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效应

合集下载

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

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

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150定律(Rule Of 150)罗宾·丹巴是一名人类学家,他研究了各种不同形态的原始社会,并发现在那些村落中的人。

大约都在 150 名左右,人们把他的研究理论称之为" 150 人定律"。

现在我们许多人都远离村庄生活,但是却没有脱离这个概念:罗宾让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们列出一张与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单,结果他们名单上的人数大约都在150名。

一些其他对经济和军事团体的研究显示,人们在多出这一数字的团体中合作的效率会有所降低,人数太多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这一理论也显示出,当个体的生活圈子过于狭小时就会感到孤独。

作为个体我们需要他人的协助来发挥潜能。

150定律还告诉每一人身后,大致有150名亲朋好友。

如果您赢得了一个人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1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个人,也就意味着得罪了150 个人。

在求职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赢得对方的好感,从而快速积累人脉资源,扩大人脉关系网。

手表定律(Watch Law)又称为两只手表定律、矛盾选择定律。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

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1,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件事情无法完成;2,对于一个人,也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3,而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

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

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中,有一些著名的效应定律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这些定律揭示了人们行为和思维的特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个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个世界著名的效应定律法则。

首先是巴纳姆效应,也被称为占星术效应。

这个效应定律指出,人们往往倾向于相信那些模糊而普遍适用的陈述,而忽视个体差异。

例如,占星术师常常通过一些模棱两可的描述来给人们提供个人预测,而很多人却认为这些描述是专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

这个效应定律揭示了人们对于自我认同和对他人评估的一种心理倾向。

接下来是群体效应定律,也被称为赫尔曼效应。

这个效应定律指出,在群体中,个体的决策会受到其他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

人们往往会追随多数人的选择,而忽视自己的判断。

这个效应定律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群体中容易受到集体思维和压力的影响。

此外,还有朗格效应定律,也被称为李奥纳多效应。

这个效应定律指出,人们倾向于更容易记住那些与自己更加相关和重要的信息。

这个效应定律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往往更容易记住与自己身份认同或价值观相关的事物,而忽视其他次要的信息。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多彩效应定律,也被称为普萨特定律。

这个效应定律指出,人们对于精美和多样化的选择更感兴趣,而对于单调和普通的选择不太感兴趣。

这个效应定律解释了为什么市场营销中常常使用多种颜色和多样化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揭示了我们行为和思维的一些基本规律。

这些定律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决策中要注意我们受到的影响,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客观判断的能力。

通过了解这些效应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世界著名十大效应

世界著名十大效应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主题班会:世界上著名的效应定理

主题班会:世界上著名的效应定理

8.【触摸效应】
心理学家弗尔德对早产儿进行过每天45分钟的抚摸实验。 一般认为,早产儿应该生活在一个隔离的,犹如子宫般的 环境中,抚摸只会给他们压力感,会有碍他们的生长。然 而他对20个早产儿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钟的舒缓而有力的 抚摸。10天中,接受抚摸的婴儿比没有得到抚摸的婴儿平 均重47%,而且睡眠和灵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八个月 末,他们的体质和智力都有明显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 接受抚摸的婴儿离开保育箱的时间比其他婴儿平均提前了6 天。弗尔德说:“抚摸能有规律地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 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 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过度关心、过度压力、过度 期望、过度批评、过度表扬。
10.【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 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 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 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 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 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 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 成功和进步。
2.【蝴蝶效应】
1979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 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 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 深刻的印象。即所谓“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有其深刻 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 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 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 说明。这首民谣说:

世界著名效应

世界著名效应
笑过之后,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四是副业法则。传媒业20%的收入来自主业,80%的收入来自相关商品开发。相关商品开发是指以内容主题、角色、影像、形体、名号、事件、创意为蓝本设计、制造、销售相关商品。相关商品使影视节目走下屏幕、报刊跳出本业,成为大众日常消费品,从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五是贵宾法则。给一个公司带来80%利润的是20%的客户。按照这个原则,如果能把这20%的客户找出来,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公司的发展和业绩的增长无疑是最大的帮助。虽然大众传媒娱乐的主力消费者是最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但这不妨碍“二八法则”的应验。首先,面向大众的产品,其收益80%的来自20%的客户,这在传媒业界是个常识。其次,80%的收益来自20%的市场,如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购买力比重就超过全国50%。再次,面向20%的大客户的媒体价值很高,如探索品牌就位居全球十大品牌之列。
鲇鱼效应、双耳效应、二八效应、羊群效应、牛鞭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霍桑效应、挤出效应、多米诺效应、棘轮效应、莫扎特效应、光环效应、马太效应
鲇鱼效应
据说,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发现了秘密: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鲇鱼。原来鲇鱼放进槽里以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事端。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流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沙丁鱼被运回了渔港。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

世界著名的十大定律

世界著名的十大定律

世界著名的十大定律在人类探索世界和自身的历程中,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总结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定律。

这些定律不仅在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世界著名的十大定律。

一、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这就是墨菲定律。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可能出现问题的情况时,不能心存侥幸,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你出门担心会下雨而带了伞,结果往往不会下雨;但你没带伞,却很可能遭遇倾盆大雨。

二、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指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却越来越低下。

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官员们为了增加下属而制造出许多工作,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三、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这就是彼得原理。

比如,一个优秀的销售员可能因为业绩出色而被提拔为销售经理,但他可能并不具备管理团队的能力。

四、羊群效应也被称为“从众心理”,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从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

在投资领域,这种效应尤为明显。

当股市上涨时,很多人盲目跟风买入;当股市下跌时,又纷纷恐慌抛售。

五、木桶定律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这告诉我们,要想提高整体的水平和实力,不能只关注优势部分,更要补齐短板。

六、二八定律也叫关键少数法则,指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例如,在企业中,往往 20%的客户贡献了 80%的利润。

七、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被称为马太效应。

在社会、经济等领域,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富有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财富,而贫困的人则更难摆脱贫困。

八、手表定律当一个人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时,反而无法准确判断时间。

世界十大著名经济学效应

世界十大著名经济学效应

世界十大著名经济学效应在经济学领域中,经济学效应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经济现象或规律,通常是由各种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这些效应对经济体系和市场具有重要影响,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以下是世界上十大著名的经济学效应:1. 边际效应递减边际效应递减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指的是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时,单位增加所带来的额外产出会逐渐减少。

这一效应在决定生产要素使用量和价格定价时具有重要意义。

2. 托勒密效应托勒密效应是指当政府试图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现象。

这一效应强调了通货膨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3. 李普曼效应李普曼效应描述了人们在薪资增长后通常会扩大其消费支出的情况。

这导致了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刺激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4. 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说明了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

这一效应描述了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会导致财富更集中于富人手中的情况。

5. 奥克姆法则奥克姆法则是供需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指出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反比关系。

当需求上升时,价格会下降;当供应增加时,价格则会上涨。

6. 胡克定律胡克定律描述了公司生产效率的增长和成本的下降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一定律,生产规模扩大时,单位成本将会减少,这推动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7. 孟子效应孟子效应探讨了人各自在专业领域中的长处,提倡人们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

这个概念也可以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强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专业优势的发挥。

8. 赫布定律赫布定律描述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存在的品牌忠诚度现象。

根据这一定律,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和信任的品牌,这对品牌推广和市场战略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9. 帕累托效应帕累托效应描述了资源在分配过程中的不均衡现象,即少数资源拥有者会获得大部分资源,而多数资源拥有者则只获得很少的资源。

这一效应强调了资源分配不平等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10. 均衡价格效应均衡价格效应描述了市场在供需平衡状态下形成的最优价格水平。

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

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

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1. 序言自古以来,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运转规律一直产生着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存在着一系列著名的效应定律法则,揭示了事物间普遍存在的关联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几个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运作原理。

2. 帕累托法则帕累托法则是管理学中常用的一项原则,也被称为“二八定律”。

根据这一法则,80%的结果通常源自于20%的原因。

这说明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众多现象中,只有少数核心要素对结果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例如,在商业领域,80%的销售额来自于20%的顾客,而不同行业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产品。

3.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源自《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一原则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指的是优势者会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和机会,相反,劣势者则可能越来越落后,形成了“富者愈富,弱者愈弱”的现象。

4. 蝴蝶效应蝴蝶效应起源于混沌理论,强调了微小变化可能会在复杂系统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概念。

这个概念最早由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提出,他认为蝴蝶在巴西拍动翅膀能够引发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飓风。

这意味着世界上的一点微小变化,即使在时间和空间上看似微不足道,也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重大改变。

5. 阶梯效应阶梯效应是描述事物变化的阶段性和突变性的现象。

这个法则认为,事物的变化通常会经历较长的相对稳定期,然后在某个临界点突然发生剧变。

举个例子,煮沸水时,一开始水温升高得比较缓慢,但一旦水达到了100摄氏度,就会迅速转变成水蒸气。

在社会科学中,阶梯效应也可以解释社会变革和革命的发生。

6. 刘易斯定律刘易斯定律常用于描述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一定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当浓度增加时,反应速率也会随之增加。

这个定律的基本原理是,更高的浓度意味着更多的分子碰撞,从而增加了反应发生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转载自悟之诗语《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150定律(Rule Of 150)罗宾·丹巴是一名人类学家,他研究了各种不同形态的原始社会,并发现在那些村落中的人。

大约都在 150 名左右,人们把他的研究理论称之为" 150 人定律"。

现在我们许多人都远离村庄生活,但是却没有脱离这个概念:罗宾让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们列出一张与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单,结果他们名单上的人数大约都在150名。

一些其他对经济和军事团体的研究显示,人们在多出这一数字的团体中合作的效率会有所降低,人数太多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这一理论也显示出,当个体的生活圈子过于狭小时就会感到孤独。

作为个体我们需要他人的协助来发挥潜能。

150定律还告诉每一人身后,大致有150名亲朋好友。

如果您赢得了一个人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1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个人,也就意味着得罪了150 个人。

在求职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赢得对方的好感,从而快速积累人脉资源,扩大人脉关系网。

手表定律(Watch Law)又称为两只手表定律、矛盾选择定律。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

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1,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件事情无法完成;2,对于一个人,也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3,而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

不值得世界著名效应/定律/法则1(150定律(Rule Of 150)罗宾·丹巴是一名人类学家,他研究了各种不同形态的原始社会,并发现在那些村落中的人。

大约都在 150 名左右,人们把他的研究理论称之为" 150 人定律"。

现在我们许多人都远离村庄生活,但是却没有脱离这个概念:罗宾让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们列出一张与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单,结果他们名单上的人数大约都在150名。

一些其他对经济和军事团体的研究显示,人们在多出这一数字的团体中合作的效率会有所降低,人数太多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这一理论也显示出,当个体的生活圈子过于狭小时就会感到孤独。

作为个体我们需要他人的协助来发挥潜能。

150定律还告诉每一人身后,大致有150名亲朋好友。

如果您赢得了一个人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1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个人,也就意味着得罪了150 个人。

在求职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赢得对方的好感,从而快速积累人脉资源,扩大人脉关系网。

不值得定律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

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木桶效应由一些木板钉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只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

要想使木桶多盛水,就要下功夫弥补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法则"。

破窗效应"破窗效应"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曾提出的,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青蛙效应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扔进滚沸的油锅,在这生死关头,青蛙竟奋力跃出锅外,侥幸逃生。

过了一会儿,将这只青蛙再次放入锅中,不过锅中盛的是凉水,青蛙游得自由逍遥。

悄悄加热,使水温慢慢升高,青蛙最后难以忍受,但它不能再跃出,只好葬身釜底。

羊群效应(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例如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

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

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

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称职的行政首长一旦占据领导岗位,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便不可避免,庸人占据着高位的现象也不可避免,整个行政管理系统就会形成恶性膨胀,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

贝勃规律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贝勃规律"有一个关于"诱敌深入法"的有趣实验。

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

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这种"贝勃规律"。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法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法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法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

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受到差异。

即比前一种情况要多给一倍以上的刺激才会有所反应。

所以要想辨别出刺激间的差异,刺激总量越大,其差额也必须越大。

"贝勃规律"经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

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

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

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

从一开始就提出令人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等谈判基本结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细节并使对方接受的"诱敌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贝勃规律"为基础的。

对方被一开始的优厚条件所诱惑,对后来才知道的不好的部分也就会较轻易地接受了。

皮革马利翁效应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

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他。

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做了一次实验: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各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后来,人们把这一现象也称之为"罗森塔尔现象"。

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墨菲定律(Murphy's Law)“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而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反馈效应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及时了解,对学习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

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

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这则实验说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同。

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好。

酒·污水效应如果你把一汤匙的酒倒进一桶污水里,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汤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