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在疼痛科应用

合集下载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一、脑神经阻滞1、眶上神经在眶上切迹(或孔)处阻滞或毁损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1支痛。

因额神经和滑车上神经紧邻其内侧,故治疗时往往同时累及。

眶上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上孔多位于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或中点附近。

切迹宽约5~6mm,一般可从表皮摸到,但骨孔不能触及。

操作步骤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在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向中点触压,找到放射性压痛点,进行标记。

皮肤消毒后,不用局麻,用细短针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眶缘,小心改变针头方向寻找异感。

如刺入眶上孔,深度不超过1cm。

回抽无血,注入2%利多卡因0.3~0.5ml,3min后检查阻滞区域,如果满意,待局麻作用消退(约20min),再缓慢注射神经破坏剂0.3~0.5ml。

注射时注意用手指压迫周围软组织,以免药物扩散和对周围组织的刺激。

并发症几乎全部出现上眼睑水肿,数日内自行消退,不需特殊处理,但治疗前要向患者讲明,以免引起恐惧。

2、眶下神经在眶下孔处阻滞和毁损眶下神经及前、中、上牙槽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II支痛,其痛区分布在下眼睑、鼻旁、上唇和上颌门齿、犬齿等部位。

眶下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下孔位于上颌骨的前面,是眶下管的外口,其内口在眶底面与眶下沟相接,眶下神经即通过此管及眶下孔而达表面。

眶下孔多呈半月形,凸边朝外上方,孔口开向前、下、内方,由此决定了进针方向。

眶下孔距眶下缘约1cm,一般从体表可摸到。

眶下管的轴多由眶下孔走向上、后、外方,与夭状面呈40°~45°角,其长度约1cm(男性平均约为1.45CM,女性平均约为1.31CM)。

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

自患者眼外角至上唇中点做一连线,再由眼内角外1CM处向同侧口角做一连线,两线的交叉点即为进针点。

做好标记,局部皮肤消毒,在标记折内下方以5号球后针头快速刺入皮肤,同时用另一手示指压住眶下缘,以防针尖滑入眼眶误伤眼球。

依眶下孔的开口方向进针,即针尖向上、后、外方倾斜,缓慢进针,在眶下孔附近仔细寻找,当针尖进孔有落空感时,患者即出现放射痛。

疼痛门诊神经阻滞疗法

疼痛门诊神经阻滞疗法

注药1
垂直进针触及颈5横突后结节。回抽无血无脑脊液 后,注入0.26%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5mg。
注药2 拔针1cm,针尖向后滑过横突后结节再刺入
1.5cm,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注入0.26%利多卡因 5ml+曲安奈德5mg,以阻滞后支,或浸润斜方肌间 隙阻滞肩胛上神经。
C5椎旁注射适应症
颈源性肩背及上肢痛 肩关节周围炎 肩背或上肢带状疱疹神经痛
回吸无血无脑脊液,注入0.26%利多卡因5-7ml+曲安奈 德5mg。
二、腰椎侧间隙注射(小关节内侧缘法)
棘突旁开0.8-1.0cm,8-10cm5号长穿针垂直刺 入,针尖稍向外侧直至抵住关节突。
退针少许,针尖稍向内滑过小关节内侧缘,进针 过程中玻璃注射器始终保持正压。
玻璃注射器注气阻力突然减小,则提示针尖进入 硬膜外侧间隙,注入0.26%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 德10mg。
(三)颈椎椎旁注射(后入路法)
棘突旁开3cm,8-
10cm5号长穿针垂
直刺入直至抵住椎
板外侧。
将针退至皮下,
针尖稍向外进针,
进针深度超过垂直
1cm。
玻璃注射器注气
无阻力即到椎旁,
注入0.26%利多卡
因5-7ml+曲安奈德
5mg。
3cm
棘突旁开3cm,垂直刺入至椎板外侧。
将针退至皮下,针尖稍向外进针,进针深度超过垂直深度 1cm,注气无阻力即到椎旁。
疼痛门诊常用的神经阻滞
杨阳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
一、颈椎椎旁注射 颈椎椎间孔注射
(侧入路法)
(一)C2椎旁射(侧入路法)
定位
乳突下一横指或下颌角平齐处,胸锁乳突肌后缘为 颈2横突后结节。

神经阻滞疗法在现代疼痛治疗上的地位和作概要

神经阻滞疗法在现代疼痛治疗上的地位和作概要

1诊断性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神经阻滞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用药带来的较大副作用、手术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缺点,已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成为疼痛科治疗方法的主体,并且在许多病例中有利于疼痛的正确诊断或预后的判定。

诊断性神经阻滞原理: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的前提是对所有适合于进行神经阻滞的病人进行诊断所必要的详细病历记录、查体、临床病理检查、放射学检查,若能做心理学评价更好。

用上述方法也难以确定疼痛原因时,可考虑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

其原理为顺序应用安慰剂(placebo或不同浓度的局麻药阻滞脊神经不同纤维,产生仅阻滞交感神经或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现象,达到诊断心因性、外周性或中枢性神经来源性疼痛的目的。

一般用0.9%生理盐水首次注入安慰剂,如果获得止痛效果,则评价病人为"安慰剂反应者",但须注意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疼痛中,约30%~35%具有安慰剂效果,当然安慰剂效应是一过性的。

若获长期止痛效果者,则属于心理性疼痛的可能性很大。

低浓度局麻药进行疼痛部位感觉神经阻滞状态。

用针刺皮肤确认感觉消失后疼痛消失,则可断定这是躯体神经来源性疼痛,治疗可选用末梢神经阻滞。

感觉神经阻滞也得不到止痛效果时,可再次注入高浓度局麻药,完全阻断运动神经。

如果用此法可获止痛效果,则可认为这是躯体神经来源性疼痛,宜选用末梢神经阻滞。

如果躯体神经虽被完全阻滞也得不到止痛效果,则可认为疼痛原因位于比阻滞部位更高的中枢侧,此时则末梢神经阻滞、末梢部手术均为无效。

用上述方法达不到止痛效果,常见于中枢神经障碍、大脑化假病、心理性疼痛。

2治疗性神经阻滞2.1阻滞治痛作用机理①感觉神经阻断消除疼痛的恶性循环。

局部疼痛经感觉神经传入脊髓,反射性引起交感兴奋,导致血管收缩,组织缺氧代谢异常,使局部的病损不易修复,同时产生致痛物质,使疼痛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阻滞后阻断了恶性循环,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疼痛可明显减轻。

有时原发性疼痛的病因可能已去除,但恶性循环仍残留,神经阻滞治疗就可一次阻滞,疼痛治愈。

神经阻滞在疼痛科应用PPT课件

神经阻滞在疼痛科应用PPT课件

9
末梢支阻滞
第1支阻滞(眶上、滑车神经阻滞) 第2支阻滞(眶下、上颌神经阻滞)
三叉神经阻滞
第3支阻滞(颏神经、下颌神经阻滞)
半月神经节阻滞
10
(一)眶上神经阻滞
1、应用解剖
经交通。
三叉神经眼支发出,前行于上眼提肌和眶顶壁之间,
经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分布于眼睑和前额部,其额支纤维可以延伸至颅顶与枕大神
2、操作方法(图)
3、适应证
三叉神经第1支疼痛,眼部痛;带状疱疹 (后)疼痛;此部的继发性神经痛(癌痛)。
11
返回1 返回2 返回3
12
3、并发症
(2)眼睑下垂 (阻滞了动眼神经上支)。
(1)眼睑水肿(刺伤眶上动脉可出现血肿)。
4、注意事项
操作时保护眼球,消毒液避免入眼,
穿刺点避免感染。
13
(二)眶下神经阻滞 1、应用解剖 为三叉神经发出上颌神经直接延续的主支或最大支,经眶
16
(三)上颌神经阻滞

解,穿眶下裂入眶,与眶下动脉伴行出眶下 孔,终支为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内发出 数支神经分支。
17
(三)上颌神经阻滞

操作方法:侧入路穿刺法。
病人仰卧位,头偏向健侧。
穿刺点在颧弓中点下方凹陷处,用7~8cm长,22G 带芯穿刺针,并带可移动标志。穿刺针垂直刺入约 4~4.5cm,达蝶骨翼突外板,此时将标志放置距皮肤1cm处。 将针退至皮下,改变穿刺针方向指向同侧瞳孔方向进针, 针尖达翼腭窝,即可得到向上牙龈部、上唇、颊部的异感 或放散痛,回抽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 因镇痛液0.5~1ml。如作破坏性神经阻滞者,经15~20分钟 证实有效后,注入无水乙醇或7~10%酚甘油0.5ml。

全科门诊疼痛治疗: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全科门诊疼痛治疗: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0分:无痛; 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 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 能忍受; 7分~10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 痛难忍,影响食欲和睡眠。■
(发稿编辑:王雪敏)
27 2018.06 No.18
在门诊条件下使用超声引导下颈椎旁 神经阻滞与透视引导下治疗相比,患者的 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明显降低,值得以疼 痛科为亚专科的全科门诊重视和应用,期 待更多的病例应用和技术改进。■
名词解释 >>>
VAS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于疼痛的评估。在纸上面 划一条10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 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 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 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 的程度。评分标准:
以减轻神经根充血、水肿,间接机械减 压,缓解疼痛。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与传统的 体表定位方法相比,具有在动态的视野下 操作进针,易于鉴别血管、神经、软组 织、骨骼,有效降低血管和神经内注射局 麻药的风险。还能实时通过超声图像观测 注射过程中局麻药的沉积和蔓延,从而有 效减少局麻药的用量。同时还避免了使用 CT等透视技术的放射线暴露问题,大大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颈椎旁神经阻滞 的安全性。
盲穿有风险,超声来引导 医生在门诊条件下对颈椎旁神经阻滞 治疗的应用常存在顾虑,盲穿可能存在误 入椎管、损伤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等风险, 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近年来我院在全科门 诊疼痛治疗中逐步推广应用超声引导技 术,超声影像能够清晰显示颈神经根及其 周围软组织,实时定位进针轨迹,简单安 全地引导阻滞治疗。 为了探讨超声引导下颈椎旁神经阻 滞在全科门诊疼痛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 性,笔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颈椎旁神经阻滞 技术治疗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获得 了满意的疼痛缓解效果,未出现相关并发 症,避免了住院治疗。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得到治疗。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项技术通过阻止神经系统的传递来实现疼痛的缓解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一、神经阻滞技术的原理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利用药物对神经的突触传递进行阻滞,从而缓解或治疗病痛的方法。

其原理是在神经系统的特定位置注入局部麻醉剂或其他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的终末,阻止神经传导,从而抑制疼痛。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需要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实现疼痛缓解。

此外,由于阻塞位置的特定性,此方法避免了药物产生的全身副作用,对患者的自主呼吸等功能也不会影响。

二、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神经阻滞技术在许多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手术中,这种技术常被用于麻醉和镇痛。

在急诊和紧急情况下,神经阻滞技术也可作为一种快速和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

此外,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如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等。

它还可以用于放射性物质和化疗药物等引起的疼痛。

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改善肌肉痉挛、张力和颜面红斑等症状。

三、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技术将继续得到发展。

新型药物的引入将使得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

另外,神经阻滞技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注射操作的复杂性、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同时,数字医疗技术的应用也将为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注射点,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治疗的过程。

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不断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四、镇痛的重要性疼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在日常生活和医学诊疗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定数量的疼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手术、放疗等治疗的人来说,疼痛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疼痛科神经阻滞、毁损术诊疗常规

疼痛科神经阻滞、毁损术诊疗常规

疼痛科神经阻滞、毁损术诊疗常规神经阻滞/毁损术是疼痛科治疗各种疼痛性和某些非疼痛性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基本原理:通过局部注射局麻药、糖皮质激素、维生素、神经破坏药,暂时或长期阻断疼痛传导通路,阻断疼痛恶性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缓解或消除疼痛。

一、适应证1、脊髓神经和外周神经受压、炎症引起的神经痛及软组织痛。

2、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癌痛等难治性痛。

3、某些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瘫),眼肌、面肌痉挛,神经性耳鸣、耳聋,顽固性呃逆,失眠等。

二、禁忌证1、不能配合治疗包括精神失常者。

2、穿刺部位皮肤或/和深层组织有感染病灶或全身感染尚未控制者。

3、有出血倾向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局麻药过敏者。

5、患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性溃疡、妊娠初期、甲亢、结核病活动期等患者进行神经阻滞时,应慎用糖皮质激素。

6、低血容量患者,不宜施行椎管内、腹腔神经丛及椎旁交感神经节阻滞/毁损术。

三、常用药物常用药物配方:2%利多卡因2.5ml~5ml+维生素B12 0.5mg~1.0mg+维生素B6 100mg~200mg+复方倍他米松1ml+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或20ml。

对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者,可用赖氨匹林(来比林)替换复方倍他米松。

(一)、局麻药局麻药是神经阻滞治疗中的主要药物,首选利多卡因,次选罗哌卡因。

根据治疗部位选择用药剂量、浓度和容量,如:利多卡因的用药浓度为0.4%~2.0%,罗哌卡因为0.125%~0.375%;头颈部神经阻滞为5ml~10ml,臂丛神经阻滞为10ml~20ml,胸、腰部神经阻滞为10ml~20ml,交感神经阻滞为3ml~10ml。

局麻药浓度过高和剂量过大可增加其毒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使用局麻药注意事项:1、强调有效低浓度、剂量个体化、剂量总量控制的用药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严防局麻药中毒反应。

对儿童,特别强调不能浓度过高和剂量过大。

神经阻滞工作总结

神经阻滞工作总结

神经阻滞工作总结
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缓解疼痛和控制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神经阻滞工作总结旨在总结这一治疗方法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和效果评价,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神经阻滞的原理是通过注射药物或应用电刺激等手段,阻断或减轻神经传导,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或控制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上,神经阻滞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症、运动神经元疾病、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等疾病的治疗。

神经阻滞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神经根痛、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肩周炎、神经性疼痛、癌症疼痛、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

对于这些疾病,神经阻滞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进行神经阻滞时,医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包括准确定位神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控制注射技术等。

此外,医生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神经阻滞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疼痛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可以客观地评估神经阻滞的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神经阻滞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神经阻滞工作的总结,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