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_译本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四书五经--《大学》全文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总纲『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诚。
意诚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齐。
家齐而後国治。
国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实用翻译四书五经

四书:1、《大学》the Great Learning2、《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3、《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4、《孟子》Mencius五经:1、《诗》The Book of Songs2、《书》The Book of History3、《礼》The Book of Rites4、《易》The Book of Changes5、《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四大名著Journey To The West The Pilgrimage to the West西游记A Dream in Green Mansions 红楼梦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国演义Outlaws of the Marsh The Water Margin All Men Are Brothers水浒传五行The Five Elements(Held by the ancients to compose the physical universe and later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explain various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病理的phenomena)金 metal木 wood水 water火 fire土 earth八卦The Eight Diagrams / Eight Trigram(Eight combinations of three whole or broken lines formerly used in divination 预言、占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和兑坤kun(代表地),震zhen(代表雷),离li(代表火),兑dui(代表沼泽),乾qian(代表天),巽xun(代表风),坎kan(代表水),艮gen(代表山)。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四书白话注释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作者:古代多人内容简介:四书五经,乃我中华文明之根基文化。
今集其释注版,与朋友们共享,非常难得的资料。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四书之《大学》四书之《孟子》四书之《论语》四书之《中庸》五经之《左传》五经之《礼记》五经之《周易》五经之《尚书》五经之《诗经》正文==========================大学目录大学简介三纲八目的追求弘扬光明的品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找准自己的位置凡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三纲八目的追求【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四书五经英文版

四书The Four Books《大学》The Great Learning《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论语》The Confucian Analects 《孟子》The Works of Mencius|《论语》The Confucian Analects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If a man will constantly go over what he has acquired and keep continually adding to it new acquirements, he may become a teacher of men.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Study without thinking is labor lost. Thinking without study is perilous.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A wise man is impartial, not neutral. A fool is neutral but not impartial.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To know what it is that you know, and to know what it is that you do not know, —that is understanding.辜鸿铭译|《孟子》The Works of Mencius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四书五经论语全文译文

四书五经论语全文译文四书五经论语全文译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书五经论语全文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经》“五经”之一,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洲上。
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对象。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译文:紧紧拉着你的手,愿意白头偕老。
3、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
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
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译文:一天不见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长啊!5、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译文:我已决心离开你,去那理想新乐土。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河畔芦苇白茫茫,夜来清露凝成霜。
我所思念的那个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7、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译文:心中这样爱着他,为什么不大胆向他/她诉说?爱情的种子深埋心中,何时能忘,不受折磨?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当初我离开家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的阳春;现在我戍边归来,冒着霏霏的雪花。
《尚书》“五经”之一,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历史文献,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部编版小学生(1-6年级)必背四书五经(带注释译文)

部编版小学生(1-6年级)必背四书五经(带注释译文)部编版小学生(1-6年级)必背四书五经(带注释译文)一、四书1. 《论语》-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内容: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与行为准则。
- 注释译文:《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大学》-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与行为准则,重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修身齐家治国的方法。
- 注释译文:《大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和正确的研究态度有着深远的意义。
3. 《中庸》-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内容:强调中庸之道,即遵循适度和平衡的原则,使人在各个方面都能达到和谐与均衡。
- 注释译文:《中庸》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孟子》- 作者:孟子- 内容: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强调仁爱、天命、修身齐家治国等重要原则,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 注释译文:《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二、五经1. 《诗经》- 作者:古代民间诗人- 内容:收集了古代民间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 注释译文:《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尚书》- 作者:古代历史记载者- 内容:记载了周朝的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制度,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官方史书。
- 注释译文:《尚书》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献,对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3. 《礼记》- 作者:古代学者- 内容:详细记录了古代社会各种礼仪制度的内容和形式,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 注释译文:《礼记》是了解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文献,对培养学生的社会礼仪意识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书五经》
“四书”是中国古代儒家奉为经典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亦称“四子”、“四子书”。
儒家的经书,孔子之前有六部,即《诗》《书》《易》《礼》《春秋》《乐》,其中乐失传于战国时代。
因此汉武帝立经学博士,只有“五经”的名目。
宋代以前《礼记》、《论语》已被尊为经典;而在较长的时间内,《孟子》隐于诸子之林,在儒学中的地位是不高的。
自唐代韩愈最先推崇《礼记》中的《大学》篇,李翱又特别表彰《礼记》中的《中庸》篇,二者逐为世人所重。
宋代理学家开始重视《孟子》,致使这部“子书”突然显赫起来。
统治阶级便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于《论语》、《孟子》并提,给予与“六经”等同的地位。
南宋淳熙年间,朱熹将这四部著作分别逐章断句,加以注释,撰成《四书章句集注》,从此“四书”之名称开始流行。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著作。
《诗经》成熟与先秦时期的周朝至春秋时代,他搜集了来自民间及宫廷的各种题材的诗篇,据说这些诗篇都曾配上乐曲为天子演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尚书》记载了距今四千年至两千年间的虞,夏,商,周的史实,是我国最早的正式史料汇编。
其中《尧典》等因其成书于周代而得名。
《周易》不仅集中了当时人们所积累的许多生活体验与人生经验,在思维方式上也具有相当的逻辑性,所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最为完善的哲理典籍。
《礼记》所记载的是先秦时期社会道德准则与人际交往礼仪模式,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礼节仪式的具体操演程序,故能使人得到较为具体的印象。
《春秋》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详备的编年史。
“五经”各书从文学、历史、哲学等角度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最高水平。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权威的典籍,他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
《大学》
一、“经文”章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
《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思想境界。
【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后而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知道所应达到的思想境界是“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而后才能泰然安稳,泰然安稳而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而后才能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世上万物都有根本和末梢,天下万事都有结局和发端,能够明白他们的先后次序,那么,就能够接近着《大学》的原理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制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美德显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他的邦国;想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国的人,先要整治好他的家族;想要整治好自己家族的人,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他自己意念诚实;想要自己意念诚实,先要达到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
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达到认识明确;只有达到认识明确,而后才能意念诚实;只有意念诚实,而后才能心思端正;只有心思端正,而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治理好家族;只有整治好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邦国;只有治理好邦国,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下面的老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品德修养作为根本。
【原文】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末之有也。
【译文】
一个人,他自身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败坏了,却要做到家齐、国治、天下
平,那是不可能的。
正如他所尊重的人反而轻蔑他,他所轻蔑的人反而尊重他,这样的事情是从来不会有的。
【朱熹提示】
右经一章。
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译文】
朱熹说:已上是“经”一章。
大概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参口述的。
十章“传”文,则是曾参的见解,又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
旧的版本文字多有错乱颠倒,现在依照程颐的校正,再考证经文,特确定分章节次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