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气体研制报告的编写(10.10)
VOCs检测用标物标准气体的研制

VOCs检测用标物标准气体的研制随着人们对空气质量和环境污染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监测逐渐成为了环境监测领域的热点。
VOCs是一类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甲醛、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成分,广泛存在于家具、建筑装饰材料、汽车排放、化工生产等领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有必要开发VOCs的标准检测方法和仪器,以便及时准确地监测VOCs的浓度,为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在VOCs的检测过程中,标准气体的使用至关重要。
标准气体是一种已知组分和浓度的气体混合物,用于校准和检验环境监测仪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由于VOCs的种类繁多,且浓度范围广泛,因此需要研制一系列VOCs检测用的标准气体,以满足不同环境监测的需求。
VOCs检测用标准气体的研制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第一,确定标准气体的组分和浓度。
在研制VOCs检测用标准气体之前,需要对VOCs的种类和浓度范围进行系统的调研和分析。
根据不同的监测要求,确定需要研制的VOCs标准气体的组分和浓度范围,例如甲醛、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成分的浓度级别和配比。
这一步是研制标准气体的基础,关乎标准气体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第二,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制备VOCs检测用标准气体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方法包括动态稀释法、静态稀释法、分子筛吸附法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在选择制备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验条件、成本和操作便捷性等因素,以确保制备出的标准气体符合要求。
选择合适的气体源和控制装置。
VOCs检测用标准气体的制备需要使用纯度高、稳定性好的气体源,并且需要配备精密的气体流量控制装置和混合装置,以保证制备出的标准气体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在研制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气体源和控制装置,保证标准气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对制备出的标准气体进行包装、储存和管理。
制备好的标准气体需要进行适当的包装和标识,以便于储存和使用。
同时需要建立严格的标准气体管理制度,对标准气体进行定期检查和校准,确保其长期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实验室气体的制备

实验室气体的制备在化学实验中,气体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操作。
不同的气体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因此制备方法也各有差异。
了解和掌握常见实验室气体的制备原理、装置和操作方法,对于顺利进行实验和保证实验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谈谈氧气的制备。
氧气是一种支持燃烧、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气体。
在实验室中,通常有两种方法来制备氧气。
一种是加热高锰酸钾法,化学方程式为:2KMnO₄=加热= K₂MnO₄+MnO₂+ O₂↑。
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在管口塞上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然后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另一种方法是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₂O₂=MnO₂= 2H₂O + O₂↑。
这个反应在常温下就能进行,操作相对简便。
实验装置通常包括锥形瓶、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双孔塞以及导管等。
接下来是氢气的制备。
氢气是一种密度小、具有可燃性的气体。
实验室制取氢气一般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Zn +H₂SO₄= ZnSO₄+ H₂↑。
实验装置与制取二氧化碳类似,都是固液不加热型装置。
但需要注意的是,制取氢气时,长颈漏斗的末端要伸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二氧化碳也是实验室中经常制备的气体之一。
它常用于灭火、光合作用的研究等。
制取二氧化碳通常使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CO₃+ 2HCl = CaCl₂+ H₂O + CO₂↑。
实验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型,收集方法一般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在收集时,导管要伸到集气瓶的底部,以保证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比较纯净。
氨气的制备也是常见的实验之一。
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实验室中常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来制取,化学方程式为:2NH₄Cl + Ca(OH)₂=加热= CaCl₂+ 2NH₃↑ + 2H₂O。
仪汽车尾气检测仪用标准气体研制报告

空气中甲烷、氮气中一氧化碳、氮气中一氧化氮、氮气中二氧化硫、氮气中二氧化碳、氮气中氧气体标准物质研制前言空气中甲烷、氮气中一氧化碳、氮气中一氧化氮、氮气中二氧化硫、氮气中二氧化碳、氮气中氧标准气体广泛应用于石化、化工、冶金等行业。
该标准气体用于安全报警仪及氧分析仪的校准和检测。
该标准气体采用国际通用的称量法配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标准气体进行稳定性、均匀性实验,确保标准气体的量值准确可靠。
一、标准气体浓度二、标准气体制备方法的研究2.1.原理配制方法采用ISO6142-1982或国家标准GB/T5274-1985 称量法来制备混合气体方法。
2.11一次稀释法其中浓度范围在10-3≤X i≤1(mol)的混合气均采用一次稀释法。
其摩尔浓度由下列公式计算:m i——n i M iX i = ————= ———————n i+∑n j m i m j—— + ∑——M i M j式中i、j混合气体中组分符号:ni为质量为mi的i组分的摩尔数。
nj为质量为mj的j组分的摩尔数。
2.12二次稀释法其中浓度范围在10-4≤X2i≤10-2(mol)的混合气均采用二次稀释法。
取质量为μ1的混合气(即在2.1.1中制备的混合气a),用一种质量为μd1、摩尔质量为Md的气体进行稀释。
稀释所得混合气(混合气b)中,组分i的浓度由下列公式计算:式中i混合气体中组分符号:ni为质量为mi的i组分的摩尔数。
2.13三次稀释法其中浓度范围在10-6≤X3i≤10-4(mol)的低浓度混合气均采用三次稀释法。
取质量为μ2的混合气(即在2.1.2中制备的混合气b),用一种质量为μd2、摩尔质量为Md的气体进行稀释。
稀释所得混合气(混合气c)中,组分i其摩尔浓度由下列公式计算:式中i混合气体中组分符号:n2i为质量为m2i的i组分的摩尔数。
2.2 配气装置2.3.钢瓶规格2.3.1 8升铝合金瓶2.3.2 4升铝合金瓶(用于色谱分析校准气配制)2.4.配置过程2.4.1铝合金气瓶的预处理铝合金钢瓶在配制前需要进行清洗、干燥、抽真空等过程的预处理。
标准气体可行性报告

标准气体可行性报告研究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愈发凸显,对大气质量的监测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标准气体在大气监测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被用于校准大气监测仪器,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对标准气体的生产和使用进行可行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评估标准气体的生产和使用在当前条件下的可行性,探讨标准气体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前景,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标准气体的生产技术、市场需求、生产成本等进行了文献调研,然后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了解标准气体在大气监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和效果。
研究结果1.标准气体的生产技术日趋成熟,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混合法等,能够生产出高纯度、稳定性好的标准气体产品。
2.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监测技术的进步,标准气体在大气监测、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3.标准气体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生产设备投资、运输成本等,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逐渐降低。
4.标准气体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保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结论与建议1.标准气体的生产和使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2.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标准气体生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标准气体的生产技术不断创新和提升。
3.企业应加强标准气体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市场需求。
4.监测机构应加强标准气体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推广,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保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展望标准气体作为大气监测领域的重要支撑,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标准气体的生产和使用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制作气体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室气体制备方法。
2. 掌握常见气体的收集方法。
3. 学习气体的检验和鉴别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气体化学实验是化学实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制备、收集、检验和鉴别各种气体。
本实验以制备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为例,介绍气体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
1. 氧气制备:利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氧气。
2. 二氧化碳制备:利用大理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
3. 氢气制备:利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酒精灯、集气瓶、导管、橡皮塞、镊子、滴管、烧杯、水槽、火柴等。
2. 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大理石、盐酸、锌粒、稀硫酸、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氧气:(1)取一个试管,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2)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橡皮塞密封试管。
(3)用导管将试管连接到集气瓶,集气瓶中放入水槽。
(4)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氧气开始生成,收集氧气。
2. 制备二氧化碳:(1)取一个试管,加入适量的大理石。
(2)加入适量的盐酸,用橡皮塞密封试管。
(3)用导管将试管连接到集气瓶,集气瓶中放入水槽。
(4)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二氧化碳开始生成,收集二氧化碳。
3. 制备氢气:(1)取一个试管,加入适量的锌粒。
(2)加入适量的稀硫酸,用橡皮塞密封试管。
(3)用导管将试管连接到集气瓶,集气瓶中放入水槽。
(4)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氢气开始生成,收集氢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氧气制备:通过观察,氧气为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
将集气瓶中的氧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氧气已生成。
2. 二氧化碳制备:通过观察,二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
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红,证明二氧化碳已生成。
3. 氢气制备:通过观察,氢气为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
将集气瓶中的氢气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氢气已生成。
标准气体的配制

标准气体的配制标准气体的配制在大气和废气监测中,标准气体好像标准溶液、标准物质那样紧要,是检验监测方法、分析仪器、监测技术及进行质量掌控的依据。
一、标准气体的制取制取标准气体的方法因物质的性质不同而异。
对于挥发性较强的液态物质,可利用其挥发作用制取;不能用挥发法制取的可使用化学反应法制取,但制取的气体常含有杂质,需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净化。
表3—19列出常见有害气体的制取方法。
上述方法制取的标准气通常收集到钢瓶、玻璃容器或塑料袋等容器中保存,因其浓度比较大,称为原材料气,使用时需进行稀释配制,商品标准气都稀释成多种浓度出售。
表3—19 常见有害气体的制取方法二、标准气体配制方法用原材料气配制低浓度标准气的方法有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
(一)静态配气法静态配气法是把肯定量的气态或蒸气态的原材料气加入已知容积的容器中,再充入稀释气体,混匀制得。
标准气的浓度依据加入原材料气和稀释气量及容器容积计算得知。
这种配气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简单,但因有些气体化学性质较活泼,长时间与容器壁接触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同时,容器壁也有吸附作用,故会造成配制气体浓度不精准或其浓度随放置时间而变化,特别是配制低浓度标准气,常引起较大的误差。
对活泼性较差且用量不大的标准气,用该方法配制较简便。
常用静态配气方法有:注射器配气法、配气瓶配气法、塑料袋配气法及高压钢瓶配气法等。
1.注射器配气法配制少量标准气时,用100mL注射器吸取原材料气,再经数次稀释制得。
例如,用100mL注射器取10mL纯度 99.99%的CO气体,用净化空气稀释至 100mL,摇动注射器中的聚四氟乙烯薄片,使之混合均匀后,排出90mL,剩余10mL混合气再用净化空气稀释至100mL,如此连续稀释六次,*后获得CO浓度为1ppm的标准气。
2.配气瓶配气法(1)常压配气:将20L玻璃瓶洗净、烘干,**标定容积后,将瓶内抽成负压,用净化空气冲洗几次,再排净抽成负压,注入原材料气或原材料液,充净化空气至大气压力,充分摇动混匀。
初中制备气体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初中制备气体实验一、实验目的1. 学习制备气体的基本方法,掌握常见气体的收集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 了解常见气体的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制备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
氧气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备,反应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二氧化碳可通过大理石(CaCO3)与稀盐酸(HCl)反应制备,反应方程式为:CaCO3 + 2HCl → CaCl2 + H2O +CO2↑。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台、酒精灯、火柴2. 试管、导管、集气瓶、橡胶塞、水槽3. 高锰酸钾、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四、实验步骤1. 制备氧气(1)取一小试管,加入适量高锰酸钾。
(2)用橡胶塞塞紧试管口,导管插入集气瓶。
(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观察高锰酸钾分解现象。
(4)待氧气收集满集气瓶后,用塞子塞紧瓶口。
2. 制备二氧化碳(1)取一小试管,加入适量大理石。
(2)用橡胶塞塞紧试管口,导管插入集气瓶。
(3)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现象。
(4)待二氧化碳收集满集气瓶后,用塞子塞紧瓶口。
五、实验现象1. 制备氧气时,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紫色气体,集气瓶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2. 制备二氧化碳时,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集气瓶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深。
六、实验结论1. 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备氧气。
2. 通过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可以制备二氧化碳。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和化学伤害。
2. 加热高锰酸钾时,要均匀加热,防止试管破裂。
3. 向试管中加入大理石和稀盐酸时,要缓慢加入,防止反应剧烈。
4. 收集气体时,要确保集气瓶内气体收集满。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制备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掌握了气体的制备方法和收集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加深了对气体性质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气体的制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3. 了解气体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实验室制备气体通常采用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的方法。
本实验中,我们将采用化学反应法制备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1. 氧气的制备:利用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MnO2)的催化反应制备氧气。
2. 二氧化碳的制备:利用石灰石(CaCO3)和稀盐酸(HCl)的反应制备二氧化碳。
三、实验器材1. 氧气制备装置:锥形瓶、双孔橡胶塞、导气管、集气瓶、水槽。
2. 二氧化碳制备装置:锥形瓶、双孔橡胶塞、导气管、集气瓶、水槽。
3. 试剂:过氧化氢、二氧化锰、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玻璃棒、烧杯、量筒、铁架台、酒精灯、火柴。
四、实验步骤1. 氧气的制备:(1)取一个锥形瓶,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2)将锥形瓶倒置于水槽中,插入导气管。
(3)取适量的二氧化锰,放入锥形瓶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4)用酒精灯加热锥形瓶,观察气泡产生情况。
(5)收集氧气,检验氧气纯度。
2. 二氧化碳的制备:(1)取一个锥形瓶,加入适量的石灰石。
(2)将锥形瓶倒置于水槽中,插入导气管。
(3)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气泡产生情况。
(4)收集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纯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氧气的制备:(1)实验现象:锥形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颜色为无色。
(2)检验结果: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
2. 二氧化碳的制备:(1)实验现象:锥形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颜色为无色。
(2)检验结果: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
六、实验讨论1. 氧气制备过程中,加热锥形瓶时,要注意控制加热温度,避免过热导致反应剧烈。
2. 二氧化碳制备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加入稀盐酸的量,避免反应过于剧烈。
3. 在收集气体时,要注意集气瓶中的气体纯度,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稳定性试验一般需要做一年,分析6-8次, 采取先密后疏的原则。对于吸附性强, 浓度容易收钢瓶内壁或其他因素变化的 组分分析的时间间隔要短一些,分析次 数要适当多一些。如:硫化氢、氯气等
• 放压试验
• 对于纯物质在常温下为气体的组分,一 般配制的标准气体的压力为10MPa,放压 实验为压力在10MPa、7MPa、3MPa、 0.5MPa分别分析一次,分析结果在分析 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吻合表明没有变化。
• 1.仪器设备 • 写明研制该标准物质所需的设备名称、型 号、主要技术指标及生产厂家 • 2.制备方法和定值方法 • 研制气体标准物质(钢瓶)的制备方法有许 多种,但定值方法只有2种,一是国际推荐的 称量法,二是用一级标准物质比较定值的 比 较法
称量法
• 称量法是国际上公认的绝对法 ,国际标 准ISO6142和国家标准GB5274。 • 称量法的前提是要把所用的原料气的纯 度分析结果列出。如:配空气中甲烷, 则需要列出所用高纯氮、高纯氧及纯甲 烷的纯度分析结果,包括分析出来各杂 质的含量
1. 申请书
2. 制备设施、技术人员状况和分析 仪器设备及实验室条件和实验室的 溯源能力等质量保证体系情况
3. 研制计划任务书
4. 研制报告
5.国内外同种标准物质主要特性 的对照比较情况 6.使用情况报告 7.标准物质证书(初稿) 8.保障统一量值需要的供应能力 和措施
研制报告的编写规范
为了规范标准物质研制报告的编写,
居环境等)、石油化工以及公安交通等部门。
标准气体作为气体成分量值的计量标准,在气 体生产、贸易、石化等行业的应用中发挥着独 特的规范和保证质量的作用,为了保证标准气 体的质量准确可靠,用户在购买标准气体时要
求供方提供国家有证标准物质。生产单位就需
要定期申报国家级标准物质。
申报标准物质的要提供的资料
国家颁布了《标准物质研制报告编写
规则》JJF1218-2009。
研制报告的编写要求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研制报告编写要求 第二部分:报告内容要求
一般要求
a.内容应科学、完整、易读、数据准确 b. 采 用 的 计 量 单 位 应 符 合 国 家 发 布 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 方法》执行。 c.术语、符号、代号应遵照国家有关标准 和技术规范执行。新的专业术语、缩略 词应加以注释。国际上行的专业术语、 缩略词,应在译文后用圆括号注明原文。
• d.图、表和照片应确保能够完整清 晰复制或计算机扫描。 • 内容结构 • a.封面 • b.目录 • C.概述 • d.标准物质的制备 • e.均匀性检验 • f.稳定性检验 • g.定值
• • • • • •
h.不确定度评定 i.比对和验证 j.结果表达 k.合作者 l.参考文献 m.附件
报告内容编写要求
• • • • 封面 标题:如 空气中甲烷标准物质的研制 完成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张三(一般不超过2人)
• 完成时间:指报告完成的时间,用阿拉 伯数字填写 2011年4月20日
• 摘要
• 说明标准物质研制的目的意义、测量方 法、定值结果和最终结论等。不超过 500字。
二、目录
• • 目录表明报告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目录由报告的章、节、条款、附录等 组成 • 标题与页码之间用虚线连接,目录中 的标题应与正文内标题一致。
三、概述
• 简明扼要 说明该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 目的和研究范围,预期目标和应用前景
• 要研制的标准物质的名称、含量及主要 用途。
四、标准物质的制备
不确定度评定
• 对于称量法定值的标准物质,主要要分 析称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如天平 的不确定度、几次稀释引进的不确定度, 气体纯度和气体纯度分析的不确定度等。
• 标气配制好定值后,要与国家一级标准 物质进行比对试验或与国家权威单位的 标气进行比对,比对结果在你给定的不 确定度范围内。在报告的比对实验中, 要列出提供标准物质的单位名称、组分 名称、标准物质编号、浓度、不确定度 以及比对结果。
标准气体研制报告的编写 规范
2010年10月
前言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准气 体的用途日渐广泛,需求量急剧增加。在石油 天然气开发、化学品工业、煤矿安全、环境监 测、食品工业、肥料工业、公安交通、国防航 空、建筑家居、环境监测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 的应用十分广泛。
尤其是各种环境监测(包括大气环境、建筑家
结论
• 主要说明研制标准物质名称、含量范围 定值方法、充装压力、有效期限及定值 不确定度等。
Hale Waihona Puke 谢大家! 欢迎指教2010年10月
比较法
• 比较法的前提是所要研制的标准物质已 经有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要用国家一级 标准物质的编号、名称、含量及不确定 度等。并且要说明所用分析仪器的主要 技术指标及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标准物质的性能考察
• 标准物质的性能考察包括均匀性和稳定性及放 压实验。
• 均匀性检验主要包括检验方案设计、测量方法、 测量过程统计分析和结果判断等内容。标准气 体的均匀性一般为制备后混匀半小时、2小时、 4小时和24小时分别分析1次,4次的分析结果 在不确定度范围内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