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听听声音》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3篇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3篇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交流:《听听声音》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材以生活中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并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需要注意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2.实验过程中对细节的观察和注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放大镜、记录纸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声音,如鸟叫、汽车鸣笛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它们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然后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并记录物体的振动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声音的产生。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然后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空气,还有哪些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呢?”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听听声音》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听听声音》教科版
课堂上,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声音的基本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看到声音在现实中的应用。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音调频率的关系感到困惑。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用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解释,这样他们就能更直观地理解了。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得非常热烈,每个小组都能够围绕声音的实际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小组讨论中,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评判者。这样,学生们更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比如准备更多有趣的实验和案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学习。同时,我也应该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是仅仅追求答案的正确性。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主动探究声音产生、传播、特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逻辑思维: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声音现象进行归纳、推理和解释,增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探讨声音应用的过程中,发挥想象,提出创新性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声音保护,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环境,主动参与噪声防治,提高环保意识。
5.团队合作: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协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举例:通过敲击音叉产生声音,观察音叉振动;讨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掌握这三个基本概念,并能区分它们在声音中的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中的传播效果,强调声音传播的条件。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具体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方面还需加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有着丰富的体验,但往往缺乏对声音本质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到对声音的科学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分析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鼓、尺子、气球等。

2.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需要什么介质传播吗?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鼓、尺子、气球等物体的振动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同时,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声音在空气、水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空气和水,还有哪些介质可以传播声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和对声音的探究兴趣。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空气传播。

然而,他们对声音的特性和如何辨别不同声音的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学会如何辨别不同声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和对声音的探究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难点:如何辨别不同声音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和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气球等)。

2.学具:每人一个耳朵模型,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谜语“是什么东西,没有眼睛能看到,没有耳朵能听到?”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课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电脑和投影仪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内容包括:音叉振动产生声音、尺子振动产生声音、气球振动产生声音等。

4.巩固(5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小小音乐家”和“小小侦探”,通过听觉游戏和辨别不同声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为生活带来便利。

教科版(2023秋)科学 四年级上册 1.1听听声音 教案

教科版(2023秋)科学 四年级上册 1.1听听声音 教案

教科版(2023秋)科学四年级上册 1.1听听声音教案听听声音【教材与学情分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

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的教学内容设计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

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强弱、高低等有适当的了解。

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本课为后面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也为未来建立有关声音的一些科学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础。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

这对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学生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

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等等问题。

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障碍。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不同的物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2、用心倾听声音,懂得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3、相同的物体大小不同,敲击的轻重不同,发出的声音都会不同。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高低能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准备】小组:1个大音叉、一个小音叉;1个5管萧;1张导学单;1张记录单;1只记号笔。

老师:1只试管、1个鼓、1个尤克里里、大中小铁钉个一个。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来“听听声音”(板书听听声音)。

既然我们要研究声音,所以听声音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PPT出示:(1)安静地听(2)一边听一边分辨、思考2、猜一猜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敲击试管的声音和敲击鼓的声音)(1)你是怎么猜到的?(2)这个声音听起来有什么感觉?(3)在生活中,你还听过哪些声音?3、是啊,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

听听声音(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听听声音(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听听声音教学内容:听听声音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归类和鉴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

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2.经历有关声音的实验过程。

获得“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等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用:(1)物体发声活动——各种固体材料、瓶子、杯子、水等;(2)分辨声音的变化活动——相同玻璃杯4只、水、筷子等。

教师演示活动用:包含各种声音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学习引入研究声音的活动开始了,说说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倾听周围的声音(1)教师先让学生们安静下来,再让学生倾听周围发出的声音。

(2)学生交流听到的周围发出的声音,并说明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3)教师播放各种声音,并让学生逐个说明发出声音的物体。

(4)学生交流听到过的其他声音。

(5)教师小结: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田野里的蛙叫蝉鸣声,城市里的车水马龙声。

各种各样的声音包围着我们。

那么,这些声音中,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又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呢?(6)对声音进行分类。

(7)学生小组进行分类记录。

(8)各组交流记录表。

三、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的活动(1)听听固体发出的声音。

想办法让桌上的各种固体发出声音,听听这些声音是否相同,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和描述:用()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这种声音的特点是()。

(3)听听液体发出的声音。

想多种办法使水发出声音,听听不同的方法产生的水的声音是否相同,有什么特点。

(4)学生交流和描述。

(5)听听气体发出的声音。

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由空气发出的?你有什么办法使空气发出声音?(6)学生进行“使空气发出声音”的活动。

(7)讨论交流:从以上的活动中,你认为声音与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8)教师反诘:有人认为没有物体也能产生声音,比如雷声就不是什么物体发出的。

听听声音教案

听听声音教案

听听声音教案听听声音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听听声音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听听声音教案1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仿照诗歌的形,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昨天,《秋天的雨》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我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田野,看到了瓜果飘香的果园,看到了热闹非凡的森林,今天我们继续走进秋天,去《听听,秋的声音好不好?齐读课题二、读通1、打开书46面,这是篇课文是带*的,是阅读课文,主要靠小朋友们自学,课文上边的导读可以帮我们读懂课文,我们一起阅读一遍,一定会对你们有帮助。

2、导读为我们提了什么要求?3、要想把课文读懂,先要打好基础,把课文读通顺,在预习的时候,生字词小朋友们都认识了吗?小诗你们都能读通顺吗?听听,秋的声音优秀教案设计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4、CAI出示:手臂、刷刷、蟋蟀、振动、口瞿口瞿、歌韵、叮咛、掠过、歌吟、辽阔、音乐厅、绽开、匆匆(小组接龙读)5、CAI出示诗的6个小节。

谁愿意来读?(点名读,6人)想读的一起读。

三、读懂1、小诗大家都能读通顺了,但想要把它读懂可不容易,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自由的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难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难题。

2、我们以前学过那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义呢?(查一查、换一换、切一切、猜一猜、议一议)有这么多方法来帮忙,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首诗的,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自由的读并且解决问题吧!3、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说)4、老师觉得这里很难理解,看你们能不能帮帮我。

CAI出示“黄叶道别的话音”是指----“和阳台告别的歌韵”是指-----“ 暖暖的叮咛”是指-----“丰收的歌吟”是指-----5、你们真厉害,连老师解决不了的难题,都难不倒你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听听声音》教案
教案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的大小、方向、高低、远近加以简单的区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教案重点:
用心去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教案难点:
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的大小、方向、高低、远近加以简单的区分。

教案准备:
1. 准备好各种声音的录音。

2. 准备笔、塑料杯、尺子、水、纸张、电子琴等。

教案过程:
一、游戏引入课题
师:咦,同学们,刚才我们的教室里还是很热闹的,现在怎么安静下来了?你怎么知道上课了呀?
师:哦,同学们的耳朵真灵啊!对了,听到铃声,我们知道上课了。

今天罗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大家欢迎吗?(生:欢迎)那你们表示一下。

(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下课的吵闹声,上课的铃声,同学们给我的热烈掌声,哇,我们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声音,这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去探索声音的奥秘!同学们想去吗?
师:好,那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做个什么游戏呢?看一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读:猜猜我是谁?这个游戏怎么做呢?罗老师先来介绍一下游戏规则。

规则是:第一、第二组向左转,第三、第四组向右转,然后请一个同学说“猜猜我是谁”,请另一组同学猜他是谁?猜对了,我们用掌声鼓励他!明白了没有?(学生做游戏)
师:好,请大家转过来。

请坐下。

刚才我们一起做的这个游戏,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特别厉害,有的同学声音变了,你们都能猜出来,你是根据什么来猜的?(声音)
师:好,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听听声音》,幻灯片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案
1、让学生认真倾听周围的声音
师:现在请大家安静的倾听一下周围的声音,看谁的耳朵最灵,听到的声音最多,并且还能说出这些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

(1分钟后抽生说)
师:说得好,生活中就只有这种声音吗?
师:对了,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让我们一起去倾听吧,不过要将听到的声音记录下来哦!(通过电脑播放,让学生边听边记录后汇报)
师:在自然界、在生活中,除了这些声音外,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抽生说)你能将刚才听到的声音分类吗?(抽生汇报并说明理由)师:那闹钟的声音是属于哪一类?
师:很好,自然界的声音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受人为控制的,而人类活动的声音是可以加以控制的!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你们还想探索更多声音的奥秘吗?
2、探索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师:好,要想得到更多的知识,需要付出努力哦!老师在这设置了“智力闯三关”,同学们有信心闯吗?
(1)、探索固体能发出声音
师:OK,第一关,看,篮子里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都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试着想办法让这些固体发出声音,并说说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各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刚才大家都用不同物体做了示范,发现这些物体发出的声音都相同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板书)!师:好,成功闯过了第一关!鼓励一下自己(掌声!)接着是第二关,有信心吗?
(2)、探索液体能发出声音
师:看,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水)水是液体。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办法使这种液体-水发出声音吧!(学生讨论并做实验后抽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每种方法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师:那么刚才的这几种声音都一样吗?
师:对!我们刚才用几种方法都使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由此我们可知:同一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板书)
师:很好,恭喜大家又闯过第二关。

下面是最后一关。

(3)探索气体能发出声音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笔筒,笔筒里面有什么呢?哪个同学自告奋勇,看能否使空气发出声音呢?(抽生示范后同学们验证)
师:你们还听过其它的气体发出声音的例子吗?比如哨子。

师:原来气体和固体,液体一样,也可以发出声音.
3、辨别声音的方向、远近和高低
师: 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真像个小科学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放松放松,玩几个小游戏吧!
(1)、一个同学闭上眼睛,再请几个同学在他的不同方向发出声音,让闭上眼睛的同学说说声音是从哪个方向发出来的。

(2)一个同学闭上眼睛,请两个同学站在他的身后,一个站近点,一个站远点,先后发出声音,让闭上眼睛的同学说说,哪个同学发出的声音近,哪个要远?
(3)、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出示电子琴,分别弹出一个高音和一个低音)
师:谁能说说,刚才的两个音有什么区别?
生:有高,有低!
师:对,声音还有高低的区别。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声音,同一物体能发出不同声音,而且我们通过玩几个小游戏还懂得了声音有方向,远近,高低之分,那么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听听声音
固体方向
液体都可以发出声音远近
气体高低
《听听声音》说课稿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第三单元《声音》第一课时内容。

教案中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同一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区别和鉴别。

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本课为后面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也为未来建立有关声音的一些科学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础。

为此我将本课的教案目标设计如下:
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的大小、方向、高低、
远近加以简单的区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教案重点:
用心去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教案难点:
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的大小、方向、高低、远近加以简单的区分。

在本节课的教案过程中,我设计了游戏、动手操作等活动,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