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行政区划的变迁

合集下载

1949—2019年河南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沿革与今后趋势

1949—2019年河南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沿革与今后趋势

05决策探索2019.12下决策观察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发展迅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的行政区划经过多次调整,逐步形成了目前的格局,未来将随着形势的发展继续调整。

一、1949—1952年的河南省和平原省行政区划(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河南省1949年3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正式成立。

3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军区在开封成立。

5月1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在省会开封宣告成立。

5月12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局,河南省委归华中局(后改为中南局)领导。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时的河南省管辖范围只限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共有郑州专区、洛阳专区、陕州专区、陈留专区、商丘专区、淮阳专区、许昌专区、南阳专区、信阳专区、潢川专区等10个专区和开封市、郑州市2个省辖市,管辖8个专区辖市、86个县,省会设在开封市。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平原省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出通令,正式宣布建立平原省。

平原省由豫北、鲁西和冀南3部分组成。

8月20日,平原省正式成立,省会设在新乡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原省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

共有新乡专区、安阳专区、濮阳专区、聊城专区、菏泽专区、湖西专区(专署驻单县)等6个专区和新乡市、安阳市2个省辖市,管辖56个县、1个矿区(焦作矿区)、5个城关镇。

二、1952—1965年的河南省行政区划(一)平原省撤销1952年11月30日,平原省正式被撤销。

原平原省的聊城专区、湖西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县、范县、朝城县、观城县4个县,菏泽专区的荷泽县、定陶县、曹县、鄄城县、郓城县、梁山县、南旺县7个县划分给山东省;新乡市、安阳市,新乡专区、安阳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阳县、滑县、长垣县、封丘县、内黄县、清丰县、南乐县7个县,菏泽专区的东明县划归河南省;原平原省划入河南省的六河沟煤矿区(9个村)划归河北省峰峰矿区。

河南省省会迁郑始末

河南省省会迁郑始末

河南省省会迁郑始末在历史的长河中,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承载着众多的因素和考量。

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至郑州,这一重大的决策和变迁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回顾往昔,开封作为河南省的省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实因素促使着省会的迁移。

交通因素在这一变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这两条重要的铁路干线在郑州交汇,使得郑州在交通便利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种交通优势不仅有利于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运输,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相比之下,开封的交通条件在当时相对较为滞后,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和对外交流。

经济发展也是省会迁移的一个重要考量。

郑州在工业发展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和空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郑州凭借其交通优势和地理条件,能够更便捷地获取资源和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工业投资和项目落地。

而开封在工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上相对较弱,难以承担起引领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任。

地理因素也不容忽视。

郑州的地理位置更为居中,对于统筹和管理全省的事务更为便利。

它能够更好地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而开封的位置相对偏东,对于全省的覆盖和带动作用相对有限。

在省会迁移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规划和建设。

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

为了适应省会的功能需求,郑州在城市规划、道路建设、水电供应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提升。

新建了宽阔的马路、现代化的建筑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打造出一个具备现代化城市功能的新省会。

教育和文化资源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新建了一批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教育机构,培养和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力支持。

在产业布局方面,郑州积极发展多元化的产业,不仅加强了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还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

通过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不断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通过地图,了解河南省郑州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

通过地图,了解河南省郑州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

通过地图,了解河南省郑州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郑州地处中原、黄河从北部穿越而过,同时,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就出生自这里,并在此地进行建都。

原始社会时期的地图夏朝早期,帝舜分封禹建都于阳城(登封王城岗遗址)称为夏伯,后来夏朝迁都于阳翟(许昌禹州)。

夏朝时期的地图商朝时期,在3600年前,商在此建都,称为隞(即嚣),现在仍然保留有商代城墙遗址。

商朝时期的地图西周时期,周武王灭了殷后,将其弟叔鲜分封于管,建立了管国,当时周朝的封国,除管国外,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密国等。

西周时期的地图春秋时期,诸侯相互争霸,互相兼并,郑在乱世中兴起,都邑称为当时郑国政治中心,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显赫。

春秋时期的地图战国时期,在公元前375年,韩国韩哀侯灭了郑国,将国都从阳翟迁至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战国时期的地图新郑作为郑、韩国都长达有500多年,一直到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为止。

公元前350年,当时诸侯称雄的形势图秦朝时期,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派秦军攻入韩国,设三川郡,郡治在洛阳,不久后迁至荥阳。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时,又设置了颍川郡,辖领新郑、苑陵、阳城等10个县。

秦朝时期的地图西汉时期,公元前205年,刘邦占领洛阳后,改三川郡为河南郡,于郡内新置密、成皋(荥阳市汜水镇)、故市、中牟等县,将新郑、苑陵二县划入河南郡。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设置崇高县,后来又置纶氏县(登封颖阳镇),皆属于颍川郡管辖。

西汉时期,归司隶部所管辖东汉时期,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将崇高县并入阳城县。

东汉以后,“管邑”之名逐渐为“管城”所代。

东汉时期的地图三国时期,属于魏国,被河南尹所管辖。

三国时期的地图西晋时期,隶属于司州,归荥阳管辖。

西晋时期的地图南北朝时期,经过东晋十六国的相互频繁战争,政权更迭,此地区的城邑、经济等都受到了严重破坏,日趋凋敝。

后来,北魏逐渐统一了北方,设置了北豫州,州治武牢(荥阳汜水镇),于公元493年将蒙旧县城(惠济区古荥镇)迁至大索城(荥阳老城)。

中华民国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

中华民国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

中华民国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中华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政区建置最初实行省、道、县3级制,此后改行省、县两级制,进而又在省县之间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辅助和派出机关,分区进行督察。

•一、民国初期•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各省之间各自为政,省制颇不一致,在地方政区建置上,省级以下行政区划多沿用清制。

1913年北洋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地方官厅组织令》等。

此后,各级地方组织和名称逐步统一起来。

同年规定,地方政区建置实行省、道、县3级制。

•河南确定为河南省。

•道为中级地方行政组织,起初叫“观察使公署”,长官称观察使,掌管一道政务及省行政长官委任事务。

1914年5月公布的《道官制》规定:将观察使公署改为道尹公署,观察使改为道尹,由省巡按使任命,监督一道财政、司法等事务,并节制本道内的巡防、警备队伍。

•民国初年,河南共设4道,即豫东道、豫西道、豫北道、豫南道。

为便于推行道制,1913年2月,对河南原有府县进行裁改:裁开封(府治,开封市)、归德(府治,商丘县)、陈州(府治,淮阳县)、河南(府治,洛阳市)、南阳(府治,南阳市)、彰德(府治,安阳市)、卫辉(府治,汲县)、怀庆(府治,沁阳县)等府及郑州(州治,郑州市)、许州(州治,许昌市)、陕州(州治,陕县)、汝州(州治,临汝县)、光州(州治,潢川县)、淅川(厅治,淅川县)等直隶州厅,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禹州为禹县、睢州为睢县、淮宁为淮阳县、许州为许昌县、郑州为郑县、陕州为陕县、汝州为临汝县、光州为潢川县、邓州为邓县、裕州为方城县、信阳州为信阳县、河内县为沁阳县、淅川直隶厅为淅川县。

1914年元月,又改唐县为沘源县(1923年3月更名为唐河县)、永宁县为洛宁县。

同年6月,对河南省所属各道名称进行改革:改豫东道为开封道、豫西道为河洛道、豫北道为河北道、豫南道为汝阳道。

各道所辖属县如下:•开封道:开封、陈留(开封县东南)、杞县、通许、尉氏、洧川(尉氏县西南)、中牟、兰封(兰考县)、鄢陵、禹县、密县、商丘、新郑、宁陵、夏邑、鹿邑、虞城、永城、睢县、考城(兰考县东)、柘城、淮阳、商水、西华、项城、沈丘、太康、扶沟、许昌、临颍、襄城、长葛、郾城、郑县(郑州市)、荥阳、荥泽(郑州市西北)、河阴(郑州市西北)、汜水(荥阳县西北),道治驻开封县。

先秦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

先秦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

先秦时期河南省省域建置历史介绍•在原始社会,河南省已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进入阶级社会后,域内王朝迭兴,诸侯邦国林立,形成了早期的政区建置。

•一、夏至西周•(一)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

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建立,氏族社会时期那种按血缘和地域相结合划分居民的社会组织,逐渐被以地域划分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所代替,体现出了国家的统治职能。

夏时期开始按地理形势把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域,首开区域建置和地方行政体制之端。

史称:“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说明夏朝把居民按居住地分成9个区域进行统治。

•据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记载,建立夏朝的夏氏族,其主要活动区域就在河南省境内。

传说中的夏都,曾先后定于阳城(登封县告成镇)、阳翟(禹县)、斟鄩(巩县境内)、原(济源县境内)、帝丘(濮阳市)、老丘(开封市东)等地。

此外,在夏朝统治区内,还有许多封国。

河南境内的封国主要有:商(商丘县)、虞(虞城县)、韦(长垣县北)、葛(宁陵县)等。

•(二)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族是中原地区一个古老的部族,其早期活动中心区域在河南省东部,当时商族的农业生产力很低,迁徙频繁,“自契至汤八迁。

”(《史记》卷3《殷本纪》)迁徙地区主要在河南省境内。

商汤灭夏后,将国都定于西亳(偃师县尸乡沟)。

在此后约600年的统治时期,多次迁都,河南境内的北亳(商丘市北)、相(内黄县东南)、嚣(荥阳县东北)等地都曾作过商朝都城。

到了商朝中期,郑州成为都城。

商王盘庚即位后,将国都迁至殷(安阳小屯),历经273年未变,成为商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商朝建立后,在地方政区上实行“外服”体制,臣服于商王的各部落、氏族首领以及由商王派遣到某一地方行使统治权的商朝贵族统称“外服”。

这些首领或贵族各有封域,以后逐渐发展成诸候国,有一定的独立性。

随着势力的发展,有些诸侯国成为某一区域的实际统治者。

河南省17个地级市之一,信阳市主城区,为何位于全市的西部?

河南省17个地级市之一,信阳市主城区,为何位于全市的西部?

河南省17个地级市之一,信阳市主城区,为何位于全市的西部?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河南省的区划变迁,例如开封市、漯河市、郑州市等等。

今天,我们聊聊河南省信阳市。

信阳市是河南省17个地级市之一,信阳市的主城区很有意思,并没有位于全市的核心位置,而是位于全市的最西部,属于边缘地带。

那么,信阳市的主城区,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河南省的具体情况。

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省份,同时也是我国的粮食大省、人口大省。

按照2020年七普的统计数据,河南省总人口9900多万,仅次于广东省、山东省,排名全国第3位。

除了西部、南部以外,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平原为主,一马平川,非常适合耕种。

从古代历史上,河南就属于重要的产粮区,人口众多。

河南省下辖了17个地级市,分别是: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许昌市、新乡市、南阳市、周口市、商丘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漯河市、焦作市。

此外,济源市属于省辖市。

其中,省会城市在郑州市。

河南省历史悠久,省内的洛阳、开封、安阳都是历史源远流长的古城。

近年来,河南省的交通发展很迅速,尤其是铁路和公路建设。

信阳市是河南省17个地级市之一,位于河南省的最南部。

信阳人普遍喜欢吃米饭,在很多方面与中原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反而更接近荆襄、江汉文化。

例如信阳人外出工作、安家,首先会选择湖北省会武汉市。

因为武汉市距离信阳市更近,河南省会郑州市反而距离信阳市比较远。

例如作者认识的几位信阳的朋友,基本上都选择了武汉市安家、工作。

信阳市下辖了2个区、8个县,合计10个区县,分别是:浉河区、平桥区、潢川县、光山县、息县、新县、罗山县、商城县、淮滨县、固始县。

按照2020年七普统计的数据,信阳市总人口620多万人。

2021年,信阳市的GDP总量超过了3000亿,达到了非常不错的水平。

在河南省17个地级市中,信阳市的主城区很有意思,例如郑州市、周口市、商丘市的主城区,基本上都位于全市的核心位置或者中间地带。

河南省起初下辖10个专区,为何演变成了17个地级市?

河南省起初下辖10个专区,为何演变成了17个地级市?

河南省起初下辖10个专区,为何演变成了17个地级市?目前,河南省下辖了17个地级市和济源一个省辖市。

其实这并不是河南省最初的样子,在建国的初期,河南省仅仅下辖了10个专区。

最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原来的17个专区,如何逐步演变成了17个地级市呢?认真的说,这牵扯到了一系列的区划调整。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从最初的行省制度开始,讲述河南省行政区划的变迁。

一、河南省最初下辖8个府,区划变化不大元朝建立以后,为了方便自己的统治,建立了著名的行省制度。

元朝把全国划分成了10个行省,行省制度开始逐步成熟,并且延续到了现在。

不过,元朝的行省制度并不完善,明清时期继续对行省制度进行改善。

在明朝统治时期,河南省的大概轮廓和各个府、州的情况基本稳定下来。

明朝统治的中期,河南省下辖了开封府、河南府、彰德府、归德府、南阳府、卫辉府、怀庆府、汝宁府和汝州,总计9个州和府。

其实,开封府管辖了县最多。

到了清朝统治时期,鉴于开封府管辖面积过大的问题,清朝建立了许州。

至此,河南下辖了10个府、州。

这样的模式几乎一直延续到了建国的初期,建国初期的10个专区基本上就是继承了当年10个州府的轮廓。

清朝灭亡以后,国家进入了各路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盘踞河南的各路军阀们,都没有精力进行区划调整,更不要说发展地区经济。

区划改革最大的推动力就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在近代历史上,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区划的变化并不是很大。

建国以后,我国采用了市区和专区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

例如郑州市的管辖区只有市区和郊区,出了西边的西流湖,便隶属于荥阳管理,而荥阳隶属于郑州专区。

建国之初,河南省下辖了郑州专区、商丘专区、洛阳专区、许昌专区、南阳专区、潢川专区、新乡专区等等。

请注意,当时的专区比现在的地级市大,一个专区相当于现在的两三个地级市。

例如新乡专区,曾经管理河南省的整个黄河以北地区,管辖区包括新乡、安阳、濮阳、焦作和济源。

专区专员的权力很大,有权力任免县级干部。

河南省的辖区调整,当年的10大专区,为何形成了17个地级市?

河南省的辖区调整,当年的10大专区,为何形成了17个地级市?

河南省的辖区调整,当年的10大专区,为何形成了17个地级市?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河南省各个城市区划结构的形成,例如开封市、洛阳市、周口市等等。

今天,我们聊聊河南省17个地级市区划调整的过程。

在建国之初,河南省总计下辖了10个专区。

目前,则下辖了17个地级市。

那么,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区划结构,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段历史。

首先,我们聊聊河南省的具体情况。

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六省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粮食大省、人口大省。

按照2020年七普的统计数据,河南省总人口9900多万,仅次于广东省、山东省,排名全国第3位。

除了西部、南部、西北部的部分山区以外,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平原为主,非常适合耕种。

从古代历史上,河南就属于重要的产粮区域之一。

因此,出现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

目前,河南省仍然是重要的粮食、蔬菜供应地。

例如历年的夏粮,河南省基本上都是全国第一。

当然,黑龙江省是标准的秋粮第一。

河南、山东、湖北等省份,属于我国夏粮的主产区。

从地理位置来说,河南省位于中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在古代军阀混战的过程中,对于军阀们来说,控制河南非常重要。

从实际成本来说,控制了河南各地以后,依托庞大的人口和耕地基数,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后备兵员。

从地理位置来说,向北能够进攻燕赵之地,向南能够直逼荆襄地区,从而饮马长江。

当年,秦国、北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基本上都采用了这样的战略。

目前,河南省下辖了17个地级市。

分别是: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许昌市、新乡市、南阳市、周口市、商丘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漯河市、焦作市。

此外,还有一个省辖市很特殊,那就是济源市。

其中,省会城市在郑州市。

近年来,郑州市的发展非常迅猛,超越了一系列的老牌省会城市。

一个问题出现了,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区划结构,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众所周知,我国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

历经元明清三朝的不断演变和调整以后,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区划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行政区划的变迁(1949-1989)1949年★1949年5月5日撤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设立河南省人民政府★1949年5月5日郑州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五区★1949年5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

开封市正式定为省会,下设第一至七区★设立漯河市,以偃城县漯河镇为其行政区域★设立信阳市,以信阳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设立朱集市,以商丘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驻马店市,以确山县驻马店为其行政区域★撤销邓南县、邓北县,合并设立邓县(1949年3月)★撤销商丘市,并入商丘县(1949年3月)★撤销洛北县、洛南县,合并设立洛宁县★雪枫县更名为永城县(1949年3月)★开封县驻地由朱仙镇迁至黄龙寺1950年★商丘专区驻地府由商丘县迁至朱集市(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3日报告备案)★设立汝南市,以汝南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设立商丘市,以商丘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沈丘县驻地由老城镇迁至槐店镇(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2月19日批准)★撤销开封市第一区,并入第二区、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撤销开封市第六、七区,合并设立郊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开封市第五区更名为第一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撤销郑州市第五区,并入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批准)195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地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政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实施)★撤销汝南市,并入汝南县(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设立平舆县,以汝南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平舆镇(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以商丘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设立郸城办事处(县级),以潢川、淮阳、沈丘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设立淮滨办事处(县级),以故始、潢川、息县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撤销朱集市,并入商丘市,驻地由城关镇迁至朱集(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8月3日决定)★撤销郑州市第四区(郑州市人民政府1951年4月1日决定)1952年★撤销平原省,聊城专区、湖西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县、范县、朝城、观城4县,荷泽专区的荷泽、定陶、曹县、鄄城、郓城、梁山、南旺7县划分给山东省;新乡市、安阳市,新乡专区、安阳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7县,荷泽专区的东明县划归河南省;原平原省划入河南省的六河沟煤矿区(9个村)划归河北省峰峰矿区(政务院1952年11月6日批准)★撤销潢川专区,并入信阳专区(政务院1952年11月6日批准)★撤销陕州专区,并入洛阳专区(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4月8日批准)★撤销陈留专区,并入郑州专区(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27日批准)★撤销淮滨办事处,设立淮滨县,驻地淮滨集(政务院1952年8月11日批准)★撤销谷熟办事处,设立谷熟县,驻地谷熟集(政务院1952年8月11日批准)★撤销郸城办事处,设立郸城县,驻地郸城集(政务院1952年8月11日批准)★撤销郑县,并入郑州市、新郑县、中牟县(政务院1952年11月6日批准)★撤销周口市,并入商水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10日批准)★撤销信阳市,并入信阳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10日批准)★撤销南阳市,并入南阳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10日批准)★撤销驻马店市,并入确山县(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6月10日批准)★撤销新乡市第四区(新乡市人民委员会1952年12月26日报告备案,1953年月1日实施)★安徽省永城县及砀山县的雨亭区、新兴区(原属于永城县)划归河南省商丘专区(政务院1952年1月31日批准)★安徽省霍邱县史河川西的孙戚乡划归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桂庙乡划归河南省淮滨县;河南省固始县的新街乡、花园乡划归安徽省霍邱县(六安专员公署1952年5月9日批准)★安徽省宿县专区濉溪县的赵庄、钟庄、王庄、小沟岸、邸庄、张庄、苗庄、黄庄、祝庄、张井、呼庄等11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永城县(内务部1952年12月5日批准)1953年★撤销淮阳专区,所属的周口镇和扶沟、商水、西华3县划归许昌专区;淮阳、鹿邑、太康、项城、沈丘、郸城6县划归商丘专区(政务院1953年3月27日批准)★新乡专区驻地由焦作矿区迁至新乡市(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3月批准)★谷熟县驻地由谷熟集迁至马牧集(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2月7日批准)★项城县驻地由老城镇迁至水寨镇(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3月4日批准)★设立南阳市,以南阳县的南阳镇为其行政区域(内务部1953年11月10日批准)★设立信阳市,以信阳县的信阳镇为其行政区域(内务部1953年11月10日批准)★设立周口市,以商水县的周口镇为其行政区域(内务部1953年11月10日批准)★设立驻马店市,以确山县的驻马店镇为其行政区域(内务部1953年10月21日批准)★设立郑州市回族区、郊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1月6日批准)★设立开封市回族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3年5月18日批准)★山西省平顺县的苇池凹村、高家台村划归河南省林县(内务部1953年4月30日批准)◎山西省注解为内务部1954年12月11日批准1954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批准)★撤销濮阳专区,所属的长垣、封丘2县划归新乡专区;濮阳、滑县、内黄、清丰、南乐5县划归安阳专区(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洛阳市升格为地级市,下设第一区、第二区、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4年4月19日报告备案)★许昌专区的临汝县划归洛阳专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4年9月4日办公备案)★撤销邺县,并入安阳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淇县,并入汤阴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洧川县,并入长葛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阌乡县,并入灵宝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谷熟县,并入商丘县、虞城县(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成皋县,并入荥阳县(内务部1954年1月23日批准)★撤销兰封县,考城县,合并设立兰考县,驻原兰封县城(内务部1954年1月23日批准)★安阳县驻地由水治镇迁至安阳市(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虞城县驻地由利民镇迁至马牧集(政务院1954年6月21日批准)★撤销安阳市第三区、第四区,合并设立郊区(安阳市人民委员会1954年8月5日报告备案)★河南省濮阳县第九区的郝楼、夏庄、岱堂等3个自然村划归山东省鄄城县(政务院1954年11月24日批准)1955年★郑州专区更名为开封专区,驻地由荥阳县迁至开封市(国务院1955年1月17日批准)★新乡专区的长垣县划归安阳专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5年2月18日报告备案)★撤销洛阳县,并入洛阳市及孟津、宜阳、伊川3县(国务院1955年11月7日批准)★郑州市第一、二、三区更名为陇海区、二七区、建设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5年9月23日批准)★开封市第一、三区更名为鼓楼区、龙亭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5年11月26日批准)★撤销开封市第二区、第四区,合并设立南关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5年11月26日批准)★撤销安阳市第一区、第二区(安阳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12月报告备案)★撤销洛阳市第一区、第二区,设立老城区★新乡市第一至三区更名为新华区、红旗区、郊区(新乡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12月2日报告备案)★安徽省阜南县的五湾、两河集等7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淮滨县;河南省淮滨县三河、栏杆、赵集3区的共100个自然村划归安徽省阜南县(国务院1955年8月24日批准)★山西省晋城县双庙乡(共23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修武县(国务院1955年10月14日批准)1956年★撤销焦作矿区,设立焦作市(地级),下设焦作、李封、马村3区(国务院1956年7月9日批准)★淮滨县驻地由乌龙集迁至淮滨镇(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3月批准)★设立洛阳市涧西区、工西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3月17日批准)★撤销开封市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5月4日批准)★设立安阳市闻峰区、车站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12月11日批准)★郑州市回族区更名为金水回族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10月23日批准)★湖北省应山县的孝子店乡独流树村、岗渡村划归河南省信阳市(国务院1956年4月28日批准)★河南省项城县贾岭区的杨楼、冷庄、李房庄、张楼、刑营、张小庄等6个自然村划归安徽省临泉县;安徽省临泉县鲖城的白杨树、文庄、黄庄等3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项城县(国务院1956年6月29日批准)★山西省晋城县西尧乡的云台、风门、西东水3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沁阳县(国务院1956年8月11日批准)1957年★设立三门峡市(地级),以陕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7年3月26日批准)★设立鹤壁市(地级),以安阳、汤阴2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7年3月26日批准)★设立平顶山市(地级),以叶县、宝丰2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7年3月26日批准)★撤销陈留县,并入开封县(国务院1957年5月31日批准)★灵宝县驻地由城关镇迁至虢略镇(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7年1月23日批准)1958年★撤销安阳专区,并入新乡专区(国务院1958年4月8日决定)★撤销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国务院1958年12月5日批准)★开封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开封专区管辖(国务院1958年12月5日批准)★洛阳市、三门峡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洛阳专区管辖(国务院1958年12月5日批准)★平顶山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许昌专区管辖(国务院1958年12月5日批准)★新乡、安阳、焦作、鹤壁4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新乡专区管辖(国务院1958年12月5日批准)★开封专区的巩县、荥阳、密县、登封、新郑5县划归郑州市(国务院1958年12月5日批准)★撤销周口市,并入商水县(国务院1958年4月5日决定)★撤销驻马店市,并入确山县(国务院1958年4月5日决定)★范县驻地由古城镇迁至樱桃园★撤销焦作市焦作、李封、马村3区,设立城区、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月14日批准)★设立郑州市上街区,以巩县、荥阳2县铝业厂矿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4月2日批准)★撤销郑州市金水回族区、陇海区,合并设立管城回族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8月5日批准)★撤销郑州市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22日批准)1959年★安阳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新乡专区的安阳县(国务院1959年10月1日批准)★焦作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新乡专区的武修县、博爱县(国务院1959年10月1日批准)★开封市升格为地级市,辖开封专区的开封县(国务院1959年10月1日批准)★三门峡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洛阳专区的陕县(国务院1959年10月1日批准)★伊阳县更名为汝阳县(国务院1959年8月21日批准)★孟津县驻地由城关镇迁至长华镇(1959年6月18日)评论(9)1960年★鹤壁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新乡专区的汤阴县(国务院1960年10月13日批准)★撤销新乡县,并入新乡市(国务院1960年1月7日批准)★撤销通许县,并入尉氏县(国务院1960年1月7日批准)★撤销陕县,并入三门峡市(国务院1960年1月7日批准)★撤销宝丰县,并入平顶山市(国务院1960年1月7日批准)★撤销安阳县,并入安阳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获嘉县,并入新乡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开封县,并入开封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许昌县,并入许昌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偃师县,并入漯河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南阳县,并入南阳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信阳县,并入信阳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商丘县,并入商丘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温县,并入泌阳县(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宁陵县,并入雎县(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栾川县,并入嵩县(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淮滨县,并入息县、固始县(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撤销博爱县、武修县,并入焦作市(国务院1960年8月15日批准)★长葛县驻地由城关镇迁至和尚桥(1960年9月)★设立郑州市金水区1961年★设立安阳专区,辖新乡专区的安阳、鹤壁2市和安阳、濮阳、林县、滑县、清丰、南乐、汤阴、内黄、浚县、长垣10县(国务院1961年12月19日批准)★设立商丘专区,辖开封专区的商丘市和淮阳、太康、永城、雎县、虞城、鹿邑、郸城、项城、柘城、鹿邑、商丘、沈丘、民权、宁陵、夏邑14县(国务院1961年12月19日批准)★郑州市的巩县、荥阳、密县、登封、新郑5县划归开封专区(国务院1961年12月19日批准)★开封市升为省辖市,辖南关区、鼓楼区、龙亭区、顺河回族区、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61年12月25日批准,1962年1月1日实施)★安阳市、焦作市降格为县级市★鹤壁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安阳专区管辖★三门峡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洛阳专区管辖★设立温县,以原温县并入泌阳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宁陵县,以原宁陵县并入雎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栾川县,以原栾川县并入嵩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开封县,以原开封县并入开封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安阳县,以原安阳县并入安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新乡县,以原新乡县并入新乡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获嘉县,以原获嘉县并入新乡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武修县,以原武修县并入焦作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博爱县,以原博爱县并入焦作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商丘县,以原商丘县并入商丘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许昌县,以原许昌县并入许昌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偃师县,以原偃师县并入漯河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南阳县,以原南阳县并入南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信阳县,以原信阳县并入信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设立宝丰县,以原宝丰县并入平顶山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信阳县驻地由信阳市市区迁至信阳县平桥镇(1961年10月)★淅川县驻地由城关镇迁至上集(1961年11月)★孟津县驻地由旧孟津镇迁至长华镇★郑州市建设区更名为中原区★山西省阳城县郭庄生产大队划归河南省济源县(国务院1961年11月7日批准)1962年★设立陕县,以原陕县并入三门峡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3月27日批准)★设立淮滨县,以原淮滨县并入息县的地区和并入固始县的期思、张庄2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10月20日批准)★设立淇县,以原淇县并入汤阴县和鹤壁市的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10月20日批准)★设立通许县,以原通许县并入尉氏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10月20日批准)1963年★巩县驻地由东站镇迁至孝义镇(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63年10月26日批准)★设立郑州市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63年8月21日批准)★河南省的东明县划归山东省菏泽专区(国务院1963年3月23日批准)1964年★撤销平顶山市,设立平顶山特区(地级)(国务院1964年6月23日批准)★洛阳市升格为地级市,下设涧西区、洛北区、瀍河回族区、郊区(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64年4月30日报告备案)★山东省莘县的前任屯村、后任屯村划归河南省南乐县;河南省南乐县的杨寨村、东节村、寨节村划归山东省莘县(国务院1964年6月16日批准,1966年8月10日交接完毕)★山东省范县、寿张2县金堤河以南和范县城附近地区划入河南省,具体省界划法:山东省寿张县所属跨金堤河两侧的斗虎店、子路堤、侯李庄、明堤、临河、大寺、关门口、赵台、李堤、孟楼、同堤、南台、刘海等13村仍留归山东省;范县所属的金堤以北的范县县城及金村、张夫2村划入河南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