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6《药物毒理学》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18年12月药物毒理学【1176】大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18年12月药物毒理学【1176】大作业答案
(3)获取新药毒性反应信息:在新药临床前急性毒性试验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毒理学信息,如毒性反应症状、靶器官致死原因等,就可以为该药物进一步安全性和临床上尽早识别和处理人体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4)其它:新药研制过程中,工艺路线尚未定型时,对产品除了理化性质分析外,还可通过LD50值的比较,观察生物效应的显著差异,以明确试验产品的质量。此外,复方制剂新药研究时,用以判断配伍后与单药应用的毒性大小。
(4)海因茨体溶血性贫血 海因茨体(Heinz body)是红细胸中一种含有变性Hb(可能是硫血红蛋白)的黑色、高折光性的颗粒,位于细胞膜上或膜内附近,通过共价键(可能是二硫化物共价键)与红细胞膜的内表面相连接。结果使细胞形状和渗透压发生改变,导致提前被脾脏的吞噬细胞或出现渗透性过高以及血管内溶血现象。硫血蛋白、海因茨体的形成以及溶血反应表示经细胞中存在持续的氧化压力,一般这三征出现之前会有瞬时MetHb血症的出现。除了苯胺、硝基苯以及它们的同系物能在许多生物体内产生海因茨体外,苯酚、1,2-丙二醇、维生素C、亚硫酸盐、重铬酸盐、砷化三氢、锑化三氢、萘、苯肼、氯酸盐等非含氮化合物也能产生海因茨体。
西南大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网教/成教)专业:药学2018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药物毒理学【1176】A卷
大作业满分:100分
一、论述题(第1小题为必作题,第2~7小题选作3题)
1、试述新药临床前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内容。(40分)
2、为何现有药物毒理学评价手段尚不能完全排除新药进入临床时的风险?(20分)
3、试述新药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答:(1)了解新药急性毒性的强弱:新药研究早期主要用治疗指数来衡量候选化合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至少大于10,才有进一步作其它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价值。

药物毒理学总论-课件

药物毒理学总论-课件

如山道年、阿托品、可待因等
一般视为无毒的物质如食盐,当一次服用 15~60g 时有益于健康; 而一次用至 200~250g 时可因电解质严重紊乱而引起死亡。 在短时间内输液过多过快,可因血循环动力学障碍所致肺水肿和 脑水肿引起死亡,即所谓“水中毒”。
正确理解药物和毒物的辩证关系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
在常用剂量下 当剂量过高、用药时 间过长或者用药者本 身为过敏体质时
植物性:毒草、毒芹 动物性:蛇毒、蝎毒、蜂毒 矿物性:砷、铅 16
《药物毒理学》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药物毒理学基本概念
一、药物毒理学 二、有毒 三、毒性 四、靶部位、靶组织、靶器官 五、毒物、毒素 六、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量反 应(graded response)、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八、速发型毒性作用、迟发型毒性作用 药物的毒性效应与剂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比 九、可逆性毒性效应、不可逆性毒性效应 例,称为剂量-效应关系。 十、可逆性毒性效应、不可逆性毒性效应 其中毒性效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量变,称为 量反应。有些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 性等表示,称为质反应。
《药物毒理学》
13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药物毒理学基本概念
一、药物毒理学 二、有毒 三、毒性(toxicity) 四、靶部位、靶组织、靶器官 五、毒物、毒素 六、量反应、质反应(剂量 -效应关系) 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有害)作 七、治疗指数 用。 八、速发型毒性作用、迟发型毒性作用 九、可逆性毒性效应、不可逆性毒性效应 十、可逆性毒性效应、不可逆性毒性效应
《药物毒理学》
15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药物毒理学基本概念

《药物毒理学》课件

《药物毒理学》课件

药物剂量和个体差异:药物 剂量和个体差异可能导致毒 性反应不同
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代谢 和排泄可能导致毒性反应不 同
药物耐药性:长期使用药物 可能导致耐药性,需要不断 更新药物和治疗方案
药物安全性评估:需要建立 完善的药物安全性评估体系, 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实验结果:观察药物对实 验对象的影响,包括生理、 生化、病理等方面的变化
实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 行统计分析,评估药物的 毒性和副作用
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 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 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药物毒性评价的指标和标准
• 急性毒性:评价药物在短时间内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反应 • 慢性毒性:评价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反应 • 遗传毒性:评价药物对遗传物质和生殖细胞的影响 • 致癌性:评价药物对肿瘤发生的影响 • 生殖毒性:评价药物对生殖系统、胚胎发育和后代健康的影响 • 免疫毒性:评价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神经毒性:评价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心血管毒性:评价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呼吸毒性:评价药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肝毒性:评价药物对肝脏的影响 • 肾毒性:评价药物对肾脏的影响 • 皮肤毒性:评价药物对皮肤的影响 • 眼毒性:评价药物对眼睛的影响 • 胃肠道毒性:评价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 • 骨骼毒性:评价药物对骨骼的影响 • 内分泌毒性:评价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代谢毒性:评价药物对代谢系统的影响
YOUR LOGO
药物毒理学
,
汇报人: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标题

1176药物毒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1176药物毒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1. E. 广泛性坏死2.灶状坏死3.炎症4.带状坏死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1.毒素2.有毒3.毒物4.毒性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肺栓塞2.肺癌3.肺炎4.肺纤维化4、氟烷可导致1.类系统性红斑狼疮2.免疫性溶血3.免疫性肝炎4.荨麻疹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1.贫血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氧化性溶血4.白血病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1.肝癌2.肝硬化3.脂肪变性4.肝炎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1.肝细胞2.库普弗细胞3.皮细胞4.星行细胞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1.区带22.区带13.区带34.中央静脉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1.豚鼠2.小鼠3.家兔4.大鼠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1.免疫性肝炎2.免疫性溶血3.荨麻疹4.类系统性红斑狼疮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1.急性肾功能衰竭2.慢性肾功能衰竭3.急性肾小球肾炎4.慢性肾小球肾炎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1.红细胞2.白细胞和血小板3.红细胞和血小板4.白细胞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1.链霉素2.庆大霉素3.卡那霉素4.新霉素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1.过敏性肺炎2.肺纤维化3.红斑狼疮样肺炎4.间质性肺炎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1.质网肿胀2.线粒体形态改变3.质膜起泡4.溶酶体增多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1.增加2.不变3.减少4.增加或不变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1.减少2.不变3.增加4.减少或不变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1.肺脏2.肾脏3.乳腺4.肝脏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可引起1. C. 大泡性脂肪肝2.肝炎3.肝硬化4.肝癌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1.髓鞘2.神经元B.CD.3.神经递质4.轴索21、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催乳素分泌1.增加2.减少3.不变4.增加或不变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1.糖尿病2.睾丸萎缩3.甲状腺增生4.肾上腺萎缩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能量需求障碍2.返死式神经病3.神经元损害4.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征性地损害1.区带22.中央静脉3.区带14.区带3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1.慢性肾功能衰竭2.镇痛剂肾病3.肾间质性肾炎4.急性肾小球肾炎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收部位是1.皮下2.肺泡3.皮肤4.胃肠道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1.嗜铬细胞瘤2.萎缩3.增生4.坏死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通过1.γ-氨基丁酸转移酶2.谷胱甘肽S-转移酶3.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4.碱性磷酸酶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1. F. Ⅳ型变态反应2.Ⅱ型变态反应3.Ⅰ型变态反应4.Ⅲ型变态反应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1. B. 坏死2.嗜铬细胞瘤3.萎缩4.增生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返死式神经病2.髓鞘水肿3.神经元损害4.能量需求障碍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1.肝性脑病2.核黄疸3.脑炎4.癫痫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神经元损害2.髓鞘水肿3.轴索变性和脱髓鞘4.返死式神经病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1.增加2.不变3.减少4.可能增加可能减少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1. D. 庆大霉素2.奈替米星3.新霉素4.链霉素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1.不变2.增加3.减少4.增加或不变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肺炎2.肺癌3.肺栓塞4.肺纤维化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1. A. 描述性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4.临床毒理学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1.热休克蛋白2.硫血红素珠蛋白3.球蛋白4.白蛋白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1.坏死2.增生3.癌变4.萎缩41、治疗指数参考答案: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上作业及答案[1176]《药物毒理学》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上作业及答案[1176]《药物毒理学》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上作业及答案[1176]《药物毒理学》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 E. 广泛性坏死.灶状坏死.炎症.带状坏死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毒素.有毒.毒物.毒性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栓塞.肺癌.肺炎.肺纤维化4、氟烷可导致.类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溶血.免疫性肝炎.荨麻疹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氧化性溶血.白血病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肝癌.肝硬化.脂肪变性.肝炎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肝细胞.库普弗细胞.内皮细胞.星行细胞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区带2.区带1.区带3.中央静脉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豚鼠.小鼠.家兔.大鼠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免疫性肝炎.免疫性溶血.荨麻疹.类系统性红斑狼疮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过敏性肺炎.肺纤维化.红斑狼疮样肺炎.间质性肺炎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内质网肿胀.线粒体形态改变.质膜起泡.溶酶体增多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增加.不变.减少.增加或不变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减少.不变.增加.减少或不变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肺脏.肾脏.乳腺.肝脏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可引起. C. 大泡性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肝癌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髓鞘.神经元B.CD..神经递质.轴索21、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催乳素分泌.增加.减少.不变.增加或不变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糖尿病.睾丸萎缩.甲状腺增生.肾上腺萎缩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能量需求障碍.返死式神经病.神经元损害.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征性地损害.区带2.中央静脉.区带1.区带3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慢性肾功能衰竭.镇痛剂肾病.肾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收部位是.皮下.肺泡.皮肤.胃肠道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坏死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通过.γ-氨基丁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碱性磷酸酶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 F. Ⅳ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 B. 坏死.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返死式神经病.髓鞘水肿.神经元损害.能量需求障碍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肝性脑病.核黄疸.脑炎.癫痫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神经元损害.髓鞘水肿.轴索变性和脱髓鞘.返死式神经病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增加.不变.减少.可能增加可能减少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 D. 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新霉素.链霉素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不变.增加.减少.增加或不变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炎.肺癌.肺栓塞.肺纤维化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 A. 描述性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应用毒理学.临床毒理学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热休克蛋白.硫血红素珠蛋白.球蛋白.白蛋白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坏死.增生.癌变.萎缩主观题41、治疗指数参考答案: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2017年6月西南大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1176《药物毒理学》参考答案

2017年6月西南大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1176《药物毒理学》参考答案
药研究开发的科技工作者基本的业务素质,从道义上来看,则是“一个新药研究开发工作
者最基本的道德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和业务技术水平,在动物毒性试验中,象
妈妈对待婴儿那样对待实验动物,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累积试验观察的经验,尽量捕捉到
试验动物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的预测价值。另一方面也需要明白
答: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分为两大类,—是一般毒性试验,二是特殊毒性试验。
所谓特殊毒性试验,是指以观察和测定新药能否会引起某种或某些特定的毒性反应为目的而设计的毒性试验,即此类毒件试验观测的毒性指标是明确的。广义的特殊毒性试验包含的面比较广。如遗传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依赖性毒性试验、过敏性试验、局部刺激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光敏试验、眼毒试验、耳毒试验及致癌试验等,而狭义的特殊毒性主要是指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即—般常说的“三致”试验。
所谓一般毒性试验,是指那些不以观察和测定某种特定的毒性反应为目的而设计的毒性试验,这意味着观测的毒性指标具有广谱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包括生理学、血液学、血液生化及病理形态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指标。如用不同种属的动物及不同给药途径进行的急性毒性试验、反复多次给药的长期毒性试验。
一般药理学试验,是观察新药在一定的剂量条件下,除了主要药效学以外的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国外称为安全性药理试验,理所当然的属于安全性研究的内容,我们国家的新药审评办法,对一般药理试验的要求比较简单,仅要求观察药物对神经、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影响,而且各系统的试验观察指标也很有限。
我们在讨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试验重要性的同时,也讨论了目前安全性试验结果在预测人体不良反应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作为医药科技工作者,了解新药临床前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性,在新药研究开发的实践中,一切从病人出发,永远把新药的安全性放在考虑的第

《药物毒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网教/成教) 专业:药学 20 年12月课程名称【编号】:药物毒理学【1176】 A卷大作业满分:100分一、论述题(第1小题为必作题,第2~7小题选作3题)1、试述新药临床前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内容。

(40分)2、为何现有药物毒理学评价手段尚不能完全排除新药进入临床时的风险?(20分)3、试述新药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0分)答:(1)了解新药急性毒性的强弱:新药研究早期主要用治疗指数来衡量候选化合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至少大于10,才有进一步作其它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价值。

(2)为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的剂量设置提供依据:一般而言,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的高剂量,都是根据急性毒性资料为依据而设置的。

由于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中,有价值的是最低无毒剂量,因此参考急性毒性试验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的缓急、持续时间的长短作全面考虑很有价值。

(3)获取新药毒性反应信息:在新药临床前急性毒性试验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毒理学信息,如毒性反应症状、靶器官致死原因等,就可以为该药物进一步安全性和临床上尽早识别和处理人体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4)其它:新药研制过程中,工艺路线尚未定型时,对产品除了理化性质分析外,还可通过LD50值的比较,观察生物效应的显著差异,以明确试验产品的质量。

此外,复方制剂新药研究时,用以判断配伍后与单药应用的毒性大小。

4、试述微核试验的原理及首选细胞。

(20分)5、从药物毒理学角度论述药物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0分)答:(1)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与Hb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与Hb的亲和力要比O2与Hb的亲和力大300倍;而且在碳氧血红蛋白存在时,又能阻碍氧合血红蛋白的离解,加深组织缺氧。

高浓度的CO还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二价铁结合,使细胞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对全身组织均有毒性作用,可导致贫血性组织缺氧。

(2)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 Hb中的铁离子可发生化学氧化,失去一个电子从二价变为三价,结果血红素的颜色从绿棕色变为黑色,这种带三价铁的Hb称为高铁血红蛋白(MetHb)。

《药物毒理学课件》

《药物毒理学课件》
介绍使用计算机模拟评估药物毒性的新兴方法。
药物代谢与执久化
1
药物执久化
2
探讨药物在径
揭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及相关影 响。
毒物变异性
研究个体对药物代谢和执久化的差异 性。
毒物吸收和分布
毒物吸收
了解毒物在身体吸收的过程和 影响因素。
毒物分布
探索毒物在体内的分布方式及 其对不同组织的影响。
《药物毒理学课件》
了解药物毒理学
药物分子结构
学习药物的分子结构,了解药 物如何影响人体系统。
毒素分类
探索不同类型的毒素及其作用 机制。
细胞毒性
研究不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 用。
毒性评估方法
1 动物实验
了解毒性评估的黄金标准— —动物实验。
2 细胞模型
探索使用细胞模型进行毒性 评估的优势和局限性。
3 计算机模拟
毒物积聚
研究毒物在体内的积聚和导致 的潜在毒性。
药物毒理学的临床应用
毒物慢性暴露
探讨长期暴露于药物和毒 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毒物中毒治疗
介绍常见毒物中毒的治疗 策略和药物。
个体差异
研究药物在不同个体中的 毒性反应和耐受性。
药物毒理学的未来展望
展望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未来,包括新技术的应用、预防策略的创新以及个体 化治疗的前景。
总结
• 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毒素对人体的毒性作用的学科。 • 我们深入探索了药物毒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毒性评估、药物代谢、
毒物吸收与分布等。 • 药物毒理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并拥有广阔的未来发展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E. 广泛性坏死灶状坏死炎症带状坏死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毒素有毒毒物毒性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栓塞肺癌肺炎肺纤维化4、氟烷可导致类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溶血免疫性肝炎荨麻疹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氧化性溶血白血病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肝癌肝硬化脂肪变性肝炎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肝细胞库普弗细胞内皮细胞星行细胞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区带2区带1区带3中央静脉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豚鼠小鼠家兔大鼠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免疫性肝炎免疫性溶血荨麻疹类系统性红斑狼疮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过敏性肺炎肺纤维化红斑狼疮样肺炎间质性肺炎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内质网肿胀线粒体形态改变质膜起泡溶酶体增多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增加不变减少增加或不变减少不变增加减少或不变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肺脏肾脏乳腺肝脏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可引起C. 大泡性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肝癌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髓鞘神经元B.CD.神经递质轴索增加减少不变增加或不变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糖尿病睾丸萎缩甲状腺增生肾上腺萎缩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能量需求障碍返死式神经病神经元损害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征性地损害区带2中央静脉区带1区带3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慢性肾功能衰竭镇痛剂肾病肾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收部位是皮下肺泡皮肤胃肠道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坏死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通过γ-氨基丁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碱性磷酸酶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F. Ⅳ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B. 坏死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返死式神经病髓鞘水肿神经元损害能量需求障碍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肝性脑病核黄疸脑炎癫痫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神经元损害髓鞘水肿轴索变性和脱髓鞘返死式神经病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增加不变减少可能增加可能减少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D. 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新霉素链霉素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不变增加减少增加或不变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炎肺癌肺栓塞肺纤维化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 描述性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应用毒理学临床毒理学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热休克蛋白硫血红素珠蛋白球蛋白白蛋白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坏死增生癌变萎缩41、治疗指数参考答案: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42、全身毒性参考答案: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43、安全药理学参考答案:研究药物治疗范围内或治疗范围以上剂量时,潜在不期望出现的对生理功能的不良反应。

44、化学源性低氧症参考答案:由于药物等化学物质的各种机制,使得血液循环供应外周组织供氧不足。

45、特殊毒性试验参考答案:药物有一些毒性反应,常常只在经过较长的潜伏期以后或在特殊的条件下,才会暴露出来,其发生率较低,但造成的后果常较严重而难以弥补,这就是致癌性、生殖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与依赖性,这几种毒性的试验通常被称为特殊毒性试验46、致畸性参考答案:指胚胎在器官发生期给予某种药物后,引起的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称为致畸性。

47、毒素参考答案: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48、毒性反应参考答案: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49、毒代动力学参考答案:它是运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探讨药物毒性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动物体内、外和人体外的研究方法,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产生毒性作用的剂量,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定性定量地研究实验动物体内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与特点。

50、量效关系参考答案:药物的毒性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比例,称为量效关系。

51、急性毒性试验参考答案:指机体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52、毒物参考答案: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53、局部毒性作用参考答案: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54、最大无作用剂量参考答案:也称为未观察到作用剂量,亦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目前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

55、半数致死量参考答案:指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产生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56、毒性参考答案: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57、有毒参考答案: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58、一般毒理学参考答案:是对主要药效学作用以外进行的广泛的药理学研究,包括次要药效学和安全药理学。

59、药物毒理学参考答案: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60、从药物毒理学角度论述药物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参考答案:答:(1)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与Hb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与Hb的亲和力要比O2与Hb的亲和力大300倍;而且在碳氧血红蛋白存在时,又能阻碍氧合血红蛋白的离解,加深组织缺氧。

高浓度的CO还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二价铁结合,使细胞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对全身组织均有毒性作用,可导致贫血性组织缺氧。

(2)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 Hb中的铁离子可发生化学氧化,失去一个电子从二价变为三价,结果血红素的颜色从绿棕色变为黑色,这种带三价铁的Hb称为高铁血红蛋白(MetHb)。

Hb分子中一个或多个血红素被氧化后,将影响该分子内其它氧血红素释放氧的能力,即降低血氧容量又将氧结合曲线左移。

因此,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能是导致另一种贫血性组织缺氧的原因。

(3)硫血红蛋白的形成硫血红蛋白是一种异常的血色素,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出现的异常色素:正常人摄入能产生少量MetHb的氧化性药物,如非那西丁,氯酸盐以及萘等;先天性缺乏G6PD的人,摄入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伯氨喹、磺胺以及亚甲蓝等;体内存在异常Hb(如HbM或H)。

可以断定,这三种情况不可能是通过同一机理产生硫血红蛋白的。

红细胞中硫血红蛋白是不可逆的,但实际上它在体内的浓度从没有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

这可能是自我限制的原因,通过红细胞生成作用,使损伤的红细胞被新生成的红细胞所代替。

(4)海因茨体溶血性贫血海因茨体(Heinz body)是红细胸中一种含有变性Hb(可能是硫血红蛋白)的黑色、高折光性的颗粒,位于细胞膜上或膜内附近,通过共价键(可能是二硫化物共价键)与红细胞膜的内表面相连接。

结果使细胞形状和渗透压发生改变,导致提前被脾脏的吞噬细胞或出现渗透性过高以及血管内溶血现象。

硫血蛋白、海因茨体的形成以及溶血反应表示经细胞中存在持续的氧化压力,一般这三征出现之前会有瞬时MetHb血症的出现。

除了苯胺、硝基苯以及它们的同系物能在许多生物体内产生海因茨体外,苯酚、1,2-丙二醇、维生素C、亚硫酸盐、重铬酸盐、砷化三氢、锑化三氢、萘、苯肼、氯酸盐等非含氮化合物也能产生海因茨体。

61、试述药物对肝损伤的类型。

参考答案:对肝脏具有一定损害作用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称为肝脏毒物。

肝脏损害不仅取决于化学物质本身的性质.还与机体或肝脏所接触的剂量或浓度以及接触持续时间的长短等有关(一)肝细胞蜕变或死亡肝坏死是指肝细胞的死亡,坏死可以是局灶性或弥漫性。

许多化学物质可致肝坏处.肝脏细胞死亡的模式有两种,即坏死和凋亡。

坏死的形态标志是细胞大块肿胀、核染色质标志性集聚、线粒体极端肿胀、质膜碎裂及细胞碎片形成,坏死局部出现炎症。

凋亡(程序性死亡)是机体用于清除不现需要或不再有正常功能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

此时细胞通过内切酶活化、DNA毁损而“自杀”。

凋亡细胞在形态上与坏死细胞差别很大,通常保持质膜的完整性和收缩,产生细胞质浓缩和核染色质密集,出现凋亡小体,但局部不形成炎症。

中毒性损害造成的肝坏死,通常出现血清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力增高.而且与坏死严重程度平行.多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二)脂肪肝肝脏中脂质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5%或在肝脏组织切片中有大量的可以着色的脂肪滴出现,即或称为脂肪变性或脂肪变,而发性脂肪变有肝脏称为脂肪肝。

肝细胞内脂肪正常代谢过程包括三方面:一是小肠吸收。

膳食中脂肪在小肠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被小肠粘膜上皮吸收,与蛋白结合,以乳糜微粒的形式进入肝脏。

二是脂库动员,脂肪组织中甘油三酯在脂酶作用下,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入血,进入肝内。

三是肝细胞自身合成。

肝细胞脂肪去路也有三条:一是与类脂、蛋白相结合,成为结构脂质,留在肝内;二是氧化供能;三是与蛋白、磷脂等结合,合成脂蛋白运出肝脏。

肝内脂质蓄积虽是这些毒物的共同点,但其机理各异。

主要机理如下:(1)脂蛋白的蛋白部分的合成受到抑制.如四氯化碳和乙硫氨酸等;(2)甘油三酯与脂蛋白的结合受到抑制,如四氮化碳,(3)从肝细胞丢失钾,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通过细胞膜转运障碍,如乙硫氨酸:(4)线粒体对脂质的氧化作用受损,如乙醇;(5)极低密度脂蛋白的重要部分,即磷脂的合成受抑制,如胆碱缺乏。

产生脂肪变性的原因往往多于上述一种。

脂肪肝可以单独产生,也可以与肝细胞坏死共同出现,许多药物导致肝细胞损害由这两个原因引起。

药源性脂肪变性在停药后可逆转,通常不会引起肝细胞坏死。

(三)胆汁淤积这种病变较少见,往往多由药物引起。

外源性化学物质对胆红素正常代谢过程的干扰或阻断是胆汁郁积性损害的机理。

胆汁排泄减少可能是胆汁郁积的主要机理。

胆汁郁积的不同原因如下:(1)胆小管膜的功能受损,如a-萘基异氰酸酯和牛磺胆酸;(2)胆小管内的沉淀,如牛磺胆酸、氯丙嗪和红霉索;(3)肥大性低活性滑面内质网,如胆盐和a-萘基异氰酸酯(4)胆管细胞通透性的改变,a-萘基异氰酸酯;(5)与胆盐无关的胆小管胆汁流动受损,如氯丙嗪、炔雌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