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肝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与“气”密切相关。
请问“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是什么?A. 呼吸的空气B. 生命活力的基本物质C. 血液中的氧气D. 身体的热量答案:B2. 在中医的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人体的哪些器官?A. 肝、心、脾、肺、肾B. 肺、肾、肝、心、脾C. 心、肝、脾、肺、肾D. 脾、肺、肾、肝、心答案:A3. 中医中的“阴阳”是指什么?A. 两种不同的疾病B. 人体内的两种基本物质C. 人体内的两种基本功能D. 人体内的两种基本生理状态答案:D4.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原则,其中“证”指的是什么?A. 病人的主诉B. 病人的体征C. 疾病的病因和病机D. 疾病的名称答案:C5.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治未病”的措施?A. 调整饮食B. 加强锻炼C. 服用抗生素D. 调整作息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中医认为,情志内伤可以导致哪些脏腑功能失调?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答案:ABCD7. 中医的“四诊”包括哪些内容?A. 望B. 闻C. 问D. 切E. 摸答案:ABCD8.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医的“气血”运行?A. 情绪波动B. 饮食不节C. 过度劳累D. 环境变化E. 遗传因素答案:ABCD三、判断题9.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阴阳平衡的结果。
()答案:正确10. 中医的“五行相生”理论认为,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1. 简述中医的“脏腑”学说中“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答案:在中医的脏腑学说中,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储藏血液、调节血液、促进身体各部位的血液流动、维持情绪稳定、协助脾胃的消化吸收等。
12. 描述中医中“经络”的概念及其在治疗中的作用。
答案:中医中的“经络”是指人体内的一种气血运行的通道系统,它贯穿全身,连接脏腑,沟通内外,是气血、营养和信息传递的途径。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主要 功能是贮藏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
脏腑的功能
五脏功能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具体来 说,心主血脉,维持血液循环;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脾主 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肺主宣发,呼吸和排泄;肾主藏精, 调节水液代谢。
五腑功能
五腑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具体来 说,胆分泌胆汁,助消化;胃主受纳,消化食物;小肠主化 物,吸收营养;大肠主传导,排泄废物;膀胱主排泄,排泄 水液。
水液平衡和排除体内废物具有重要作用。
三焦
总结词
三焦是六腑之一,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等作用。
详细描述
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是中医对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的统称。三焦具有 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气机和水液代谢。三焦的功能对于维持人
体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谢谢
小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 物中的营养成分。
详细描述
小肠位于腹腔中部,是消化道的一部分。小 肠通过分泌消化酶和粘液来分解食物,使其 易于吸收。同时,小肠还具有吸收营养成分 的功能,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吸收进入血液, 供全身使用。
大肠Biblioteka 总结词大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排泄体内的废物和残渣。
详细描述
03
CHAPTER
六腑学说
胆
总结词
胆为六腑之一,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 功能,对促进食物消化具有重要作用。
VS
详细描述
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主要贮藏胆汁,胆 汁具有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胆的排泄功 能对于维持人体正常消化功能至关重要。 同时,胆还与情志活动有关,对人体精神 状态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39/55
(三)肺与体窍志液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详见《形体和官窍 · 皮》
2.肺开窍鼻:详见:《形体和官窍 · 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概述
一、脏腑分类、生理功效及特征
五脏-肝、心、脾、肺、肾-化生、贮藏精气:藏
脏 腑
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水
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形态似腑-中空有腔 功效似脏-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55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6/55
(三)脾与体窍志液关系
1.脾主四肢 脾升清散精 气血充盛 肌肉、四肢得养 四肢有力。
2.脾主肌肉:详见《形体官窍 · 肉》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详见《形体官窍 · 口齿舌》
4.脾在志为思: 脾气健、营血盛--善思 脾气虚、营血亏--思索欠周密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崩漏等(称“脾不统血”)。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4/55
4.脾气血阴阳含义和作用
(1)脾气、脾血-脾生理功效物质基础
脾运得健 脾气血旺盛 升清有力
统血正常
病理:
运化无力-腹胀、纳呆、便溏 脾气血亏虚 升清无力-头晕目眩、内脏下垂
统血渎职-慢性出血症
因为脾功效主要表达在气推进、上升、固摄等作用, 故普通强调脾气作用,而较少论及脾血作用。
先天之精是后天之精基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讲实录第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

第19 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同学们,现在开场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一、调节精神情志,二、促进消化吸收。
下面我接着往下讲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
第三、它能够维持气血运行。
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维持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呢?一、气。
肝主疏泄的功能怎样能够保证气在人体上下内外不断地进展升降出入呢?气机运行正常保证了人体各个脏腑上下内外升降出入全都正常。
气机是气的一种运动,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就意味着气的运行正常。
肝主疏泄作用,通过调节气机保证全身各脏腑经络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正常,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功能能维持或者调节气在全身的运行。
那么为什么说它能够维持血液的运行呢?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与五脏都密切相关。
我们前面讲了心主血脉,又讲了肺助心行血,脾统血,这里面又讲到肝主疏泄能参与血液的调节。
在这里,中医理论在论证肝主疏泄的功能——调畅气机、推动气的运行、推动血液的运行统称为维持气血运行的机制时,中医理论叫做气行那么血行。
其一、血液正常运行也必须依赖于全身气机的通畅,这是一个依据。
那么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调畅气机,使血液在全身运行正常。
其二、我们后面将讲到气血之间的关系,气有推动血液循行的作用,叫做“气行那么血行〞。
那么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调整全身的气机,使气运行通畅,从而促进血液在全身运行通畅。
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功能具有维持气血运行的生理作用。
中医理论将肝这样一种功能抽象出来一个结论,叫“气行那么血行〞。
这个结论就〔把〕肝主疏泄功能维持气血运行这个理论讲出来〔了〕。
在病理状态下,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必然影响气血运行,由此,又得出来一个结论、原理,叫“气滞那么血停〞。
这一个原理,在理论上说明了全身气机调畅是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其中肝主疏泄的功能是保证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的机制。
在病理情况下,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不能够起到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那就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气不行那么血必停。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一、脏腑(脏象)学说脏腑学说是研究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前人称脏腑为“脏象”。
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同时包括起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等。
五脏:心、肝、脾、肺、肾;“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质”。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二、脏腑功能及关系心与小肠:(实证用药:清瘟败毒散、整肠安;虚证用药:倍利乐、脾胃健)心,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例:心火亢盛,机体不但有心病,还有小肠病变,这是心移热于小肠的缘故,可以用诺达清瘟败毒散加整肠安,清热泻火,调理肠道湿热病。
肺与大肠:(实证用药:感克康、整肠安;虚证用药:心肺健、脾胃健)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主皮毛,开窍与鼻;与大肠相表里,传送糟粕,排泄粪便。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脾与胃:(实证用药:毒特威、整肠安;虚证用药:脾胃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与口,外应于唇;胃,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异常”,食欲减退,肚腹胀满、呕吐。
两者的关系: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胃气主降,喜润恶燥。
两者相反相成,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营养和输布津液的全部过程。
肝与胆:(实证用药:木梳清、整肠安;虚证用药:肝肾健、脾胃健)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其精华在爪、开窍于目;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消化食物。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构成表里关系。
胆属表,肝属于里,内藏精汁来源于肝,只有肝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化生及排泄畅通。
肾与膀胱:(实证用药:肾畅通;虚证用药:肝肾健)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骨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司二阴;膀胱,贮留和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2
脾的生理特性
3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三、脾
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
01
部位形态
02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03
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在志为忧(悲)
01
生理:
02
肺气充足,宣降有度 → 悲忧适度
03
病理:
04
肺气不足 → 易悲善忧
05
悲忧过度 → 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06
涕 --- 鼻粘膜的分泌液。
生理:
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
病理:
肺阴不足 → 鼻干
肺寒 → 鼻流清涕
肺热 → 鼻流黄浊涕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通应
02
病理:
04
(二)心的生理特性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肝不藏血,全身失养,筋膜失濡 两目干涩,月经不调,肢体震颤
3、肝经所过部位病变: 胸胁、少腹疼痛,巅顶痛,睾丸疼痛
1 肝主疏泄
②调情志 肝气调畅,则心情开朗
肝失疏泄,则精神异常 疏泄丌及:精神抑郁 疏泄太过:烦躁易怒
3、肝经所过部位病变: 胸胁、少腹疼痛,巅顶痛,睾丸疼痛
怒
抑郁 、 烦躁
筋
肢体震 颤 , 手足抽 搐 , 角弓反 张
爪
目
爪甲不 荣
两眼干涩, 视力减退,
夜盲
肝的联属功能-在志、在体、其华、开窍
在志为怒:指肝的疏泄功能不精神情志“怒”密切相关 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是的一种情绪变化,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収泄可维持机 体的生理平衡。 抑郁或者烦躁,则可导致肝失疏泄
常见 病理 表现
肝的生理病理
主要功能
1、主疏泄
调情志、调气机、助消化、调生殖
2、主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1、肝失疏泄
气机逆乱:胸胁,少腹、乳房胀痛, 头晕目眩、巅顶痛
精神异常:抑郁、烦躁 消化障碍:纳呆、腹胀、便溏 生殖障碍:不孕不育 2、肝不藏血,全身失养,筋膜失濡 两目干涩,月经不调,肢体震颤 3、肝经所过部位病变: 胸胁、少腹疼痛,巅顶痛,睾丸疼痛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学说 肝
肝
肝为刚脏 肝为将军之官
肝的定位 巅顶
胁下
乳房 胸胁
少腹 生殖器
肝的生理病理
联属功能
肝
主要功能
在志
在体
其华
开窍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疏泄
调气机、调情志、助消化、调生殖
2、主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1、肝失疏泄 气机逆乱:胸胁,少腹、乳房胀痛,头晕目眩、巅
顶痛 精神异常:抑郁、烦躁 消化障碍:纳少腹胀便溏(见脾病) 生殖障碍:不孕不育
反之,反复持久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又 会导致肝失疏泄。肝的生理病理肝来自主要功能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疏泄
调气机、调情志、助消化、调生殖
2、主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1、肝失疏泄 气机逆乱:胸胁,少腹、乳房胀痛,
头晕目眩、巅顶痛 精神异常:抑郁、烦躁 消化障碍:纳少、腹胀、便溏 生殖障碍:不孕不育
2 肝主藏血
肝贮藏血液,可根据需要对人体各部分的血量 进行调配
王冰: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如肝丌藏血,可致月经丌调病变
若肝血丌足,丌能濡养爪甲双目,则爪甲丌荣, 两目干涩,或夜盲; 若筋脉失养,则筋脉震颤 ,肢体麻木,屈伸丌利等。
对肝炎病人的建议:早睡多睡,避免熬夜及大运动
肝的生理病理
肝失疏泄,气机阻滞: • 疏泄丌及(肝气郁结):可出现胸胁、
乳房或少腹胀痛。 • 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出现头晕目
眩,面红目赤、易怒,巅顶痛等。甚 至吐血、咯血、晕厥。
肝的生理病理
肝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疏泄
调气机、调情志、助消化、调生殖
2、主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1、肝失疏泄 气机逆乱:胸胁,少腹、乳房胀痛,
肝为刚脏,主升、主动。具有疏 通、条达、升収、调畅功能
对调节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 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素问》说:肝者,将军 之官,谋虑出焉
肝的生理病理
肝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疏泄
调气机、调情志、助消化、调生殖
2、主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1、肝失疏泄 气机逆乱:胸胁,少腹、乳房胀痛,
2、肝不藏血,全身失养,筋膜失濡 两目干涩,月经不调,肢体震颤
3、肝经所过部位病变: 胸胁、少腹疼痛,巅顶痛,睾丸疼痛
怒
抑郁 、 烦躁
筋
肢体震 颤 , 手足抽 搐
爪
目
爪甲不 荣
两眼干涩, 视力减退,
夜盲
肝的生理病理
肝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疏泄
调气机、调情志、助消化、调生殖
2、主藏血
联属功能
肝
主要功能
在志
在体
其华
开窍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疏泄
调气机、调情志、助消化、调生殖
2、主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1、肝失疏泄 气机逆乱:胸胁,少腹、乳房胀痛,头晕目眩、巅
顶痛 精神异常:抑郁、烦躁 消化障碍:纳少腹胀便溏 生殖障碍:不孕不育
2、肝不藏血,全身失养,筋膜失濡 两目干涩,月经不调,肢体震颤
头晕目眩、巅顶痛 精神异常:抑郁、烦躁 消化障碍:纳少腹胀便溏(见脾病) 生殖障碍:不孕不育
2、肝不藏血,全身失养,筋膜失濡 两目干涩,月经不调,肢体震颤
3、肝经所过部位病变: 胸胁、少腹疼痛,巅顶痛,睾丸疼痛
1 肝主疏泄
①调气机 气机: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
肝的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 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活动正常
肝的生理病理
肝
主要功能
生理 功能
常见 病理 表现
1、主疏泄
调情志、调气机、助消化、调生殖
2、主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1、肝失疏泄 气机逆乱:胸胁,少腹、乳房胀痛,
头晕目眩、巅顶痛 精神异常:抑郁、烦躁 消化障碍:纳呆、腹胀、便溏 生殖障碍:不孕不育
2、肝不藏血,全身失养,筋膜失濡 两目干涩,月经不调,肢体震颤
抑郁丌解:可致肝气郁结,见心情抑郁,闷闷丌乐,胸胁胀满等 大怒暴怒:可致肝气上逆,见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头痛等 注意,除了抑郁、烦躁外,紧张、焦虑、压力大也属怒的范畴
肝的联属功能-在志、在体、其华、开窍
3、肝经所过部位病变: 胸胁、少腹疼痛,巅顶痛,睾丸疼痛
1 肝主疏泄
④调生殖: 肝的疏泄功能有帮助男子排精和女子 排卵和月经来潮的功能
肝失疏泄(多情志失调所致),则男 子排精或女子排卵异常及月经失调, 导致丌孕丌育。
肝的疏泄功能对女子的生殖机能尤其 重要,所以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 说。
肝
生理 功能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1、肝失疏泄 气机逆乱:胸胁,少腹、乳房胀痛,头
晕目眩、巅顶痛 精神异常:抑郁、烦躁 消化障碍:纳少腹胀便溏(见脾病) 生殖障碍:不孕不育
2、肝不藏血,全身失养,筋膜失濡 两目干涩,月经不调,肢体震颤
3、肝经所过部位病变: 胸胁、少腹疼痛,巅顶痛,睾丸疼痛
1 肝主疏泄 疏:疏通 泄:収泄,升収
2、肝不藏血,全身失养,筋膜失濡 两目干涩,月经不调,肢体震颤
3、肝经所过部位病变: 胸胁、少腹疼痛,巅顶痛,睾丸疼痛
1 肝主疏泄
③助消化 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升降和胆汁分泌。
肝失疏泄,则纳少、腹胀、便溏等, 中医称为"肝胃丌和"或"肝脾丌调"。
肝失疏泄,影响胆汁排泄异常,可见 腹痛腹胀,口苦黄疸,厌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