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_32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能够说出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会识别各个地形区的特点。
3.学会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内部气候差异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基于学生现有的能力,通过“示范—模仿—归纳”这样简单易操作的环节,让学生轻松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并提高读图获取有效信息能力。
2.借助立体教具,通过“寻找—还原”的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在活动中掌握枯燥知识点的目的。
3.通过加入分小组“挣笑脸”的竞争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分析,北方地区自然条件特征及其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 通过了解北方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通过小组竞争模式培养集体荣誉感。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对第五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并能够简单复述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然而学生对每个区域内部更细的区划及其特点分析还比较缺乏经验。
北方地区作为四大区域第一个深入学习的单元,该区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会对今后对另外三个区域的学习起到带头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晰、由浅到难层层引导。
基于八年级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学习难点】1.北方地区内部气候特征差异及其原因。
四、教学过程(课前分好四个小组,并说明答课堂上以“笑脸”贴白板上为小组积分)【新课导入】展示PPT2:雾凇近景图。
PPT3:玫瑰、羊羔花馍图。
PPT4:黑土地和黄土地景观图。
[生] 欣赏图片并在老师引导下,说明图中事物。
[师](PPT5:中国四大地区划分图)如果你想脚踏着肥沃的黑土地,一边啃着热腾腾的花,一满头,一边欣赏冬日里美丽的雾凇景色,你需要去中国四大区域中的哪一个呢?(学生:北方地区)『设计意图』通过美丽、有趣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出课程主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_6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利用地形图,找出北方与南方、青藏、西北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特征;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的农作物;4. 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2.通过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 教学重点/难点1.北方地区的范围与自然特征2.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条件以及农作物。
3. 教学用具课件4.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第一个中国地理分区——北方地区的概况,即自然特征与农业。
本节共有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黑土地、黄土地。
第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关系,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5. 学情分析北方地区虽然是学生第一的接触的中国地理分区,但学生已经有了世界分区地理的学习经验,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归纳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难,难的是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展示我国四大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四大地理区域划分,通过练习看来同学们掌握情况也不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方,了解北方。
[讲授新课]展示:多媒体展示北方的景观图,增强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阅读:阅读第8页第一段的文字,归纳北方地区冬季的特点。
学生: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过渡: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冰雪世界,了解那里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吧。
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北方的概况1、范围:2、地形:3、气候: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及第9页的文字,归纳北方的范围、地形、气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第一课时《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讲述我国各地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各地的自然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地自然特征,掌握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各地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农业生产建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农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地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源等。
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这些自然特征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
如:某地区拟发展某种农业,请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否适宜发展该农业。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如气候、地形、土壤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的发展。
教材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掌握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并能运用这些原则分析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业概念较为模糊,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掌握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学会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农业发展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2.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农业发展建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农业实例,使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发展的实例资料,如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2.呈现(10分钟)呈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实例中的农业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掌握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和地理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农业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农业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地理观念。
此外,学生需要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和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从实际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理解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的分布规律和地理意义。
2.难点: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地区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实例材料,制作PPT。
2.安排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基本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主题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吗?为什么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有所不同?2.呈现(10分钟)展示PPT,呈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材以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主题,通过介绍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的类型、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便于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业生产的具体操作环节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掌握农业生产类型及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生产类型及特点;2.难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解决问题;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农业生产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的课件;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农业生产案例、图片、视频等素材;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农业生产场景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类型(如小麦、玉米、大豆等)和特点(如旱作农业、温室农业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1. 读“北方地区位置和地形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数字和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检测目标1)
山脉: A B
河流: C D
海域: E F
地形区:①
②③
⑵界线BD与等温线、等降水量吻合,由此判断北方地区冬季气温 0℃,降水量大部分在
mm~ mm。
(检测目标1)
⑶③地区北部土壤肥沃,被称为,盛产、农作物,作物熟制是。
(检测目标2)
【设计意图】
该作业主要检测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基础知识和识图析图的能力。
通过分界线的地理意义判断北方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并说出自然环境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把基础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有利于理解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区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地图素养,提高区域认知力。
2.2022年寒假期间,家住成都的王语准备和家人去北方旅游,路线是从成都-石家庄-哈尔滨,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检测目标2、目标3、目标4)
⑴王语一家到达北方地区后,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
B.椰林婆娑菠萝香
C.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甘蔗扯起青纱帐
⑵从长远来看,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X围。
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四大地理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
是本学期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章。
教材中对北方地区的介绍采取了点面结合、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方式,重点突出从地形、气候、农业、人民生活等方面,勾画出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图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南方地区的X围、气候和地形等自然特点。
2.掌握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种类,熟悉其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南方地区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南方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2.通过对南方地区自然风貌、农业特色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南国风光的独特韵味,增强学生对南方地区的热爱。
【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由《沁园春·雪》引入北方地区的学习。
你知道我国北方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吗?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 (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请学生完成导学案之自主学1至4。
明确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二、【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1、X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某某高原以南,一线以北,东临海和海。
2、地形:以和为主。
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和平原;西部有的黄土高原。
3、气候:地跨我国的和,大部分地区属于。
大部分属于(干湿区)。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
分别请学生发言指图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板书)1、X围重点请学生指图课本P9图6.3说明北方地区的位置: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某某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能够描述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结合地图和资料,通过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的学习,养成读图、用图并能够从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因地制宜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北方地区虽然是学生第一个接触的中国地理分区,但学生已经有了世界分区地理的学习经验,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前边世界分区地理的一个复习,又为后边继续学习中国分区地理作出示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提供了丰富的地图和资料,并充分运用读图分析和归纳法,重在归纳北方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精心设计活动,提供充足的地图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诗词《沁园春·雪》,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沁园春·雪》视频,激情导入: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我们班哪个同学朗诵最好、最有感情,来给我们朗诵一下。
学生朗诵。
教师引导思考:《沁园春·雪》描述的是哪个地理区域的景观?是什么季节的景观?
学生回答预设:是北方地区。
是冬季。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朗诵、景观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结合视频引发思考,可以让学生的思绪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情境。
(二)走近北方地区
情景一: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教师引导设问:我们前边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那么北方地区的位置在哪里?范围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自然特征呢?今天我们将从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来认识它的自然特征。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地图,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交流讨论,完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学习。
1.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
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抢答
位置和范围:北方地区大体位于______、_________以东、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___一线以北,东临_____海和_____海。
地形:北方地区以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
东部有广阔的_______平原和_______平原;西部有__________的黄土高原。
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地形图,思考并抢答以上问题。
答题学生对照屏幕上的地图给其他同学讲解,完成位置和范围及地形特征的学习。
2.北方地区的气候
教师给学生提供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干湿地区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石家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设计活动,完成北方地区气候的学习。
活动形式:同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提升。
3.土壤
教师出示三大地形区景观图片,让学生结合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谈一谈三大地形区的土壤特点。
学生回答预设:
东北平原是黑土地,肥力较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黄土地。
教师总结提升: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黄土高原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地表沟壑纵横;海河、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前边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于整个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已经很熟悉,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提升,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转过渡:前边我们认识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这种自然特征深刻地影响着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那么,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北方地区农业又有什么特点呢?
情景二:认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
教师引导思考:北方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它的农业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从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来认识一下,完成活动题目。
教师引发全班交流讨论: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结合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你认为它发展农业有什么有利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由北方地区的地形可知,其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应该是平原面积
广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教师继续启发: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农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询问:你们知道北方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吗?
学生争相回答:小麦、玉米、大豆、谷子、花生等。
教师追问: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没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呢?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预设: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水资源会不足。
教师总结提升:北方地区发展农业在地形、气候方面有有利的因素,但也存在限制性因素,那就是经常会发生春旱。
教师出示济南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小组交流讨论,完成活动。
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找一名学生利用屏幕上的济南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给同学介绍春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分析春旱形成的原因。
教师归纳总结:
华北平原春季降水量少,而气温升温很快,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很大,加上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作物需水量大,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经常会发生春旱。
教师引导询问:针对北方地区容易发生的春旱,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学生献计献策:采取地膜覆盖、建塑料大棚,减少风干和水分蒸发;培育抗旱的新品种;种植耐旱的作物;打机井,采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教师质疑提问:北方地区所有的地形区都春旱严重吗?春旱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春旱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受春旱影响小,但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教师总结: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目前,国家采取了跨流域调水措施来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通过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利用这些措施解决华北平原的春旱问题。
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北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设计思路是先认识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再分析不利影响,然后再过渡到寻找解决措施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既全面立体地认识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又使学生的
地理思维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
(三)知识梳理
教师结合课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掌握认识一个地理区域自然特征与农业关系的方法。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也明确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看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是一个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个过程,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呀!
六、教学反思
在进行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农业的特点。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才能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和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