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经济(1900-1914)

合集下载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

浅析美国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及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摘要:1929年10月下旬, 以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大崩盘为标志, 爆发了一场资本主义世界规模的生产过剩危机。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和政治大危机,它很快向欧洲、北美、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蔓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 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前后持续4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价值2 500亿美元, 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物质损失还多800亿美元, 成为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关键词: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原因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前的美国社会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经济危机。

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在股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

从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产率增长幅度达4%。

与此同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

虽然清教徒传统的价值观念仍在农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导道德观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

相当一部分人终日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而精神生活则体现出浮躁和粗鄙,以至于许多美国历史学家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

在整个大危机期间, 引起了金融货币、信用和财政的全面危机。

1929年10月开始的经济大危机首先是从股市崩盘引起的。

1929年10月24日“黑色的星期四”这一天,纽约股票市场抛出1300万股,超出正常标准的100万股以下,开盘第一个小时内,股市就猛烈下跌。

花旗银行、大通银行和其他两家银行大老板在摩根公司大厦密谈,策划组织一个 2.4亿美元的买进集团来抑制抛售股票的恐慌。

而胡佛总统则发表文告:“美国主要工商业以及商品的生产个销售,形势很好,欣欣向荣。

”但是,灾难性的市场崩溃形式已经不可阻挡。

二战前美国经济

二战前美国经济

Economy Recession in 1929
B. Economy Recession
Before the crisis:
1929-1934
The heated passion public flow into the speculative affairs, such as stock. A well-being anticipation of the economy The rise of stock price
His ideas towards economy:
The need create supply
Export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investment and it benefit the economy. A investment can cause series of deals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How he did?
restrain the giant.
Main policy:improving the public benefit and
Specific policy: Draft a series of anti-monopoly law. e.g. 《antimonopoly act》 Effect: People’s wages rise, and the giants split into several companies
Cause: Many bankers sold huge amount of over-valued sharing, so the price slumped.
Effect: Let us make a contrast

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可追溯到18世纪中期。

在美国独立战争后不久,美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鼓励国内工商业发展。

在整个19世纪,美国经济经历了工业革命、西部拓荒以及金融稳定等重要阶段。

在从战后到当代的20世纪,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19世纪初,美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导,而且大部分国内居民也从事农业。

然而,工业革命和交通革命的兴起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通过改进交通运输系统,尤其是铁路和运河的建设,美国不仅加速了内部贸易,而且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农民和工业工人之间的联系。

此外,工业革命也改变了美国的生产方式,使得机械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

这使得美国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国家。

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战后,南北战争结束且废奴运动的胜利,工业化进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和工业中心之一。

美国的制造业产值急剧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随着人们从农村迁往城市,美国城市的规模和人口也迅速增加。

20世纪初,美国迎来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变革,其中包括进步主义运动、工会运动和反垄断立法。

这些重大变革为保护工人权益、提高工作条件和限制大企业的垄断行为打下了基础。

同时,美国政府也开始采取措施推动经济增长,例如实施贸易政策、鼓励创新技术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在20世纪中期,美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繁荣,被称为“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增长迅速,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也面临了一些挑战,例如经济衰退和关税冲突等。

然而,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包括降低税收、实施货币政策和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

20世纪后半叶,美国经济继续迅速增长,并在全球范围内起到引领作用。

然而,在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美国经济也受到了影响。

经过一系列政府干预和经济改革措施,美国经济逐渐恢复并实现增长。

总的来说,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展示了这个国家通过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政府干预等手段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美国对外战争的经济分析

美国对外战争的经济分析

美国对外战争的经济分析杨培雷内容提要 一般来说,战争是人类的大敌,是毁灭性的罪恶。

但是,战争对于美国来说却具有推动经济成长的独特功能。

本文首先基于美国对外战争与美国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历史经验的考察,论证了战争与美国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其次,进一步剖析了其中的内在决定因素和美国发动对外战争的经济动因;最后,分析了美国对外战争的走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战争经济周期正相关性世界经济格局关于战争与经济的相关性问题,学术界显然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二者负相关,理由是战争消费在经济上是非生产性的,因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另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正相关,认为战争消费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并用“破窗理论”①加以解释。

究竟哪种观点正确,若仅仅从理论上加以取舍,很难形成定论,但是,如果把战争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放在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背景下加以考察,不难得出结论。

本文对美国对外战争与经济周期变化相关性的考察,探析二者的正相关性,判断美国对外战争的未来走向及其对于世界经济形成的较为复杂的影响。

一、美国对外战争与经济波动的相关性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过大小10多次经济周期波动。

美国经济周期波动已成为学术界不争的事实,而关于导致美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美国的经济周期波动是由虚拟经济因素(货币因素)导致的,其代表人物有弗里德曼(Friedman)和斯瓦茨(Schwarts);另一种观点主张美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决定因素是实体经济因素,代表人物是R·A格登(R·A·Gordon)。

上述两种主要观点可用下面的简表(表1)作出归纳。

表1:美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表国内因素国外因素实体经济周期论国内实体经济因素国外实体经济因素货币经济周期论国内货币因素国外货币因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皮特·泰明(Peter Temin)根据上述分析方法,对美国历史上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作出了一个具体的总结(见表2)。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中立政策[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美国深感意外,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大战,在美国国内长期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实行了中立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孤立主义;中立当美国在走向世界大国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类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场战争纯粹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由于孤立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长期受孤立主义的影响,对多数美国人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犹如晴天霹雳,在战争前期美国政府也在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长期影响下,根据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和中立外交成为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

然而这种中立政策具有明显的非中立特征。

这种中立外交迎合了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众多人的支持,中立外交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了美国的国家实力,使美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最大的战争获利者。

1 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孤立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之前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主要思潮之一,它虽然没有表现出具体的外交政策,但却使美国在处理外部关系时深深地留下这方面的痕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尤为如此。

作为一种根深蒂固于美国民族意识中的文化观念,孤立主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可以说孤立情绪伴随着移民始祖来到了北美大陆,早期移民离开故土漂洋过海,他们不甘忍受旧大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宗教迫害和为了摆脱贫穷发财致富而来到新大陆。

他们自身就带着对母国的不满和怨恨。

美国的孤立借助了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浩瀚的海洋成为美国奉行孤立政策的天然“屏障”。

这道天然“屏障”一方面使欧洲国家望而却步,打消把美洲纳入大国竞技场所的意识;另一方面使美国不卷入大洋彼岸的政治纷争,专心致力于国内建设。

早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美国的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个新国家同纷乱的欧洲分离开来的重要性,通过独立以后的外交实践在美国领导人的深思熟虑下,美国最终确立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早期的殖民地时期。

当时,美洲大陆上的最早的英国殖民地开始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如种植烟草、玉米等。

然而,在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的浪潮逐渐触及美国,带来了工业化的机会。

19世纪初,美国经历了西进运动,西部边疆的拓展使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

大规模的棉花种植业发展起来,南方的奴隶制度得到推广,奴隶劳动成为重要的劳动力来源。

与此同时,东北部的工业化在逐渐兴起,纺织、钢铁和煤炭等行业的发展催生了城市的兴起。

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开始迅速扩张,西海岸的探索和加利福尼亚淘金热的爆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投资。

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其中最有名的是1862年通过的《太平洋铁路法》。

该法案授权修建横跨大陆的铁路,进一步加强了美国东西部的联系,促进了商品和人员的流动。

到了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劳动力需求和战争物资的供应导致了美国工业的进一步增长。

在战争后的经济繁荣时期,汽车、化工、电子、航空等重要行业迅速崛起。

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失业率飙升,金融市场崩溃,许多企业倒闭。

为了恢复经济,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新政策,采取了经济刺激、金融监管和就业保护等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迎来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繁荣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

国内消费的激增、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经济面临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高通胀、石油危机和产业竞争的加剧。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一波新的经济繁荣,被称为“互联网热潮”。

互联网和科技企业的兴起改变了许多传统行业,为全球化和数字经济奠定了基础。

然而,美国经济也受到了一系列挑战,如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经济史与经济政策

美国经济史与经济政策

美国经济史与经济政策美国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其独立时期。

作为一个新兴国家,美国通过积极的经济政策和创新精神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引领者之一。

本文将探讨美国的经济史,并分析其中的经济政策措施。

一、美国经济崛起的历程美国的经济崛起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

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美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并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国家。

正是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带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也奠定了其日后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基础。

19世纪中叶,美国经历了西部大开发和跨大西洋铁路的兴建,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此外,美国政府还积极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实施了高关税和进口配额等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

这些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20世纪初,美国进一步巩固了其经济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工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而美国得以借机扩大其出口市场。

此后,美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192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促使美国实施了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鼓励企业家和投资者的创新和投资。

然而,这股经济繁荣在1929年股市崩盘后结束了。

大萧条的到来使美国陷入了经济衰退。

美国政府随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实施新政政策和提高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复苏。

这些措施帮助美国渡过了经济低谷,并为接下来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二、美国的经济政策措施自大萧条以来,美国一直致力于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措施,以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经济政策措施:1.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调控美国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调控,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利率的调整和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而财政政策的工具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管理。

这些政策措施旨在平衡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以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行。

2.产业政策的实施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旨在支持和促进特定行业的发展。

例如,通过提供税收和其他经济激励措施,政府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以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第一次大战后的美国经济

第一次大战后的美国经济
新证券发行的监督权,对私人公司发行新的股票和债
券实行控制,以保证资本不要流向从事与战争无关生 产的公司。
如果说,资本发行委员会的目的在于阻止资本流向从
事非军需品生产的公司,那么,战时金融公司的目的 则在于保证资本充分地流向从事军需品生产的企业。 根据国会的授权,该公司拥有5亿美元的资本,可以 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款项贷给从事战争所必需的 或对战争有重要作用的工业部门或企业。不过,直到 1920年5月,该公司停止活动时,它向企业的实际贷 款总额仅有0.68美元。战时金融公司在战时虽然没有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在战后的经济危机中,却 被恢复起来为农产品和其它产品的出口提供资助,从 而为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中复兴金融公司的建立提供 了一个先例。
(二)短暂的衰退
到了1920年,若干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美国经济 陷入了短暂衰退的局面。
通讯方面也受到联邦政府的严格管制。战争一
开始,政府就接管了无线电通讯,将它置于海 军的管辖之下;1918年7月,又接管了电报与 电话系统;9月,接管了海底电报系统,将它 们置于联邦邮政部长的管辖与指导之下。
燃料的缺乏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遇到的 突出问题。为了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1917年 8月10日,国会通过了管制粮食和燃料的《利 弗法》,授权建立了联邦燃料管理局来管制燃 料、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
三、对外贸、金融等其它方面的管制 美国对德宣战后,国会于1917年通过了《对敌贸易 法》,授权政府管制对外贸易、检查外国邮件、没收 并接管德国人在美国开办的工厂。根据该法规定,威 尔逊总统于10月12日建立起战时贸易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尽可能阻止敌国贸易,同时为美国 获取各类急需的供应品,并节约货运吨位。为达此目 的,战时贸易委员会建立了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并对 一切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进行审查,以切断敌国获取 必需品的渠道。该委员会还与协约国的有关机构合作, 秘密调查中立国的对外贸易往来,所有与敌国有贸易 往来及有此嫌疑的中立国外贸公司和机构均被列入了 该委员会的黑名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对外贸易和国际支付的平衡 1.贸易顺差开始上升,从1895年到1914年,美 国的顺差累计数达到100亿美元。 2.美国在吸引大量的资本输入的同时,国内资本 也逐渐流向加拿大和墨西哥。
三、保护性关税 虽然保护性关税还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在成 衣、鞋、钢铁、铁矿石削减了进口关税,体现 从贸易保护主义向自由贸易主义转变的趋势。 四、跨国公司
第四节 工业的发展
一、现代公司的出现 二、工业合并运动 三、托拉斯活动和反托拉斯 四、大企业时代的管理创新
第五节 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1.出口总值从1900年的8.5亿美元,增加到 1914年的近24亿美元,而在同时期,进口总 值从8.5亿美元,增加到18亿美元。 2.对外贸易结构 1900年,主要的出口产品是农产品,农产品在 美国出口的60%,工业产品只占35%。到1914 年,工业产品占美国出口的49%。
行业兼并,公司遍地,垄断带来的弊端引起民众的严 重不满,造成社会的动荡。1890年,美国总统哈里森, 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但是,该法案没有被认真执行,法案通过后,托拉斯 组织有增无减。 (二)西奥多.罗斯福的改革措施 在他任期内,共处理了42起的违反谢尔曼法德案件。他 的反托拉斯不是为了消灭垄断,而是采用国家干预的 手段使得托拉斯合法存在、顺利发展,实现自由资本 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因此,他是为了维护托拉 斯的长远利益而反对放任自流的短期行为。
三、美国农业达到稳定 由于技术革命,农业人口减少,但是农业耕 地增加,农业总收入从74.77亿美元提高到 159.07亿美元。农场主的收入大幅增加,农业 产值 增加几乎是400%。 美国的南部和西部以农业和矿业为主,成为 北方工业品的市场,并提供粮食和原材料。

四、运输与交通 1900-1914时代的标志是运输革命的继续和扩大。 全美国建成的铁路网的总里程到了1914年,达到 252000英里以上,超过当时欧洲铁路里程的总和。 铁路是工业化社会的经济命脉。 其他交通工具:电力铁路、汽车、电话和电报交通事 业有了新的发展。其中,航空业也初见雏形。美国第 一家定期航空公司于1914年在福罗里达州成立。 市场由少数运输公司垄断了。
第三节 财政与金融
一、金融帝国的出现 银行和保险公司集中控制,主要投资银行家从资 本经纪人转变为美国经济的统治势力。 1904年,出现了两个金融帝国:摩根家族和洛 克菲勒家集团。
二、有缺陷的美国银行体系 缺陷来自于《国民银行法》。该法案创造了一个分层的 银行体系,其中农村银行在底层,上面是城市银行和 储备城市银行,最顶层是中心储备城市银行,每一层 都有不同的资本和储备要求。对储备城市银行设定更 高的储备要求,来降低大银行倒闭的风险。这一政策 限制了国民银行体系与州银行体系竞争的能力。联邦 银行和州银行体系间为争夺成员银行而不断加剧的竞 争,导致银行监管结构逐渐遭到削弱。 另一个弱点是对农业地区没有提供充分的信贷便利。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的美国经济(1900-1914)
总论
美国都处于独立性较强的高速发展 中,到了20世纪初期,美国成为了世 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但是其影 响力远不如欧洲国家,直到二战后, 美国才成为世界的中心。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况
一、20世纪初的美国人口状况 1900到1914,美国人口增加了30%,从7599万 人增加到9911万人。西部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不断增加。城市的发展规 模 不 断扩张。 二、美国人民的收入、财富和工业 特征是充分就业和所有各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水平 日益提高,人均收入从480美元增加到567美元。 但是,财富的分配依然不均。 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纸业、化学、石油工 业已经成为巨型工业,汽车业成为仅次于钢铁业 的第二大产业。
二、美国的对外政策
美国的对外政策完全是侵略和掠夺 (一)门户开放政策 推行其独立的对华政策,主张在中国享有势力 范围的各大国应一视同仁地使各通商口岸向所 有贸易国开放。该政策完全是美国从自身利益 出发,以损害中国利益为目的的侵华政策。 (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西奥多.罗斯福是狂热的扩张主义者,他竭力鼓 吹要采取“大棒”政策。多次干涉他国。 接任总统塔夫脱继续奉行大棒政策的同时,在 1912年提出“金元外交”,“金元外交”并非 放弃枪弹,而是金元与枪弹兼用并施,对弱小 国家进行侵略。

(三)威尔逊“新自由” “新自由”主要指保证恢复个人行动自由和运 用政府权力树立所谓社会正义。 他的国内政策与西奥多.罗斯福几乎是衣钵相传, 是在前者的改革基础上,以更快的步伐推进改 革。反托拉斯法德继续出台和贯彻抑制了垄断 资本集团的某些过分行为;劳工立法保护了工 人的某些利益,缓解了劳资矛盾;农业立法缓 和了农民的不满情绪。
三、1907年金融恐慌
恐慌的原因主要在于由于几个大型货币金融出现 了过度的投机活动。两种银行之间的长期角逐 也是造成这次恐慌的原因,一种是储备不足而 办理银行业务的信托公司,另一种是更加保守 而又严格管理的商业银行。 这一事件根本上动摇了美国的金融体系,促使美 国银行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成立了由银行 家自己来控制并且自愿加入的中央银行。
五、国内商业与对外贸易 大规模城市化出现; 形成了美国东北部的制造业工业地带,1910年 美国有3/4的人口居住在此地区; 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愈来 愈依靠国外市场; 美国海外投资扩张,成为世界上的投资大国
第二节 经济体制和政策
一、国内改革措施 美国正处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 化的剧变过程中,美国政府采取了改革措施, 来调整垄断集团内部和阶级间的关系。 (一)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托拉斯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是由 许多同类商品和与产品经营有密切关系的企业 合并组成,美孚石油公司是美国第一个托拉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