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美学听课笔记

合集下载

09年自考“美学原理”听课笔记(八)

09年自考“美学原理”听课笔记(八)

09年自考“美学原理”听课笔记(八)8 、掌握美感中理解的特征?答: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

而是理化为情,情又融于理。

钱钟书曾这样说诗中的理性内容:“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

”这同样是美感中理的特征,它与情感交融在一起,参与对对象的感性体验。

美感中的理解,对某种特殊的事物加以抽象的处理,。

使它以某种具体的形势呈现出来是抽象与具象统一。

9 、掌握崇高的特点?答:崇高的对象常常体积巨大,力量雄伟和气势磅礴的;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表现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了一种愉悦感。

10、掌握悲剧性的本质?答:本质是:1 、悲剧的本质在于悲剧人物的悲剧性格所导致的悲剧冲突。

2 、悲剧冲突的本色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和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

3 、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11、理解丑的美学意义?答: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它和美彼此依存,彼此斗争,又彼此转化。

没有丑,就不成能有美。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示奇丑怪异的杰作。

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花丑为美”,进而成为报复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12、简答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答:首先,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或美。

生活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的美。

因为任何艺术作品,即根植于现实生活,有是艺术家的创造。

把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其中的现实性因素是丑的,而创造性因素有是美的。

其次,生活中的丑成为艺术中的美,不是丑变成了美,而是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示,变得更加典型了。

美学自考笔记重点讲义

美学自考笔记重点讲义

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X〕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开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根底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法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开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谬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制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法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制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制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观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含(哲学学科)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自考美学笔记

美学--自考美学笔记

美学--自考美学笔记篇一: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诞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 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 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 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 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 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 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2020年自考《美学》笔记串讲及重点解析一

2020年自考《美学》笔记串讲及重点解析一

2020年自考《美学》笔记串讲及重点解析一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理解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理解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有,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有。

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

◆审美活动(1)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2)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

(3)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发展。

n 美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有状态。

n 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存有方式和存有状态。

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理解,而是一种感性体验。

(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

(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n 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面的体现。

所以,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n 审美教育: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

自考“美学”笔记复习资料

自考“美学”笔记复习资料

美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美学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独立。

因此,鲍姆嘉登被被称为“美学之父”。

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

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

而情,即他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却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加以研究。

因此,他决心通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来创立这一门学科,并最终用“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来命名这门新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他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由此可见鲍姆嘉登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的。

与美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而言,当推哲学、文艺学、心理学和伦理学。

2.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美学一直被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哲学家。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可以说,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美学与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人文学科,都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一个侧面: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的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美学研究的则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的主观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而美学则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

因此,哲学与美学的关系乃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3.美学其实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它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学科(神经生理学、色彩学、声学、几何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在历史上美学被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

(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既是美学家也是哲学。

)②就文艺学而言,它也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09年自考“美学原理”听课笔记(九)

09年自考“美学原理”听课笔记(九)

09年自考“美学原理”听课笔记(九)17、美的问题性质?答:美的问题性质在于:我们要探讨美是什么,是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而所谓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需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美的本质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按照。

18、从主不雅心意状态探讨美有何积极意义和不良后果?答:积极意义: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不雅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不雅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不良后果:这一求解路径也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二是各人都会从个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

美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1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不雅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答: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⑴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

⑵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承现于客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并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

⑶“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性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成分割的整体。

在这整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

⑷理念之所以要把本身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本身、认识本身、创造本身和欣赏本身。

20、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为什么会反对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答:⑴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不雅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现当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美学家要给“艺术”下定义就显得异常困难。

⑵现代艺术和美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艺术和美下单必然义的做法。

21、对美的问题进行哲学探讨的必要性?答:一方面,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面对这样一种问题,更需要做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尤其在当今这个高度技术化和市场化的社会,我们更应当努力维护人性的高贵的一面,而美正是人性高贵的一面的表示,因此,否定美的本质问题进行哲学探讨是不成能的。

自考“美学原理”听课笔记(六)

自考“美学原理”听课笔记(六)

11、“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类本性》中提出来的,⽆伤⼤节的拙劣才可以令⼈发笑。

当权威失去权威,让我们感到鄙夷时,他才使⼈感到可笑。

霍布斯说:“笑的情感不过是发见旁⼈或⾃⼰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

”喜剧性来⾃两个⽅⾯的原因,⼀是发现别⼈的⽋缺,对别⼈缺点的鄙夷,⼀是突然发现⾃⼰的优越,所以有⼀种荣耀感。

这种说法有⼀下的道理。

但不能涵盖⼀切喜剧性。

1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

康德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的预料之外,让⼈们的⼼理期待突然归于消失。

13、⽣命的机械化:是柏格森提出的。

他认为⽣命是⼀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命的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

⽽⼀般物质,作为⽣命的反⾯,则显得僵硬、呆滞,阻碍⽣命的前进。

⽽喜剧产⽣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这种说法有⼀定道理,但不能涵盖⼀切喜剧性。

14、游戏说:游戏说⾸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赛等⼈发展加以完善的。

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来的。

从⼼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

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的。

15、集体⽆意识说:是由瑞⼠⼼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集体⽆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种具有⼈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意识”的驱动下进⾏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意识。

它提⽰了艺术与⼈类集体⽆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

然⽽,“集体⽆意识”只是⼀种⼼理学的假设,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16、有意识味的形式说: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

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指由线条和⾊彩以某种特定⽅式排列⽽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来源。

自考“美学原理”听课笔记(十)

自考“美学原理”听课笔记(十)

28、理解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答:⑴近代⾃然科学发达,⼀⽅⾯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另⼀⽅⾯也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

⼈是从动物发展起来的,他⾝上有许多动物的、也就是⾮理性的东西。

恶并不完全来⾃于外界,⼈⾃⾝就⾃有恶的根源,⼈的本质⼒量不⼀定都是美的,他有丑的⼀⽅⾯。

⑵19世纪,20世纪都是⼈类遭灾遭难的时代。

发动战争,⼈们不能不感到空虚、恐惧和荒唐,就是在这种价值观念转变的情况下,⼈们内⼼传统的美的殿堂遭到摧毁,⽽且把丑当作新的桅杆树⽴起来。

⑶20世纪后,⼯业化的西⽅社会,出现了种种的畸形和⽭盾:⼀⽅⾯,⽣产⾼度丰富化、社会化;另⼀⽅⾯,⽣活却⾼度个⼈化、孤独化,⼈与⼈之间,⽼死不相往来,就宁愿追求丑。

29、作为中介,艺术品的特征: 答:⑴他律性。

艺术品的意向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同时,艺术品中凝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意象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欣赏活动,才能重新被激活动,所以它也受制于接受主体。

因此,艺术品具有“他律性”。

⑵形式符号性。

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式负载着艺术意象⽽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⑶开放性。

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只能是两头开放的,⼀⽅⾯,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

另⼀⽅⾯,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他的基本特质。

从⽽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

30、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答:⾸先,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成。

其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

再次,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个特殊的结构。

3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2、为什么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答:因为,⑴艺术是⼈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柏拉图2.是研究艺术的学科黑格尔3.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审美经验: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审美心理:弗洛伊德、布洛、阿恩海姆4.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学科蒋孔阳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1、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现象2、审美现象: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3、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自然界中的审美现象,即自然美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即科技美-----杨振宁4、审美:“审”的主体是人【我】,所以审美现象和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审美关系。

也就是说先有审美关系,再有美或者不美(不美工丑),最后有审美的人。

所以,美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客体的美,也不是主体的美感,而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审美现象:美学的研究对象2、综合:跨三门学科,汉语言、哲学、艺术3、人文学科: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四、美学的研究方法诞生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后虽独立,但从来没有脱离哲学。

核心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方法小结: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以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为研究对象,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是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一)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初级的审美意识(原始陶器等如人面鱼纹彩陶盆)高级审美意识(神话、悲剧等)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的命运与生俱来,受神控制,不可抗拒,无法改变。

中国古代的悲剧观《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匆然而已。

....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中西悲剧观的不同之处:1、就内在联系而言,西方与宗教密切联系,牺牲精神中国宗教仪式淡薄2、就结局而言西方强调冲突和对抗中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式大团圆(二)美学思想:使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上升为比较自觉的理性的认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美学思想是以哲学、艺术评论、创作理论等形式存在的。

柏拉图:美是理念(理念说)——理性的认识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作用、功能(三)美学学科:从整体上独立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二、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诞生独立标志: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2、有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Aesthetica ”意为“感性学”,将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和研究的对象。

在我国被翻译为“美学”。

鲍姆加登继承、发展了“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大陆理性主义”,创立美学。

他一方面肯定了理性主义的基本立场,另一方面用感性学补充了唯理主义。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一、美学的哲学基础柏拉图美学------理念论康德美学------- 先验主体论黑格尔美学——绝对精神论海德格尔美学----现象学中国当代美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中国当代美学---------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践论------------- > 存在论前提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度的中介环节。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1、审美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记事功能例如:原始洞窑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窑壁画《受伤的野牛》中国内蒙古阴山岩画原始巫术活动借助壁画、陶器纹样保留2、审美是人生实践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精神需求例如:有了装饰需求,“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现在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需求与日俱增。

所以审美活动必然要进入人生实践,成为人生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审美实践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例如:罗丹《思想者》关注现实生活,刻画内在神情体态,离开具体的实践无法完成。

齐白石《虾》寥寥数笔,笔全意周,超越客观物像的描摹,是对人生和生命体验的升华。

二、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冯友兰: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与审美境界有共同之处)宗白华: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艺术境界审美境界,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情境」体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1、审美关系:根植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需要进入深度体验的过程。

2、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是一种基本的有目的的人生实践。

其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

它的目的不是对功利的追逐,而是对审美境界的追求。

所以,审美关系的确立,是以审美活动的开展为前提的。

3、体验:在中国哲学中,一般的经历不算作体验,只有真正进入到自家生命之中的经历才算作体验。

所以,体验一定会伴随产生感悟。

在这段关系当中,伴随体验产生的感悟,又是和主体以往的审美经验息息相关。

它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定,在一霎那间,迸发出对客体的特殊情感共鸣。

从而上升为一种对人生终极问题的超然关怀。

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诗之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 李煜《虞美人》二、美与审美形态美,包含丑。

在审美关系当中建立起来的美丑关系,是脱离了现实意义的。

丑,是另一种美,借助艺术的方式来表现丑,丑也变成了艺术美。

审美的形态多种多样,西方主要分为优美与崇高、喜剧与悲剧、丑和荒诞••…中国主要分为气韵、意境、神妙、中和…….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优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崇高三、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又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有三个特点:1、是一种感性经验------- 包含理性认识因素2、是一种快感体验------- 满足感3、精神性的对话交流,并不实际占有------超功利四、艺术与审美教育1、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2、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因此,艺术和艺术活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3、艺术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家(创作主体)-------艺术创造(创作过程)------艺术品(创作结果)美育,即审美教育,狭义的美育就是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

广义的美育是指通过审美活动, 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丰满的人生成。

所以,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美育,都是要通过人生实践来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因此,美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审美活动,将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更完美的人。

本章小结审美活动,贯穿整个美学理论。

美学从审美活动开始,也以审美活动的终止而结束。

重点:1、学科性质(美学的性质是什么?)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2、研究对象(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3、学科发展(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答: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

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名词解释: 美学审美现象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审美境界审美关系审美教育第—章审美活动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一)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展现自己的精神要求。

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需要的特征:1、它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二)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

审美理想的作用: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

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关联:审美理想不仅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产物,而是主体全部人生实践的结晶。

审美理想反映着一定时代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

它与社会理想联系在起。

(二)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内在方面——能力或鉴赏力;外在表现------- 兴趣和品位。

审美趣味与日常趣味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存在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审美趣味的特征:第一,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第二,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对立化的观点。

“趣味无可争辩”的观点是有害的。

判断审美趣味的标准:第一,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第二,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