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部分】一概论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的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它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形式。
2,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今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9DC末期出现12、13DC成熟3,古代汉语学习对象:文言文(二),现代汉语1,定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狭义)1955年确定(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话和方言(一),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是汉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它是全体汉族人民间以及汉族和兄弟民族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际用语。
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方言只是为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不仅在社会交际作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自身发展趋势中也是向普通话靠拢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共同口语形式比书面语晚出现,最晚14DC,“官话”(一种全民族公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开始形成,清朝时已全国通行。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其源头:白话文)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全国。
3,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由汉语拼音运动引发)使民国初年“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口语的读音)代替了“官话”。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七种方言的划分并非地理划分,其主要依据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方言间亲疏关系不同,闽、粤方言与共同语差别最大,其后依次是吴方言、客、赣、湘;按使用人口排列: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语音最突出,词汇次之,语法最小1,北方话: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约汉族人口总数70%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蚌埠)(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长江以北,淮河以南)2,吴方言(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8000多万,占汉族人口8.4%,第二大方言;分布在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什么是古代汉语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
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龚自珍《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词。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中山大学黄金贵教授和学生的故事。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大致有三: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
“熊颈”应作“熊经”。
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象熊一样悬挂。
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
《广雅·释言》:“经,径也。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文。
古代汉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单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一个音节通常只对应一个汉字。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包括实词、虚词、代词、量词、副词等多种词性。
其中,实词是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语序灵活: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谓语可以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等。
4.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简单,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态、语气等复杂的语法形式。
但是,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5. 语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语义非常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汉语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6. 修辞手法多样:古代汉语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第一篇:《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历史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
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
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字的第二次革命。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绪论和工具书第一节绪论讲授主要容: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要求。
一、古代汉语的概念1、广义的古代汉语:广义的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是指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大致说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是唐宋以来以北白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狭义的古代汉语:狭义的古代汉语即指“文言”。
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主要对象,即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模仿它的典作品。
重点是先的典作品。
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目的1、工具性古代汉语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获得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2、基础性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乃传统国学,又被称为“小学”、“朴学”,也是就其基础地位而言的。
3、综合性古代汉语课以古代文献典籍为学习对象,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面面。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1、是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2、是提高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需要。
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博古通今、古为今用”四、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为了研究的需要,罗常培先生把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上古汉语(两汉)2、中古汉语(唐宋)3、近古汉语(明清)五、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面)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言作品,并且能解决中学文言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面的问题。
本课程主要由文选及通论两部分组成,文选以先两汉散文为主,适当兼顾唐宋散文,常用词不单讲,要结合文选学习。
六、古代汉语的学习法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2、系统掌握通论知识,精读文选,积累常用词;3、大量阅读古代文献典籍,记诵、熟读一定数量的文选。
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古代汉语?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什么?第二节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1、编排式:(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部首的概念,部首的数目);(2)按音序排列:平水韵106韵,古汉语声母,注音字母与拼音字母;(3)按排列:通常使用的是四角。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定义古代汉民族共同语。
1 )时间范围。
古代。
下限:五四时期。
上限:远古。
语例。
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向熹):远古至夏代——远古汉语商周至两汉——上古汉语魏晋至唐宋——中古汉语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近古汉语2 )民族范围汉民族3 )语体范围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书面语: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所用的语言。
如儒家经典、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
(二)古白话:六朝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口语相应的书面语。
如白话小说等。
(二)学科意义上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课程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性质古代汉语是文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说它是基础课,因为它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是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今后在学业上进行深造所必备的文化功底。
说它是工具课,是由它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它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如同掌握一种工具,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就能用它去进行处理,去发掘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藏。
2 、古汉语教学的目的尽可能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我国古籍的能力。
3 、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侧重其中上古时期的文言。
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本理论,即语言知识部分。
二是客观材料,即文选部分。
三是常用词。
4 、教材参考教材: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许嘉璐《古代汉语》5 、时间及内容安排6 、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一)满足精神上文化需求好奇心——认知需求。
熊猫-猫熊人;婚(二)满足现实语言生活的需要1 、言语交际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其基本建构与古汉语一脉相承。
学习古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减少语病。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件

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 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规
范,淘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 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 写法,并使之固定下来。小篆的字数,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有九千三 百五十三个。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 武信是也。” 特点 第一、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 即都表义。 第二、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分类 第一、同体会意。即用相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步 、 林 、从 、比 等字。 第二、异体会意。即用不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逐 、 莫 、牧 、取 、休 等字。
(2)《尔雅》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作者说法不一。全书共3卷,20篇。 编排体例: 按所释词的内容分为19类 解说体例: 对词采取同义归类、总括解释的方法。 局限: 对总括性的解释往往流于粗疏简略。 (3)《康熙字典》 编排体例: 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 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 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注音方法: 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 不足: 错误较多。 (4)《汉语大字典》 字形: 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等形体。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特点 第一、是独体字。 第二、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 分类 第一、纯符号性的,如: 上 、下 、一、二、三、亖、 五。 第二、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表示意义所在。如: 本 、末 、亦 、刃 、甘 、寸 等字,分别表 示树根、树梢、腋窝、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绪论一、古代汉语及其性质和内容•(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1、时限(文字产生——关于古代汉语下限涉及汉语史的分期)•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综合考察,并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据”,分汉语史为四个阶段:①上古期(公元三世纪)②中古期(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③近代(公元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鸦片战争)④现代(二十世纪五四以后)•吕叔湘先生认为,汉语史分期在第一层面上应该是二分的,以晚唐五代为界分古代和近代两个阶段,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分期,不能与古代、近代鼎足。
•蒋绍愚主张三分:古代汉语(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的语言);近代汉语(唐初—清初);现代汉语。
•一般教材多以五四为界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部分,即古代汉语的下限是五四,但不要绝对化。
•2、古代汉语的形式•任何一种有文字的语言都有两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共同语和方言的差异。
古代汉语也有共同语和方言的区别•古代称共同语为“通语”或“雅言”。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说明古代方言很复杂,分歧也很大,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
•吴语与中原雅言有很大差异。
•北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开平元年,梁太祖即位,封钱武镠为吴越王……是年省茔垄,延故老……镠起执爵为席,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时父老虽闻歌进酒,都不为之晓。
武肃觉其欢意不甚浃洽,再酌酒高揭吴喉唱《山歌》以见意……歌阙,合声赓赞,叫笑振席,欢感闾里。
”•齐语和楚语也是两种不同的方言。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古代汉语的定义•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指的是有文字以后到五四以前我国汉民族所使用的书面形式的语言。
(二)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的语言——文言文。
•先秦时期的书面语是记录口语的,言与文基本上是一致的。
•秦汉时期,口语发展得快一些,方言也更加复杂,而汉字记录的书面语言发展得很缓慢,其结果是书面语言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
《后汉书·班昭传》:“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隋唐以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文言文(官方文体、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如唐宋八大家等文人也大力提倡并亲身实践(古文运动),使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成了正统的文学语言,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
这种书面语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古文”,或称“文言文”。
•2、六朝以后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古白话。
(三)古代汉语的研究内容•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传统小学的三个分支:文字、音韵、训诂。
•语音(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等。
•文字:古代汉字的产生、构造方式、字体的演变以及古代汉语用字的几种情况。
•词汇(训诂学):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训诂学的有关理论及内容。
•语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以及虚词的用法等。
(四)古代汉语的性质•不同学者认识各异:理论课?知识课?语言发展史?•王力先生认为,古代汉语是汉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是一门工具课,“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王力先生首创了文选、通论和常用词三结合的古代汉语教学体系。
二、古代汉语的特点•(一)语音方面(与现代汉语对比)•1、古无轻唇音(f):费县、番禺、逢蒙、孟贲、阿房宫•2、古无舌上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杨倞《荀子注》:“赵,读为掉。
”《说文解字》:“冲,读若动。
”《经典释文》:“姪,大结反。
”•3、古代辅音韵尾多。
现代汉语有两个:n、ng;古代汉语有六个:m、n、ng、b、d、g。
•4、古代有较多的浊音声母。
现代汉语有辅音声母21个,大多为清音,只有四个浊音;古代汉语声母多,且有清浊的对立,三十六字母中就有十八个浊音。
•5、古代的声调种类较多(平:阴平、阳平;上:阴上、阳上;去:阴去、阳去;入:阴入、阳入)(二)词汇方面•1、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14)•这样做官也忧虑,隐居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2、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有些词古今意义很不相同,如:•其人天且劓。
(周易·睽)•齐襄公与鲁公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
(史记·齐太公世家)•范睢拉肋折齿。
(汉书·邹阳传)•有些词古今意义有微殊,如:•赦之,以劝事君者。
(鞌之战)•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史记·项羽本纪)(三)语法方面•1、词类活用的现象比较多•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吕氏春秋·上德)•范增数目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2、句法结构中的词序有不少例外的情况•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春秋·杂篇下)•3、虚词多,且用法复杂•“惟夫盖之乎者也于哉”等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
有的虚词用法非常复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说)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战国策·赵策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子路率尔而对曰:……(论语·先进)•这些“而”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很不相同。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和作用(一)有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刘向《列女传·周室三母》:“太任者,文王之母……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溲于豕牢而生文王。
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篇,还有下句“仕而优则学”。
“优”是“优裕、有余力”的意思。
•有批判地继承要求有选择。
(二)便于今后更好地从事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曹刿论战》一文中有些地方就是值得商榷的:•“曹刿请见”有教材注“见”为xian,不妥。
•“公与之乘”有教材认为是双宾语句,不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教材如此标点,不妥。
•《中国语文》78年1期文:“轼高而窄,人无法登,登而立不稳”。
应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组织群众”和“宣传群众”关系不同,后者是为动用法•“晒衣服”和“晒太阳”关系不同,后者是使动用法•自圆其说(使动用法)、瘦身、美容(使动用法)、是古非今(意动)、心不在焉(兼词)•救人(帮助),救火(制止)是反训(美恶同辞)•《孔乙己》:“回”有四种写法(异体字):回、囬、囘、其实,回还有一种甲骨文的写法:孔乙己的名字来自古代小学生的描红字帖:“上大人,孔一已,化三千,七十仕。
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
”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一)认真阅读文言作品,掌握第一手材料。
•1、精讲•课堂讲授不少于20篇,要求熟练掌握知识点,熟练背诵(讲后第二周提问,接龙式背诵)。
•2、精读•讲授以外的教材篇目,要求有批注,有语言要点归纳。
(一学期抽查两次,计入平时成绩)•3、泛读•大量阅读先秦散文和后代的一些名篇,以培养语感为主。
(《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诗经》、《离骚》、诸子散文,秦汉后散文可选读名篇)(二)掌握有关古代汉语知识•文字:了解常用汉字的繁体、异体(见《现汉》字表)•词汇:掌握常用词的本义、引申义及用法(每个单元后都有,作为平时作业,自己整理。
要求:在教材上批注或用软皮本摘抄,每天五个词,一学期检查两次)•语法:几十条语法规则(一提就知,且能随口举例)(三)勤于练习我们每周都会给大家布置一篇短小的白文标点翻译,每个学习内容结束后也会给大家留一些练习题,有关考试的内容和题型尽在其中,期末不再复习和重复。
(要求:准备一个作业本,一学期批改两次。
)(四)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典故•阅读古书时的困难有时并不在字、词、句,而在于文化方面:•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甫《赠卫八处士》)•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姬姓。
(史记·商君列传)•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名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别人做文章叫“捉刀”。
(五)多查工具书•1、文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人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2、词汇•《尔雅》、《方言》、《释名》;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词典》3、虚词•清代刘淇《助字辩略》;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近人杨树达《词诠》;杨伯峻《古汉语虚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4、音韵•沈兼士《广韵声系》;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5、特殊工具书•《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古书典故辞典》参考书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2.唐兰《中国文字学》 3.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 5.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6.赵克勤《古汉语词汇学》7.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8.李方桂《上古音研究》9.王力《汉语音韵学》10.唐作藩《音韵学教程》11.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思考和练习一•一、你准备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二、你认为学习古代汉语有用吗?•三、标点并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卫人迎新妇新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马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战国策·宋卫策)•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一个新娘子过门时的言行说明:说话要看时机和场合,否则即使很中肯的话也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
第一章:文字部分第一节汉字的起源及形体的演变一、汉字的起源(一)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传说结绳说《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