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河采砂河道泥沙分析

合集下载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作者:雷孝章刘勇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年第04期摘; 要:河道采砂是目前河道存在的普遍现象。

文章以梓江梓潼县境内河段的采砂数据为例,结合河道演变以及泥沙补给情况,通过河势变化,防洪安全以及生态与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来阐述采砂的影响。

结果表明:采砂对河道河势稳定影响较小,不会出现河势变迁等问题出现;河道开采砂石之后拓宽了行洪断面,使得水流更为顺畅,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河道无通航要求,因此这方面不存在任何影响;采砂活动对河道水质有一定的影响,并产生一定的噪声及扬尘,同时对于鱼类也有一定的影响。

分析采砂对河道演变以及泥沙补给的影响可以为河道进一步的整治及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针对不同河道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是目前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章根据具体的采砂情况对梓江梓潼县境内河段的采砂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梓江;采砂;河道演变;泥沙补给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04-0064-04Abstract: River sand mining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rivers. Taking the sand mining data of the river section in Ziji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mbines river evolution and sediment recharge to explain the impact of sand mining through river regime change, flood control safety an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sand mining on river regime stability is small, and there will be no problems such as river regime change; after thesand mining, the flooding section is widened, which makes the water flow smoother and improves the river flooding capacity; Navigation requirements, so there is no impact in this aspect; sand mining activities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river, and generate certain noise and dust, and also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fish.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and mining on river evolution and sediment recharge can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management of river courses.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current river management to develop different treatment plans for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river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and mining sit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sand mining in the river section of Zijiang County.Keywords: Zijiang River; sand mining; river evolution; sediment supply1 背景介绍梓江梓潼河段为梓江由山区向丘陵地区过渡段,梓潼县城以上为山区,梓潼以下为丘陵区。

河道泥沙分析报告

河道泥沙分析报告

河道泥沙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河道的泥沙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河道的泥沙特征和组成成分的研究,提供有关河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信息。

本报告采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以确保易读性和可扩展性。

2. 背景河道的泥沙状况对流域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泥沙的运动和沉积过程直接影响水体的水质、水深以及河床稳定性。

因此,对河道泥沙的分析和评估对于生态恢复和环境管理至关重要。

3. 数据收集与处理为了进行河道泥沙分析,我们采集了河道的泥沙样本。

样本采集点位于河道的不同位置,并覆盖了不同的流速和水深条件。

采集的样本经过精确称量,并进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测试。

4. 泥沙特征分析对采集的泥沙样本进行了以下特征分析:4.1 泥沙粒径分布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我们测量了泥沙样本中不同粒径的比例。

结果显示,河道泥沙主要由细沙和粉沙组成,占总体比例的70%。

粗沙和粒径较大的颗粒仅占30%左右。

4.2 泥沙颗粒形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河道泥沙颗粒呈现不规则形状。

这种形状特征使得泥沙颗粒之间的黏附力增强,导致泥沙具有较高的聚结性。

4.3 泥沙颗粒密度通过浸水法测量,我们确定了泥沙颗粒的密度。

结果表明,河道泥沙颗粒的平均密度约为2.65 g/cm³,与一般的沉积物相似。

5. 泥沙组成分析通过化学测试和X射线衍射分析,我们对泥沙样本的组成进行了分析。

5.1 有机质含量化学测试结果显示,河道泥沙样本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约为1.5%。

这可能是由于岩石颗粒和水动力作用导致的物质重分布。

5.2 矿物成分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我们确定了泥沙样本中的主要矿物成分。

结果显示,河道泥沙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

这些矿物对泥沙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6. 结论与建议基于对河道泥沙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河道泥沙主要由细沙和粉沙组成,粗沙和粒径较大的颗粒占比较小。

•泥沙颗粒形状不规则,具有较高的聚结性。

鄱阳湖入江水道输沙能力与出湖沙量关系及冲淤调整规律

鄱阳湖入江水道输沙能力与出湖沙量关系及冲淤调整规律

2023年8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54卷 第8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23)08-0997-08收稿日期:2022-07-20;网络首发日期:2023-03-27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30327.1010.001.html基金项目:三峡后续工程项目(12630100100020J005)作者简介:方春明(1965-),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河湖治理与泥沙数模研究。

E-mail:fang_chunming@sina.com鄱阳湖入江水道输沙能力与出湖沙量关系及冲淤调整规律方春明,关见朝,史红玲(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北京 100048)摘要: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鄱阳湖枯水水位下降、枯水时间提前呈常态化和趋势性变化引起了广泛研究。

鄱阳湖入江水道作为江湖联系的纽带,在江湖关系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2001年以来,入江水道演变和出湖沙量出现了显著和复杂的变化过程,其原因存在明显争议。

本文采用水文泥沙观测资料结合机理研究,分析阐明了鄱阳湖入、出湖水沙变化与入江水道挟沙能力变化关系及冲淤调整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入江水道代表断面月流速与湖口月出湖含沙量成正比,鄱阳湖出湖沙量与入江水道输沙能力直接相关;入湖泥沙对入江水道演变的影响是缓慢的,入湖沙量集中的4—6月,1985年前后各月出湖沙量减少量和减小比率都小于入湖沙量减少量和减小比率,都大于输沙能力减小比率;1998—2010年与1955—1998年比,月出湖含沙量变化比率与入江水道月挟沙能力变化比率具有较好关系;从出湖含沙量与代表断面流速关系看,1999—2010年出湖含沙量在不考虑断面变化情况下总体低于1955—1998年相关线,考虑断面扩大后则高于1955—1998年相关系,说明1999—2010年出湖含沙量增大和入湖水道断面扩大是冲刷和采砂共同影响的结果;入江水道下段代表断面2011—2020年同流速下顺出湖含沙量与1955—1998年关系线基本一致,而上段代表断面则明显低于1955—1998年关系线,说明入江水道下段已趋于稳定,上段仍可能会有一定的冲刷调整,引起湖区枯水位继续有所下降。

河道泥沙分析报告

河道泥沙分析报告

河道泥沙分析报告1. 引言河道泥沙是河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河道泥沙进行分析,了解河流的泥沙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河流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数据收集与准备2.1 数据来源本分析报告使用的数据来自于XX河流的相关监测站点,包括每日的泥沙含量、水位和流量数据。

2.2 数据处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清洗和筛选,排除了异常值和缺失值。

然后,根据泥沙含量和流量数据计算了河道泥沙输运通量。

3. 泥沙特征分析3.1 泥沙含量分析通过对泥沙含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河道泥沙的平均含量、波动范围和季节变化趋势。

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以下结论:•河道泥沙的平均含量为XX g/m³,波动范围在XX g/m³至XX g/m³之间;•泥沙含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和雨季较高,冬季和旱季较低。

3.2 泥沙输运通量分析通过对泥沙输运通量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泥沙的输运状况和河道的泥沙运移能力。

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河道泥沙输运通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和雨季较高,冬季和旱季较低;•泥沙输运通量与水位和流量呈正相关关系,水位和流量的增加会导致泥沙输运量的增加。

4. 泥沙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对长期的泥沙含量和输运通量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可以了解河道泥沙的变化趋势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根据趋势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河道泥沙含量和输运通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近年来,人类活动的扰动导致土地利用变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剧,进而影响了河道泥沙的含量和输运。

5. 结论与建议5.1 结论通过对河道泥沙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河道泥沙的含量和输运通量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夏季和雨季较高,冬季和旱季较低;•河道泥沙的含量和输运通量逐年减少,可能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水土流失有关。

5.2 建议基于上述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加强河道泥沙监测,建立更完善的监测网络和数据收集机制;•加强河道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人类活动对河道泥沙的影响;•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河道泥沙资源。

抚河流域泥沙变化特征分析

抚河流域泥沙变化特征分析
抚 河 流域 地 区土 壤 主要 有 9个 土类 ,l 6个 亚
和利用 抚河 流域 水 土资 源提供 服 务 。
类 。全 区土 壤 以红 壤 、潴 育 型 水 稻 土 、黄 红 壤 、 酸性 紫色 土 、黄壤 等 类 型 为 主 。 区 内土 壤类 型分 布 比例 如 图 1 示 。 所

吉林 水 利
抚 河 流域 泥沙 变化 特征 分 析
王巧焕 等 2 1 年 0 0 1 7月
2.0 6
17 .0
7 。
蚕土 茎


图 1 流 域 土壤 类型 分 布 比例 图
平 均坡 降 02 ,为抚 河 上游 ,主要 支 流有 黎滩 河 . %
汇入 等 ;南城 到 临水 汇 合 口长 7 . i,河 段平 均 74 n k
第o 7期 ( 总第 30期 ) 5
[ 文章编 号】10 - 8 6( l)0 - 0 2 0 0924 2 1 7 04-3 o
吉 林


21年 o 01 7月
抚河流域 泥沙变化特征分 析
壬巧 焕 .何 春锋
( 东华理 工 大学 ,江西 抚 州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 4 00
【 要 ] 河 流 泥 沙 的 输 移 是 河 流 中重 要 的 水文 现 象 , 它对 抚 河 河 道 的 变 迁 起 着 非 常 重 要 的作 月 ,文 中选 取 了抚 摘 j
2S 资料 选 用 .
为 了更 好 分析 抚 河 流域 泥 沙 特性 ,选 用 了抚 河 干 流 主 要 的水 文 站 有 :沙 子 岭 、南 丰 、南 城 、
坡 降 0 45 ,称 为 抚 河 中游 段 ,主 要支 流有 临 . 9% 0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1. 引言1.1 采砂对河道生态的影响采砂对河道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河道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水质恶化,水生物群落减少等问题。

采砂作业会破坏河道底质,影响生物栖息地和栖息地的连通性,导致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采砂活动还会引发河流水位下降,进而影响附近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加速河水侵蚀河岸,导致河岸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采砂对河道生态的影响是全面深远的,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引导发展替代性资源、倡导绿色采砂等对策措施,才能有效减轻采砂对河道生态的负面影响,保护好我们美丽的河道生态环境。

1.2 采砂对环境的影响采砂过程中会破坏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打乱河床的原有结构和生态平衡,导致水流方向改变,河水淤积增加,河岸塌陷等问题,进而影响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采砂对水质造成直接影响。

大量的采砂活动会悬浮沉积物搅浑水体,使水质恶化,让水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增加,从而危害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采砂对水生物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河道中生活着众多珍稀物种和重要渔业资源,采砂活动会破坏它们的栖息地和繁殖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某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采砂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不可逆转的。

为了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减少采砂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伤害,保护河道的生态平衡和健康发展。

2. 正文2.1 采砂对河道生态的影响采砂活动会破坏河道的自然状态,改变河道的地貌结构,导致河床淤积或冲刷加剧,影响了河道的生态平衡。

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栖息地丧失,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采砂会加速河道的水流速度和流向变化,使得水体中悬浮物增加,导致水质恶化。

沉积物混入水中会造成水质污染,影响水生物的生长繁衍,破坏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

采砂对水生物种群和生态链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大量采砂导致了河床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生存条件,使得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甚至消失。

断面法初步测定抚河泥沙冲淤规律

断面法初步测定抚河泥沙冲淤规律

断面法初步测定抚河泥沙冲淤规律【摘要】本章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抚河的5个主要监测断面进行分析,得出了抚河的冲淤规律为基本上冲大于淤。

而造成抚河泥沙出现冲大于淤的主要因素依次是采沙、工程建设和水土流失等。

【关键词】抚河泥沙;冲淤规律;断面法河道断面冲淤一般可以用4种方法来估算。

①同流量水位法:根据某一相同的流量下水位的变化来表示河道的冲淤变化;②输沙平衡法:统计河道的进出沙量,计算出河段的冲淤量。

③断面法:比较河段内各实测断面面积、高程变化,计算河道的冲淤量。

④含沙量法:根据含沙量沿程变化来反映河道的冲淤变化。

文章根据抚河流域五个(廖家湾站、娄家村站、沙子岭站、南丰站和南城站)断面1980年~2010年各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年平均输沙量、大断面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由实测资料对其中的廖家湾站断面和娄家村站断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点绘了大断面多年河道断面形态(以下各大断面图的左边对应河道的左岸)变化情况图。

1.廖家湾水文站断面通过点绘1980、1998、2007、2010年河底高程横向分布对比分析,1998年与1980比较,右岸(700m~850m)局部出现下切;2007年与1998年比较,左岸(110m~230m)局部、右岸(580m~830m)大部均出现了下切;2010年与2007年比较,断面从100m~840m出现整体下切。

通过点绘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水位与面积关系曲线图分析,1980~2000年水位与面积关系曲线向右移逐渐增大,2005年始水位与面积关系曲向右移幅度增大,尤其是2010年水位与面积关系曲线相对2005年以前出现了向右突变,面积随水位升高急增。

通过点绘历年同级水位(37.0、39.0、41.0、42.5)面积分布图可看出,在中低水位级,1997年以前水位面积变化基本稳定,1997~2004年水位面积呈逐渐上升,至2007年升幅增大,2007~2010年水位面积出现了突变增大。

河道采砂防洪影响评价报告资料

河道采砂防洪影响评价报告资料

河道采砂防洪影响评价报告资料河道采砂是指通过人工开采河道底泥中的砂石等材料的行为。

由于其影响较大,需要进行防洪影响评价报告,以下为一份关于河道采砂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的资料,超过1200字。

一、引言河道采砂对防洪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科学评估河道采砂对防洪的影响,本报告对已采取的河道采砂行为及其可能引发的防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二、采砂对河道洪水通量的影响1.采砂导致河道纵向形态变化,加深了河床,影响水流输送能力,导致洪水在通道中的流速增大,流量增大。

2.采砂使得河床变得不平整,存在凹凸不平的状态,这会加剧水流的扰动,对洪水传输造成阻碍,使得洪水波浪增大,蓄水量增大。

3.采砂导致河道河床局部高程下降,使得洪水传输中的水位增高,对低洼地区造成淹没风险。

三、采砂对河道洪水沉积物运移的影响1.采砂会导致河道水流速度加快,降低了河道中泥沙的沉积能力,增加了泥沙的悬移负荷,影响河道清淤能力。

2.采砂引起的河床下降,使得河床深度变大,使得泥沙沉积时间减少,泥沙淤积速度加快。

3.采砂对河道沉积物的扰动会导致河流水流动力变大,水流边界对附着于底泥上的泥沙层的影响减小时,泥沙中的悬浮物受到剪切力的作用而变得更动荡,这会影响河流中泥沙的输移。

四、采砂在防洪工作中的影响1.采砂给防洪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采砂引起的河床沉降,使得堤防等边坡工程变得不稳定,增加了堤防倒塌的风险。

2.采砂导致河道变浅,水位升高,增加了洪峰流量,加剧了河道的洪水威胁。

3.采砂使得河道通量增大,洪水过程中的水流速度加快,增加了对房屋和人员的冲击力。

五、建议与结论1.制定合理的河道采砂管理措施,限制采砂范围和采砂量,避免对河床的过度破坏。

2.加强河道采砂监管,严格执行采砂证书制度,加大对非法采砂行为的处罚力度。

3.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工作,保持河道通畅,减小洪水过程中的水位升高和水流速度加快。

4.加强防洪意识,提高群众自救能力和安全意识,减轻洪水对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抚河采砂河道泥沙分析
通过对抚河采砂河道演变趋势分析及泥沙补给分析,提出抚河干流河段泥沙年补给量较少,河砂开采量应结合河道现状泥沙储存量等因素综合确定,切勿超量开采引起砂石资源枯竭。

标签:泥沙特征;演变趋势;泥沙补给
抚河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是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主河道长348km,流域面积16493km2[1]。

抚河河道机械采砂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砂石需求量不断增加,河道采砂规模由小到大不断扩大。

抚河的砂石资源是经历史冲刷堆积而成,经多年砂石开采,抚河所剩砂石资源已相当有限。

1 河道泥沙特征
抚河属少沙河流,据李家渡水文站资料统计分析,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109kg/m3,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138.7×104t(推移质输沙量按占悬移质输沙量的15%估算,则多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为20.8×104t,李家渡站多年平均总输沙量为159.5×104t),悬移质输沙量最多的年份为1998年达352×104t,最少为1963年,输沙量仅26.1×104t。

分时段统计结果表明:抚河2000-2010年平均输沙量最小,为97.0×104t,其次为1960-1969年平均输沙量为103.3×104t;最大为上世纪80年代,年平均输沙量达174.5×104t。

上世纪70年代前抚河干流河道输沙量相对较小,之后河道输沙量逐渐增加,至80年代达到最大,90年代后呈递减的趋势,主要是江西省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一批水土保持防治工程,流域植被条件逐渐改善、水土流失减轻的结果。

抚河沙量年际年内变化规律,与其径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一般是丰水年多沙,中水年中沙,枯水年少沙。

泥沙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泥沙主要集中在4-9月,占年总量的83.9%,其中主汛期4-6月占69.1%。

据李家渡站平均悬移质颗粒级配资料分析,悬移质最大粒径小于1mm,为0.945mm,平均粒径为0.059mm,中数粒径为0.049mm,小于0.10mm粒径悬移质占90.7%。

悬移质级配成果见表1。

由于来沙量及时程分配不同,流态变化复杂,各河段水域地形差异大,使得泥沙淤积在平面上和高度上的分布都不同。

来沙主要淤积在水网区的分支口、扩散段和弯曲段凸岸以及入湖扩散区。

在水网区河道的淤积主要表现为中洲(心滩)、浅滩、边滩等形态。

2 河道演变趋势
抚河中下游干流河道沿岸山丘多具风化的红砂岩,水土流失相对严重,河床高低不平,河道纵向、横向变形较不定。

但随着上游来水来沙的相对平稳以及廖坊水库拦沙作用,对河道采砂深度和采砂总量的控制以及水文周期性变化和人类
活动的影响,受地质边界条件和两岸圩堤的控制作用,河道纵向变形的幅度将较为平缓和趋稳,加上沿岸堤防的加高加固,地区的防洪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使得河道的平面形态基本趋于稳定,将河床演变约束在河道范围内,河床发生纵向变化较横向变化要大,但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除2010年廖家湾冲刷较严重外),未来河道演变趋势遵循这一规律。

20世纪50年代兴建了焦石拦河坝形成水库,造成焦石坝上游河段排沙不畅、泥沙淤积、河床升高。

但经过数十年的运行,焦石坝上游河段河道已趋于动态平衡,目前河床基本稳定。

在河流上修建水库,将改变天然河流的水沙条件,并打破河床形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水库水位的抬高,坝前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下泄泥沙数量的减少,对库区、坝区及坝下游河床演变带来一系列影响。

在水库坝址下游河床将发生两种不同类型的冲刷,一是在枢纽下游较长河段上(一般在数十公里以上)普遍发生的一般冲刷,二是在枢纽下游附近较短河段内(一般在数十米至数百米之间)发生的局部冲刷。

在枢纽下泄清水的条件下,坝址下游河床将发生自上而下的普遍冲刷;当水库淤满后下泄浑水时,将发生自上而下的普遍回淤,这是枢纽下游河床演变的普遍现象。

枢纽下游河道的一般冲刷是自上而下逐渐发展的,距坝址愈近冲刷强度愈大,反之愈小。

下泄流量大,冲刷能力强,冲刷距离长;卵石夹沙河床,其冲刷发展迅速;细沙组成的河床,其开始阶段的冲刷过程也很迅速,之后逐渐变缓,直至达到起动平衡为止。

水库蓄水以后,下游河道的含沙量会明显降低。

而坝址下游河道的冲刷,将引起河床的粗化,下游河床为卵石夹沙量,粗化过程十分迅速,在冲刷过程中,沙粒被冲走,卵石逐渐覆盖于床面,形成抗冲粗化层;河床为细沙时,其粗化过程与卵石夹沙河床不同,其粗化过程是在冲刷过程中因悬移质泥沙和床沙的交换而逐年完成的。

水利枢纽下游河床的一般冲刷,将使河床断面形态及纵比降同时进行调整。

就断面形态而言,视河床组成的不同,冲刷发展过程存在着下切、展宽、下切与展宽同时进行等情况。

在河道断面形态调整的同时,纵比降也相应进行调整。

由于水库长期下泄清水,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过程,导致河床断面形态、河床比降及河床组成的重新调整,下游河道的河型也将发生转化。

工程建成后水沙条件的变化是有利于下游河道朝着较稳定的方向发展的,流量过程的调平和比降的平缓,将使河道的输沙强度减弱,枢纽下泄沙量的减少,将使下游河道由堆积抬高转化为侵蚀下切;滩槽高差的加大和床沙的粗化,将增强河床的抗冲能力,这有利于削弱河床演变强度。

3 河道泥沙补给
抚河干流泥沙由上游河流以及两岸直接汇入干流的一级支流来沙补给。

根据
水文站泥沙测验情况,抚河干流泥沙(悬移质,下同)控制站有南城站、廖家湾站和李家渡站,最大支流临水有娄家村站。

采用分段估算抚河干流各河段内的泥沙淤积量。

河段泥沙淤积量为河段泥沙流入量减去流出量。

泥沙流入量由上游控制站泥沙流入量和区间面积(上游控制站至河段出口断面区间面积)泥沙流入量两部分组成,上游控制站泥沙流入量由实测资料确定,区间面积泥沙流入量按输沙模数估算。

河段泥沙流出量采用河段出口断面(控制站)的实测成果,李家渡站以下河段泥沙部分淤积在入湖尾闾河道,部分淤积在鄱阳湖区,部分经鄱阳湖带入长江,考虑到入湖河道流速较缓,大部分河道来沙将沉积在尾闾河道及入湖三角洲上,结合以往分析成果,下游尾闾河道按泥沙淤积率0.40估算李家渡下游河段泥沙年淤积量。

经估算,各河段泥沙平均年淤积量(包括悬移质和推移质,推移质按悬移质的15-25%计),河段多年平均年总淤积量约为136.0×104t。

由于泥沙运动规律的复杂性以及推移质泥沙观测资料的缺乏,上述估算成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4 结束语
经河道演变趋势分析和泥沙补给分析,抚河干流河段泥沙年补给量较少,河砂开采应结合河道现状泥沙储存量及有利于河道清淤疏浚等因素综合确定,切勿超量开采引起砂石资源枯竭。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水利厅.江西河湖大典[R].南昌:江西省水利厅,2009.
[2]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江西省抚河中下游河道采砂规划[R].南昌: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