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体制共34页文档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word资料22页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第一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一、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基本含义: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性质与生产力还不发达现状的统一。
一方面,就根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而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另一方面,就社会生产力水平或经济发民程度来讲,中国还处于不发达阶段,离开社会主义要求的经济现代化还有较大差距。
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这样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特有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生产关系基本转变为社会主义之后,到社会生产力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历史阶段。
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⑴社会生产力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改造和控制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⑵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指一个国家劳动力人均的社会生产力。
⑶所谓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虽然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之后,社会生产力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就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的消费需要来说,依然是低水平的;二是虽然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之后,社会生产力总量已经有了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与国际上经济已经达到现代化的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人均生产总值(GDP)在世界上属于低位次的国家;②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初级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很大;③现代生产力、近代生产力和农村中以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生产力并存;④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⑤贸易结构仍处于不发达阶段,国际竞争力在世界上还比较低。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期实践表明,中国在现阶段不能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而只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讲课文档

课堂小结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 大革命”的结束,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成 功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无论是成 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今天我们进 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 我们借鉴和反思。历史再次雄辩的证明: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唯有坚持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能克服重重 困难 ,开创新的天地!
中央犯了严重的“左”倾
第三十三页,共34页。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①中共八大
②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经济开始好转 调整任务完成 (1962年底) (1965年)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 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急于过渡
“一大二公”
第十八页,共34页。
危害: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 展阶段;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 经济困难。
第十九页,共34页。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原因: 国民经济严重的
困难
(2)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 业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页,共34页。
小结: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结果:
2、“一五计划”
背景: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任务:“改造:
内容:农业 手工业
第二十六页,共34页。
小结: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体系(doc 8页)(正式版)

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市场体系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快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成员。
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前,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迈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其后不算太长的时间里,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2008年这个中国改革的“而立”之年,我们有必要驻足回眸,回顾一下这30年的历程。
本文拟从经济角度对这30年的成就做一总结。
一、经济实力快速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在1978年~2007年度30年中,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
近3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
假如按相同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9.82%,平均7年多翻一番,约15年翻两番。
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三。
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据相关统计,截至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的总和。
尽管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2008年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难和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政府快速而卓有成效的反应赢得了国内国际一致的尊重和认可,这里面体现了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的高效,但是假如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的巨大财富作后盾也是无法实现的。
另外,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7号”的圆满发射,这背后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撑。
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人均GDP而言,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19美元,2007年则达到了3629美元,2007年是1952年的30.5倍。
当代中国经济 第三章 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

当代中国经济第三章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第三章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张宇卢荻主编第三章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第一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第二节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第三节经济改革的新阶段与新特点第一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一、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和确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旧经济体制的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当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可以充分发挥中央部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普遍的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
第一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一、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和确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从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决定》全面勾画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蓝图,改革的宗欣开始由农村转变到了城市,经济改革体制全面展开。
第一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3年12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大步迈进。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思想理论上的一系列新突破,推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

part 1
让我们看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会造成权力过于集中,忽视了企业的自助创作 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市场经济建设理 论,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计划经 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党的十二 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 品经济“的新概念。计划和市场不是谁姓资谁姓社的 问题,两者都是经济手段,它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 己的优势和长处。
Chapter 3 企业利润分配
• 利润分配应遵循以下原则: 依法分配的原则 企业利润 分配的对象是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的税后利润。税后 利润是企业投资者拥有的权益,对这部分权益的处置与 分配,应当以《公司法》为核心的有关法律都有明确的 规定和要求,充分反映了国家制定的利润分配中的各种 限制因素;并制定了缴税、提留、分红的基本程序。企 业的税前利润首先应按国家规定做出相应调整,增减应 纳税所得额,然后依法缴纳所得税。税后利润的分配应 按顺序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公益金, 再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利润激励的原则 在保障投资者 应分配利润的前提下,如何确保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 则应通过利润分配时确定的激励政策,以提高职工的主 人翁意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现代企业管理层面临 的重要而又特别的课题。我国现行法规规定,
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即宏观环境与 行业环境。 具体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 及其发展的各种宏观因素与力量的总体。 企业分析外部环境的目的:
了解企业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 了解企业受到哪些方面的挑战与威胁 从环境的各个组织方面来看,需要对哪些方面做出必 要的反应,以哪些方面施加影响
(完整word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word文档良心出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经济体制的含义及功能表现(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经济制度实现形式和组织管理制度及管理的方式、方法。
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
(2)功能表现:确定经济行为主体的权利范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协调作用。
①确定经济主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对经济当事人不符合社会整体效率的行为发挥约束作用。
②确定利益分享规则,对经济主体行为发挥激励功能。
③确定信息交流结构,对经济运行发挥信息功能。
2.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生产关系制度体系的总和,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原始公社制度;奴隶主义制度;封建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
由于经济制度就是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或者说生产力状况如何,就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4.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区别与联系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它在制度系统中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
而经济体制则是体现根本原则和实现一定社会经济目标的手段,是指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
从研究范畴和角度看,经济体制着重研究生产关系的运行方式,它体现经济制度的组织关系。
与经济制度相比,它在制度系统中是从属的、第二位的。
5.资源配置的含义及其方式(1)含义: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去,产生最佳的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当代中国经济专题

当代中国经济专题第一章1、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功能有哪些?1)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功能2)市场的刺激和创新功能3)约束和监督功能4)外部竞争力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和框架?体制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框架:(1)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3)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4)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3、重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考)(1)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2)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和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3)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4)是扩大开放的需要第二章1、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质与特征是什么?实质:它把市场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种重大的社会转型浓缩在了同一历史时代。
具体来讲,(1)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统一(2)中国的市场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3)是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4)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1)没有严格意义连续不变的改革目标2)没有一个事先规划好的蓝图3)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模式进行4)通过双轨制改革进行5)没有改变任何主要利益团体的既得利益6)是一个实验的过程7)有着巨大的地域差异2、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经验:1)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兼容性2)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3)局部推进与总体协调4)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5)改革、稳定和发展6)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问题:1)未完成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任务2)保持社会稳定3)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章1、为什么说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深化国企改革可以为体制模式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2)深化国企改革可以为体制模式转换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3)深化国企改革可以实现宏观控制方式的转轨2、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应当如何创新和完善?1)内部治理结构:其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结果和机制。
【最新推荐】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精选多篇)-实用word文档 (3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精选多篇)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对我国经济制度的简单认识∙第二篇: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案∙第三篇: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篇: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篇:《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设计∙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对我国经济制度的简单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摘要: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制度,从建立到逐步完善都是比较漫长的过程。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一定的经济运行形式及经济体制,总是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而存在。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必须实行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结构是“一主”(公有制为主体)“三多”(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公有制形式多样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市场经济的不同社会形式,是由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决定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必然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1.1没收大资本,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1.2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使之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1.3改造个体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2、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概况2.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