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假“洋品牌玩了谁
谁在给达·芬奇蒙羞——山寨乱象何时休

谁在给达芬奇蒙羞——山寨乱象何时休陈椿【摘要】最近一个时期,“达芬奇”家具事件引起全社会关注,人们惊呼别让“天价假货”屡屡出现。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我们认为,“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从本质来讲在于企业的诚信缺失,而政府的监管无力也起了推波助澜之力。
透过“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要思考的还有很多。
【期刊名称】《江淮法治》【年(卷),期】2011(000)016【总页数】1页(P24-24)【关键词】山寨;造假事件;达芬奇;社会关注;市场经济;诚信缺失;家具;假货【作者】陈椿【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3编者按:最近一个时期,“达芬奇”家具事件引起全社会关注,人们惊呼别让“天价假货”屡屡出现。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我们认为,“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从本质来讲在于企业的诚信缺失,而政府的监管无力也起了推波助澜之力。
透过“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要思考的还有很多。
标价30万的进口床居然是价值不到3万的正宗国产货,曾经宣称百分之百意大利生产、使用无污染的“天然高品质原料”制作的高端家具品牌“达芬奇”家居在被曝光冒充进口产品、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之后,备受质疑。
近年来,类似“达芬奇”家居这样冒充洋品牌的国货屡见不鲜,从号称美国品牌的施恩奶粉,到打着德国品牌的欧典地板,到今天的“达芬奇”家具,尽管都被媒体曝光甚至走向法庭,但是虚构血统、欺骗消费者的山寨洋品牌依然前仆后继,无法杜绝。
据了解,全国已经有60多名“达芬奇”家居的消费者登记维权。
首先,如果“达芬奇”公司伪造产地、以次充好,构成对消费者欺诈的行为属实,侵犯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和知情权,则需要承担近3000万元的赔偿。
“达芬奇”家居在此次事件中很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三重法律责任;其次,若“达芬奇”公司造假行为成立,那么在侵犯消费者个体权益的同时,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违反了相关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需要承担行政责任;最后,如果能够证明“达芬奇”公司生产和销售的家具质量不合格并且有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行为之一,则构成生产伪劣产品罪;若是“达芬奇”公司冒充意大利原装进口家具并且在广告中做虚假宣传,则可构成虚假广告罪等罪名。
破解达芬奇密码

破解“达芬奇密码”“一把实木椅子几十万,一张牛皮沙发几百万。
”这是自称国际顶级奢侈品牌达芬奇家具的市场售价。
7月10日央视破解“达芬奇密码”,曝光达芬奇的假洋货身份。
7月13日达芬奇家居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庄秀华泪洒北京新闻发布会现场,指责媒体报导失实,但同日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证实其家具确实曾在上海保税物流区“一日游”。
至此关于达芬奇部分家具的出生问题已大白天下。
自达芬奇的假洋货身份曝光以来,顾客纷纷要求退货。
发布会现场更是出现一名自称购买了几千万达芬奇产品的墨镜男士要求退货并怒斥“都是假的,产品是假的,发布会也是假的”。
为什么在出事之前没人拿着几千万的发票要求退货呢?质量问题虽然是主因,但不排除更多的是购买者对外国品牌不理性的追求,洋品牌就一定好吗?达芬奇生产和销售的密码已经破解了,但顾客自身的达芬奇密码又是什么呢?从闭关锁国时的愚昧排外,到鸦片战争后的盲目崇拜,再到如今对进口产品的疯狂抢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多次转变。
“国外的就是好”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了人们的潜意识。
“只求最贵不求最好”这句《大腕》的台词至今看起来仍那么炙辣。
对外国货的盲目崇拜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制造等于滥造的大背景之下。
三聚氰胺、纸房子、山寨手机……充弥于市。
国人生活在一个处处危险的环境,购买外国货似乎等于购买安全的保障。
此外,自鸦片战争后的民族自卑感也一步步将“外国制造”摆上了神坛。
随便找个外国人代言的阿迪王就能自称是国际化的品牌,达芬奇的新闻发布会上潘庄秀华更是请了十多位外国人来“压场子”,似乎中国企业仿佛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只要搬出外国人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是物质上的富有并不能掩盖精神上的贫困。
旧中国的落后的烙印与当今中国的粗制滥造扔给富人们不断的暗示。
外国奢侈品成了彰显身份的象征,无形和有形之中就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成功的人一定要戴瑞士的手表、穿法国的衣服、开德国的车、睡意大利的床……不仅富人热衷于外国奢侈品,就连生活水平中下的民众也不断往自己身上贴金,外国奢侈品牌渐渐已成为进入某些特殊圈子的入场券,拥有一个爱马仕的包包就能游走各类宴会成为交际名媛。
“达芬奇”的眼泪

材 。在广东东莞长丰 家具有限公司调查 中,央视记者发现, 为达芬奇公司生产
的家具 所 使用原 料不 是意 大利名 贵木
材,而是一种高分子树脂材料 、大芯板 和密度板 。一走进车间,就能 闻到这些 化学物质混合 的刺鼻味道 。而且,生产
50 万 至8 0万 元之 间,平 均 20 00 00 0 万元 一
销售中向消费者提供 了不准确 、不全面 信息,也承认代理的部分 “ 汤玛斯”美
所 有代理 的意 大利 品牌均 在意 大利 生 产 、原装进 口,并向媒体提供厚达8 页 9
网友 “ 我心飞翔”认为, “ 这是什 么逻 辑 ?我 看这 就是抢 钱 的逻辑 。” 网友
“ 叶” 总 结道 :达 芬 奇 家 居 “ 于 找 平 终
的合作伙伴资料及品牌合作伙伴名单,
还现场邀来 1位来 自欧洲 、美国的合作 6
改 变流 程 ,先 出 口再 进 口到 上 海 。
达芬奇家具 曾经一度是国内最具影 响 力的 家具高 端 品牌, 以价格 高 昂著
称 。 据 了解 , 一 张 单 人床 能 卖 到 1 多 万 0
元,而一套沙发能卖到3 多万 。价格虽 O
贵 , 但 因为 他 宣 称 的 “ 分 百 原 装 进 百 口” “ 国际 超级 品牌 ”等 口号 ,渐 渐 成
后达芬奇时代众生相
达芬奇事件 引来了消费者对家具消 费的恐惧潮,也带来 了家具企业人人 自 危。 自央视曝光达芬奇 “ 假洋鬼子”的 面 目之后,购买家具的消费者也开始谨 慎起来。市场上,以往耳熟能详 的 “ 意 大利进 口黄牛皮、美 国进 口红橡木 、比 利时设计 ”等声音 大大减少,当问及原 产地 时, 不少销 售人 员也紧 张地 澄清
达芬奇家居造假事件观察之一

财经观察:达芬奇与央视谁错了?达芬奇家居造假事件观察之一达芬奇家居召开情况介绍会编者按:今日,达芬奇家居有限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达芬奇家居的运营及所代理品牌的有关情况进行介绍。
期间有消费者中途打断嘉宾发言,问:是相信央视报道,还是相信达芬奇说的呢?央视:“达芬奇”造假吹落一地“洋皮”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调查,“达芬奇”销售的卡布丽缇家具,实际上由东莞长丰家具有限公司生产。
国内贴牌加工,运至意大利,再运回国内,一张在长丰只要3万元的双人床,在“达芬奇”就标价30多万元。
看来,这张已经千疮百孔的假“洋皮”遮挡不了多久了。
实际上,这种披着“洋皮”的国货,以鱼目混珠的姿态充斥着中国消费市场,如号称意大利进口的吉诺·里兹服装,虚报德国总部的欧典地板,所谓丹麦品牌的“香武仕”音响……明明是“国内造”,却成了“洋品牌”;连国内质量标准都达不到,竟被打造成奢侈品。
达芬奇:其所代理的意大利品牌均在意大利生产对于最近媒体关注的达芬奇所代理的意大利家具的产地问题。
达芬奇家居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庄秀华表示:达芬奇所有代理的意大利品牌均在意大利生产、原装进口。
所代理的美国家居产品,包括Hollywood品牌,则是全球采购,产地包括越南、菲律宾、印度、印尼及中国。
潘庄秀华称,达芬奇所代理的品牌都是精心挑选的。
在与国外家具生产商的合作之中,一方面通报了中国有关家具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还及时地反馈中国客户欣赏习惯,使他们在家居设计与品质方面贴近中国客户需求。
对于达芬奇到底是不是声称的销售的家具是“意大利原产”的国际超级品牌,工商部门以及质检总局都要求沪深两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达芬奇家居近两年的进出口情况进行调查,对于结果,我们拭目以待。
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分析及应对

– 培育品牌资产:
客户至上与品牌定位 产品研发与产品品质 品牌理念对外推广 品牌理念深入公司营运活动的始终 品牌延伸和品牌维护
谢谢观赏!
雷静:事件总述和ppt 冯琳:中国企业应对及ppt 韩雨辰:达芬奇应对 涂怡波:意大利品牌应对及演讲
– 建立(或完善)客户管理系统 – 加强对代理商、授权生产商等的沟通和管理 – 客户“社区”的构建 – 完善后勤服务
4、构建危机管理系统
– 引入危机管理系统 – 成立危机管理团队 – 加强危机意识和应对教育 – 研究相关案例,备案保存 – 制定一般危机应对措施
5、公关、培育品牌资产
– 公关:
媒体机构 公益环保事业 公司理念、文化 赞助等
1、减少达芬奇事件的负面影响
– 交流、释疑 – 业内专家,权威组织,意见领袖认证推介 – 举办家具展览会, – 媒体公关、赞助、公益环保、客户“社区”构建等
2、总结达芬奇事件的经验教训
– 媒体 – 目标消费群 – 营销渠道 – 零售商等 – 达芬奇运营模式
3、加强客户关系维护,完善销售渠道管理
组员:雷 冯
静 琳
韩雨辰 涂怡波
一、达芬奇家具事件概述
1、公司简介
国内家具高端品牌之一 国际高端品牌的品牌授权者和经销商
2、事件由来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 不合格产品
一、事件概述
3、相关回应
达芬奇家具 中国家具协会 意大利赶来的MANTELLASSI品牌
4、事实真相
虚假宣传 产品被判定不合格 产品标志不规范
应对失误:
1. 错过了最佳的公关时间 2. 没4. 明知故犯与无意犯错,性质不同,基于事实,勇担责任
二、达芬奇家居的应对之道
危机公关

闻发布会,总经理潘庄秀华承认其与东莞长丰 家具公司有过合作,声泪俱下,哭诉创业辛苦, 却逃避回答关键问题。并没有给媒体安排采访 环节,亦对央视所曝光的内容未进行回应。
公司应对---政府机构
12月23日,上海市工商局向达芬奇家居股份
有限公司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处以133.42 万元罚款。面对罚单,达芬奇不服上海市工 商局的行政处罚决定,称从未造假,要依法 提起行政诉讼。
卡尔丹顿“假洋鬼子”事件
“假洋鬼子”事 件
公司简介
1993年正式创建
1995年卡尔丹顿首家专卖店在深圳天安国际
大厦正式开业 品牌定位:国际化高档男装品牌 目标客户群体:年龄跨度28-60岁,主要消费 群体是35-50岁的成功男士、政府官员、高级 白领、企业高管等
事件曝光
3月16日,央视节目《新闻直播间》曝光了国内著 名的所谓意大利品牌“卡尔丹顿”,以意大利名牌 的名义进行高价销售,但其只是在意大利注册商标 的纯正国产品牌。在国外并没店,意大利只是品牌 注册地。 卡尔丹顿的男性服装以品位高档的设计、精湛的裁 剪及缝制技术而成名。但随着“假洋鬼子”事件的 报道,使其形象一落千丈。引起消费者不满,销售 额急剧下降,卡尔丹顿被推上舆论的平台.
日——中国“第四个全民健身日”的机会, 在6到8月份的时间,消费黄金旺季到来之前, 提早广告投放的时间,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 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达到消除“假洋鬼子” 事件的阴霾,重新走向市场前沿。
6.主动出击. 积极面对. 坚定立场. 口径一致. 反馈及时
1.立即召开 新闻发布会 2.网络宣传
公关策略
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 速度第一原则(speed) 系统运行原则(system) 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
家具行业傍名牌现象严重山寨充实市场

家具行业傍名牌现象严重山寨充实市场家具行业傍名牌现象严重山寨充实市场其实“山寨”一词来源于民间的IT行业,它主要是通过盗用模仿名牌,低价售卖假冒伪劣产品。
各行各业山寨之风都很盛行。
橱柜等家居行业也卷入其中,家居行业的山寨表现形式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山寨现象之一:傍名牌起洋名“借牌炒作”现象泛滥家居业日前大批家居企业被媒体曝出“傍名牌”,甚至直接伪造品牌洋背景,更有甚者,有些企业竟直接挂用品牌商标,售卖假冒伪劣产品。
例如2000年进入家具行业,原名“雅居”的一家橱柜企业从2010年更名为“博西尼”,不问可知,其目的无非是妄图借助业内知名的博洛尼橱柜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
成都尊皇家俬有限公司因采用与芝华仕沙发(沙发装修效果图)类似的“头等舱”宣传语,而被敏华家具制造(惠州)有限公司一纸诉状告上法庭。
不久前,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北京办事处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的3批共30个“伪意大利品牌”名单中,萨博SABO厨具、JAJEMON嘉加梦、以赛亚ISAIAH等多个家居品牌更是赫然在册。
这些在中国注册,意大利根本不存在的品牌,均渴望通过洋背景,一夜变名牌。
专家解析1、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商标文字相类似或颜色图案相近,实际上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博西尼”与“博洛尼”,“嘉乐士”与“多乐士”,名称整体类似,不认真辨别很可能会产生混淆,实际上已经对名牌企业构成了侵害,也对不是十分了解家居市场的消费者产生了误导。
2、市场协会家居分会秘书长刘晨:“傍名牌”行为主要是源于企业成长初期渴望引起消费者关注的一种心理,是对企业和产品的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品牌名称相类似,并不能代表产品优势,企业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够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一统家居执行总裁陈涛:一个品牌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甘于寂寞,渴望一夜暴富的浮躁心理是不可取的。
只有注重原创设计、完善服务、提高产品性价比,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影响力。
“达芬奇”假洋家具事件折射出什么.

“达芬奇”假洋家具事件折射出什么?这几天,发生在中国的一件事,让远在万里之外的意大利老百姓耳根子直发烧。
几件原本跟意大利没有一毛钱关系的中国家具,在堂皇地以“意大利进口家具”身份卖了个好价钱,真的让某些中国人发了“洋”财之后,忽然间被揭了老底,以至于“意大利”三个字频繁地被提起,激辩真假。
某些中国人死活就是要攀意大利这个“亲戚”,即便是已经有人揪下了他们自己画上去的洋面具。
于是我们就看见了13日“达芬奇”的女老板在有关说明会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诉,语无伦次间只有一句车轱辘话来回转:我卖的家具就是人家洋人的,真的真的是真的。
为了证实她的“清白”,她甚至制造出了中国厂商在中国举行的危机公关活动上颇为“震撼”的一幕:现场来为她撑腰打气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如假包换的外国人。
而这些外国友人倒也很给力,叽里咕噜丢下一串诸如“不信你们可以来意大利看”的硬话,虽然他们脸上明显有不屑和傲慢。
一切似乎很完美,只可惜现场有人不买她的账。
一墨镜男站出一声断喝,管你是不是意大利的货,质量太差哥儿们就是要退这等劣等货!事情到了这一步,就忽然让我们听见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记耳光是打给“达芬奇”假洋家具生产厂商的:无论你是“挟洋自重”死撑到底,还是玩危机公关企图蒙骗过关,无论你卖的是真洋货还是假洋货,产品质量如此之差、售价如此之高,不是骗子行径是什么?退货!这记耳光是打给参加说明会的那些外国商人的:你们应该为你们在中国所说的这些话负责。
一旦有假,将会成为中国消费者在中国甚至到你们国家控告你们的证据。
你可以看不起中国人,但你绝对不能欺骗中国人!切莫!这记耳光是打给那些只买贵洋货的中国人的:你买来买去买什么?或许是真的假货,或许是假的真货。
你炫富炫财炫什么?或许是空虚或许是无知。
即便你买了人家真的货品,也买不来别人对你的尊重,或许只给你评价一句:人傻钱多。
思过!这记耳光,清醒地让我们看到了“达芬奇”假洋家具折射出的诸多真实:虽然我们在GDP上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我们国民还远没有形成自尊、自豪的世界大国的民族强大精神支柱,还远没有树立起诚信、守法的文明素养,包括消费媚洋心态在内的100多年贫弱积淀下来的崇洋媚外的心态也并没有远去……希望今天的中国人都是聪明人,尤其是在一记响亮的耳光之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具假“洋品牌玩了谁
————————————————————————————————作者:————————————————————————————————日期:
家具假“洋品牌”玩了谁-建筑论文
家具假“洋品牌”玩了谁
近几年,国内假洋品牌日益泛滥,厂家“挂羊头,卖狗肉”,以国产冒充进口品牌的事件层出不穷。
文/ 林迪慧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国际化的同时却不时有假“洋品牌”事件发生,从欧典地板到达芬奇家具再到尚高卫浴,这些或真或假的“洋品牌”曾一度赢取了许多消费者的信任。
然而,号称“意大利原产”的达芬奇家具却被曝产于国内,自称源自德国的“欧典地板”,其代加工企业就在北京通州,“德国尚高卫浴”也是产自佛山的国产货……本是土生土长的国产货,披上一身“洋皮”后,身价也比国产品牌高出一大截。
2013 年12 月5 日下午,落日的余晖斜斜地照在北京长安街南侧的友谊商店门前,泛出金黄色的光芒。
北京已经有点冬天的寒意,只是比天气还冷的,是商店一楼的达芬奇家具卖场。
2010 年9 月,达芬奇家居进驻本已门可罗雀的北京友谊商店,给这个已有46 年历史暮气沉沉的老商店带来一丝新鲜的空气。
然而2011 年,随着达芬奇家居被央视曝出涉嫌造假以后,这里再次恢复沉寂。
将于2014 年合同到期的这家达芬奇家居旗舰店,是否会就此淡出公众视线,似乎成为达芬奇留给世人的一个巨大悬疑。
扫描中国家具行业,我们发现达芬奇家居并假“洋”品牌的孤岛,它只是当下混乱不堪的中国家具行业的冰山一角,和达芬奇类似的故事仍在上演……
慕思床垫被曝涉假
近日,一名自称是“慕思寝室用品有限公司的前员工”在网络爆料称,“慕思床垫产品是假‘洋品牌’,与法国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慕思床垫的工厂就位于广东东莞,相当于是自己与自己签署合作协议来欺骗消费者;广告中那位叼着烟斗的老人,不是什么法国设计师或睡眠研究传人,只是深圳某大学的外教;慕思寝室用品有限公司旗下子品牌慕思凯奇存在多种骗局,甚至超过当年欧典事件。
”
而面对身陷假洋身份风波,慕思寝室用品有限公司首席文化执行官邱浩洋介绍,慕思从未宣称自己是法国品牌,只是在香港和法国都注册了公司,方便在法国购买先进技术和原料;慕思本就是一个走向世界的、整合全球健康睡眠资源的中国本土企业。
慕思和法国设计师有合作,而且烟斗老人只是一个形象,也没有对外宣传他是外籍设计师或睡眠研究者这一类的说法。
对于成本低售价虚高的说法,邱浩洋称慕思全球采购整合睡眠资源,其原材料和设计的成本本身不低,几倍甚至十几倍于成本的售价完全不可能。
公开资料显示,慕思床垫成立于2004 年,旗下众多品牌“源自欧洲设计理念”,并未提到“创建于法国1868 年”等内容。
然而在一些稍早期的宣传网页上,还是能够发现慕思床垫宣称“来自法国”等。
慕思公司的官网名称为“de Rucci”,这个富有法国情调的词最初被称为是法国慕思的品牌名,是法国设计师de Rucci 创立的。
在广告宣传中,慕思不断强调“法国皇家设计师”、“创始于1868 年”等,营造其法国品牌的感觉。
然而,2009 年时慕思遭遇第一轮质疑,公司迅速调整了宣传策略,在保留原来品牌故事的基础上,不再提源自1868,而是改为“来自1868的眷恋”,因为现代( 现代装修效果图) 意义上床垫是在1920 年前后才被发明的。
另一个
调整是不再提“皇家”概念,但仍然沿用法国、deRucci 设计师等内容。
网络上几乎所有与“1868”、“皇室”相关的内容在当时即被全面改写或废止。
2011 年,“达芬奇事件”再次给慕思公司以极大的触动,公司再次进行了宣传调整。
如今,除了品牌形象中还是用一个叼烟斗的外国老人之外,慕思公司在所有对外宣传上已经不再有法国设计师的概念,de Rucci 仅仅成为一个符号。
邱浩洋也曾明确表示:“我们只是整合了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等多个欧洲国家的技术。
”
曾经的假“洋品牌”经过几年的形象改变,俨然已经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床垫及寝室用具品牌,如果不是那个外国老人的形象,或许没有人会联想起4 年之前这还是个“法国品牌”。
满眼皆是“洋品牌”
虽然慕思已经不再宣传自己是法国品牌,而是回归到国产高端品牌的行列,但业内冒充假“洋品牌”的企业仍然不少。
随便走一家大型的家具卖场,映入眼帘的大部分家具店的品牌名都是用字母组合,有的是汉语拼音的全拼,有的则是由拼音的首字母组成的缩写,要不是旁边紧跟着的几个中文,压根就看不懂。
除了洋名,各商家的宣传语或者贴出的海报也都尽显尊贵身份。
“感受意大利原创设计”“贵族生活、源自欧洲”“英式休闲经典”。
这些洋名称品牌的家具半数以上都声称有欧美血统。
本土品牌家具披上一层“洋”皮,很容易让人误解为进口家具,加上其高昂的价格,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过分在意了销售人员的“片面之词”。
消费者在展厅中看到的都是已经拆除包装,安装好的家具,包装和包装上的标识标签,只有在购买后收货时才能看见,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购买的风险。
其实,家具行业真假“洋品牌”乱象由来已久:虚假标注、虚假宣传、镀金洋品牌、经销混乱、授权代工贴标等现象也在家具行业早已经泛滥。
记者听到一位经销商说,国内打着进口旗号的“出口转内销”产品可以说占到目前进口家具的95% 以上,大都是在广东一带由代工厂生产。
比如,同样一套组合沙发,标注本土品牌,价格在8 千元左右;如果标注中外合资产的,价格在2万元左右;如果标注美国产的,价格则上升为7-8万元,如果是意大利产的则更贵。
这些所谓的“洋品牌”家具,号称是“进口”的实木家具、纯木家具、纯实木家具,很多则是以大芯板等为主要原料的贴皮家具。
可是,今年年初浙江相关部门市场抽检发现,标称“实木家具”的家具检测合格率为零。
众多厂商之所以敢冒天下之不韪,损害着消费者利益,主要是因为打着实木的招牌卖贴皮家具,利润就翻了几番,有的利润可以高达百分之几百,而真正的全实木家具利润并不高,仅有15% 至30%。
为何皆是“洋品牌”
真要究其根源,在红星美凯龙、欧亚达、金海马等家居卖场,真正来自国外的家具品牌并不很多,大多数家具品牌都源自国产,但这些家具品牌却大多起着“洋”名字,称原材料来自国外的木材,采用国外的先进设计,乍一看以为是进口品牌,但其制造厂址在中国。
那为何都起了一个“洋”名字,都称“洋品牌”呢?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为了提升品牌品质和身价,为了达到提高销售量的目的。
业内人士指出,天价的假“洋品牌”家具之所以能够占据国内高端家具市场,某种程度上也是迎合了国人的心理顽疾。
一方面,国内缺乏国际大牌家具,一些消费者认为国外的东西比国内的好,但更多的却是对国内产品的不放心,消
费者为了追求更高的品质才去购买价格高昂的国外产品。
另一方面,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虚荣心,让一些消费者认为“人不识货钱识货”,贵的肯定就是好的。
由于消费者本身缺乏分辨能力,再加上这两个心理因素,居然让披着“洋”皮的国内品牌钻了空子,成为兴旺的产业。
对此,长期从事硬木家具设计和制作的鸿运斋主创人员黄栋华分析说:“在高端家具领域没必要盲目崇洋媚外。
从款式上说,中国是世界家具的鼻祖,简约的明式家具和繁复的清式家具,在艺术上一直是难以超越的巅峰。
从材质上说,中式家具多为硬木家具,其材质多为紫檀、花梨木、酸枝木、铁梨木等,仅木材本身在短短几年里就升值十几倍;而欧美家具多为椴木、胡桃木等白木,木质较为轻软。
从技艺上讲,诸如贴金、雕刻等技艺,都是中国传统手工艺。
”
毫无疑问,通过一番包装和欺骗,这些“假洋鬼子”能够牟取更多的暴利,这也是假洋品牌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
假洋品牌涉嫌欺诈消费者,这从《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可以看出端倪,但是如今依旧“假洋鬼子”遍地是,不得不说我们的监管还存在一些漏洞。
监管有软肋
业内人士指出,所谓国外品牌,是指由外国企业原创或产权归外国企业的品牌。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销售的真正属于国外品牌的产品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册地和产地均在国外,属纯正的“洋品牌”;另外一种是在国外注册,但在国内也设有生产场地。
采访中,不少市民普遍担忧:究竟市场上还有多少披“洋皮”卖高价的情况?假“洋品牌”又该如何监管?
对此,律师付宏告诉记者,对于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假“洋品牌”泛滥问
题,我国相关法律和监管都无可奈何。
由于商家的宣传形式不同,法律上难以定性,很多商家也就打起了法律的“擦边球”。
比如说商家自称是意大利品牌,而这一商标的确是意大利注册的,只是生产、销售都在国内,那么尚无法确定其行为不正当。
“法律法规的空白,对监管带来诸多难题,消费者惟有擦亮自己的‘火眼金睛’。
”付宏介绍道:“国外的企业如果出现欺诈行为,可能会被罚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一旦出事,企业就可能倒闭,所以企业一般不敢冒险。
”
“销售假‘洋品牌’的商家固然可耻,缺乏诚信道德,但是东西也是‘有需才有供’。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普红雁分析指出,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国外的产品质量有保证,都是好东西,于是买东西就偏爱国外品牌。
“消费者其实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品牌消费意识。
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更应该从中国的文化底蕴出发,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牌,走出信任危机。
”
要想扒掉这些披在国产企业身上的“洋”皮,让他们回归本来面目,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可或缺。
相关部门加强对产品的质量监管,完善社会的信用制度,对假洋品牌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都可以起到遏制假洋品牌泛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