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制度体系独具特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多种多样,但最为著名的是封建君主制。

封建君主制是中国古代最长久、最为典型的政治制度,由君主、贵族和百姓构成。

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贵族享有特权,而百姓则从属于君主和贵族。

1. 朝廷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核心机构是朝廷。

朝廷由君主领导,设立诸如丞相、大臣、御史等职位。

这些职位分工明确,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司法和军事。

朝廷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基本框架相似。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用于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的考试,乡试则是在地方上进行的考试。

科举制度有效地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公正的渠道。

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基于封建家族和等级制度,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划分和封建等级制度。

1. 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家族是由同一血统的人组成的基本单位,具有强大的家族观念和约束力。

在家族制度下,血脉关系和亲属关系非常重要。

2. 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等级制度,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如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

等级制度限制了不同阶层的交流和流动,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

三、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系。

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和农业生产。

1. 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归属主要有皇权、官府、贵族和农民土地四种形式。

土地往往是由贵族和官府所有,而农民则以租佃的形式使用土地。

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阶层的发展,并为贵族和官府垄断了大量资源。

2. 募役制度:募役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征兵制度,在国家需要时,向农民征召士兵。

这一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独特、复杂的政治体系。

本文将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度、礼乐制度、宗法制度、监察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士族制度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的统一中国。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国家的象征。

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独尊、世袭传承以及等级森严。

不同历史时期,皇帝制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略有不同,但核心始终不变。

2.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制,三公指的是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九卿则是指九个中央官署的大臣。

三公的职责分别是统帅全国军队、总理政务和监察百官,九卿则分别隶属于三公之下,协助处理政务。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地方行政制度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

在秦朝,地方行政体系实行的是郡县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郡和县,由朝廷任命官员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州、府、道等地方行政机构逐渐出现,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地方行政制度。

这些制度的共同点是中央集权,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4.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独特方式。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经过唐、宋、元、明等朝代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科举体系。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面试。

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局面,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公平和学术繁荣。

5.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礼指的是各种礼仪、礼节和仪式,乐则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礼乐制度不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礼乐制度的建立和维护,既体现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展示了社会等级的差异。

6.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家族的祖先崇拜和传统习俗。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专制性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专制为主要特点。

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例如中国古代的皇帝。

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决策权。

2. 五等分封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采用五等分封制。

这是一种将国家领土划分为五等级的封地制度,各级封地分别由王公、侯伯、子男和庶民拥有和管理。

这种制度有助于维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等级和秩序。

3. 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和伦理,提倡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思想对政治制度的运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礼制、家族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建立。

4. 仁政理念: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强调仁政理念,即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

统治者被期望以仁德为本,为人民谋求最大的利益。

这种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 考试选拔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考试选拔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人们可以晋升官员,并进入政府体系。

这种制度注重才能和学业成绩,为政府选拔有才能的人才提供了机会。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专制性质为主要特点,同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仁政理念和考试选拔制度。

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了封建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等。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以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君主与贵族的封建关系为特征。

在封建制度中,国家被分为多个封建诸侯国,每个诸侯国由一位诸侯统治。

君主通过任命贵族为诸侯,以土地和封号奖励他们,并期望他们效忠和服务。

这种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

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通过官员的任命、官员之间的等级和制度化的职责来管理国家。

在官僚制度中,政府官员通过考试选拔和晋升,按照官职的高低履行不同的职责。

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主要特征,它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官员的奉公守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和任用官员的制度。

根据科举制度,政府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才来担任官职。

这个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但在宋朝达到了顶峰,并持续到清朝。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起到了选拔人才、保障官员素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除了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古代中国还有一些其他政治制度,比如都城制度、州县制度、监察制度等。

这些制度都对古代中国政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特色和制度体系的基础。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归纳总结,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1. 皇权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皇帝制度建立了中国皇权专制的统治模式,统治者通过神权和家族血统来巩固其地位。

2. 封建制度:古代中国封建制度强调君主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封建王朝通过封授土地,以及设立官员系统来巩固统治。

3. 官僚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官员从县级到王朝级别,严格按照官阶和文化程度划分。

4. 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人的才能决定了其地位和身份,有利于社会流动性。

5. 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各地政权由中央任命的官员来管理。

二、社会制度1. 家族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血缘关系和家族法规定了个人的权益和义务。

2.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等级制度为基础,根据血缘、地位和财富等因素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不同等级。

3. 社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多种法律制度,如律令制度、官府刑罚、家族法规等,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进行管理。

三、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军事家族,农民依附于土地并服役。

2. 均田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采取了均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增加平民的社会地位。

3. 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生产力低下但稳定发展。

四、文化制度1. 礼制: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礼制,通过礼仪的约束来规范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3. 文人墨客:中国古代文化重视文化人士,崇尚士族文化,文人墨客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制度在
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简要介绍:
1. 君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君主制为核心。

在早期,
封建制度被建立起来,国家由一个君主统治。

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
权力,拥有治理国家和决策权。

2. 官僚制度: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僚系统由一系列的官员组成,这些官员在政府中担任不同的职位。

官员的职位和权力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来划分的。

3. 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这个制度用来管理和统计人口,记录每个家庭的人口和属性。

户籍制度在政府统治、税收征收和兵役征召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封建制度扮演着重要角色。

封建制度建立了君主和贵族之间的特殊关系。

君主将土地赐予贵族,贵族则向君主效忠并提供军事和政治支持。

5. 考试制度: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

科举考试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

这种考试制度通过选拔最有才能的官员,为政府提供了一种公正和公正的选拔方式。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君主制、官僚制、户籍制、封建制和考试制为核心。

这些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

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1.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核心。

封建制度是一种以封建等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分封诸侯以管理各地的土地和人口。

诸侯向皇帝进贡,并承担守卫国家边疆的责任。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教育和选拔制度。

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赋予合格者以官职,以确保政府的人员选拔公正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科举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3.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大司马,九卿指的是吏、户、礼、兵、工、刑、庶、祭和太仆。

三公九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中的两个最高权力机构,负责朝政的决策和实施。

4.连坐制度:连坐制度是一种责任共同制度,即一个人的罪过可以连累其亲属或同宗族的人一同受到惩罚。

这是一种管制手段,旨在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5.都城制度:都城制度是古代中国统治者创设新都、改设旧都的制度。

统治者会依据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需要,迁都或建设新的都城,以便更好地统治整个国家。

6.军阀制度:军阀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种政治形态,以军队势力为基础,军阀们在不同地区建立地方政权,对国家政权构成一定威胁。

7.行政区划: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是以郡县为基础,郡县负责行政管理和征收赋税。

郡县制度的设置和调整与地理、经济和人口等因素有关,反映了统治者对领土的控制和发展。

8.家族制度:中国古代重视家族道德观念和世袭制度,家族制度是指以家族为单位,由家长或族长来管理家族事务,维护家族道德和家族荣誉。

9.皇帝丧葬制度:古代中国皇帝的丧葬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礼仪制度,包括丧服制度、祭祀制度和陵墓建设制度等。

丧葬制度旨在维护皇帝的尊严和统治地位。

10.科技创新制度:古代中国为促进科技创新,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包括经学、实学和工学等教育制度,以及贡献制度、发明制度和专利制度等激励创新的政策。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制度。

这些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和特点,对于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系列政治体制和制度的总称,是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组织形式和规范。

一、背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始于夏、商、周三代。

夏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权和繁重的行政管理机构,商代则开创了贵族统治的特殊政治制度。

周代的封建君主制度,则在中国政治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二、封建君主制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度主要包括封爵制和宗法制。

封爵制是君主将土地和爵位分封给亲信的贵族,以建立政治联盟和维护统治。

宗法制则是一种以家族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制度,具有相对的封建特色。

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代实行了相对集权的政治制度,也是封建制度中最为严格的一种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封爵制,建立郡县制和郡县一体化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集权制的实施,使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朝着更加集中的方向发展。

四、科举制度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不分贵贱,所有有才德之士皆有机会做官。

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提供了一种相对公正的途径。

五、地方自治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地方自治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的州县制度和宋代的路县制度,给予地方官员一定的自治权力,使得地方政治生活得以规范化和有序化。

地方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改善民生。

六、吏治制度与政治制度并行发展的还有中国古代的吏治制度。

吏治制度是指官员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的吏治制度始终强调以德治国,选拔优秀的官员来管理政务。

这种制度注重廉政,推崇忠诚和勤政。

七、衰落与革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趋于衰落。

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和改革,尤其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逐步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制度体系,包括封建君主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地方自治制和吏治制等,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监测目标(一)学业基本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

2、了解西周政权的建立和灭亡。

3、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4、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

5、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过程和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1、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获得关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

2、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针对宗法制的影响进行讨论,学会收集历史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二)学业成就水平分类1 合格:记住分封制和宗法制内容。

能够说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

2 良好:能够利用教科书和所学知识,分析实施分封制的原因及与宗法制的关系。

准确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及其内涵。

3 优秀:能利用历史地图及相关文字史料,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原因、内容、影响进行深度分析。

能够用所掌握的历史材料,对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分析与评价,并做到论证充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二、监测内容(二)重点难点诠释(1)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政治上关系是互为表里;是为了维护西周的统治,巩固西周的疆域而实施的。

(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的很少,很难在结论上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作出概括。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王权与神权的结合;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三、监测工具形成性测试题(一)基础题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2.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

2006年连战先生参拜了连氏宗祠。

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A.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土B.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一庶人C.周王一卿大夫--诸侯一士D.周王一诸侯一卿一大夫一士4.《墨子·告子》载:“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种历史现象可能出现在A.春秋后期B.战国时期C.西周初年 D.秦汉时期5、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中央集权制6、.“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7、.在著名的福建土楼——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

该楹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A.礼乐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8、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二)应用题9.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宗法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10.(2008·江苏泰州)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予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材料三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予的嫡长子、嫡长利、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四宗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时代。

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是同姓(姬)贵族的大宗和天下共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予的兄弟被分封诸侯,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而诸侯在自己的国内又是同姓的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嫡长子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宗族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

……依此类推,按血亲关系不断分封下去。

……由于周朝规定同姓百年不婚,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是兄弟。

异姓多是甥舅,这样,整个西周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而后“削其地”?(2)材料一,二反映的制度与宗法制相比这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3)依据材料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形成性测试题解析及答案1.D [解析]古代中国的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故选D项。

2.A [解析]B、C项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D项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3.A [解析]注意题干中关键词“贵族集团”,B项是错误的;卿大夫是属于同一阶层的。

4.C [解析]题目中的材料体现天子对诸侯的权威,应该在奴隶社会鼎盛时期,A、B项是奴隶社会衰落和封建社会的兴起时期,应排除。

D项是封建社会时期,也应排除。

5、B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6、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诸侯国的名称及其分封制的了解认识。

7、C [解析]本题通过福建土楼这一新颖的材料,主要考查学生对宗法制概念及其内涵的理解。

8、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郡国并行制概念的掌握及其带来的危害,由此可以判定为西汉。

(二)应用题9、B [解析]“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的意思是: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

由此可以看出,秦朝的灭亡在于秦的暴政引发的农民战争,地方官吏是被中央牢牢控制的。

A、C显然与题意不符,D是隋唐开始。

10、D [解析] A、B、c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首先是不可能的,况且社会性质要转型,封建制度要取代奴隶制度就要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实现。

11.(1)分封制。

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3)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主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及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奴隶社会制度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第(1)问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内容,难度一般。

第(2)问关键是明确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问考查宗法制在古代中国消极的历史影响。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监测目标(一)学业基本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秦的统一;2、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3、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4、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阐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过程和方法】1、解读有关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角色模拟等,锻炼推理和历史思维意识,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大一统”政治制度建立的学习,探讨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欣赏其政治智慧。

(二)学业成就水平分类1、合格:能够说出秦朝统一后的疆域,巩固统一在军事、政治采取的措施及统一的意义。

2、良好:通过相关史料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的作用。

3、优秀:能利用图片及相关文字史料,多角度探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后世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逐步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2、注意研究和借鉴古代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引起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启发的思考。

二、监测内容(一)知能框架(二 )重点难点诠释(1)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具体表现在:(一)积极作用: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2.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3.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二)消极作用:l .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