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小肠病辨证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症(1)心血虚症定义: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为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定义:指阴液亏虚,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定义: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精神疲倦,或有自汗,动则诸症加剧,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4)心阳虚证定义: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闷痛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或心胸疼痛,自汗,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暗紫,苔白滑,脉弱或结代(5)心阳虚脱证定义: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冷汗肢厥、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症。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
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定义:指心火内炽,上炎下移,扰神迫血,以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赤,苔黄脉数。
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短赤,灼热涩痛。
(7)心脉痹阻证定义: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血瘀证,又称为心血(脉)瘀阻证。
【临床表现】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逐渐发展而成。
常因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诱发,故其性质为本虚实标。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瘀阻心脉】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痰阻心脉】或以心胸闷痛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寒凝心脉】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气滞心脉】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中兽医第七章辨证2第二章脏腑辨证(心与小肠 肝与胆)ppt课件

2021/3/4
心与小肠病证
15
(七)痰迷心窍
1.病因
– 湿浊内生,气郁化痰,痰浊蒙蔽心窍
2.主证
– 神识痴呆,行如酒醉,昏迷嗜睡 – 口流痰涎,喉中痰鸣 – 苔腻,脉滑
痰浊蒙蔽心窍,心神不能自主
2021/3/4
心与小肠病证
16
3.治法
– 涤痰开窍
4.方例
– 导痰汤 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 胆南星 枳实
2021/3/4
心与小肠病证
2
一、心与小肠病证
(一)心气虚 1.成因
– 久病体虚 – 汗下太过 – 老龄气虚
心力衰竭 血液循环障碍
2021/3/4
心与小肠病证
3
2.主证
– 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运动后尤甚 – 舌淡苔白,脉虚
心气不足-心悸 气虚神疲-气短乏力 气虚卫外不固-自汗 动则耗气-症状加重 血不上荣-舌淡苔白,脉虚
– 心悸,躁动,易惊
– 口色淡白,脉细弱
2021/3/4
心与小肠病证
8
3.治法
– 补血养心,镇惊安神
4.方例
– 归脾汤 当归,龙眼肉,大枣,党参,黄芪,甘草 酸枣仁,茯神,远志 白术,木香,生姜
2021/3/4
心与小肠病证
9
(四)心阴虚
1.病因
– 心血虚病因
– 热证损伤阴液
– 腹泻日久
心阴不足,虚热内生
2021/3/4
心与小肠病证
4
3.治法
– ,黄芪,炙甘草,川芎,当归 茯神,柏子仁,酸枣仁,远志 茯苓,五味子,肉桂
2021/3/4
心与小肠病证
5
(三)心血虚
1.病因
– 脾胃虚弱,饮喂失调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于外。
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虚实。
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等引起。
心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失常及精神意识思维改变等方面,如心悸,心痛,心烦,失眠,神昏,精神错乱,脉结代或促等症常是心的病变。
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清浊不分,转输障碍等方面,如小便失常,赤涩灼痛,尿血等。
一、心气虚证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缺损,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导致。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故见心悸、胸闷;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机能活动衰减,故气短、神疲;动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后诸症加剧;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足,血失充荣,故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辨证要点】以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成药】养心定悸胶囊、生脉饮、芪冬颐心颗粒、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通脉养心丸二、心阳虚证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鼓动无力,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㿠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证候分析】本证常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或由其他脏腑病证波及心阳而成。
心阳虚衰则推运无力,阳失温煦则虚寒内生。
心阳虚衰,鼓动、温运无力,心动失常,故轻则见心悸,重则为怔忡;心阳虚弱,宗气衰少,胸阳不展,故心胸憋闷,气短;温运血行无力,心脉痹阻不通,则见心胸疼痛;阳虚而阴寒内生,温煦失职,故见畏寒肢冷;阳虚卫外不固,则可见自汗;温运乏力,血脉失充,寒凝而血行不畅,故见面色㿠白或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脉或结或代而弱;舌质淡胖,苔白滑,为阳虚寒盛,水湿不化之象。
中医辩证理论

虚实
3.阴虚证 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其滋润、濡养、宁静的 功能减退所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两颧红赤,咽 干口燥,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 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证 由于体内阳气虚衰,其温煦、推动、蒸腾和气
常见症状:由于致病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 同,实证的表现亦不一致,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发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胸闷,呼吸气粗, 痰涎壅盛,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利,里 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 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证、实证鉴别表
病程 体质 形态 疼痛 二便 舌象 脉象
虚证 久病 实证 新病
塞流清涕,兼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咳喘,痰液清稀,加风寒表 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剂】麻黄汤之类。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四)风热袭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黄稠痰而不爽,兼
恶风发热,口渴,咽干而痛,目赤头痛, 鼻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咳嗽,痰黄,加风热表证。 【治法】辛凉宣肺,止咳化痰。 【方剂】桑菊饮之类。
【临床表现】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 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 红苔黄而干,脉滑数等。
【辨证要点】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 脉滑数。
寒证、热证鉴别表
面色 四肢 寒热 口渴 大便 小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苍白 热证 红赤
不温 灼热
怕冷 不渴 稀溏 清长 舌淡 迟
或饮
苔白
不多
润
发热 口渴 秘结 短赤 舌红 数
喜冷
苔黄
饮
中医护理第六章 辩证施护

辨证要点
(二)阳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三)亡阴证和亡阳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护理 3.情志护理 4.饮食护理: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不 能进食者或给予鼻饲。
【思考与训练】 1.虚证的临床表现。 2.亡阴证和亡阳证的辨证要点。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学习目标】
熟悉脏腑辨证各证型的辨证要点与护理措施
。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预习案例】
顾某,女,42岁。
胸胁胀痛,善太息,胸闷,纳呆,腹胀,便溏不
爽,肠鸣矢气,苔白腻,脉弦。
思考
1.试用脏腑辨证分析判断其证型。 2.如何护理该病人?
• 答案: 1.是指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 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属肝脾不调证 。 2. 保持心情舒畅,忌思虑过度,慎防郁怒伤肝,横犯脾胃。
【护理措施】
1.生活起居护理 2.饮食护理 3.其他:根据具体证候,配合针灸、推拿 等调护方法以增强疗效。
三、虚实辨证与护理 (二)实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护理措施
三、虚实辨证与护理
(二)实证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生活起居、用药及饮食护理
三、虚实辨证与护理 (二)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一)脾气虚 (二)脾阳虚 (三)胃火炽盛 (四)食滞胃脘 (五)护理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三、脾与胃病辨证与护理 (一)脾气虚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二)脾阳虚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第二节 脏腑辨证与护理 三、脾与胃病辨证与护理 (三)胃火炽盛 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ppt)

突然出现冷汗淋漓,四肢 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 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 或昏迷。舌质淡紫青滑, 脉微细欲绝
病例分析
男,68岁,干部。
阵发心悸、气短年余,加重1周。1年前因 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感体力不如以前, 逢劳作后出现短阵心悸、气短、汗出、乏力, 休息后可缓解。近1周因搬家劳累,上述诸证加 重,自感倦怠,精神疲惫,懒言,语声低微, 食少,查:面白、舌淡、脉缓无力。试用脏腑 辨证分析之。
实火-面赤口渴,身热,便秘溲赤, 苔黄,脉数,迫血妄行、吐血
心-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口 舌生疮,或舌尖红赤生芒剌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
[辨证要点] 心烦、口舌生疮、尿赤+实热证
病例分析
王某,女,51岁,干部。反复发作性舌疮 伴心烦、便秘10余年,加重1周。近10年来, 每逢工作紧张、或加班睡眠不足时,即发舌疮, 少时1~2个,多则5~6处,疮面可达1cm2大小, 舌红,舌疼,影响吃饭和说话,伴心烦,手足 心热,便秘,尿赤,喜冷饮。查:舌尖红,舌 尖、舌边有3处烂疮面,苔薄微黄,脉数稍弦。 试述: 心的生理、病理
1 主血脉 2 主神明 3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特征性表现(定位):
心居胸中---胸闷、胸痛 手少阴心经循上臂内侧---痛引肩臂内侧 心主血脉---心悸、怔仲、心痛 心主神志---失眠、多梦、健忘、神昏
谵语、神乱(癫、狂、痫)
(二)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七福饮
1、心血虚 概念:是心血不足,心失濡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伤阴血
劳神过度,心血暗耗
临床表现:血虚证 + 心失濡养
《心与小肠病辨证》课件

生活理
通过合理的生活调理,如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适度的 运动,可以预防心与小肠 病辨证。
心理调节
合理的心理调节对于预防 心与小肠病辨证同样重要, 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健康。
中医养生
传统中医养生方法,如草 药泡脚、穴位按摩等,可 用于调理心与小肠,增强 身体健康。
了解哪些食物应禁忌、哪些食物有益,有助于调理心与小肠。
3 药膳推荐
合理地选择药膳,可以辅助治疗心与小肠病辨证,促进康复。
心与小肠病辨证的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心与小肠病 辨证具有显著疗效。
拔罐疗法
拔罐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有效改善心 与小肠病辨证的症状。
心与小肠病辨证的预防措施与调理方法
心与小肠病辨证的临床表现
1
心火上炎
心火上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口干、口疮、心烦、失眠等。
2
小肠湿热
小肠湿热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大便黏腻臭秽等。
3
心肠不交
心肠不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悸、胃脘胀痛等。
卫生饮食与心与小肠病辨证的关系
1 饮食调理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改善心与小肠病辨证,促进康复。
2 食物禁忌
《心与小肠病辨证》PPT 课件
在这份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心与小肠的关系,详细介绍心与小肠病辨证 的基本理论,以及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防措施与调理方法。
病因与发病机制
了解心与小肠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五脏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的密切联系
心与小肠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密切相关的脏 腑,彼此互相影响。
五脏与小肠的相互作用
了解五脏与小肠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理 解心与小肠病辨证的本质。
心与小肠功能及辨证(包括脏腑间关系)

目录
• 心与小肠的生理功能 • 心与小肠的病理变化 • 脏腑间关系 • 心与小肠辨证论治
01
心与小肠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总结词
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详细描述
心主血脉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心气的作用,心气充沛则血脉运行通畅,血液才能 在脉管中循环往复,营养全身。心主血脉的功能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心主神志,脾主思虑。二者共 同调节人体的情志活动。
相互影响
心脾病变可相互影响,如心血 不足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 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影响心血
充盈。
04
心与小肠辨证论治
实证治疗
实证治疗原则
实证治疗注意事项
针对实证,治疗原则为疏导气血、通 泻实热。
实证治疗时需注意控制药量,避免过 度攻伐导致正气受损。
心主神志
总结词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
详细描述
心主神志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中。心气充沛则精神饱满 、思维清晰、意识敏锐。心主神志的功能对于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
小肠主液
总结词
小肠主液是指小肠具有吸收水谷精微和分泌清浊液的功能。
实证治疗方法
采用泻心汤、导赤散等方剂,以清热 解毒、利尿通淋,达到疏导气血、通 泻实热的目的。
虚证治疗
虚证治疗原则
针对虚证,治疗原则为补益心气、 养心安神。
虚证治疗方法
采用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等方 剂,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达到 补益心气、养心安神的目的。
虚证治疗注意事项
虚证治疗时需注意药量适中,避免 过度滋补导致邪气滞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于外,为心主的宫城。
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
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虚实。
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气郁等引起。
心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失常及精神意识思维改变等方面。
便如,心悸,心痛,失眠,神昏,精神错乱,脉结代或促等症常是心的病变。
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清浊不分,转输障碍等方面,如小便失常,大使溏泄等。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心气虚证,是指心脏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凡禀赋不足,年老体衰。
久病或劳心过度均可引起此证。
心阳虚证,是指心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
凡心气虚甚,寒邪伤阳,汗下太过等均可引起此证。
心阳暴脱证,是指阴阳相离,心阳骤越所表现的证候。
凡病情危重,危症险症均可出现此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面色谈白或晃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虚,为心气虚,若兼见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为心阳虚。
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则是心阳暴脱的危象。
【证候分析】心气虚证,以心脏及全身机能活动衰弱为辨证要点;心阳虚证,以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为辨证要点;心阳暴脱证,以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虚脱亡阳症状为辨证要点。
心气虚衰,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则心悸怔忡。
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胸闷气短。
劳累耗气,故稍事活动后症请加重。
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
气虚血运无力不能上
荣则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动则脉虚无力。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兼见畏寒肢冷;心阳不振,胸中阳气痹阻,故见心痛;舌淡胖苔白滑,是阳虚寒盛之征;阳虚无力推动血行,脉道失充,则脉象微细。
若心阳衰败而暴脱,阳气衰亡不能卫外则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故四肢厥冷。
心阳衰,宗气骤泄,故呼吸微弱。
阳气外亡,无力推动血行致络脉瘀滞,血液不能外荣肌肤,所以面色苍白,口唇青紫。
心神失养涣散,则致神志模糊,甚则昏迷。
小结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
相同点: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
不同点:
①心气虚: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脉虚。
②心阳虚: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晃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
③心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
面色苍白,口唇青紫。
神志模糊,或昏迷。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证
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征候。
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征候。
二者常则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心悸怔仲,失眠多梦,为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有症。
若兼见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脉象细弱等症,为心血虚。
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为心阴虚。
【证候分析】心血虚证以心的常见症状与血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心阴虚证以心的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血属阴,心阴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致心动不安,出现心悸征忡;神失濡养,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多梦。
血与阴又同中有异,故血虚则不能濡养脑髓,而见眩晕健忘;不能上荣则见面白无华,唇舌色淡,不能充盈脉道则脉象细弱。
阴虚则阳亢,虚热内生,故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寐则阳气入阴,营液受蒸则外流而为盗汗;虚热上炎则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主阴虚,数主有热,为阴虚内热的脉象。
(三)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凡五志,六淫化火,或因劳倦,或进食辛辣厚味,均能引起此证。
【临床表现】心中烦怒,夜寐不安,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舌尖红绛,或生舌疮脉数有力。
甚则狂躁谵语,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证候分析】本证以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内炽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心火内炽,心神被扰,则心中烦热,夜寐不安,甚则狂躁谵语。
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脉数有力,均为里热征象。
心开窍于舌,心火亢盛,循经上炎故舌尖红绛或生舌疮。
心火炽盛血热妄行,见吐血衄血。
火毒壅滞脉络,局部气血不畅则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四)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证,是指心脏脉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痹阻不通所反映的征候。
常由年高体弱或病久正虚以致瘀阻、痰凝、寒滞、气郁而发作。
【临床表现】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若痛如针刺,并见舌紫暗有紫斑、紫点,脉细涩或结代,为瘀阻心脉。
若为闷痛,并见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为痰阻心脉。
若剧痛暴作,并见畏寒肢冷,得温痛缓,舌淡苔白,脉沉
迟或沉紧,为寒凝之象。
若疼痛而胀,且发作时与情志有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气滞之证。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为辨证要点。
本证多因正气先虚,阳气不足,心失温养故见心悸怔忡。
由于阳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容易继发瘀血内阻,痰浊停聚,阴寒凝滞,气机阻滞等病理变化以致心脉痹阻,气血不得畅通而发生心胸憋闷疼痛,手少阴心经循臂内,出腋下,故疼痛牵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小结心血淤阻证的病因鉴别如下:
共同症状: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不同症状:
①淤血内阻:
疼痛特点:痛如针刺。
症状:舌紫暗有紫斑、紫点,脉细涩。
②痰浊停聚:
疼痛特点:闷痛特甚。
症状: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腻,脉沉滑
③阴寒凝滞:
疼痛特点:突发剧痛,得温痛减。
症状: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④气机郁滞:
疼痛特点:胀痛,发作与精神因素有关。
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五)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是指痰浊蒙闭心窍表现的证候。
多因湿浊酿痰,或情志不遂,气郁生痰而引起。
【临床表现】面色晦滞,脘闷作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有痰声,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滑。
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
或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证候分析】本证以神志不清,喉有痰声,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外感湿浊之邪,湿浊郁遏中焦,清阳不升,浊气上泛,故见面色晦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脘闷作恶;湿邪留恋不化,酝酿成痰,痰随气升则喉中痰鸣;上迷心窍,神识受蒙则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人事不省。
舌苔白腻,脉滑是痰浊内盛之象。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多由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浊上蒙心窍所致,属于癫证。
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为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伏心经,时或痰涎上涌而致,属于痫证。
(六)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证,是指痰火扰乱心神所出现的证候。
多因五志化火,灼液成痰,痰火内盛或外感邪热,挟痰内陷心包所致。
【临床表现】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痰黄稠,喉间痰鸣,躁狂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失眠心烦,痰多胸闷,头晕目眩,或见语言错乱,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证候分析】本证外感内伤皆可见到,其中外感热病以高热,痰盛,神志不清为辨证要点;内伤杂病中,轻者以失眠心烦,重者以神志狂乱成为辨证要点。
外感热病中,邪热蒸腾充斥肌肤故见高热;火势上炎,则面红目赤,呼吸气粗;邪热灼津为痰,故痰黄稠,喉间痰鸣;痰火扰心,心神昏乱,故躁狂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火内盛之象。
内伤病中,因痰火扰心而见失眠心烦;痰阻气道则见胸闷痰多,清阳被遏故见头晕目眩。
若神志狂乱,气机逆乱,则发为狂证,出现语言错乱,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等症状。
(七)小肠实热证
小肠实热证,是指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心热下移所致。
【临床表现】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心火热炽及小便赤涩灼痛为辨证要点。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有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水液入于膀胱。
心热下移小肠,故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热甚灼伤阴络则可见尿血;心火内炽,热扰心神,则心烦;津为热灼则口渴;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为里热之征。
小肠的常见病证除小肠实热证外,尚有小肠虚寒和小肠气痛,分别归属于“脾阳虚”和
“寒滞肝脉”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