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浅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浅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

长 时 期 处 于 心 理 紧张 和 焦 虑 的状态



对策

营造 关 心 爱护贫 困 家庭学 生 的 良好 氛 围
广 大 教师 学生 要 充 分 地 理解贫 困 家庭 学 生 所 处 的处 境
友 情 和 关 爱 的 大 家庭
, , ,
给贫 困 家 庭学 生 营造 一 个 宽
,


充 满 亲情
,
贫 困 家庭大学 生 们有 得 到周 围环 境支持 的心 理 需求
, ,
身疾 病 突 出 有 的贫 困大学 生 由于 怕被 同学 瞧不 起 理 都健 康成 长 顺利完成大 学 学 业 我 们 应 当 注 重 学 生 隐 私 的 保 护 间 让 他们有尊严 地健 康 成长
,
却 又 不 愿接受他人 的同情 和怜悯 心 不 愿 接受提助 为 了让 贫 困 生 身体 和 心
,
,

,
,
和 情 绪状 态



要 深 人 细致地 分析特 困 家庭学 生 产 生 心 理 障碍 的原 因
,
,
教会他 们善 于 根 据个人

情 况 进行 自我调 节 恰 当助学

,
塑 造 健康人 格
,
让 他 们 在 实 际 生 活 中采 取 积 极 态 度 主 动实践
完善 自
让 贫 困 大学生 有薄严 地 接受救助

,
,
从而 产生 压 抑
,

浮 躁 的心 理
, ,
,
一部
不 能较好 地 调整 心态
,
有 时过 于 敏感
,
稍 有 争 执便攀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摘要】高校贫困生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心理压力、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自我意识不足和自卑感、以及缺乏适应高校生活的能力和资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并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支持服务。

这样可以帮助贫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融入。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家庭经济困难、社会歧视、自卑感、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心理支持服务。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高校贫困生的人数逐渐增多,他们面临着种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深入了解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对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多种诱因,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会对贫困生的偏见和歧视、自我意识的不足和自卑感以及缺乏适应高校生活的能力和资源等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贫困生处于心理困境中。

寻找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塑造积极的心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有效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支持服务等措施势在必行。

只有通过系统化和全方位的干预措施,才能有效提升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更好地适应高校生活,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1.2 研究目的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分析其根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探讨家庭经济困难、社会偏见和自我意识不足等因素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一步揭示问题的本质;提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疏导和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支持服务等对策,以改善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和促进其全面发展。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高校的贫困生问题也逐渐加剧。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诱因主要是经济压力、自卑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等。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教育、帮助和支持等多方面进行努力,建立完善的帮扶体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首先,经济压力是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之一。

由于家庭贫困,高校贫困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都会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会缺乏衣物、食品、交通和住宿等方面的资源,经济上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未来感到忧虑和不安。

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和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助学金和补助金等帮助贫困生渡过困境。

同时,高校还可以提供各种方便贫困生的服务,如廉价食堂、生活用品的免费配给、学生助理的参考和免费的心理咨询等,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增强对未来的信心。

其次,自卑感和孤独感也是高校贫困生心理困境的主要诱因。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其他学生相比有所不足,可能会感到自己与同学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会认为自己没有完成学业的能力和资格等。

这时,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贫困生放松心情,与同学交朋友,增强社交能力、自我认知和团体合作精神等。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活动、组织俱乐部、提供志愿者和培训等方面提供各种机会,让贫困生感受到自己在学校中也是一份子,有着许多被关注、尊重和接纳的机会。

最后,不安全感是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主要原因。

由于贫困生通常生活在一个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他们可能会面对与家庭不同的困境和文化障碍,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心理失衡。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课程和培训,增强贫困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教他们健康的心理调节和管理技巧。

高校还应该增强贫困生的安全意识,开设必要的课程,防范和应对种种意外事件,保障他们的身心安全。

总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各方面,加强对他们的帮助和关心,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支持和关联支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保证其心理健康状况。

浅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感 觉 自己 各方 面 都 很 差 , 丧失 自信 , 得 自卑 。 相 关 资 料 调 查 发 现 , 变 很 生 的心 理 问 题加 以 引导 与 调 节 。 . 我 多 贫 困 生 宁 愿 贷 款 、 工 俭 学 , 不 愿 接 受 社 会 、 人 的资 助 , 们 认 23 社 会 环境 的影 响 。随着 市 场 经 济 的 深入 发 展 , 国 社 会 进入 了转 勤 也 个 他
【 摘 要 】 高校 贫 困 生作 为 大学 校 园的 一 个特 殊 群 体 , 们 的 心理 健 康 问题 成 为 我 们 关 注 的 热点 问题 之 一 。本 文 分析 了 贫 困大 学 生 的 主 要 他
l 问题 及 成 因 . 心理 并提 出 了 一些 解 决 办 法 , 以期 能 够帮 助 贫 困生 减 轻 心理 方 面的 困扰 , 利 完 成 o
S IN E&T C OL G F R T O CE C E HN O YI O MA I N N
21 0 0年
第3 5期
浅析高校贫 困大学生心理 问题 产生的原 因及对策
刘英仙 刘 宇 ( 东北大 学信 息科学 与工 程学 院 聂 国东 辽 宁 沈 阳 1 0 1 ) 1 8 9
【 键 词 】 困大 学 生 ; 理 ; 策 ; 关 贫 心 对 高校
高 贫 困大 学 生 是 指 “ 力 支 付 或 者 不 能 完 全 支 付 大 学 学 费 、 宿 费 岗职 工 家 庭 。 校 每 年 近 万元 的学 费 及 生 活 费对 于 家庭 贫 困的 学 生来 无 住 和 大学 所 在 城 市 的最 低 生活 费 用 ( 足 吃 、 、 等 基 本 需 要 ) 满 穿 行 的大 学 说是 一 个 天 文 数 字 。尽 管 国家 推 出了 ~ 系 列 的 资 助 政 策 , 国 家 助 学 如 国家 励 志 奖 学金 、 学 贷 款 等 , 还 是 不 能 满 足 每 一个 贫 困生 的需 助 但 生” 。随 着 2 0 0 0年 我 国 高 校完 全并 轨 , 困 大学 生 群 体 作 为 一 个 特 殊 金 、 贫 借 群 体 出 现 在 高校 校 周 内 。据 中 国 “ 贫基 金 会 ” 计 , 校 贫 困生 占在 要 。而 且他 们 还 得 承 受 来 自学校 的催 款 、 款 后 还 款 的 忧虑 等 。另外 , 扶 统 高 校大 学 生 的 比例 约 为 2 %, 中特 困生 的 比例约 占 8 近 年来 我 国高 家 长 是孩 子 的 第 一 任 老 师 ,有 些 家 长 因 为 家 庭 经 济 的困 窘 而 怨 天 尤 0 其 %。 自责 、 虑 、 苦 。 们 的一 些 做 法 加 深 _ 子 的心 理 负 担 , 响 了 焦 痛 他 『 孩 影 校不断扩招 . 高校 人 数 不 断 增 加 , 导致 贫 困生 总 数 也 不 断增 加 。 困大 人 、 贫 学 生 群 体 , 对而 言 是 高 校 的 弱 势 群 体 , 相 而且 , 些 学 生 往 往 是 心 理 问 孩 子 的思 维 与 行 为 方式 。 这 . 题 的高 发 人 群 . 们 可 能 存 在更 多 的 心 理 问 题 , 们 有 必 要 给 予 特 殊 22 学 校 文 化 的 影 响 。贫 困 大 学 生 进 人 大 学 以后 ,生 活 在 新 的 群 体 他 我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贫困大学生是指因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而在大学读书的学生。

他们常常面临着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如学费、生活费用等问题,这些困难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心理问题1. 焦虑和压力贫困大学生通常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他们需要自己解决学费、生活费用等问题。

这种经济压力会使他们感到焦虑和压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2. 自卑和自怜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贫困大学生常常会感到自卑和自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幸福。

这种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和社交能力。

3. 适应问题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特殊的困境时,往往会出现适应问题,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由于经济困难,他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

二、对策建议1. 寻求心理辅导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解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学会有效的自我调节和缓解压力的方法。

2. 建立自信心贫困大学生需要建立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克服自卑和自怜的情绪,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3. 寻求经济援助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经济援助,如申请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申请贷款等,减轻经济负担,缓解焦虑和压力。

4. 学会适应贫困大学生应该学会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节奏,积极融入集体,寻求帮助和支持,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贫困大学生应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科学饮食,适量运动等,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6. 增强社交能力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与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关系,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度过大学生活中的难关。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作者:黄佳怡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9期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贫困生这一学校内的特殊群体越来越多的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因此,对高校工作者而言,不仅需要分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起因,更应注重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并且帮助他们建立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塑造健全人格,常怀感恩之心,并且勿忘回报社会。

随着当今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比例增加,贫困学生的比例同样也在增加。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500人,贫困学生人数为237人,所占比例约为15.8%。

一、贫困生界定根据学院学生手册规定,贫困生分为特殊困难学生,困难学生及一般困难学生。

1、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需满足量化测评分70分以上(量化测评分(M)=家庭经济测评分(X)×60%+民主评议测评分(Y)×30%+院系综合测评分(Z)×10%),同时满足以下情况之一:(1)父母双亡学生、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及无直接经济来源,仅靠政府救济的;(2)父母双残丧失劳动力;(3)父母病重或无直接经济来源的单亲家庭;(4)有残疾人证的学生;(5)突发性变故造成家人及财产损失;(6)边远少数民族困难学生;(7)低保。

认定比例不超过院系学生总数的5%。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满足量化测评分60分以上,且同时满足以下情况之一:(1)家在边远贫困地区且以务农为主,遇突发灾害导致收入减少;(2)父母下岗且未再就业或一方丧失劳动力;(3)单亲或父母离异未再婚,且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保障;(4)多子女上学;(5)纯农户。

认定比例不超过院系学生总数的10%。

3、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量化测评分大于50分,一般贫困学生不超过院系学生总数的5%,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城镇家庭父母一方无工作或下岗;(2)家中突然变故导致收入减少;(3)其他情况导致困难。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浅析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浅析及对策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在美国校园连杀32人的赵承熙,在移民美国之前,全家在韩国首都首尔租地下室生活。

1992年,年仅8岁的赵承熙漂洋过海,与父母一起来到华盛顿郊区落脚,父母在一家洗衣店工作。

贫困的童年,移民美国后低人一等的生活,在赵承熙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

他在宿舍留下字条,抱怨富人家孩子、吹牛者和堕落者,并在字条上写道:“是你们导致我这么做的。

”无独有偶,几年前发生在云南校园的马加爵杀人案也是心理扭曲的贫困生遭受同学讥讽后报复杀人的。

近年来,很多媒体都对贫困生上大学予以关注,但对于贫困生上大学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却少有提及,而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心理能否健康成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

报告说,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为贫困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绝对数量在不断增加,我国政府和高校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资助措施,但是仅仅对贫困大学生施以物质帮助远远不够。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校园中很容易产生心理贫困,这是摆在教育有关部门以及有关专家学者面前一个严肃的话题。

1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及其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主要是指贫困生面对物质贫困的巨大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较之普通家庭中的青少年,那些家庭遭受严重经济损失或者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危险要更大。

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着经济和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再加上成长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影响。

高校贫困生心理困扰及援助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困扰及援助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困扰及援助对策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高校贫困生的数量逐渐增加。

这些学生经济困难,生活艰辛,常常面临着学业和生活上的多重压力。

他们的心理健康也随之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决心理困扰和困境,需要开展相关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援助措施。

1、焦虑和压力由于经济困难,高校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常常不稳定,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他们担心无法支付学费、住宿费以及生活费等各种花费,由此产生的焦虑和压力极大。

2、自卑和羞愧由于经济条件较差,高校贫困生常常感到自己差不多于富裕同学。

这种自卑和羞愧感让他们感到很难融入社交圈,也使他们很难在小组活动中表现自己。

3、担忧未来由于经济条件较差,高校贫困生很难像其他同学一样在大学期间获得比较好的经济实力和好的人际关系,这使他们很难展望未来。

他们常常担心自己不能顺利毕业,把很多人生机会错失等。

二、扶助高校贫困生的对策1、提供经济援助高校可以设立奖学金,发放助学金,或提供免费住宿等经济援助。

这样,贫困生将减少他们的经济压力,也将有助于他们增加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积极性。

2、开展心理辅导高校可开设心理咨询服务,为贫困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这将有助于他们缓解焦虑和压力,增加自信和自尊,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3、建立互助社区高校可为贫困生建立互助社区,通过共同支持和帮助,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自尊心。

社区可以提供贫困生住宿、餐饮、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支持,在这里大家可以彼此照顾和支援。

4、鼓励和支持高校可以鼓励贫困学生参加校园活动,也可以为他们提供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因此,高校应注重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开展相关的心理援助措施,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贫困生这一学校内的特殊群体越来越多的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因此,对高校工作者而言,不仅需要分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起因,更应注重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并且帮助他们建立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塑造健全人格,常怀感恩之心,并且勿忘回报社会。

随着当今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比例增加,贫困学生的比例同样也在增加。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500人,贫困学生人数为237人,所占比例约为15.8%。

一、贫困生界定
根据学院学生手册规定,贫困生分为特殊困难学生,困难学生及一般困难学生。

1、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需满足量化测评分70分以上(量化测评分(M)=家庭经济测评分(X)×60%+民主评议测评分(Y)×30%+院系综合测评分(Z)×10%),同时满足以下情况之一:(1)父母双亡学生、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及无直接经济来源,仅靠政府救济的;(2)父母双残丧失劳动力;(3)父母病重或无直接经济来源的单亲家庭;(4)有残疾人证的学生;(5)突发性变故造成家人及财产损失;(6)边远少数民族困难学生;(7)低保。

认定比例不超过院系学生总数的5%。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满足量化测评分60分以上,且同时满足以下情况之一:(1)家在边远贫困地区且以务农为主,遇突发灾害导致收入减少;(2)父母下岗且未再就业或一方丧失劳动力;(3)单亲或父母离异未再婚,且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保障;(4)多子女上学;(5)纯农户。

认定比例不超过院系学生总数的10%。

3、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量化测评分大于50分,一般贫困学生不超过院系学生总数的5%,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城镇家庭父母一方无工作或下岗;(2)家中突然变故导致收入减少;(3)其他情况导致困难。

二、贫困生心理现状
作者对江苏信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校贫困生进行测验,发现有一部分贫困学生情况较好:乐观、积极、独立、细心且周到,但是由于家庭困难,导致学生心理上也产生了变化,如自卑、自负、敏感,敌对等。

他们遇到的困难越多,心理问题也逐步增多。

1、自卑心理
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之间存在着物质和文化上的双重差异。

在物质上,以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为例,学生生活费每月不低于1500,多数同学使用iPhone、三星等超过4000元手机,而贫困学生则是靠助学贷款和课余打工维持生活和学业。

在文化上,且非贫困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城镇,苏南地区,而超过90%的贫困学生则是来自苏北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由于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体育、美术、音乐、计算机等课程无法更好的开展,尤其是在艺术设计学院,以美术、设计为主的学院,很多东西对于贫困学生来说都是新的尝试,学起来比非贫困学生累。

超过80%的贫困学生社交能力远不如非贫困学生,进入大学,他们极少会参加团学,不敢竞选班委,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缺乏自信。

2、不安心理
一个大学生要完成三年学业,其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大约在三到四万元左右,而对于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费用则是更多。

为了供子女上学,很多贫困学生家长卖掉家中贵重物品,有些甚至举债,其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改变命运。

因此,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他们承受了很多心理和物质上的压力,由于自身家庭经济的困难,很多贫困生生活拮据,为学费发愁,为生活费发愁。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很多贫困生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打工兼职,赚取生活费和学费。

另外,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剧了他们的不安,很多外地学生想要留在本地,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

3、自闭心理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部分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拒绝”别人的帮助,有需要贷款的学生“拒绝”申请贷款。

即便学院对贫困生这一群体的重视程度的增加,也有一部分贫困生不愿意“公开”寻求帮助。

在他们看来,接受别人的帮助,像是在接受“施舍”,他們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而每年的新生入学,这样的情况也都存在。

他们不愿意填写助学金申请,领取助学金等。

贫困生的心理比较敏感,高职院校助学金的申请、阳光助学金等都有公示环节,对一部分贫困学生而言,是无法接受的。

4、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同样也是影响贫困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贫困学生常常因为家里贫困而导致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但同时他们又有自尊上的要求,这是矛盾的,因此,这会造成贫困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一定困难。

学校是个集体生活的地
方,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困难,贫困学生一般都不会参加集体聚会等活动,这些有可能会导致同学之间的交流减少,从而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

三、解决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贫困学生开展心理自我调适,加强对其心理疏导。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贫困问题,尽量消除因为贫困而造成的紧张与自卑的心理,学费等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的助学贷款等途径来解决。

据笔者观察与统计,许多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压力是因周围环境对比所致的虚荣心造成的,虽然说对相对富裕生活的追求和期望摆脱贫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与此同时必须正确面对问题,通过自身努力的学习和进步来改变现状,而不是只将目光局限于自身贫困的问题上。

正确认识自己,加强心理品质和情操的培养,提高受挫能力,消除绝望心理压力。

贫困生应积极进行心里自我调适,向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以减輕内心压力。

2、开展勤工助学,关怀贫困学生。

目前,在许多高校都对贫困生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帮助措施,诸如设立奖学金、贷学金、困难补助,缓、减、免学杂费,吸收社会上提供的的补助以及企业设立的奖学金等手段来解决贫困生问题。

但是,这些手段治标不治本,而且容易使贫困生产生消极等待补助的心理,不利于他们自身积极的发展。

所以,在新时期里,通过勤工助学这一手段让贫困生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也能获得补助,在解决了实际困难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3、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先进典型。

在宣传工作中,榜样的作用无穷无尽,近年来涌现的一批先进贫困生代表其中的佼佼者诸如洪战辉等先进个人事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因此,不管是在校园里还是在社会上,通过各种宣传的方式、各种途径对先进典型进行传播,对优秀个人进行跟踪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贫困生问题,与此同时也能够让贫困生从榜样的身上取得动力,看到希望,不断奋勇前进。

4、传播正确教育理念,努力回报社会。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做人应当无时无刻不心怀感恩之心,贫困生群体亦如此。

因此,培养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无比重要,教育他们要懂得感恩,在自身进步之后能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回报社会,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得到社会帮助的同时,更应为社会有所付出,既要锻炼自我实践能力和水平,也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对贫困生来说,回报社会的方式有许多,譬如:多多参加志愿活动,去敬老院、社会福利院以及各类NGO组织参加公益活动;用自己的经历来影响其他贫困学生,为他们树立正确典型。

通过这些举动,不仅能让他们锻炼了自己,认清了自己并且充满感恩之心,更能够让自己不断提高以及升华。

我们不仅要给予贫困生物质上的帮助,更要注重对他们心理方面的引导。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不足,更是忽略了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重视,因此,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来,通过系统的教学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

与此同时,要对贫困生加强关怀意识,鼓励并帮助他们积极进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社会责任感,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保持自信心,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前行,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同时不要忘记回
报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