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痊愈的护理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痊愈的护理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痊愈的护理体会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以结肠溃疡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腹泻、黏液或脓血变、里急后重及腹痛等,病程缓慢,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在青壮年中更为多见,祖国医学称之为泄泻。

1 病因病机1.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因引起的,较为多见。

脾脏喜燥而恶湿,湿邪最能引起泄泻。

《难经》所谓:“湿多成至泄”。

1.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

1.3情志失调平时脾胃素虚,复因情志影响,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模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1.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用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

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1.5肾阳虚衰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致泄泻。

2 临床分型2.1 感受外邪2.1.1 寒湿(风寒)症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方用:藿香正气散。

2.1.2 湿热(暑湿)症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

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

方用:葛根芩连汤。

2.2 食滞胃肠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蚁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

宿食不化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宜:消食呆滞。

方用:保和丸。

2.3 脾胃虚弱症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高,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健脾益胃。

方用:参苓白术散。

2.4 肾阳虚衰症见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作者:陈辉张小仙柴玉琼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213-01【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灌肠加护理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方法:对62例患者采用中药灌肠并且施以合理的情志、饮食、起居护理。

结果:痊愈27例,好转33例,有效率96.7%。

结论:中药灌肠加护理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较好方法之一。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灌肠;护理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肠粘膜及粘膜下层,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积远端结肠,亦可遍及全部结肠。

以长期反复的腹痛、腹泻及迁延难愈的脓血粘液便为特征。

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沉重的精神负担。

中药灌肠治疗由于药物能直达病所,可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在肠道吸收,提高了病变部位的血药浓度,并可保护肠道溃疡面,改善局部血运,促进溃疡愈合。

同时由于局部给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被破坏及胃肠消化液、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药物的利用度得到充分发挥。

本病属于中医“肠癖”、“脏毒”、“泄泻”的范畴。

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久病而致,以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发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1]。

治疗上以健脾益气、调理肝肾、清热化湿解毒、活血化瘀、祛腐托疮生肌等为法。

对我科6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法辅以饮食、情志、起居方面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积累了一些护理经验,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62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男37例,女25例,年龄23至76岁,平均年龄49.5岁,平均病程2至6年,且诊断均符合全国消化系统疾病会议制定的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稀薄、腹痛、腹泻、粘液多或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反复发作,便后疼痛缓解,每当饮食不当、劳累后加重。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体会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体会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体会关键词中药灌肠疗法;溃疡性结肠炎;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不明原因的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临床表现,其病程长,病情轻重不等,容易反复。

在祖国医学中,其属于“休息痢”、“久痢”、“肠澼”等疾病范畴[1]。

近年来中药灌肠疗法运用比较广泛,尤其是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疗效,现将近年进展进行分析总结,以飨同道。

1 中药灌肠疗法源流中药灌肠疗法是将适量的中药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使得药液在肠道保留一段时间,患者通过肠道吸收供给药物,达到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一种治疗方法。

属于中医学外治法中导法的范畴。

有记载的灌肠疗法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脾脏下》载:治疗疳痢不止时,主张用大麻子、胡麻一块熬,“令黄,以三升瓦瓶,泥表上,厚一寸,待泥干,内大麻等令满,以四、五枚苇管插口中,密泥之,掘地作灶,倒立灶口,底著瓦器承之。

密填灶孔中,地平聚炭瓶四面。

… …放火烧之,”至明旦开取,适其寒温,灌入疳湿痢患者下部,一合,寻觉咽中有药气者为佳。

亦不得过多,多用则伤人。

另外在《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世医得效方》等书籍中都有类似记载。

从上可知,我国古代医家已经可以很好的使用灌肠法,它是中医外治法的一个方面,具有使用简便、疗效迅速、安全可靠等特点,并且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

2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理论依据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在大肠腑,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肾虚弱,标实为湿热瘀滞。

其发病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因、过劳过逸、食饮不调等因素有关,主要致病因素是湿邪,与大肠、肝、肾关系密切,初起以湿热内蕴肠腑,湿热下注大肠故见腹泻,壅塞不通则痛,常见腹痛,久则伤脾及肾,而致脾肾两虚,邪气入络,肠络损伤,血败肉腐,而致血瘀,脓血而成,正如叶天士所说“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久病入络”。

中药内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体会

中药内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体会

8例 U 2 C随机分为 2 ,冶疗组 4 例用 自 中药 内 组 2 拟 服加保 留灌肠,对 照组服 用柳 氮磺胺吡啶 口 , 甲 服 硝唑 、庆大霉素、地塞米
松保 留灌肠 ,以 4周为一疗程,观察 4周及一年后 的疗效。结果:治疗组 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近期疗效:P 00 ,远 < .5
期疗效 :P OO 。结论 : 自拟 中药内服加保 留灌肠治疗 U < .1 C的近期 疗效及远期疗效均较 明显 。 【 关键词 】 中药 内服 ;中药保 留灌肠;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 炎
【 b tat O jci : oo sreh cn adln — r e et nt an ho i n nseic yoa pu t t nee A s c] bet e T bev e eet n gt m c o et gcrnc o . cf b rl lsee i nma r v t r o e f r i p i UC r no
i CM . eh d : o r n o y d v d 2 p t n swi nT M t o s T a d ml i i e8 ai t e t UC t r u s t e4 a e e t gg o p we et a e yo a l s e e t h i o t g o p ,h 2 c s si t a i r u r e t db r l u t n i n wo nr n r p r - o n ma i M , n o to r u o k s l s lzn r l me r n d z l , e t mii n e a t a o e r tn in e e , e s n e e TC n a d i c n r l o p t o u f aa i e o a , to i a o e g n a cn a d d x me h s n ee t n ma 4 we k n g a o f rate t n n h n o s r i g t ete t n fe e sa d ay a . s l : h r sa sait a in fc n e i ed fe e c r 0 ame t d t e b ev n ame t t r4 we k n e r Re u t T e e wa t t i l g i a c n t i rn ef r a h r a s sc s i h o t et r u s Th e e t fe t h we h wo g o p . e r c n e c o dP<00 , n h o g tr s o dP< . 1 Co cu i n T er c n n o g tr e e t fo a s . 5 a d te l n - m h we O O . n l so : h e e t d ln — m f c r l e a e o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护理体会_李媚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护理体会_李媚

参考文献
[1]蒋 红 玉,刘 国 安.常 见 消 化 系 统 疾 病 的 中 医 治 疗[M].北 京 : 北 京 医 科 大 学 及 中 国 协 和 医 科 大 学 联 合 出 版 社 , 1996.95- 9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 药 行 业 标 准[M].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3]王 义 烈.中 医 护 理 学 [M].第 一 版 .江 苏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很大的影响。饮食以易消化、少纤维高蛋白、高热量 食物为主,少食多餐,大肠湿热者要忌辛辣刺激性 食物;脾虚及脾胃不和者禁食生冷、油腻、坚硬食 物,腹痛腹泻者宜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食 物。注意戒烟酒、饮食有节。 4.3 病情观察 操作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人的面 色、脉搏,询问患者有无腹胀腹痛等不适,并给予相 应处理。对初次灌肠感到不适而出现直肠结肠刺激 症状,如腹泻、下腹坠胀者,应及时停止治疗。操作结 束后,注意控制药液的保留时间,观察患者排便情 况,如次数、颜色、量、性状,以评估治疗护理效果。
cured, 50 cases have improved and there is no effect on 4 cases. The overall efficient rate of the treatment has reached 93%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for chronic colitis by reservation clystering with Chinese medicine can quickly adjust and improve the intestinal function disorder, correct the bacterial imbalance in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护理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护理体会

龙源期刊网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护理体会
作者:冷冰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年第05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大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程漫长,易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并发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及癌变,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依赖于结肠镜、病理学检查。

保留灌肠肠粘膜直接吸收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采用联合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目前尚未查明病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也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不愈,难以根治。

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是其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科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0-1年20例,l-3年23例,5年以上的7例。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腹痛、腹泻、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内镜检查表现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

1.2方法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清除肠腔内粪便、脓血、黏液,用中药(红藤、地榆、蛇舌草、枯矾)浓煎100mL,配以锡类散2支、云南白药2粒配制成灌肠液,注入250mL液体瓶内,连接输液器及一次性导尿管,按照静脉输液法排气备用。

根据病变位置选择合适体位,病变在直肠、己状结肠、降结肠者取左侧卧位,病变在横结肠、升结肠者取右侧卧位。

用石蜡油润滑一次性导尿管后插入舡门20~25cm,调节滴速,灌肠速度宜缓慢,使灌肠液30min内匀速滴入,滴注时轻晃输液瓶,灌肠后改平卧位,臀部及床尾抬高10cm,交替翻转体位2~3次,使液体在肠腔内保留2~3h或者更长时间。

1次/晚,也可感觉患者情况选择个性化的灌肠时间,3周为1个疗程,间隔1周后继续治疗。

2 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灌肠治疗与细心护理,36例治愈12例,好转16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3.33%,效果比较满意。

3 护理3.1心理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心身性疾病,由于病程长且病情反复,病人会产生焦虑或抑郁心理,而心理因素又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发因素,因此必需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

向病人讲解疾病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等,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操作前讲解保留灌肠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恐惧及害羞心理,取得配合。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23例护理体会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23例护理体会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23例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

方法将本院门诊溃疡性直肠炎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组均给予肠道休息、适当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治疗组23例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23例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加入0.5%甲硝唑注射液100 mL中保留灌肠,2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d,连续治疗2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占91.3%,对照组有效率占73.9%,2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直肠炎护理溃疡性直肠炎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局限类型,治疗较为困难。

2010年1月—2012年9月,笔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23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门诊溃疡性直肠炎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 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溃疡性直肠炎的诊断及分度均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订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1]标准。

轻度:患者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

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

红细胞沉降率(ESR)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天6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m,血红蛋白(Hb)<100g/L,ESR>30mm/h。

3 治疗方法2组均给予肠道休息、适当营养及对症治疗。

治疗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黄连6 g,地榆15g,锡类散1g。

方法:先将前5味药加水200mL,煎药汁至50mL,待冷却至40℃左右时,加入锡类散,混合均匀,保留灌肠,每晚1次。

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加入0.5%甲硝唑注射液100mL中,保留灌肠,每晚1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8-12T15:41:18.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8期供稿作者:王敏
[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肠病。

王敏 (山东蓬莱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265600)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287-02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药保留灌肠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肠病。

其病变主要局限在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

可归属中医的“泄泻”、“腹痛”、“肠痹”范畴,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

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

目前,西医药针对本病的治疗效果不满意,而且有很多毒副作用。

中医药具有疗效稳定,无副作用等特点。

我科于2008年—2011年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临床护理观察,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

年龄18—64岁,病程10个月—10年不等。

所有患者均经结肠镜及病理诊断确诊,病变部位多在直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轻者排便每日3—5次,重者每日排便10余次。

全部病例均有粘液便或脓血便,大便潜血(+),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便后隐痛,以左下腹为重,亦可涉及全腹。

1.2 方法
1.2.1 中药方剂组成
五倍子15g 败酱草30g 公英30g 地丁15g
乌梅12g 土茯苓30g 蒲黄炭12g 酒大黄12g
1.2.2 灌肠液的配制
将上述中药煎汁150ml,温度38—40℃每晚灌肠1次,重度患者每日早晚各灌肠一次,14天为1疗程,连续用2—3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可间隔3—5天。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临床治愈24例,占75%;好转7例,占21.9%;无效1例,占3.1%。

总有效率96.9%。

3. 护理
3.1 灌肠的护理:
3.1.1 灌肠时用床帘或屏风遮挡,维护患者自尊,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嘱患者排空二便。

3.1.2 患者取屈腿左侧卧位,选择一次性导尿管作为肛管,前端涂少许石蜡油,排尽管内空气,轻轻插入肛门15—25cm,用60ml针管抽吸药液,缓慢注入肠内。

3.1.3 插管动作要轻柔,特别是有痔疮的患者,嘱患者做深呼吸,减轻腹压,使肛门括约肌松弛,从而顺利插入所需刻度。

3.1.4 注入的药液速度要缓慢,以减少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

灌肠液温度不宜过高过低,药液量小于200ml,患者便血量多时,温度适当降低,保持在37—38℃,怕冷的患者,选择灌肠液温度适当提高,以患者没有不适感觉为最好,灌肠液过凉,刺激肠粘膜引起肠蠕动,不利于药液的保留,温度过高可使肠粘膜受刺激,处于充血、水肿,易引起排便反射。

如灌肠液注入不畅,应旋转导尿管,防止粪块堵塞,或拔出重新缓慢插入。

3.1.5 嘱患者尽可能忍耐,多保留灌肠液的时间,保留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灌肠后,嘱患者每15—20分钟更换体位一次。

让药液与肠壁充分接触,以利于病变粘膜修复,依据肠镜所示病变部位,采取合适的体位,如病变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者应采取左侧卧位。

病变在升结肠者,应采取右侧卧位。

3.1.6 灌肠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和倾听患者主诉。

了解患者有无不适,如患者有便意和腹胀时,嘱患者张口呼吸,以放松腹肌,减轻腹压;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心悸气急,出冷汗腹痛时,应立即减慢或停止灌肠,让其平卧位休息,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3.2 情志护理
精神心理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因素之一,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易发难愈,需要长期治疗,药费价格昂贵,经济负担重,致使病人心情焦虑,抑郁,治疗的依从性差,所以入院后应热情接待患者,并向患者讲解病情,灌肠的适应症、禁忌症,说明灌肠的必要性、重要性,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3 饮食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宜选用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油炸、粗纤维食物,忌食牛乳和乳制品,慎吃海鲜。

饮食要有规律,少量多餐,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病情。

3.4 腹痛护理
观察患者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

轻度腹痛时,可给予腹部热敷,腹痛重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可给予针灸或遵医嘱给予解痉止痛药物。

3.5 腹泻护理
注意观察粪便的形状、量及排便次数,及时做好记录。

腹泻严重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4. 体会
我科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粘膜,达到收敛、消炎、愈合的目的。

此方法简单易行,痛苦小,副作用
少,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

在治疗的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

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利于疾病的好转。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5—227.
[2] 赵启香,庄慧.中药保留灌肠治疗23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黑龙江中医药,2005,34(7):439—4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