黄色绢;大菱形纹锦镶边。

(8)麻鞋前端尖头半圆形,侧视呈缓坡状,里层用草编,表层用麻布髹黑漆;再在外包锦面。

鞋底用麻线编结,从中向外逐圈编绕27圈。

底下编成许多乳钉状线结。

长23厘米,高5厘米。

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状况东周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

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

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春秋战国时,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

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

铸造金属货币产生于春秋时期,晋国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铸币的地区之一。

春秋后期,越国的谷价,每石最贵时六十钱,最贱时三十钱。

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

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

鲁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积征收一定量的军赋(甲),
从而使税和赋合而为一。

春秋战国之际,地税的征收已很普遍。

秦国于简公七年(前408)实行”初税禾“的实物地税制度。

战国时,各国税制不一。

秦国首先实行户口登记制,并据以征收田地租税和接人头征收”头会“(人口税)。

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

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

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

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

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春秋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金属铸币在贸易活动中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逐步取代西周时期广泛使用的贝币和各种实用货币,并开始形成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区域。

这就是黄河中游周、晋的“布币区”,东方齐国海滨地区的“刀货区”,以及南方楚国的“蚁鼻钱”区。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商品生产的需求加大,货币的流通量激增。

春秋时期的货币流通区域,至战国时期,范围进一步扩大,突破了国家的界限,刀币和布币在许多国家并行。

战国中期以后,在北方以魏、秦为中心,出现一种新的货币体系;;圜钱。

战国末年,齐、燕、秦出现圆形方孔钱,并最终统一了中国的货币。

此外,战国时期黄金的使用开始盛行,
在南方的楚国,黄金铸币金版多有发现。

周、晋(三晋)货币。

由农具钱演变而来的原始布,到春秋以后,逐渐脱离原来作为农具的遗痕,从实物货币的范畴分化出来,成为真正的金属铸币。

因为其首部仍保留着农具铲有銎可以纳柄的遗迹,所以称空首布。

它是由农具铲向战国平首布发展的过渡。

春秋早期,周、晋、卫出现由原始布发展而来的特大型平肩弧足布和耸肩尖足布,通长达13-16.5厘米。

此外还有斜肩弧足、平首方足等形态,各有大、中、小型。

战国时期,周与三晋地区流行3种货币:平首布、刀化和圜钱。

韩、赵、魏三国铸行的货币,以布钱为主,刀化、圜钱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也曾使用过。

周的辖地主要实行圜钱。

齐国货币。

齐国是海岱之间的东方大国,拥有山泽渔盐之利,商业十分发达,一直保持自己独立的刀币体系,到其晚期才出现圜钱。

刀化从春秋时期即流行于齐国,种类很多,厚大精美。

从面文、形质看,越早形体越大,制作越精。

而至后期,铜质渐粗糙,形体变小。

铭文自春秋以来一直沿用“节墨之法化”、“节墨法化”、“安阳之法化”、“齐之法化”、“齐建邦法化”、“齐法化”几种。

其中前4种刀身外轮高于柄部,后两种的刀身与柄部外轮齐高。

大约到战国中期威、宣之时(公元前378-前324年),齐国国势达到鼎盛时期,齐国境内的刀币皆统一于“齐法化”的形式。

燕国货币。

战国时期,燕国是北方大国,刀、布并行,燕明刀是其主要货币,晚期也铸行过圜钱。

楚国货币。

从春秋以来,南方的楚国就一直保持着它特有的铜铸
贝“蚁鼻钱”体系。

进入战国,蚁鼻钱的流通区域更加扩大,同时爰金盛行,随着与各国贸易往来的增加,还出现布币。

秦国货币。

秦在商鞅变法以前,国力薄弱,铸钱的可能性较小,且至今仍未发现史料记载与实物证据。

若有铸币流通也可能是自其它国家流入的货币。

秦孝公时商鞅去魏入秦,进行变法改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铸币才有可能。

战国圜钱始于魏,而秦是魏的近邻。

魏流通的圜钱形式必因商鞅入秦而产生巨大影响。

因而在商鞅变法后铸行一两圜钱是可能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一事,则是指正式实行方孔圆形的“半两”钱。

秦国货币大致有一两圜钱、半圜钱、两甾钱、十二铢钱、半两钱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