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的艺术手法

《明湖居听书》的艺术手法《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
文章虽是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文章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老残在游历济南时,听大鼓书艺人白妞说书的情景。
作者以细腻的描写,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白妞说书的绝妙技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全文由9个自然段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
作者在前两部分主要运用了烘托,对比,比喻等艺术手法,着重侧面描写环境气氛和其它陪衬人物,为白妞演唱作铺垫,衬托其演唱技艺的高超;第三部分主要运用渲染,白描,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着重正面描写白妞演唱的超人绝技和惊人的艺术效果。
下面分别加以具体赏析。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写演出前场内的热闹景象,从侧面有力地烘托出白妞演唱的巨大的艺术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一种浓烈的气氛。
写演出前场内的盛况起到以下作用: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
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上吃,匆匆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
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肃静埋下了伏笔。
一个是“什么话都听不清楚”,一个是“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两相对照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段),写琴师弹奏三弦,黑妞说书的情况和听众的议论。
首先写琴师的演奏,揭开了白妞说书的序幕。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突显他演技的出众,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所弹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
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其次写白妞的妹妹黑妞说书,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描绘黑妞的外貌,为白妞出场时的装束描写作伏笔;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婉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然后通过听众的对话,将白妞和黑妞姐妹俩的演技作了比较,指出黑妞比白妞差得远了,“她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
明湖居听书(完整版.教用)

明湖居听书刘鹗一、“明湖居听书”背景(节录自《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
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
”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次日走到明湖居,纔不过十点钟,园子里面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得满满的,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
桌子囗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
老残无处落脚,只好拿了二百钱送了看坐儿的,纔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二、刘鹗与《老残游记》三、国学常识(二)章回小说介绍1.源于宋代平话,确立于元末,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标志。
2.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回”。
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1)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正文前标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2)每回末有“……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三) 将声音形象化的名篇(四)鼓书(节录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五、难句精解1.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弹三弦者琴艺精湛,演奏不同凡响,为黑妞与白妞出场铺垫、蓄势。
2.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描述黑妞说书声调美好,轻快宛转而且清新娇嫩3.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摹声音突然特别提高,譬喻声音又高又细,响彻云霄。
4.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形容白妞声音陡然扬高,纷繁快捷,变化多姿,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5.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
─写人弦相和,万声并发,丰富多姿。
6《明湖居听书》

知识链接
梨花大鼓又名山东大鼓,在河北省南部一带颇为 流行。它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 而得名。后改用两枚铁片或铜片,并用三弦、四胡伴 奏。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二、三人伴奏。唱词基本 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它发源于山东、河北南部农村, 清光绪年间始进入市井,后因《老残游记》而闻名国 内外。 梨花大鼓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 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传统书 目很多,其中尤以说为主、唱为辅的中长篇见长。现 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厢记》等。
提示:好的句子有——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 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 不畅快” —— 写出了观众听了小玉的演唱后内心十分畅快
的美好感受。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变化无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巩固拓展
• 运用侧面描写,反映某个同学在运动会 上、篮球场上......的精彩表现
研读共品
• 1.白妞说书部分,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声音 又哪些变化? • .白妞的演唱分为哪五个阶段 • 2.赏析句子 •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 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 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 个毛孔不畅快”, 运用感觉设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妞声音的温 柔,给人以舒畅、甜润的妙境。
《老残游记》概说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谴责小说,小说借一个不 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 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 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 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 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明湖居听书》节选 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 绝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 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 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 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
明湖居听书

除了用人来衬托王小玉说书,文中还 用了哪些内容陪衬?
观众心情急切:从早上十点钟一直等到十二 点半 戏圆盛况观众人数众多:满满人缝里坐人顶 着篮子卖烧饼油条 观众职业各异:上至政府官员下到生意人和 读书人 ----轰动全城铺垫之三(以景衬人)
白妞出场
外貌:
•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请同学们游览全文,思考一下:本 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 • 明确:本文总共描写了三个人的表 演:一位丑陋的琴师的弹琴,一位 名为黑妞的姑娘的演唱和白妞的精 妙绝伦的表演。重点是写白妞。
鉴赏描写琴师弹奏和黑妞演唱部分
• 外貌:甚为丑陋 琴师弹奏初奏:不甚留神 轮指:入耳动心 -----台下叫好铺垫之一(以人衬人) 黑妞演唱 外貌:朴素洁净 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婉转 -----叹为观止铺垫之二(以人衬人)
• 登泰山:险、奇、不断升高 "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 腰里盘旋穿插" (通感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回环转折、婉 转悠扬) "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千百道五色火 光,纵横散乱"
(通感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多姿多彩,变 化无穷)
同学们从这两段文字中悟出了几种 描写音乐的方法?请大家总结一下。 • 以可摹之感描难摩之声 • 以有形之物状无形之声 • 以熟识之声写未知之声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的《孽海花》, 刘鹗的《老残游记》 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情节结构
• 一、(1、2)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 • 二、(3—5)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 和人们的反应。 • 三、(6—8)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 艺。 • 四、( 9)以观众的议论来点明白妞说书 的艺术魅力。
明湖居听书》原文

明湖居听书》原文次日早上九点,老残匆忙吃完早饭,来到明湖居。
这是一个大型戏园子,里面有一百多张桌子。
但是,当他进入园门时,发现园子里已经坐满了人,只有七八张桌子上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红纸条,还没有人坐。
老残无处可坐,只能花200个钱买了一张短凳,挤在人缝里。
戏台上只有一张半桌,上面放着一个板鼓和两个铁片,以及一个三弦子。
但是,台上并没有演员,看起来有些好笑。
园子里有一二十个人在卖烧饼和油条,为那些不吃饭的人提供食物。
十一点左右,越来越多的官员和他们的家人进来,有些人穿着便衣。
不到中午,前面的几张空桌子都已经坐满了人,还有更多的人不断进来。
这些人彼此打招呼,有些人打千,有些人作揖,大多数人打千。
他们畅所欲言,说笑自若。
在十几张桌子外面,有些人看起来像是做生意的,还有一些本地的读书人。
但是,因为人太多了,所以他们说的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理会。
到了中午12点半,戏台后面出来一个男人,穿着一件蓝布长衫,长脸丑陋。
但是,他的气质很沉静,没有说话,只是坐在半桌后面的一张椅子上,拿起三弦子随意弹了一些小调,人们也没有太注意。
但是,当他弹奏一首大调时,使用轮指弹奏,那种抑扬顿挫的感觉让人心动不已,仿佛有几十根弦和几百个指头在弹奏。
台下的观众不停地叫好,但是XXX的声音依然清晰可闻。
弹完这首曲子后,他停下了手,旁边有人给他送上茶。
XXX张开朱唇,露出洁白的牙齿,开始唱起书儿。
声音一开始并不大,但听起来却有着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仿佛整个身体的五脏六腑都被烫熨过,每一个毛孔都像吃了人参果一样畅快。
随着唱了十几句,声音渐渐高了起来,突然拔高到极点,像一根钢丝抛向天际,令人叹为观止。
但她却能在这高音上转折回来,几句之后,又接连高了三四个音阶。
就像攀登泰山一样,一开始看到XXX的削壁,以为已经通天了,但翻过傲来峰顶,才发现还有扇子崖;再翻过扇子崖,又发现南天门。
越往上攀,越险越奇。
当XXX唱到极高的三四个音阶后,突然落下来,然后她开始展现她千变万化的精神,如同一条飞蛇在黄山的三十六峰之间盘旋穿插,周围不断地旋转。
明湖居听书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明湖居听书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作者刘鹗。
《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声讨小说。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明湖居听书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明湖居听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赏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控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3、学会用文学的语言鉴赏和描摹音乐。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教具准备】:录音机播放乐曲《倾诉》、《我心永恒》、《二泉映月》、幻灯处理板书,一组与音乐意境吻合的图片。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凸现目标(4’)录音机播放萨克斯管《倾诉》(约2分钟)“音乐的含义不在音符当中,而在音符之外”,这一段醉人的音乐给了你什么感受呢?)(请几位同学回答)师示范:(充满感情地)萨克风的声音晃晃悠悠,懒懒惰散,实在像风。
有春风之柔软,又有秋风之强韧。
傍晚阳台,一曲《Shadow of your smile》似一种推拿,一直作用到我心底,于是我的心镇定地跳,我的肌肉松懈了下来,我的思绪蝴蝶般翱翔,我已是一位微醉的流浪汉。
身心在萨克风中休息,智慧却渐渐轻逸地闪动,自由正将我渐渐埋住。
小结:相对而言,同学们的感受显得贫乏单薄,能意会却不能言传。
很遗憾,那是文学的缺憾,语言的缺憾。
今天我们要写的《明湖居听书》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将告知我们如何用文学的语言去描摹无形的音乐。
二、赏析唱腔,品味精妙(7’)《明湖居听书》听谁说书?具体的语段是哪两节?齐读(7、8)节。
后出示幻灯片,请同学说出相干比喻并赏析比喻的成效人参果:舒畅熨斗熨:伏贴钢丝:尖细、高亢、有力登泰山:险、奇、不断升高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小结:说唱的音乐转眼即逝,作者却借助于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
从发展、跌宕、高潮、结束,其音乐的进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让人称赞其技艺的精深。
明湖居听书-全解 共40页

三、之前情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是这样的:
老残来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 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 ,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 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 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 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 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书,应该我 告假了。”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这么大,那么大)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人的气质和风度)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比喻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宛转。)
4.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看)
5.几啭之后,又高一层。(鸟儿宛转地叫)
6.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抑止)(通“稍”、稍微、略微)
四、感知课文
• 1、明湖居听书,听谁说书?主人公是谁? • 2、白妞出场之前都写了哪些内容?
(1)戏园盛况
• 时间早: 十点钟 • 观众多:满满的,人缝里坐下 • 职业广:官员,生意人,读书人
(2)琴师弹奏
• 外貌: 甚为丑陋 • 初奏:不甚留神 • 轮指:入耳动心
(3)黑妞演唱
外貌:朴素洁净 演唱:字字清脆 声声宛转 作用:衬托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四、研读课文
1、既然白妞才是主要人物,作者为什么 又要用很多笔墨来描写其他诸色人等呢?
烘托,侧面描写
衬托手法的运用
画家画月,往往要在月亮周围渲染夜空和 烟云 ,着意于月而泼墨于云,这叫烘云托月。 作家在描绘主要人物时也往往先描写其周围 的人物、情景或人物的评论感受。
作者在白妞出场之前,进行浓墨重 彩的点染,描绘了几出精彩纷呈的序曲, 极尽烘云托月之效。
《明湖居听书》原文

明湖居听书刘鹗次日九点钟的光景,老残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
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
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
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
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到了十一点钟,只见门口轿子渐渐拥挤,许多官员都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进来。
不到十二点钟,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不断还有人来,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
这一群人来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儿的多。
寓谈阔论,说笑自如。
这十几张桌子外,看来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读书人的样子,大家都嘁嘁喳喳的在那里说闲话。
因为人大多了,所以说的什么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
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
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
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第二次(1859~1860 A.D,咸豐9~10年) 1. 起因及經過: <1>接約衝突 <2>攻北京,圓明園被焚 2.訂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1860 A.D, 咸豐10年) 到九龍司→英
第19页/共41页
(三.)俄國乘機敲詐 1. 中俄璦琿條約 <1>時:1858 A.D,咸豐8年 <2>代表:奕山 <3>內容: .黑龍江以北→俄 .烏蘇里江以東→中俄共管 <4>影響: .晚清失地最多之約 .埋下日俄衝突
第16页/共41页
2.英法聯軍
(一.)第一次(1856~1858 A.D,咸豐6~8年) •1. 起因:
<1> 遠因: .朝野仇外 .廣州進城問題 .條約未遂
<2>近因 .英:亞羅船事件 .法:廣西西林教案
第17页/共41页
2. 經過: <1>陷廣州,俘葉名琛 <2>攻天津
3. 訂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1858 A.D,咸豐8年) <1>互派公使 <2>開內河口(台灣有四港)
第3页/共41页
三.關於劉鶚 -生平 -貢獻與影響 -軼聞
四.課文講解 五.注釋 六.閃耀一百零一年的傳奇-總結 七.明湖對答錄-問題與討論
第4页/共41页
九.參考資料
第5页/共41页
一.帝國日暮-老殘遊記時代背景
情景更迭,歲月流逝。那院落目睹了幾百年 來之風風雨雨。院落的主人不知換過幾回,也 不知有多少進進出出的人,來了,又走了;走了, 又來了。變化的是人事,是歷史;不變的是屋 簷下的磚雕,是院中的石階。
第20页/共41页
2. 中俄天津條約 時:1858 A.D,咸豐8年
3. 中俄北京條約 <1>時:1860 A.D,咸豐10年 <2>內容: .承認璦琿條約 .烏蘇里江以東→俄
4. 影響: <1>俄占大半東北地區 <2>俄得海參威,可自由出入北太平洋
第21页/共41页
英法聯軍期間之條約順序
中俄璦琿→中俄天津→中英法天津 →中英法北京→中俄北京
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4.中英鴉片戰爭後,中國陷入百年悲運 5.內憂外患 6.晚清五大戰 7.劉鶚去世後三年,辛亥革命成功,滿清被推翻
第9页/共41页
[滿清末代王朝]~走向共和
一年年 花開花落 冬去春來 草木又蓬勃 一頁頁 歷史翻過 前浪遠去 後浪更磅礴 一座座 火山爆發 天崩地裂 君王美夢破 一頂頂 皇冠落地 斗轉星移 世事有新說
英法聯軍大砲
第22页/共41页
3.中法戰爭
(一.)時:1884 A.D,光緒10年 (二.)北臺之役(劉銘傳) (三.)訂約:天津條約(1885 A.D,光緒11年)
1.承認法國在越南權利,自由進出雲南.廣西 2.打勝仗還簽如此條約,同樣是喪權辱國
第23页/共41页
4.中日甲午戰爭
(一.)源起:1894 A.D,光緒20年, 朝鮮東學黨之變(導火線)
(二.)經過:1840~1841 A.D,道光20~21年 1. 初次北犯:琦善「穿鼻草約」 2. 再次北犯:攻南京
(三.)中英南京條約 (晚清第一個不 Nhomakorabea等條約)
1. 時:1842 A.D,道光22年 第15页/共41页
2. 代表:(中)耆英(英)撲鼎查 3. 內容:<1>賠2100萬元
<2>割香港 <3>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4>協定關稅 <5>治外法權 <6>片面最惠國待遇 4. 續約:虎門條約 5. 美-望廈條約 / 法-黃埔條約
老殘遊記-明湖居聽書
節選自 第二回 歷山山下古帝遺蹤 明湖湖邊美人絶調
第1页/共41页
負責人
6.吳佩樺 10.沈容聞 22.陳佳佳
第2页/共41页
大綱
一.帝國日暮-老殘遊記時代背景 二.不可成之理想-老殘遊記之作
-書名與自序 -發表歷程 -清官可怕 -老殘遊記之定性 -清末四大譴責小說 -漫談說書
→ 高宗(乾隆) → 仁宗(嘉慶) → 宣宗 (道光) →文宗(咸豐) → 穆宗(同治) → 德宗(光緒) → 遜帝(宣統)
第13页/共41页
晚清五大戰
1. 中英鴉片戰爭 2. 英法聯軍 3. 中法戰爭 4. 中日甲午戰爭 5. 八國聯軍
第14页/共41页
1.中英鴉片戰爭
(一.)起因 1. 通商限制 2. 林則徐虎門銷煙
---7月1日宣戰 (二.)經過:陸戰-平壤
海戰-黃海大東溝 (三.)訂約:馬關條約(1895 A.D,光緒21年)
1. 地:馬關春帆樓 2.代表:(中)李鴻章(日)伊藤博文
第24页/共41页
3. 內容: <1>承認朝鮮獨立 <2>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 <3>賠二萬萬兩 <4>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 <5>通商口岸設廠製造 <6>片面最惠國待遇
明清二代的皇城啊!是那樣在西潮和東洋之 強大浪濤中沉沒。晚清,帝國日暮,紫禁城那院 落偶爾還憶起曾經輝煌的過往……。
第6页/共41页
<<老殘遊記>>是在現實衝擊下產生之作品,可說 是清末中國社會之縮影。作者冷嘲笑罵的那個年 代……
中國正陷於百年悲運之中。
劉鶚那時代的中國(1857 A.D,文宗咸豐7年 ~1909 A.D,宣統元年),發展之遲滯,面對西方的進步, 引發的巨變是歷史上罕見的。中國遭逢「數千年來未 有之變局」, 也確實遇到了「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 中英鴉片戰爭(1840 A.D)開始,一但短兵相接,中國 藩籬盡失,立國基礎動搖,從此張皇失措。
第10页/共41页
一滴滴 水滴石穿 粉身碎骨 志向永不捨 一曲曲 浩蕩長歌 起伏回響 悲壯動心魄 風吹過 雨打過 鐵蹄踐踏過 火燒過 刀砍過 列強分割過
第11页/共41页
撫摸著傷痕昂起頭 吞咽下屈辱心如火 走過長夜 走過坎坷 走進曙色 我革~我革~ 我革革革~
第12页/共41页
清代帝系
[入關前] 努爾哈赤(天命) →皇太極 (天聰,崇德) → [入關後] 世祖(順治) → 聖祖(康熙) → 世宗(雍正)
第7页/共41页
外力侵逼,內部動亂,內憂外患,西風東漸。內部 政治腐敗,民生疾苦;外部列強瓜分風潮盛,喪權辱 國的條約不斷地被簽定。晚清五大戰(有四場在 劉鶚有生之年)爆發,中國國幾不國。
劉鶚可知在他去世後三年,辛亥革命成功,滿清 -甚至是帝國的帷幕,就在驚濤駭浪中落下了。
第8页/共41页
重點
1.清末 2.帝國日暮 3.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