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长岭居城市设计规划说明书

合集下载

广州黄埔开放大道总体方案研究

广州黄埔开放大道总体方案研究

广州黄埔开放大道总体方案研究■中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黄天宇开放大道一条从珠江到中新广州知识城“南北贯通、山海相连、四片联动”的开放大道,使之成为联结历史未来、弘扬开放精神的活力迸发之路、梦想领航之路。

通过打造开放大道,串联区内各个组团,可以破解黄埔区南北狭长、纵向联络不足、组团联络不便之困,可以进一步提高道路的交通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加快消除黄埔区南北发展不平衡、东西之间有差距的历史问题,对于提升整个黄埔区总体城市环境意义重大。

1.项目概况近年来,黄埔区将打造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引力地带”,建构创新要素集聚的强大磁场,让大湾区和走廊战略对该区产生强大的“路径依赖”,这就需要在黄埔区内新建一条开放大道,将区内各个片区串联起来,实现快速通达。

开放大道线路全长约46.2km,其中,改扩建约24.8km、新建九龙大道南延线约4.5km、永和隧道新建一条1.1k m车行隧道。

2.功能定位2.1对外连接黄埔开放大道向南通过沙鱼洲隧道与南大干线相连,向北通过九龙大道北延线与平步大道相连,与槎神大道、图1对外连接示意图环城高速组成环线。

该项目是广州市域路网环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1)o2.2对内联系开放大道串联黄埔区各个组团,促进“知识城、科学城、第二CBD(临港经济区)、国际生物岛”实现真正的“四片联动”,也将促进西区、长岭居、云埔工业园等经济功能区的共同发展。

2.3建设目标把开放大道建设成为一条具有景观性、交通性的快捷大道。

3.总体方案研究3.1建设规模考虑到该项目的功能定位,道路等级定为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度60m,双向8车道,设计速度60km/h。

新建南往北单向三车道永和隧道,新建永龙隧道北延线。

3.2路线走向路线走向:珠江边-石化南路-石化北路-姬火路-规划十路-开源大道-永和大道-永龙隧道南出口-永96图2黄埔开放大道路线节点图龙隧道-九龙大道南延线-九龙大道。

基于城市住区社群性的规划思考——以广州黄埔区长岭居地区规划实践为例

基于城市住区社群性的规划思考——以广州黄埔区长岭居地区规划实践为例

基于城市住区社群性的规划思考——以广州黄埔区①长岭居地区规划实践为例董华文摘要: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住区规模急剧增长,伴随着物质性空间的虚高繁荣的同时,是其内在品质的建设不足,例如住区认同与归属感缺失、住区活力不足等问题。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城市住区社群性内涵的思辨,分析当前住区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对新形势下住区的内涵做出补充,即城市住区应包含物质性与社群性的双重属性,这两者的协同构建有利于趋近住区的理想范式——有意义(价值)的人类聚居地。

同时,结合了广州长岭居地区的规划实践作为实证研究,以期对住区规划有所助益。

关键词:城市住区,社群性,长岭居地区,规划实践1.引言近十多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经历快速扩张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城镇住宅建设量增加,从过去的住房短缺转变为巨大的存量剩余②。

伴随城市住区急剧物质性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住区认同与归属感缺失、住区活力不足等问题。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强调将城市社会性要素(城市发展历史文脉、地域性特色等)与目前规划实际相结合。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该意见也明确指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存在盲目追求建设规模而忽视城市内在品质建设等问题。

以上均反映了当前“繁荣”的城市建设进程中所面临内在的复杂问题,即全面拉开住区建设规模框架之后,如何考量、平衡住区的空间建造及其内在品质建设。

基于此,本文也试图通过对城市住区社群性的思辨,审视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住区在空间建造及其内在品质建设的整体塑造情况,并结合笔者经历的实际规划项目做问题导向型探讨,以期对住区规划有所助益。

2.现代城市住区2.1对现行规范标准指导下住区建设的反思现行相关规范③对于城市住区的把控侧重于物质性要素的界定。

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最新版)

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最新版)

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南方总部基地项目行政中心西侧地块一、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1. 项目名称:南方总部基地2. 地理位置:本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

项目东侧为蕉门地铁站,南侧为蕉门区景观轴的终点,主要人流方向为东侧。

场地景观资源丰富,北侧拥有山体景观,东侧有水系,南侧有城市公园。

二、项目规模及经济技术指标本项目总用地面积为79402平方米,总建设用地59320平方米,容积率控制在4.0,总计容面积约237280平方米。

项目分两期出让,但整体设计、整体报建、地下室整体开发。

本期已出让(假定为一期)总用地面积58988平方米,建设用地40481平方米,容积率4.0,总计容面积161924平方米;拟二期出让总用地20414平方米,建设用地18839平方米,容积率4.0,总计容面积75356平方米。

三、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7);《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2015);《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和《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标准与准则》;《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广州市城市规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试行)》建筑篇(2014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8)《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15)《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8年版。

国家、省、市相关技术规范及有关要求四、总体创意构思通过对本项目的全方位分析研究,设计师将旨在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生态体验的办公空间。

以文化背景为基础,充分体现中国铁建公司内部文化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建设智能化、人性化、舒适的现代办公建筑。

五、规划结构基地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的绿化带和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将基地切分成四个小块,在规划设计中需要对碎片化的四块基地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一个连续的贯穿四个基地的平台成为解决基地被绿带和道路分割的策略。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建性详细规划篇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建性详细规划篇

城市的同类标准,结合广州市的具体情况,及历年来城市建设管理经验编制而成。
1.4
本标准与准则应定期更新以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状况的变化及相关规范、
工艺、技术的更新。
1.5
修建性详细规划及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现
行的有关法规、规范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1.6
本标准与准则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3 博物馆 1) 大、中型博物馆应独立设置。小型馆若与其它建筑合建,必须满足环境和使用功能要 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 2) 总平面布局应功能分区明确,馆区应由藏品库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用房、观众服 务设施等部分组成。 3) 馆区用地内宜布置观众活动、休息场地,不应建造职工生活用房。 4) 馆区室内外场地和道路布置应便于观众活动、集散和藏品装卸运送,应根据建筑规模 或日平均观众流量,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场(库)。 5) 博物馆建筑密度不得大于40%,绿地率不宜小于35%。在旧区改造或场地具体条件限制 时,绿地率不应小于25%。
不干扰。办公区域内不应建设职工住宅。 10 行政办公设施如附设有锅炉房、食堂,宜设运送燃料、货物和清除垃圾等的单独出入口。 11 办公建筑主体部分应有良好的朝向。出入口设置应符合集散要求。 12 行政办公设施建筑密度不应超过40%。绿地率不应低于35%。
3.5.2 商业金融设施
1
应当合理布置商业、储存和辅助设施等分区,组织好内部交通,避免人流、货流交叉。
2.6.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
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套停车场等。
2.6.3 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套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萝岗区长岭居北师大完全中学与教育资源中心新建工程设计任

萝岗区长岭居北师大完全中学与教育资源中心新建工程设计任

萝岗区长岭居北师大完全中学与教育资源中心新建工程设计任务书
一、名称和选址
1.项目名称:萝岗区长岭居北师大完全中学(暂定名)与教育资源中心新建工程
(统一简称“北师大完全中学与资源中心”)
2.选址见用地选址方案:推荐方案一,区气象站以东的教育地块,用地面积约11公顷,其中建设用地8.42公顷。

二、建设内容:
1.完全中学:初中30班,高中36班;
2.北师大南方教育资源中心(简称“资源中心”)
三、用地规模
1.总用地116200平方米,其中保留山体31991平方米,建设用地84209平方米。

四、规模测算表
七、教育装备:《广东省高级中学(完全中学)教育装备标准(试行)》。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州市珠江沿岸(中心城区段)景观总体规划的通告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州市珠江沿岸(中心城区段)景观总体规划的通告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州市珠江沿岸(中心城区段)景观总体规划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2.25•【字号】穗府[2006]4号•【施行日期】2006.0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州市珠江沿岸(中心城区段)景观总体规划的通告(穗府[2006]4号)《广州市珠江沿岸(中心城区段)景观总体规划》(下称《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有关规定,现通告如下:一、《规划》属分区规划层次的景观专项规划,是控制和指导该地区下一层次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依据。

二、《规划》范围为:珠江沿线西起白鹅潭地区,东至琶洲东端,东西总长度约17公里,南北宽度从650米到2000米不等,总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的沿岸地区。

三、《规划》定位为:联结广州历史旧城、中心城区、新城发展区,联系广州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城市开敞空间、公共空间和城市景观风貌展示区;城市文化、娱乐、商业、居住、旅游、休闲综合发展区。

四、《规划》功能布局的总体策略为:建设生活性岸线、增强土地利用公共性、增强土地利用多样性。

功能布局为:北岸沿江地带以商业、办公、金融、娱乐等城市主导功能为主,公共性强,聚集效益强;南岸沿江地带以居住基本功能为主,兼有办公、教育等综合功能;珠江前航道发展带是城市风貌游览河段,岸线利用功能明确。

五、本地段交通系统确定为:在充分研究珠江沿江地区现有道路交通系统组织的基础上,纳入相关规划要求,结合城市生活、旅游要求,对滨水地区综合交通组织、道路系统规划、步行系统规划及交通设施布局等进行功能整合与总体布局,发展生活性与交通性并重的城市滨水交通,提升城市滨水生活品质。

六、有关规划成果信息可查询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网站,网址为。

七、《广州市珠江沿岸(中心城区段)景观总体规划》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厚层堆填素填土路基的处理方法分析

厚层堆填素填土路基的处理方法分析

厚层堆填素填土路基的处理方法分析摘要:结合广州市黄埔区长岭居片区规划二路和规划三路、五路(二期)市政道路及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工程实践,总结了厚层堆填素填土路基的常见处理方法,并对强夯处理、水泥搅拌桩处理、换填处理等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厚层堆填素填土强夯处理水泥搅拌桩处理、换填处理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碎石土、砂土、杂填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等各类地基土。

由于该法具有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效果显著和经济的优点,目前强夯法处理地基受到各国工程界的重视并被迅速推广,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工程概况广州市黄埔区长岭居规划二路,北至规划四路,南至元永路,全长约953m,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40Km/h,规划红线标准段宽26m,双向4车道。

根据2015年5月批复的可研资料,规划二路(GEK0+111.057~GEK0+374.618)段西侧地面标高约为55m;2015年7月份,通过现场踏勘,周边地产当时正在进行开发,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于2015年8月对地形进行了测量,发现此区域标高达到73~79.5m,填土深度达到约20m。

而此区域的素填土未经过压实,为松散结构,直接作为路基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需对其进行处理。

2 设计方案的确定对于厚层新近堆填素填土的处理方案,主要有强夯处理方法、深层水泥搅拌桩处理方法、挖除素填土再逐层碾压回填处理方法。

对这三种处理方式进行了对比,其优缺点如下:3、设计参数的选用3.1 单击夯击能与加固深度本场地素填土深度10~20米,平均处理深度约15m。

强夯有效加固深度H=a*=0.5*=12.25m。

根据地质钻探资料,本场地的素填土标贯击数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证明位于最底部的素填土已固结,暂时考虑底部3m范围的素填土固结完成,施工之前现场钻孔并通过实验确定。

初步选定强夯处理最大单击夯击能为击能6000kN.m,可采用重25t锤,锤底面为圆形,直径2.0m,静接地压值30kPa左右,最大落距24m,实际落距根据单击夯击能调整。

广州长岭居城市设计规划说明书

广州长岭居城市设计规划说明书

市长岭居城市设计说明书一、认知篇1.规划背景,中国第三大城市,岭南文化的兴盛之地。

长岭居,位于萝岗区,是东部山水新城的重要组团。

为进一步优化提升市、萝岗区的城市功能布局和人口分布,拟在萝岗区选址建设高端的、具岭南风格的大型低碳居住区,为企业家、海归精英、科技人才提供高端居所—长岭居,规划人口20余万人,以承接老城区疏解的人口,促进萝岗中心区的职住平衡,实现与中新知识城、科学城的共同协调发展。

本设计在《东部山水新城总体规划》、《长岭居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为依据及城市设计框架的指导下,营造生态良好、充满活力的宜居城区。

2.现状概况2.1规划围总体城市设计围用地面积共3490公顷,其中,一期详细城市设计围用地面积约4.35平方公里。

规划用地北至广汕公路,南至广惠高速公路,西至萝平路,东至永和大道。

2.2区位分析(1)从层面分析,项目位于30分钟生活圈,利于承担中心城区居住、研发、商业服务等功能外溢。

(2)从东部山水新城层面分析,长岭居是东部山水新城的重要组团,可以依托地铁21号线,成为东部山水新城TOD开发走廊的服务节点之一,为东部山水新城中新知识城、科学城、永和工业区等产业高地提供优质的城市及居住配套。

(3)从萝岗区层面分析,长岭居依托广惠高速、广汕公路、长岭路、永和大道等区域性干道,地铁21号线以及萝岗区捷运系统,与萝岗中心区及各功能组团联系便捷,利于促进萝岗区职住平衡。

2.3人口、产业状况(1)人口规划区围涉及岭头、水西、长平、贤江、禾丰五村农村居民点,户籍人口共计6951户,16446人。

(2)产业农业方面,规划区主要以甜橙,荔枝等特色水果品种种植为主,另有部分水产养殖。

工业方面,长岭居围现状工业主要集中在规划区东部的永和工业区,主要有五类:仓储物流类、工业化工类、机电科技类以及汽配加工类,每类分别大约有3、8、11、10、5家,共约37家。

长岭路沿线零散分布少量低附加值工业企业。

服务业方面,长岭居围服务业主要为餐饮、住宿,主要沿长岭路及围绕水声水库、市干部疗养院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长岭居城市设计说明书一、认知篇1.规划背景广州,中国第三大城市,岭南文化的兴盛之地。

长岭居,位于萝岗区,是广州东部山水新城的重要组团。

为进一步优化提升广州市、萝岗区的城市功能布局和人口分布,拟在萝岗区选址建设高端的、具岭南风格的大型低碳居住区,为企业家、海归精英、科技人才提供高端居所—长岭居,规划人口20余万人,以承接老城区疏解的人口,促进萝岗中心区的职住平衡,实现与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的共同协调发展。

本设计在《广州东部山水新城总体规划》、《长岭居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为依据及城市设计框架的指导下,营造生态良好、充满活力的宜居城区。

2.现状概况规划范围总体城市设计范围用地面积共3490公顷,其中,一期详细城市设计范围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

规划用地北至广汕公路,南至广惠高速公路,西至萝平路,东至永和大道。

区位分析(1)从广州层面分析,项目位于广州30分钟生活圈内,利于承担广州中心城区居住、研发、商业服务等功能外溢。

(2)从广州东部山水新城层面分析,长岭居是东部山水新城的重要组团,可以依托地铁21号线,成为东部山水新城TOD开发走廊的服务节点之一,为广州东部山水新城内中新知识城、科学城、永和工业区等产业高地提供优质的城市及居住配套。

(3)从萝岗区层面分析,长岭居依托广惠高速、广汕公路、长岭路、永和大道等区域性干道,地铁21号线以及萝岗区捷运系统,与萝岗中心区及各功能组团联系便捷,利于促进萝岗区职住平衡。

人口、产业状况(1)人口规划区范围内涉及岭头、水西、长平、贤江、禾丰五村农村居民点,户籍人口共计6951户,16446人。

(2)产业农业方面,规划区内主要以甜橙,荔枝等特色水果品种种植为主,另有部分水产养殖。

工业方面,长岭居范围内现状工业主要集中在规划区东部的永和工业区内,主要有五类:仓储物流类、工业化工类、机电科技类以及汽配加工类,每类分别大约有3、8、11、10、5家,共约37家。

长岭路沿线零散分布少量低附加值工业企业。

服务业方面,长岭居范围内服务业主要为餐饮、住宿,主要沿长岭路及围绕水声水库、广州市干部疗养院分布。

现状建设情况现状建筑总面积约万平方米。

规划范围内主要以村民住宅和工业建筑为主,其中旧村住宅约万平方米、工业建筑约万平方米,其余为商业建筑、公共服务设施、新村安置用房等。

规划区内主要有长平村、岭头公司、水西村、贤江村、禾丰旧村五个村庄。

根据统计,五个村庄的总建设量共计:万平方米。

在本次规划区内,岭头公司共有茅坦村、斗岗村、羌洞村等7个经济合作社,总建设量为万平方米;水西村共有水东村、华丽村、元贝村3个经济合作社,总建设量为万平方米;长平村共有山塘社、屋角社、高田社等5个经济合作社,总建设量为万平方米;贤江村共有贤一、贤二、贤三3个经济合作社,总建设量为万平方米;禾丰旧村总建设量为万平方米。

现状的村庄建筑类型基本以村民住宅为主,村民经济物业建筑量非常少:岭头村的物业量为万平方米、贤江村的物业量为万平方米,禾丰村物业万平方米,合计万平方米。

目前上述村庄都在推进“三旧”改造工程,其中岭头村部分安置区正在建设当中,已建设量约为万平方米。

禾丰新村已建设完成,建筑量为万平方米。

土地利用现状2012年底,规划区总用地面积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公顷,占总用地的%;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公顷,占总用地的%;非建设用地公顷,占总用地的%。

(1)居住用地规划区内共有公顷居住用地,其中村庄居住用地为公顷,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较少,仅在永和街道内有公顷二类居住用地。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现状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总计公顷,占建设用地的比例约为%,比例较高;用地的类型主要包括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等。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现状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计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约为%,规模严重不足;用地主要分布在几个现状旧村内,基本为村物业建设用地,商业设施类型缺乏,物业档次较低。

(4)工业用地现状工业用地总计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为%。

一类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规划区东边长岭路南侧;二类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永和工业区。

(5)绿地现状绿地面积共计公顷,约占总建设用地的%,人均公共绿地仅为约3平方米,公园绿地缺乏。

(6)公用设施用地现状有公顷的公用设施用地,主要为其他公用设施用地(施工)。

(7)村庄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主要为村庄居住用地,用地规模为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约为44%。

现状村庄居住用地多为村民自建住宅用地,受地形制约布局十分零散。

现状用地主要存在问题(1)由于位于城市郊区,该片区没有一个明显的城镇中心,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地块均较为零碎,各类用地之间联系较差。

(2)规划区内建设用地主要沿着城市主干道——长岭路分布,沿广惠高速和北二环高速存在少量村庄用地,该区依托交通干线发展的带状特征十分明显。

(3)除永和片区建设用地较为集中外,其他建设用地零星分布于景观较好的山区,受周边山体、水域等用地的影响,布局较为自由。

(4)规划区的存在用地混杂情况,部分工业用地穿插于住宅用地之间,对居住环境影响较大,同时不利于交通组织。

生态资源本片区拥有众多的自然生态要素,生态资源丰富。

规划区三面靠山,分别为帽峰山余脉、油麻山余脉、萝峰山,内有南岗河、水声涌、永和河等水体资源,植被覆盖率较高,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生态条件。

帽峰山余脉、油麻山余脉、萝峰山自然绿化植被良好,规划区内还有明冼山,百眉山、青梅山等自然山体,为本区域重要的自然山体生态屏障。

规划区地形变化丰富,高低不一的山体、丘陵,微丘陵地形成为该区域的主要地表形态和生态基质,对山体、丘陵的保护与利用也是维持区域生态友好的重点所在。

自然要素分析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原则,分别对项目地块的高程、坡度、坡向、植被等自然生态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再通过多因子叠加进行土地适建性评价。

(1)高程分析规划区内现状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南北高中间低,形成有特色的山谷地形。

规划建议保留大部分240米以上山体,对部分地区需采用分台方式处理,提高城市建设模式对地形的适应性。

(2)坡度分析规划区坡度以陡坡为主,约60%以上地区坡度大于25%,对于坡度大于25% 的地段不建议进行集中式城市开发,可结合地势布局山地建筑。

总体地块破碎程度较高,对城市建设造成一定影响,建议采用分块组团模式开发建设。

(3)坡向分析地块坡向以东南及南向为主,较少西向,利于居住建筑布局,其中东向,南向等向阳坡上的住宅建筑间距可以相应缩短,背阳坡则需适当加大。

(4)植被分析规划区植被覆盖度高,生态条件良好,植被以林地与灌木地为主。

林地主要分布在地块内高程较高与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带,灌木从主要分布在谷地以及台地。

建议规划保留区内林地作为主要生态图斑。

道路交通现状(1)道路交通现状现状区内主要区域性道路包括广汕快速路、广惠高速、长岭路(永顺大道)、永和大道等,对外交通便捷。

区内用地以林地、园地为主,用地尚未开发,路网尚未成系统;内部道路主要以乡村小道为主,通行能力较低。

(2)公共交通现状现状区内共设置有7个公交总站,即长平总站、元贝村站、岭头总站、贤江总站、禾丰新村总站、环岭路总站和华峰寺总站。

公交线路主要沿着长岭路、广汕路、新丰路等主要道路布设,以区内中小巴士为主,发车间隔较长,公交出行不便。

(3)其他交通设施现状区内共设置有1处加油站,即贤江加油站,位于长岭路(永顺大道)与新丰路路口南侧。

公共设施现状(1)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区仅有少量社区商业设服务施,档次普遍较低。

(2)医疗卫生设施除永和片区有卫生服务站,部分村庄有少数卫生站或私人诊所,广州市干部疗养院。

(3)文化体育设施文化休闲设施——开发区外商活动中心。

(4)教育设施规划区内现状有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小学2所,幼儿园一所,教育设施配套不足。

其中广州南方中英文学校(九年一贯制),属于全日制中英文寄住宿学校,该校区设有幼儿园、小学、中学。

(5)社区服务与行政管理设施规划区主要隶属两个街道办事处:萝岗街道办和永和街道办,街道行政中心均不在规划区内。

设计条件与要素对外交通主要依托广汕快速路、广惠高速路、北二环高速路、永顺大道、永和大道等。

规划区有建设中的轨道21号线、规划的轨道6号线延伸线、规划的T1、T4捷运线,相关轨道站点是规划区重要的交通节点。

规划区东部有大量工业企业单位入驻。

西部的气象站对临近区域的建筑高度提出了控制要求。

规划区有长平客运站、奥园春晓等9个已发件或拟出让项目。

规划区已发件道路有水西环路、外环路、长平路、元贝路、萝平路等。

3.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城市性质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广东省会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综合交通枢纽。

提出了六大总体发展战略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公交优先,倡导绿色、低碳。

优化公共中心体系。

提升“花城”、“绿城”、“水城”魅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市”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6)从粗放到集约,强化组团发展——重点疏解中心城区人口、优化用地开发强度,引导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的相对平衡《广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2011-2020)》(1)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六大策略错位互补,组团分工、优化配套,以人为本;网络互联,疏解交通、生态保育,集约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岭南特色,山水格局;(2)提出了“123”的城市空间结构继续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十字方针,促进城市空间发展从拓展增长走向优化提升,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

《广州东部山水新城总体规划》(1)城市性质广州东部宜居新城区、珠三角的休闲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创新中心与高端产业聚集区。

(2)城市职能世界一流创新基地和高端生产服务中心、国家级尖端科技园区、国际级科技教育资源高地,是广州构建国家级创新中心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以珠三角都市区为主要客源地,形成以世界一流的主题公园、独具岭南特色的山水休闲旅游区和生态观光旅游功能为主的都市休闲旅游示范区。

商业购物、居住生活、交通集散、综合服务等功能的广州东部核心功能区,促进东部地区的整合和广州东部宜居新城区的建设。

发展目标:以创新经济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山水特色和岭南特色明显的宜业宜居宜游现代新城区。

(3)人口与用地规模到2020年城镇总人口为145万总计145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