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用例设计

合集下载

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在软件开发中,单元测试是一种对软件系统中最小实体(通常是函数、方法或类)进行测试的方法。

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是确保软件系统的各个单元在不同情况下都能正常工作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 边界值分析法:
边界值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测试方法,通过测试系统在取最小、最大和边界值时的行为来检测错误。

例如,对于一个接受整数参数的函数,可以选择最小值、最大值和边界值作为测试用例。

2. 等价类划分法:
等价类划分法是将输入条件划分为一组等效的类别,并选择代表这些类别的测试用例。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测试用例数量,同时保证了覆盖各个等效类别的能力。

3. 错误猜测法:
错误猜测法是一种基于错误猜测的测试方法,通过假设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场景来设计测试用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测试人员集中精力关注可能导致错误的操作或条件。

4. 边界条件测试法:
边界条件测试法是对特殊值和边界情况下的行为进行测试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个接受字符串参数的函数,可以设计测试用例来测试空字符串、长度边界情况等。

5. 正交试验法:
正交试验法是一种通过设计正交表来进行测试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冗余的测试用例。

正交表能够覆盖各种可能的参数组合,从而提高测试用例的效率。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劣势。

在实际项目中,测试人员可以根据需求和资源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确保软件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单元测试用例模板

单元测试用例模板
预期输岀
车型、吨位/座位/全半价、航向为关键字,系统验证这二个关键字无重
复,则正确存入数据库后提示成功添加车型信息,在“车型管理”界面
上可以看到新增的车型信息;否则提示车型已存在
测试用例编号
HAIDA V100 ST007 001 005
测试项目
新增车型
测试标题
重要级别
1
预置条件
1.动系统登陆
2.有权限的用户操作该系统
预期输岀
车型、吨位/座位/全半价、航向为关键字,系统验证这二个关键字无重
复,则正确存入数据库后提示成功添加车型信息,在“车型管理”界面
上可以看到新增的车型信息;否则提示车型已存在
测试用例编号
HAIDA V100 ST007 001 007
测试项目
新增车型
测试标题
新增车型
重要级别
1
预置条件
1.动系统登陆
慧谷-博为峰软件测试工作室
文档编号
产品版本
密级1
产品名称:
海达售票系统
共10页
Hproject
拟制:
(仅供培训使用)
日期:
yyyy/mm/dd
审核:
日期:
yyyy/mm/dd
批准:
日期:
yyyy/mm/dd
修订记录
日期
修订版本
描述
作者
2004/11/24
:1.00
初稿完成。
1XX测试项目
1.1XX测试子项目
测试用例编号
HAIDA V100 ST007 001 010
测试项目
新增车型
测试标题
新增车型
重要级别
1
预置条件
1.动系统登陆

软件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探讨

软件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探讨

因为这个 C y c l o n e 系列 中是没有 M 5 l 2 和M R A M存储
单元 的 , 所 以我 在 D a t a S t o r a g e 和C o e f i f c i e n t S t o r a g e 两 项 中选 择 A u t o 项使 得 所 用 的 F P G A的 资 源最 为合 理 。
与特性 『 J ] .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 2 0 0 6 , 2 8 ( 5 ) : 9 9 — 1 0 4 .
【 4 】 陈静媛. 激光陀螺捷联惯导 系统数据采集 电路 的分析和实 现【 D 】 . 哈尔滨 : 哈尔 滨工 程大学硕 士论文 , 2 0 0 8 ( 6 ) : 3 5 — 4 8 .
[ 2 1 F e n g S u n , J i n g y u a n C h e n , We i G a o , Xi a o q i n g L i u . I mp r o v e d
d e s i g n o f l a s e r g y r o s c o p e S I N S d a t a a c q u i s i t i o n c a r d [ M] . P oc r
图3 使能电路的仿真
在F P G A中调用 I P 核 来构 造 F I R数 字低通 滤波 器, 滤 波器 截止 频率 是 根据机 抖 陀螺 的抖 动频 率设 定 ,
以滤除陀螺输出信号在抖动频率附近的随机信号。此 时得 到的滤波结果是 1 k H z 的采样数据 , 根据导航 系 统 的要 求 , 再进 行 降采样 , 得 到机 抖 陀螺 的输 出数 据 。
计 中使用 的 F P G A是 C y c l o n e 系列 的 E P l C1 2 Q 2 4 0 C 8 N,

单元测试报告范文

单元测试报告范文

单元测试报告范文单元测试是软件开发中的重要环节,用于验证程序单个功能是否正常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

本次单元测试主要对XXX模块进行测试,并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了若干问题,并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以下是本次单元测试的报告。

1.测试目标本次单元测试的目标是验证XXX模块的各个功能是否正常工作,并检测是否存在潜在的问题,以便及时修复和优化。

2.测试方法本次测试采用黑盒测试的方法,即针对每个功能点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测试,不考虑内部实现细节。

3.测试环境和工具测试环境为XXX操作系统,测试工具为XXX。

4.测试用例设计根据XXX模块的功能,设计了以下测试用例:-用例1:输入XXX,预期输出XXX。

-用例2:输入XXX,预期输出XXX。

-用例3:输入XXX,预期输出XXX。

5.测试结果在执行测试用例的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问题1:XXX功能未按预期工作。

问题2:XXX功能存在边界情况处理不完善的问题。

问题3:XXX功能在多线程环境下可能存在竞态条件。

对于问题1,经过调查发现是由于输入参数的格式不正确导致的,解决方案是增加数据校验逻辑,对输入参数进行有效性验证。

对于问题2,经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对边界情况的处理不完善导致的,解决方案是增加对边界情况的测试用例,并优化相关代码逻辑。

对于问题3,经过测试确认是由于共享资源没有正确加锁导致的,解决方案是在相关代码块中增加锁机制,以保证线程安全性。

最终,经过修复和优化,再次执行测试用例,所有功能点均正常工作,并且在多个重要的性能指标上都有优化。

6.测试总结本次单元测试发现了多个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测试的覆盖率较高,对核心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并检测出了一些边界问题和并发问题。

通过本次单元测试,可以确保XXX模块的功能正常工作,并为后续的集成测试提供了基础。

同时,本次测试还为后续的优化工作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可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总之,本次单元测试的目标得到了满足,而且对发现的问题也进行了及时修复和优化。

单元测试用例模版

单元测试用例模版

项目名称测试用例文件状态:[√] 草稿[ ] 正式发布[ ] 正在修改文件标识:Company-Project-TEST-CASE 当前版本:X.Y作者:完成日期:Year-Month-DayRadfort Corp. - 深圳市瑞福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1999~2005 - 版权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本历史目录0. 文档介绍 (4)0.1文档目的 (4)0.2文档范围 (4)0.4参考文献 (4)0.5术语与缩写解释 (4)1.单元测试用例 (4)1.1被测试对象的介绍 (4)1.2测试范围与目的 (5)1.3测试环境与测试辅助工具的描述 (5)1.4测试驱动和桩程序的设计 (5)1.5单元测试用例 (5)0. 文档介绍0.1 文档目的提示:通过制定《××××测试用例》可以令软件测试的实施重点突出、目的明确。

同时,在软件版本更新后只需修正少部分的测试用例便可展开测试工作,降低工作强度、缩短项目周期。

指明读者对象等0.2 文档范围提示:阐明本测试用例所涉及到的项目、阶段以及测试类型等0.4 参考文献提示:[AAA]作者,《立项建议书》,机构名称,日期[SPP-PROC-ST] SEPG,系统测试规范,机构名称,日期0.5 术语与缩写解释1.单元测试用例1.1 被测试对象的介绍提示:本次测试所所包含的内容,要给出以下内容:被测试的文件列表;类图;类的主要功能简介1.2 测试范围与目的提示:根据详细设计说明书,并在开发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后对单元测试的目的清晰,与相应的用例联系起来,列出各个单元和测试用例间的关联关系,以方便检视测试用例是否已经覆盖详细设计规格说明书中定义的所有功能。

1.3 测试环境与测试辅助工具的描述提示:被测项目的关键桩设计(程序和全局变量等)、使用的测试工具等1.4 测试驱动和桩程序的设计给出手工写的桩列表,及主要实现功能1.5单元测试用例。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用例模板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用例模板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用例模板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测试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而测试用例作为测试的基本单位,则更是不可或缺的。

测试用例模板是编写测试用例时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测试人员系统地收集和记录测试用例,提高测试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深入探讨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并按照从简到繁的方式,逐步介绍测试用例模板的编写过程。

一、单元测试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是针对软件系统中最小的可测试部件进行的测试。

它通常是由开发人员编写,用于验证代码的正确性。

在编写单元测试用例模板时,我们首先要明确被测试部件的功能和预期结果,然后按照输入、输出、边界条件等因素编写测试用例。

通过对单元测试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编写针对性强、覆盖全面的测试用例模板。

二、集成测试集成测试是将已经经过单元测试的模块组合在一起进行测试,以验证它们在集成后能否协同工作。

在编写集成测试用例模板时,我们需要考虑模块之间的接口和交互,以及集成后的功能和性能。

通过合理设计测试用例模板,我们能够有效地发现模块间的交互问题和集成错误,保障系统的整体质量。

三、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是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对整个系统进行验证和确认。

在编写系统测试用例模板时,我们需要从用户角度出发,考虑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

系统测试用例模板应该覆盖各种使用场景和边界条件,以保证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总结回顾通过对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的介绍,我们深入理解了测试的概念和重要性。

在编写测试用例模板时,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测试阶段和对象,设计具体的测试用例模板,并注重测试用例的覆盖范围和深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发现和解决软件系统中的问题,提高软件质量和用户体验。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测试用例模板的编写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艺术。

它需要测试人员对软件系统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才能够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测试用例模板。

测试用例模板的编写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改进,以适应不断演进的软件开发和测试环境。

单元测试记录编写

单元测试记录编写

单元测试记录测试目标:测试某个功能模块的代码是否符合预期测试时间:2023年5月12日,下午3:00至4:30测试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10* 开发环境:Python 3.8.5* 依赖库:unittest、pytest测试用例:1. 测试功能模块的基本功能是否正常2. 测试功能模块的异常处理是否正确3. 测试功能模块的性能是否满足要求测试步骤:1. 编写测试用例,并使用pytest进行单元测试2. 运行测试用例,观察测试结果3. 记录测试结果,分析问题原因测试结果:本次单元测试共有三个测试用例,每个用例的执行情况如下:1. 测试功能模块的基本功能是否正常。

经过测试,该功能模块代码正常运行,没有出现异常,测试通过。

2. 测试功能模块的异常处理是否正确。

在输入非法数据时,该功能模块能够正确处理异常,并返回预期结果,测试通过。

3. 测试功能模块的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通过使用性能分析工具,该功能模块代码的性能满足要求,没有明显瓶颈,测试通过。

综合以上测试结果,本次单元测试全部通过。

但是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数据输入不规范导致代码报错,需要在后续进行修复。

同时,在编写单元测试用例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提高测试覆盖率和准确性。

总结与分析:本次单元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功能模块的代码是否符合预期,通过本次测试,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测试用例,提高测试覆盖率和准确性。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代码的性能问题,确保代码在高负载情况下能够正常运行。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异常处理机制的完善,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次单元测试中,我们使用了pytest框架进行测试用例的编写和执行,该框架具有简洁易用的特点,能够快速地编写和执行单元测试用例。

同时,我们使用了性能分析工具来评估代码的性能,以便更好地优化代码。

这些工具和方法的使用,对于提高单元测试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步骤包括

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步骤包括

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步骤包括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步骤包括:需求分析、用例编写、用例执行和用例评审。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单元测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用于验证软件的各个模块是否满足预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一个好的单元测试用例设计可以提高软件质量,降低软件开发中的风险。

需求分析是单元测试用例设计的第一步。

在这一阶段,测试人员需要了解软件的功能需求,并根据需求编写测试用例。

测试人员应该与开发人员一同参与需求讨论会议,明确软件的功能要求和边界条件。

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例如用例图、数据流图等,来帮助测试人员理解需求,确定测试覆盖范围。

用例编写是单元测试用例设计的核心步骤。

在这一阶段,测试人员需要将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测试用例。

一个好的测试用例应该具备清晰的输入和预期输出,并且覆盖到各个关键的功能点。

在编写测试用例时,可以使用测试用例设计技术,例如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等,来帮助测试人员设计有效的测试用例。

同时,测试人员还应该考虑测试用例的可维护性,确保测试用例的更新和维护成本尽可能低。

用例执行是单元测试用例设计的实际操作步骤。

在这一阶段,测试人员需要按照测试用例的要求执行测试,并记录执行结果。

测试人员应该根据测试用例中给出的输入,通过测试软件的接口或者调用相应的函数来执行测试。

执行测试的过程中,测试人员应该记录测试用例的执行时间、执行结果以及相关的附加信息,例如出错信息、日志等。

如果测试用例执行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测试人员应该及时记录并反馈给开发人员。

用例评审是单元测试用例设计的最后一步。

在这一阶段,测试团队应该对设计好的测试用例进行评审,确保测试用例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测试人员可以组织测试用例评审会议,邀请开发人员、需求人员等一同参与评审。

评审过程中,可以通过检查测试用例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执行性等方面来评估测试用例的质量。

同时,评审过程还可以发现测试用例设计中的不足和改进点,从而提高测试用例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1)二、基本概念 (1)2.1正面测试(Positive Testing) (1)2.2负面测试(Negative Testing) (2)2.3分支测试 (2)2.4黑盒测试 (2)2.5白盒测试 (2)三、单元测试范围 (3)四、常见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及举例 (3)4.1 用于语句覆盖的基路径法 (3)4.2 用于MC/DC的真值表法 (9)4.3 边界值法 (11)4.4 等价类法 (12)4.5循环测试法 (17)4.6错误推测法 (18)五、相关注意事项 (18)5.1独立性 (18)5.2尽量脱离被测代码的束缚 (18)5.3面向对象的语言单元测试特点 (18)5.4单元测试的命名标准 (19)1.单元测试的命名标准 (19)2.单元测试中的变量命名规范 (19)3.断言和操作分离 (19)4.避免滥用setup和teardown (19)一、概述单元测试(模块测试)是开发者编写的一小段代码,用于检验被测代码的一个很小的、很明确的功能是否正确。

通常而言,一个单元测试是用于判断某个特定条件(或者场景)下某个特定函数的行为。

该文档从测试角度出发,去讨论如何设计单元测试的测试用例。

这里强调,单元测试用例的设计是进入实际编码之前的,测试用例设计在前,更能体现出灵活性,如果已经编码完成再进行测试用例的补充,这样很容易进入一个仅仅是测试了被测代码段功能的怪圈,所以希望所有的单元测试工作,可以放在前面完成。

同时单元测试用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前期设计好的用例,在代码已经实现完成后,会发现覆盖的并不是很全面,有良好的习惯是需要将对应的测试用例进行补充,而在提交测试后发现的重要的bug,也需要进行单元测试用例的补充,使单元测试和各种测试方法相结合,实现测试质量的充分保证。

二、基本概念2.1正面测试(Positive Testing)测试被测对象的正确功能实现无误,即正常流程功能。

往往需要根据设计说明进行用例导出,严格按照设计说明编写即可,用例划分注意等价类区分等方法。

例如:接口返回小于等于24个中文字的offer标题(这里标题控制不会超过24个字)进行页面展示。

2.2负面测试(Negative Testing)测试被测对象的异常功能实现无误,多在异常流程,异常数据中体现。

该部分测试需要对被测对象进行错误发散,常依赖于边界值区分等方法。

例如:接口返回25个中文字的offer标题进行页面展示。

2.3分支测试使用流程图,明确可能出现的每条分支,制造响应的数据进行覆盖,实现对被测对象的测试。

这个过程对于分支可以进行响应的简化,可以穿插等价类等方法去除同类分支。

例如:实现offer发布的功能,分别会出现发布普通产品,代理加盟,求购,供应等分支,测试offer提交模块的时候,需要区分这么多重类型的数据,那么假设对于全部供应类型的offer,实现上都是一样的,就可以进行等价类划分,区分供应和求购即可。

2.4黑盒测试不关心被测对象内部,将其当做一个黑盒,仅仅关注对该模块的输入区分和输出结果校验。

2.5白盒测试将被测对象的每个实现都充分了解,根据内部实现进行用例设计,需要保证每个独立路径都完成用例覆盖,而常规的对每个独立路径进行真假验证。

三、单元测试范围单元测试范围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1.测试代码实现的功能,这个可以通过需求文档进行整理,然后调整每个功能点的颗粒度,尽量可以和开发实现的被测单元进行对应,入口文档包括需求文档、设计文档;2.外部接口和底层实现。

四、常见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及举例4.1 用于语句覆盖的基路径法基路径法保证设计出的测试用例,使程序的每一个可执行语句至少执行一次,即实现语句覆盖。

基路径法是理论与应用脱节的典型,基本上没有应用价值,读者稍作了解即可,不必理解和掌握。

基路径法步骤如下:1)画出程序的控制流图控制流图是描述程序控制流的一种图示方法,主要由结点和边构成,边代表控制流的方向,节点代表控制流的汇聚处,边和结点圈定的空间叫做区域,下面是控制流图的基本元素:以下代码:void Sort(int iRecordNum, int iType) {int x = 0;int y = 0;while(iRecordNum-- > 0){if(0 == iType){x = y+2;break;}elseif(1 == iType){x = y+10;}else{x = y+ 20;}}}可以画出以下控制流图:2)计算程序环路复杂度环路复杂度V(G)可用以下3种方法求得:(1) 环路复杂度等于控制流图中的区域数;上图中,有4个区域,V(G) = 4。

(2) 设E为控制流图的边数,N为结点数,则环路复杂度为E-N+2;上图中,V(G) = 10(边) – 8(结点) + 2 = 4。

(3) 设P为控制流图中的判定结点数,环路复杂度为P+1。

上图中:V(G) = 3(判定结点) + 1 = 4。

环路复杂度是独立路径数的上界,也就是需要的测试用例数的上界。

3)导出基本路径集基本路径数等于V(G)。

根据上面的计算方法,可得出需要的基本路径数为4。

路径就是从程序的入口到出口的可能路线,基本路径要求每条路径至少包含一条新的边,直到所有的边都被包含。

需要提醒的是:基路径法和路径覆盖是两回事,用于设计用例的基路径数一般小于全部路径数,即基本路径集不是惟一的。

基路径法完成的是语句覆盖,而不是路径覆盖。

下面选择四条基本路径:路径1:1-11路径2:1-2-3-4-5-1-11路径3:1-2-3-6-8-9-10-1-11路径4:1-2-3-6-7-9-10-1-114) 设计用例根据上面的路径,可以设计出以下用例:路径1:1-11用例1:iRecordNum = 0路径2:1-2-3-4-5-1-11用例2:iRecordNum=1, iType = 0路径3:1-2-3-6-8-9-10-1-11用例3:iRecordNum=1, iType = 1路径4:1-2-3-6-7-9-10-1-11用例4:iRecordNum=1, iType = 2从上述步骤可以看出,基路径法工作量巨大,如果用于五十行左右的函数,将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五十行代码的函数实在是太普通了。

这种成本巨高的方法,其测试效果如何呢?测试效果完全与成本不匹配,首先,基路径法完成的只是代码覆盖,这是最低级别的覆盖,其次,整个设计过程都是依据已经存在的代码来进行的,没有考虑程序的设计功能,是典型的“跟着代码走”,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基路径法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4.2 用于MC/DC的真值表法设计用于MC/DC的用例,可以先将条件值的所有可能组合列出表格,然后从中选择用例,称为真值表法。

例如判定A || (B && C),条件组合如下表:为了使A独立影响判定结果,选择B和C相同,判定结果相反,且A相反的组合:组合2和6;为了使B独立影响判定结果,选择A和C相同,判定结果相反,且B相反的组合:组合5和7;为了使C独立影响判定结果,选择A和B相同,判定结果相反,且C相反的组合:组合5和6。

因此,组合2、5、6、7符合MC/DC要求。

符合MC/DC要求的用例集不是惟一的。

为了提高效率,可以使用工具来生成真值表和找出符合要求的组合,有些商业工具具有这种功能。

自行开发难度也不大,下面提出开发MC/DC用例设计小工具的思路,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尝试一下:1)用一个简单的词法和语法分析器解析判定表达式,计算条件数量;2)生成真值表;3)用一个逻辑表达式计算器,针对每个条件C,扫描真值表,找出符合以下要求的组合:除条件C外,其他条件取值相同;将条件C 的真值和假值分别代入判定表达式,判定的计算结果相反。

4)针对找出的组合,设计两个用例,条件C分别取真和假。

需要注意的是,判定中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例如:(A==0 || B == 1) && C == 2 || (A==0 && D == 3)针对A==0设计MC/DC用例时,前一个A==0取反,后一个A==0也会跟着取反,如果后一个A==0视为其他条件,则不能实现MC/DC覆盖,因此,计算判定值时,两个A==0应视为同一个条件。

4.3 边界值法边界值法假定错误最有可能出现在区间之间的边界,一般对边界值本身,及边界值的两边都需设计测试用例。

如下函数://参数age表示年龄int func(int age){int ret = 0;//… do somethingreturn ret;}参数age表示一个人的年龄,假设有效的取值范围是0-200,那么,用边界值法可以得出以下用例(省略输出):用例1:age = -1;用例2:age = 0;用例3:age = 1;用例4:age = 199;用例5:age = 200;用例6:age = 201;通常,程序对输入还会分段处理,例如,年龄在10以下,为儿童,需要特别照顾;年龄在60岁以上,为退休老人,不能安排工作,那么,10和60是内部边界,也要设计测试用例:用例7:age =9;用例8:age = 10;用例9:age = 11;用例10:age = 59;用例11:age = 60;用例12:age = 61;边界值法需要了解数据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此外对于枚举类型等非标量数据不适用。

边界值法对于复杂的软件项目来说,适用范围有限。

4.4 等价类法先从代码编写的思路说起。

程序员编写一个函数的代码,会如何做呢?首先,了解代码功能。

程序的功能是什么?无非就是:有哪些输入?执行什么操作或计算?产生什么输出?然后,将功能细化,形成一个或多个功能点。

一个功能点就是一类输入及其处理。

什么叫“一类”输入?程序可能有无数输入,但代码并不需要用无数个判定来对每个输入分别做处理,只需将输入分类,需要做相同处理的输入归于一类,这就是“等价类”。

从编程角度来说,“等价类”是指计算或操作过程的“等价”,一个等价类就是处理过程完全相同的输入的集合。

程序中通常用判定来识别分类,一个判定就是一次分类,嵌套的判定则会造成分类数量的翻番。

所以,函数代码编写的核心思维就是等价类划分和处理。

一个函数要完全正确,关键是等价类的划分要正确完整,且每个等价类的处理正确。

举个例子,现在要编写一个函数,将字符串左边的空格删除。

函数原形如下:char* strtrml(char *str);功能:将str左边空格删除,并返回str本身。

功能点:1. 左边有空格:删除;(正常输入)2. 左边无空格:不作处理;(正常输入)3. 全部是空格:全部删除;(正常输入)4. 空串:不作处理;(边界输入)5. 空指针:直接返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