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合集下载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构建细胞结构、调节生理功能等重要作用。

因此,准确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对于生物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及其原理。

一、比色法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与某些特定试剂形成显色物,根据显色物的光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1. 低里氏法低里氏法是一种经典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试剂双硫苏三唑酮(DTNB)与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残基反应产生黄色的二硫苏三唑,然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412nm处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2. 伯杰法伯杰法是一种基于酪蛋白与浊度试剂金霉素的显色反应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酪蛋白与金霉素结合形成沉淀,通过比色法测定沉淀的光吸收度,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3. 白蛋白-酷伊斯基(BCA)法BCA法是一种常用的高灵敏度蛋白质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与BCA试剂中的铜离子络合生成紫色的离子螯合物,通过比色法测定在562nm处的光吸收度,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二、光谱法光谱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1. 紫外吸收法紫外吸收法根据蛋白质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在紫外光区域(200-400nm)的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质溶液在280nm处的吸光度,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2. 近红外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是一种无损、非破坏性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溶液在近红外光区域(700-2500nm)的吸收特性与其含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近红外光谱仪获取蛋白质溶液的光谱图像,然后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标准模型,通过光谱图像预测蛋白质的含量。

三、生化分析法生化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生化技术和仪器设备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基础结构和功能分子,其含量的测定对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化学法、生物物理法和免疫学法等。

下面将对这几种方法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1. 生物化学法:生物化学法通过酶促反应或化学反应,将蛋白质转化成可以测定的可溶物或在一定条件下呈现特定吸光度的产物,从而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常用的生物化学法有Lowry法、Bradford法和BCA法。

(1) Lowry法:Lowry法是1969年由Lowry等人开发的一种蛋白质定量方法。

该方法利用蛋白质与Folin-Ciocalteu试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具有最大吸收峰的蓝色产物,通过测定产物的光密度与一系列标准溶液进行比较,来确定蛋白质的含量。

(2) Bradford法:Bradford法是Bradford于1976年提出的一种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蛋白质与染料(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250)之间的特异结合,蛋白质和染料形成一个蛋白质-染料复合物,该复合物的吸光度变化与蛋白质的浓度呈正相关。

通过测定复合物的光密度与一系列标准溶液进行比较,来确定蛋白质的含量。

(3) BCA法:BCA法是一种在碱性条件下,将蛋白质还原成具有强吸收的蓝色离子的方法。

BCA试剂(含有琥珀酸铜II配合物和增强剂)能与蛋白质中的酸性氨基酸残基(尤其是含有两个以上连续胺基的肽键)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具有强吸收的蓝色离子。

利用光密度测定产生的蓝色离子与一系列标准溶液进行比较,即可确定蛋白质的含量。

2. 生物物理法:生物物理法是通过光学原理,利用蛋白质溶液对光的吸收、散射或旋光等性质进行测定,来间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

常用的生物物理法有紫外吸收光谱法、比色法和荧光法等。

(1) 紫外吸收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蛋白质在紫外光区域的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有哪些蛋白质测定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化学实验,用于确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和纯度。

目前常用的蛋白质测定方法主要有生物化学方法、光谱法、免疫学方法和质谱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

1. 生物化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测定方法,主要包括低里氏法、比色法和滴定法等。

低里氏法基于酵素反应测定蛋白质含量,其中最常用的是双维小麦胚芽过氧化物酶法。

比色法是通过染色剂和蛋白质的反应来测定蛋白质浓度,常用的比色剂有考马斯亮蓝G-250和布拉德福棕色R-250等。

滴定法是通过滴加蛋白质溶液的滴定剂,如硝酸银溶液和碘溶液等,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2. 光谱法:光谱法是利用蛋白质在特定波长下吸收光线的特性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和纯度。

UV-Vis吸收光谱法是最常用的光谱法之一,根据蛋白质在280 nm处吸收的特性来测定蛋白质浓度。

近红外光谱法也可以用于蛋白质浓度的测定,因为蛋白质的结构可以在近红外区域引起光的散射和吸收。

3.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利用抗体与特定蛋白质发生特异性反应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和纯度。

常用的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沉淀法等。

ELISA是一种高灵敏度的蛋白质测定方法,通过抗原与特异性抗体在单克隆板上的特异性结合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Western blotting是一种常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方法,通过电泳分离蛋白质,然后用特异性抗体检测目标蛋白质。

免疫沉淀法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然后通过共沉淀或差速离心的方式将目标蛋白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4. 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蛋白质测定方法,主要有质谱光查法(MS)和质谱对比法(MS/MS)两种。

质谱光查法通过蛋白质在质谱仪中的分子离子质量和电荷比来确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和浓度。

质谱对比法则是将待测蛋白质与已知质量的蛋白质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和纯度。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营养成分,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准确测定食品、药物、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之一是比色法。

比色法是通过蛋白质与某种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色产物,再利用光度计测定产物的吸光度来间接测定蛋白质含量。

其中,最常用的试剂是布拉德福试剂和伯尼斯试剂。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样品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其次,还有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是比浊法。

比浊法是通过蛋白质与某种试剂发生沉淀反应,根据沉淀的浑浊度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常用的试剂有硫酸铵和三氯乙醛。

比浊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测定。

另外,还有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是氨基酸分析法。

氨基酸分析法是通过水解蛋白质,然后利用色谱仪或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水解产物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从而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这种方法对于蛋白质的成分分析非常准确,但操作复杂,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

最后,还有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是生物素标记法。

生物素标记法是将生物素标记在蛋白质分子上,然后利用生物素与酶的特异性结合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这种方法对于高灵敏度的蛋白质测定非常有效,但需要专门的标记试剂和设备支持。

总之,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样品的特点和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几种常用方法能够为大家在蛋白质含量测定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6种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6种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微量凯氏(kjeldahl)定氮法样品与浓硫酸共热。

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氨。

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酸液中,根据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计算得样品之氮含量。

若以甘氨酸为例,其反应式如下:NH2 CH2 COOH+3H2 场―2CO2+3SO2+4H2O+NH3(1)2NH3+H2 SO4(NH4)2 SO4(2)(NH4)2 SO4+2NaOH2H2 O+Na2 SO4+2NH3(3反应⑴、(2)在凯氏瓶内完成,反应(3)在凯氏蒸馏装置中进行。

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乍催化剂,K2SO4以提高溶液的沸点。

收集氨可用硼酸溶液,滴定则用强酸。

实验和计算方法这里从略。

计算所得结果为样品总氮量,如欲求得样品中蛋白含量,应将总氮量减去非蛋白氮即得。

如欲进一步求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即用样品中蛋白氮乘以6.25即得。

二、双缩脲法(biuret法)(一)实验原理双缩脲(NH3CONHCON是3两个分子脲经180C左右加热,放出一个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

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

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

紫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分子量及氨基酸成分无关,故可用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测定范围为1-10mg蛋白质。

干扰这一测定的物质主要有:硫酸铵、tris缓冲液和某些氨基酸等。

此法的优点是较快速,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以及干扰物质少。

主要的缺点是灵敏度差。

因此双缩脲法常用于需要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白质测定。

(二)试剂与器材1.试剂:(1)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标准的结晶牛血清清蛋白(bsa)或标准酪蛋白,配制成10mg/ml的标准蛋白溶液,可用bsa浓度1mg/ml的a280为0.66来校正其纯度。

如有需要,标准蛋白质还可预先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氮含量,计算出其纯度,再根据其纯度,称量配制成标准蛋白质溶液。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凯氏定氮法、双缩脲法、酚试剂法、紫外吸收法、考马斯亮蓝法。

1、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法是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总氮量的一种方法。

即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浓硫酸消化样品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蒸馏出来并为过量的硼酸液吸收,再以标准盐酸滴定,就可计算出样品中的氮量。

由于蛋白质含氮量比较恒定,可由其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故此法是经典的蛋白质定量方法。

2、双缩脲法
双缩脲法是一个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分析方法。

双缩脲试剂是一个碱性的含铜试液,呈蓝色,由1%氢氧化钾、几滴1%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配制。

当底物中含有肽键时(多肽),试液中的铜与多肽配位,配合物呈紫色。

可通过比色法分析浓度,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的波长为540nm。

鉴定反应的灵敏度为5-160mg/ml。

鉴定反应蛋白质单位1-10mg。

3、酚试剂法
取6支试管分别标号,前5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最后一支试管加待测蛋白质溶液,不加标准蛋白溶液,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以未加蛋白质溶液的第一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于650nm波长处测定各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值。

4、紫外吸收法
大多数蛋白质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的最大吸收,这是由于蛋白质中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可用于测定0.1~0.5mg/mL含量的蛋白质溶液。

5、考马斯亮蓝法
考马斯亮蓝显色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可与考马斯亮蓝G-250定量结合。

一般情况,当溶液中的蛋白质浓度增加时,显色液在595nm处的吸光度基
本能保持线性增加,因此可以用考马斯亮蓝G-250显色法来测定溶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测定蛋白质的方法

测定蛋白质的方法

测定蛋白质的方法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大分子,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和性质对于生物学、医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定蛋白质的方法。

一、紫外吸收法。

紫外吸收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蛋白质在紫外光下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蛋白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确定其含量。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二、比色法。

比色法是通过蛋白质与某些化学试剂发生反应后产生色素,再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常用的比色试剂有布拉德福试剂、洛文斯试剂等。

比色法对于含有多种物质的样品也能准确地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三、氨基酸分析法。

氨基酸分析法是通过水解蛋白质得到氨基酸,再利用色谱等方法对氨基酸进行分析,从而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测定不同氨基酸的含量,对于分析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四、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是利用抗体与特定蛋白质结合的原理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常用的免疫学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印迹等。

这种方法对于特定蛋白质的测定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五、质谱法。

质谱法是利用质谱仪对蛋白质进行分析,从而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和结构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确定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序列和翻译后修饰等信息,对于蛋白质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测定蛋白质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和性质,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和应用。

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一、紫外吸收法。

紫外吸收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在280nm波长处的特征吸收峰来进行测定。

在实验中,首先将待测样品溶解于适量的缓冲液中,然后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在280nm处的吸光值,通过标准曲线的对照,可以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二、比色法。

比色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与某些特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显色物质,通过测定显色物质的吸光值来计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常用的试剂包括布拉德福试剂、伯杰试剂等,不同试剂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蛋白质测定。

三、BCA法。

BCA法是一种基于铜离子与蛋白质中的蛋白质酰基发生还原反应的测定方法。

其原理是将待测样品与BCA试剂混合后在60℃条件下反应,然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产生的显色物质的吸光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四、Lowry法。

Lowry法是一种以菁蓝G与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显色物质的测定方法。

其原理是将待测样品与碱液、菁蓝G和还原剂混合后在室温下反应,然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产生的显色物质的吸光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五、总蛋白法。

总蛋白法是一种直接测定样品中总蛋白含量的方法,其原理是将待测样品与总蛋白试剂混合后在室温下反应,然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产生的显色物质的吸光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总结,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样品类型和测定条件,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工作。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容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实验三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衡量食品的营养成分时,要测定蛋白质含量,但由于蛋白质组成及其性质的复杂性,在食品分析中,通常用食品的总氮量表示,蛋白质是食品含氮物质的主要形式,每一蛋白质都有其恒定的含氮量,用实验方法求得某样品中的含氮量后,通过一定的换算系数。

即可计算该样品的蛋白质含量。

一般食品蛋白质含氮量为l0,如肉、蛋、豌豆、玉米等,其换算系数为6.25,小麦取5.70,大米5.95、乳制品6.38、大豆5.17,动物胶5.55。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微量凯氏法测定蛋白质总氮量的原理及操作技术。

包括样品的消化,蒸馏吸收及滴定与含氮量的计算。

二、原理:
凯氏定氮法:食品经加硫酸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氮素与硫酸化合成硫酸铵。

然后加碱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液吸收后,再用盐酸或硫酸滴定根据盐酸消耗量,再乘以一定的数值即为蛋白含量,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 1 ) 2NH(CH)COOH+13HS0 (NH)2S0+6C0+12S0+ 16H 2222444222
(2)(NH)SO+2NAOH-----2NH+2HO+NASO 4242224
(3)2NH+4HBO----(NH)BO+5HO 33342472
(4) (NH)B0+HS0+5H0-(NH)SO+4HBO 424724249422
三、试剂与仪器:
1、硫酸钾
2、硫酸铜
3、硫酸
4、2,硼酸溶液
5、40,氢氧化钠溶液
6、混合指示剂:把溶解于95,乙醇的0.l,溴甲酚绿溶液10毫升和溶于95,乙醇的0.l,甲基红溶液2毫升混合而成(
7、0.OINHCL标准溶液或0(01N硫酸标准溶液(
8、凯氏微量定氮仪一套。

9、定氮瓶100m1或50ml一只。

10、三角瓶150ml 3只。

11、量筒50ml、lOml、lOOml。

12、吸量管10ml只。

13、酸式滴定管1支。

14、容量瓶100毫升1只。

15、小漏斗1只。

四、操作方法:
1、样品处理:精密称取0.2-2.0g固体样品或2-5g半固体样品或吸取10-20ml 液体样品(约相当氮30-40mg),移入干燥的100ml或500ml定氮瓶中,加入0.2g
硫酸铜,3g硫酸钾及20毫升硫酸,稍摇匀后于瓶口放一小漏斗,将瓶以45度角斜支于有小孔的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待内容物全部炭化,泡沫完全停止后,加强火力,并保持瓶内液体微沸,至液体呈蓝绿色澄清透明后,再继续加热0.5小时。

取下放冷,小心加20ml水,放冷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并用少量水洗定氮瓶,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备用。

取与处理样品相同量的硫酸铜、硫酸钾、硫酸铵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试验。

2、按图装好定氮装置,于水蒸气发生器内装水约2/3处加甲基红指示剂数滴及数毫升硫酸,以保持水呈酸性,加入数粒玻璃珠以防暴沸,用调压器控制,加热煮沸水蒸气发生瓶内的水。

3、想接收瓶内加入10ml 2%硼酸溶液及混合指示剂1滴,并使冷凝管的下端
插入液面下,吸取10.0ml样品消化液由小玻璃杯流入反应室,并以10ml
水洗涤小烧杯使流入反应室内,塞紧小玻璃杯的棒状玻璃塞。

将10ml 40% 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小玻璃杯,提起玻璃塞使其缓慢流入反应室,立即将玻
璃盖塞紧,并加水于小玻璃杯以防漏气。

夹紧螺旋夹,开始蒸馏,蒸气通
入反应室使氨通过冷凝管而进入接收瓶内,蒸馏5min。

移动接收瓶,使冷
凝管下端离开液皿,再蒸馏1min,然后用少量水冲洗冷凝管下端外部。


下接收瓶,以0.01N硫酸或0.01N盐酸标准溶液定至灰色或蓝紫色为终点。

同时吸取10.0ml试剂空白消化液按3操作。

(V1-V2)*N*0.014
X =------------------------------ +F*100
计算: m*(10/100)
X: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g;
V1:样品消耗硫酸或盐酸标准液的体积,ml;
V2:试剂空白消耗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N: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的当量浓度;
0.014:1N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1ml相当于氮克数;
m:样品的质量(体积),g(ml);
F:氮换算为蛋白质的系数。

注:
(1) 样品应是均匀的,固体样品应预先研细混匀,液体样品应振摇
或搅拌均匀。

(2) 样品放入定氮瓶内时,不要沾附颈上,万一沾附可用少量水冲
下,以免被检样消化不完全,结果偏低。

(3) 消化时如不容易呈透明溶液,可将定氮瓶放冷后,慢慢加入30%
过氧化氢2-3ml,促使氧化。

(4) 在整个消化过程中,不要用强火,保持和缓的沸腾,使火力集
中在凯氏瓶底部,以免附在壁上的蛋白质在无硫酸存在的情况下。

使氮有损失。

(5) 如硫酸缺少,过多的硫酸钾会引起氨的损失,这样会形成硫酸
氢钾,而不与氨作用,因此当硫酸过多的被消耗或样品中脂肪含量
过高时,要增加硫酸的量。

(6) 加入硫酸钾的作用为增加溶液的沸点,硫酸铜为催化剂,硫酸
铜在蒸馏时作碱性反应的指示剂。

(7) 混合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呈绿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灰色,在酸
性溶液中呈红色。

如果没有溴甲酚绿,可单独使用0.1%甲基红乙醇
溶液。

(8) 氨是否完全蒸馏出来,可用PH试纸试馏出液是否为碱性。

(9) 吸收叶也可以用0.01当量的酸代表硼酸,过剩的酸液用0.01N
碱液滴定,计算时,A为试剂空白消耗碱液数,B为样品消耗碱液
数,N为碱液浓度,其余均相同。

(10) 以硼酸为氨的吸收液,可省去标定碱液的操作,且硼酸的体积要
求并不严格,亦可免去用移液管,操作比较简便。

(11) 向蒸馏瓶中加入浓碱时,往往出现褐色沉淀物,这是由于分解促
进碱与加入的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经加热后又分解生成氧
化铜的沉淀。

有时铜离子与氨作用,生成深兰色的结合物
++[Cu(NH)]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