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评论
800字《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精选13篇)

800字《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精选13篇)800字《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篇1为了让这个寒假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我决定选择一本名着阅读。
这本书的书名是《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作品。
书中的每一处奢华的教堂建筑物都会令人回味无穷,在作者的笔下,一群性格鲜明生动、极具特色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很轻易就被刻画出来。
其中写到的吉普赛女人爱斯美拉达相貌美丽、迷人,性格纯真、善良,又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很受人喜爱。
但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还属钟楼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他拥有世上最丑陋的外貌,但却有着世上最善良的心灵和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而书中的另一个人物,就是曾经收养卡西莫多的克洛德副主教,或许他的外表很漂亮,留给别人的印象也是一个好人,一个有爱心的人,但是他的内心却丑陋无比,他总是搞暗中破坏,使别人无法成功,用无道德而又自私的手段从而使自己达到目的,更无耻的是他竟然没有丝毫的罪恶感。
所以,他与卡西莫多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了。
他不像卡西莫多那样,虽然是遭人唾弃,独眼、驼背、坡脚,但是尽管如此,卡西莫多仍然自始至终保持着心灵的美丽,甚至是为了爱斯美拉达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至于弗比斯,他是和克洛德一样的卑鄙的人。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会去害爱斯美拉达这个纯洁、仅有十六岁的无辜女孩。
克洛德已经得到了他应有的报应,相信弗比斯也不会有好的下场。
其实,我在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我很讨厌卡西莫多,他的形象太丑陋了,但是卡西莫多原本就善良美好的心灵在故事情节的衬托下,使他的形象在我心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大概就是心灵的震撼吧。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心里充满了愤怒和同情。
不过,我现在深刻的认识到了美与丑。
书中卡西莫多的那种内心美,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美;而外表上的美,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罢了。
对于现实中的我们来说,或许更多的是把外表美放在首要,但是现在我才明白,唯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800字《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篇2《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的,催人泪下的小说,具有强烈反封建教会的精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批判了路易十一的残忍,他统治的王国,实际上是个人间地狱,那里到处都充满了奸笑和被压迫者的哀号声,其中,爱斯梅拉达就是一个无辜者,同时,在副教主克洛德身上,我们又看到了教会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摧残与蹂躏。
《巴黎圣母院》:追寻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

《巴黎圣母院》:追寻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1. 引言《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关于美与丑、善与恶对立的描写和意象。
2. 美与丑的对立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展现了美与丑的鲜明对比。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女主角埃斯梅拉达与她所生下来的怪物独眼人奎西摩多(Quasimodo)之间的对比。
•埃斯梅拉达是一个出色美丽、善良纯洁的年轻女子,具有俊朗面容和优雅身姿。
•相比之下,奎西摩多则长着丑陋可怖的面容,是一个被周围人排斥和嘲笑的怪物。
这种美与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凸显了两者之间从外貌到内心、善良到邪恶的巨大差距。
3. 善与恶的对立除了美与丑的对立之外,在《巴黎圣母院》中,善与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不同角色的塑造和行为的描写揭示出来。
•主教克劳德·福罗洛(Claude Frollo)是一位虔诚而有学问的天主教神职人员,他的内心和行为却暗藏着邪恶。
他对埃斯梅拉达抱有欲望,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另一方面,贵族骑士菲比布斯·费罗尔(Phoebus de Châteaupers)则是一位正直勇敢、风度翩翩的男子。
他代表了善良和正义,并试图保护埃斯梅拉达免受伤害。
这种善与恶之间的对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上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冲突。
4. 混血儿与社会歧视《巴黎圣母院》还涉及到混血儿问题,尤其是女主角埃斯梅拉达作为一个混血儿的经历。
她是一个被人唾弃、遭受歧视的孩子,但她内心善良纯洁,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这一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与众不同、外貌丑陋或有所背景的人存在着偏见和歧视,并通过主角发人深省地思考和反抗来呼吁公正与平等。
5. 结论《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在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上展现出非常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描绘。
通过对埃斯梅拉达、奎西摩多等角色形象的刻画以及他们在情节中所经历的冲突和挣扎,雨果成功地传达出了关于人性、社会问题和道德选择之间迥然不同的观点。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被誉
为世界文学经典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讲述了主
角卡西莫多、埃斯梅拉达和菲比斯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对中
世纪巴黎社会的描写。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被雨果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所震撼。
在小
说中,卡西莫多是一个面容丑陋、内心善良的钟表匠,他对埃斯梅
拉达一往情深,却因为自己的丑陋外表而遭受到了世人的歧视和排斥。
而埃斯梅拉达则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她对卡西莫多的感情
始终如一,却最终选择了与菲比斯结合。
菲比斯是一个虚伪、自私
的教士,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最终导致了卡西莫多的悲剧。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雨果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虚伪。
他
通过这些形象,告诉我们外表的美丑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品性,而
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善良和正直。
同时,雨果也通过这部小说对中
世纪巴黎社会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对宗教
的批判和反思。
读完《巴黎圣母院》,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让我深受启发。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灵魂深处的交响曲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15世纪末巴黎的广阔画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震撼,思绪万千。
我被雨果那细腻的笔触所打动。
他描绘巴黎圣母院时的文字,如同画家手中的画笔,将这座古老教堂的庄严与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通过对比描绘出巴黎城的繁华与肮脏、美丽与丑陋,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体验那个世界的纷繁复杂。
雨果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命运,共同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其中,卡西莫多、埃斯梅拉尔达和弗洛洛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尤为突出。
卡西莫多那丑陋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善良的心,埃斯梅拉尔达的美丽与善良令人陶醉,弗洛洛的阴险狡诈让人不寒而栗。
这些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引人深思。
雨果在作品中深刻揭示了宗教对人性的压抑。
巴黎圣母院作为宗教的象征,既有着庄严肃穆的一面,也有着束缚人性的另一面。
卡西莫多在宗教的阴影下痛苦挣扎,埃斯梅拉尔达则因宗教的偏见而遭受不公。
这些情节让我感受到宗教对人性的压迫,同时也让我思考信仰与自由的关系。
雨果在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通过描绘巴黎城的贫富差距、阶级矛盾,以及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
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使《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更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
《巴黎圣母院 》解析

相关情节:
1.解救穷诗人甘果瓦; 2.送水给伽西莫多; 3.真心的爱着弗比斯; 4.不屈服于克罗德的威胁; 5.母女重逢。
请简述爱斯梅拉达搭救穷诗人甘果瓦的故事。
变形一:请简述能够体现爱斯梅拉达内心纯 洁善良的故事。(送水给伽西莫多)
答:愚人节那天夜晚,甘果瓦跟踪 爱斯梅拉达而误入巴黎乞丐小偷聚 居的圣迹区,他想尽办法要逃脱处 罚但最终失败。按照圣迹区的法律, 甘果瓦将被处死。这时爱斯梅拉达 挺身而出,愿意和他结为名义上的 夫妻,救了他一命。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 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著名的 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 家,也是诗歌的革新者、浪漫派戏 剧的创建者,法国人民最喜爱的作 家之一。雨果一生著作甚多,遍及 文学的各种体裁,包括诗歌、戏剧、 小说、文艺理论、政论等,整个作 品充满人道主义激情。
主要人物和情节
一、卡西莫多
雨果心中美的化身——外表丑陋,内心善 良。他一生下来就是独眼,驼背,被当做怪物 丢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口。克洛德副主教像收养 一条狗一样,把他收养了。长大以后,他听命 于克洛德,整天敲钟。大钟轰鸣,又震聋了他 的耳朵。他没有思想,没有欲望,只是敲钟的 一个活的工具,或者简直可以说,他即是大钟 的一部分。然而,爱斯梅拉达的出现,像一道 闪电照亮了卡西莫多沉睡的心灵。他醒了,他 活了,他在心里暗暗爱上了爱斯梅拉达。
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与弗比斯的爱情悲剧。
变形一:《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是个纯洁 善良美丽的姑娘,请简述在小说中她如何用真心 对待自己的爱情以及最后的结局。
答:爱斯梅拉达因弗比斯救过她而对他一见钟 情。在偶然的机会弗比斯知道了她的秘密。两 人暗中约会,克洛德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给爱 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被判处绞刑。受审判时, 爱斯梅拉达仍担心弗比斯的死活,而弗比斯却 不敢为她作证。当爱斯梅拉达向他发出临刑前 的呼唤时,他拉着未婚妻躲进屋子里。爱斯梅 拉达知道弗比斯的无情后仍痴情的爱着他。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形象分析

美国文艺批评家圣茨伯里说:《巴黎圣母院》绘画岀中世纪巴黎既辉煌又阴暗的风貌,它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怜悯,赞赏,恐怖等情感的超凡技能,它具有运用词语进行绘画的岀色才能,他掌握了瑰丽的文辞,无穷诗歌的内涵以及他自己也不能左右的那种感染读者的气势磅礴的风格。
”《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表现特色:《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
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1•离奇的情节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
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
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岀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
对比原则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巴黎圣母院》:一部崇高的具有史诗般的作品

达 的脖子 ,弗罗洛在教 堂顶楼 上 目睹此景发 出 过对两人面貌 的夸张描绘 ,增大了两人之 间的
了狰 狞 的 狂 笑 。 绝 望 的 卡 西莫 多一 怒 之 下 将 他 反差 ,使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
踪了。
最后是对 比的手法 。作品 中,巴黎城 市和 圣母院和谐美丽的 自然环 境与人民阴暗悲惨的 生活情景构成鲜明的对比 ;任意诬陷的封建王
士兵 , 人们都说她是一个女巫 , 要把军官刺死 。
的一女隐士 ,然后 自己去 叫官兵 。不想爱斯梅
爱斯梅拉达被判处绞刑 , 次 日执行 。行刑那 拉 达正 好 是这 个 女隐 士 失散 了十 六年 的 小女
天, 卡西莫多 出于对爱斯梅拉达 的感激之情 , 从 儿 ,母女相 见 ,分外激 动。官兵前来捉拿爱斯 刑场上将她救 出, 抢进 了圣母 院。圣母院是个不 梅拉达 ,母亲奋 力抢救 女儿 ,被刽子手一脚踢 受法律 管辖的 “ 圣地 ” 。在圣母 院里 , 卡西莫多怀 开 ,头部触石 而亡 。绞索 终究套上 了爱斯梅拉
罗德 ・ 弗罗洛心情不安 。爱斯梅拉达的美使他春
闻声赶来 , 捉住敲钟人 , 解救 了爱斯梅拉达。
着一种 混合着感激 、 同情和尊重的柔情 , 无微不
愿为她赴汤蹈火。 第二天 , 敲钟人卡西莫 多被绑在格雷勿广场 至地照顾和保护她 , 示众。他奉养父之命深夜劫持爱斯梅拉达 , 现在 教会和 皇家对爱 斯梅拉 达在圣母院避难十
流 出 了大颗 的 泪珠 。
混战中 , 黑布遮面的弗罗洛让格兰克瓦出面
爱斯梅 拉达 自从被 弓箭队队长弗比斯搭救 劝说, 悄悄带领爱斯梅拉达从后 门渡河逃走 。流 后, 一直念念不忘这位年轻英俊的军官 。有一天 浪人和乞丐们则遭到国王军队的残酷镇压 , 尸横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卡西莫多、艾斯梅拉达和弗洛洛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中世纪法国社会中的挣扎。
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中世纪法国社会的阶层矛盾、宗教虚伪和人性善恶,同时也对个体命运、爱情、道德和权力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阅读《巴黎圣母院》,我被雨果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所吸引,同时也对小说中所展现的人生百态和时代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卡西莫多的形象让我对美与丑、善与恶的相对性有了新的认识。
他虽然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渴望爱与被爱。
这让我思考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待美与丑、善与恶的态度和价值观。
小说中对爱情和道德的描绘让我对这两个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艾斯梅拉达与弗洛洛的爱情充满了悲剧色彩,展现了爱情与道德、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这让我对爱情和道德的选择、牺牲和取舍有了新的思考。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还对当时法国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进行了深刻批判。
他通过人物弗洛洛的描绘,揭示了宗教的虚伪和黑暗。
这使得《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一部关注个体命运和爱情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30年代最为成功的作品,代表当时欧洲浪漫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通过鲜明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塑造了典型奇特的人物形象,安排了离奇怪诞的故事情节,想象力丰富,戏剧性十足,显示了动人的浪漫主义风采。
关键词:离奇的情节、非凡的人物、成功的对照一、离奇的情节,巧合、夸张、怪诞、富于幻想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
苦修女恶毒诅咒爱斯梅拉尔达,最后竟发现她就是自己的女儿;她与女儿相认的时刻,正是死别之时;爱斯梅拉尔达在广场受刑,卡西莫多一人竟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圣母院楼上滑下,把她救走。
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小说中夸张的情节也很多,如耳朵聋得听不见任何声音的卡西莫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听到爱斯梅拉尔达吹的口哨声;在圣母院广场前,他用石块、木料和溶化的铅水,也用赤手空拳,单枪匹马抵抗了“奇迹王朝”千军万马的疯狂进攻。
小说中还有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怪诞情节,如作者对“奇迹王朝”的描写,对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尔达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的描写,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
二、人物形象性格非凡,带有理想化的夸张的特点爱斯梅拉尔达是完美人性与纯真感情的化身。
她既有美丽动人的美貌,又有纯洁的心灵和善良诚挚的品德。
她富有同情心,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卡西莫多被鞭笞后因口渴而痛苦呼号时,她不计前嫌,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他水喝。
她纯洁、天真,丝毫也不怀疑费比斯的欺骗与愚弄,对他至死不渝。
她又坚贞、刚毅,对于克洛德的淫威和逼迫誓死不屈。
她的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憧憬,然而,其悲剧的一生却又深刻地揭露了阴深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对善良人性的摧残与迫害。
卡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善”的化身。
他外表奇丑,受尽欺凌,因而变得麻木冷漠,只知道撞钟和服从克洛德的命令。
当他受刑口渴难耐时,爱斯梅拉尔达送水给他喝的举动使从未感觉人间温暖的他第一次认识到了善与美,流下了生平第一滴眼泪。
从此他变成了爱斯梅拉尔达忠实的保护者。
他劫持法场,将爱斯梅拉尔达救至圣母院避难,细心照料她。
爱斯梅拉尔达被杀害,使他失去唯一的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他认清了克洛德凶狠残暴的真面目,于是毫不犹豫地惩处了克洛德。
最后,他找到了爱斯梅拉尔达的墓穴,紧紧拥抱着她的尸体随她而去。
卡西莫多忠诚勇敢,纯洁高尚,爱憎强烈,概括了一切灵魂和忠诚之美。
他的形象的意义在于心灵美重于外表美,体现了善良战胜邪恶,真诚战胜虚伪,内心美好战胜外表丑陋的人生真谛。
克洛德的性格具有二重性,融善恶、美丑于一身。
他在曾善良虔诚,抚养襁褓中的弟弟,收养被人遗弃的畸形儿卡西莫多和帮助穷途末路的甘果瓦。
然而,长期的宗教禁欲主义使他变成一个道德上和理智上残缺不全的人。
当他看到爱斯梅拉尔达,就企图占有她,并安排了一系列的阴谋,在达不到目的之后,又把她送上了绞刑架。
作者对他的形象的塑造,一方面从他对爱斯梅拉尔达的占有和迫害暴露了教会的虚伪与凶残,一方面也从他自身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宗教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指出了宗教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
三、多方面运用对照手法,使人物和主题都得到了更鲜明的凸现小说在创作上广泛地运用了对照原则。
首先是环境与事件的对照。
巴黎城市和圣母院的自然环境和谐美丽,但到处布置着绞架、刑台、地下牢房、存尸墓场,发生着诸如爱斯梅拉尔达这样无辜的人们遭受摧残迫害的耸人听闻的悲惨事件。
这样的对照更表明了作者对造成巴黎和圣母院成为人间地狱的社会的愤慨。
其次是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种法庭、两种审判的对照。
封建王朝里内部勾心斗角,处处与人民为敌,冤狱遍布国内,致使爱斯梅拉尔达遭受凌辱与迫害。
而在“奇迹王朝”里,尽管那些平民、乞丐、流浪者们衣衫褴褛,面目粗野,但都心地善良,互助互爱,具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封建王朝的法庭是貌似尊严,实则残酷卑鄙,罗织罪名,故意制造冤案。
比如宗教法庭对爱斯梅拉尔达的审判是严刑峻法,诬陷栽赃,把执法当儿戏。
而与之对照的“奇迹王朝”,对误闯“圣迹宫廷”的甘果瓦的审判,看似森严恐怖,实则公正合理,既不诬陷无辜,也不刑讯逼供。
小说借着这两个王国、国王、法庭和审判的强烈对照,揭示了爱斯梅拉尔达悲剧的社会根源,增加了作品反映历史、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增加了情节的起伏变化,更加富于传奇色彩和浪漫气息。
《巴黎圣母院》对照方法的运用,最集中也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这里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
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温文尔雅,但灵魂邪恶阴险、卑鄙狠毒。
他是真正的魔鬼,是恶与丑的化身。
与克洛德相反,卡西莫多虽然外貌奇丑,但内心纯真、懂得真正的爱。
他代表了处于社会底层、地位卑微的广大人民,他闪光的心灵正是作者心目中善与美的象征。
与卡西莫多对照的还有虚情假意,玩弄爱斯梅拉尔达感情的弓箭队长费比斯,他相貌漂亮、体态健美、衣着华贵,如同太阳一般,但其内心却极其肮脏卑鄙,同样是一个丑恶的人。
作品中除了安排善恶两组人物的对照外,还安排了正面人物与正面人物之间的对照。
爱斯梅拉尔达和卡西莫多在形体上是美与丑的对比,爱斯梅拉达美丽出众,卡西莫多则是奇丑无比。
然而,两个人的心灵却又是自然无瑕。
同样,在反面人物之间,克洛德的忧郁、阴沉与费比斯的欢乐、明快也形成相互对照。
对照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总结:《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小说创作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厚的一部,充分显示了雨果的主观激情和理想色彩。
作者为了突出善恶至极,对人物性格极尽夸张,使作品情节离奇,通篇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堪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奇书。
浅析《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雨果于1831年完成的惊世之作。
作品中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写法。
该作品完美地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强调主观性。
2)歌颂自然美。
3)重视民间文学。
4)艺术形式喜欢夸张,强烈对比,运用出奇制胜的效果。
《巴黎圣母院》以19世纪的巴黎为背景,利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了善与恶的本质的同时又以极其浪漫的手法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爱丝美拉达的善、美与卡西莫多的丑陋,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爱情本身就是很浪漫的。
我个人理解他们之间是爱情。
卡西莫多可以为了爱丝美拉达而背叛养他,爱他的主教,试想一下,除了爱情还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一个人背叛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呢?爱丝美拉达虽然美丽,虽然身边有很多的爱慕者,但她也清楚没有一个人可以像卡西莫多一样为了她而不惜牺牲生命,善良的爱丝美拉达更看重的是内心的善良,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但他极富有同情心而且很有才华,在他们之间完全可以产生一种忽略外表的真正的爱情其二,作品中采用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方法,正是利用了这种不可能的方法卡西莫多救了爱丝美拉达,使他们之间的爱情显得那么浪漫神奇。
其三,作品的结局采用了极其浪漫的手法。
在那样的一个被宗教思想束缚的年代,他们的爱情是没有存活空间的。
主教完全在伸张正义的假面具下,企图达到他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他利用了卡西莫多性格中善良、重情义的一面,他口口声声地说自己才是最爱他的人,除了他,任何人都会抛弃他,并引诱他回到自己的身边。
他的话奏效了,卡西莫多站在钟楼上动摇了。
就在这一刻,克罗德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冲上来想要卡西莫多的命,卡西莫多躲过去了。
在这时候,他终于清醒了,在正义的驱使下他杀死了大魔头克罗德,保护了自己的爱人。
他们的爱不被祝福,最后他们互相依偎着被烧死在教堂里,他们的尸骨还紧紧靠在一起,任何人也分不开。
这样凄美的结局无疑是作品的升华之笔。
至此,整个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达到了极致。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不仅在于它所反映的那个年代的社会现实,也在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品中强烈的对比以及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都为作品增色不少。
不可否认,《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手法作品中的极品,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学习。
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然后从《巴黎圣母院》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对照艺术、场景、喜剧风格等方面来分析了其中的浪漫主义特色,从而使读者通过《巴黎圣母院》的解读而对浪漫主义特色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爱斯梅哈尔达;卡西莫多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
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不求"形似",不像现实主义那样追求细节的真实,而是依据主观感情的逻辑和表现理想的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夸张、虚构、变形、比喻、象征等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从而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注重主观感情和理想的表现是浪漫主义的根本特点。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了解了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结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来浅谈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首先,《巴黎圣母院》的情节是曲折、离奇而多变,有时甚至是荒诞。
它的基本情节是围绕着不同的人对爱斯梅哈尔达的不同的爱来展开的,小说由两条情节线索组成,一条是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另一条是男主角卡西莫多的觉醒与反抗,两条线索又围绕着爱斯梅哈尔达的命运展开,形成两线索平行、交叉发展演出了一幕振撼人心的悲剧。
爱斯梅哈尔达原本不是波希米亚人,而是法兰西人。
她原名阿涅丝,是巴黎社会底层妓女巴格特的私生女,出生不久即被流浪的波希米亚女人偷换带走。
而留下来的却是一个小怪物,这便是后来成为圣母院敲钟人的加西莫多,小阿涅丝以后则成长为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卖艺女郎。
巧的是他们后来竟然相遇,并且,加西莫多竟然赤诚地爱上了爱斯梅哈尔达。
因丢失女儿而在绝望中苦等了15年的巴格特,却又不期而然地从一双神奇的小鞋认出了自己的亲生女就是自己一向憎恶的爱斯梅哈尔达。
这一连串偶然的曲折离奇的戏剧性情节,使小说悬念丛生,扣人心弦。
《巴黎圣母院》中还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荒诞情节,如“奇迹王朝”对诗人怪诞的审判,女人认“罪犯”做丈夫便可免死等等这纯系作者的想象。
至于小说最后“卡西莫多的结婚”化做“灰尘”的情节,那更是浪漫主义的幻想了。
第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运用浪漫主义的对照原则进行创作的艺术典范。
总体说来,小说的整个艺术画卷都是互相对照的。
作品构思了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种法律、两个绞架;两个社会,两种场面;两组人物、两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