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甘蔗种植业及糖业概况
横县种植多少甘蔗

横县种植多少甘蔗横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下辖的一个县,以种植甘蔗而闻名于世。
横县的甘蔗种植历史悠久,多年来一直是该地区的重要农作物之一。
横县地处广西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的交汇地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非常适合甘蔗的生长。
每年的降雨量和温度都非常适宜,有利于甘蔗的生长和发育。
据统计数据显示,横县作为中国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之一,每年种植的甘蔗面积相当可观。
截止到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横县的甘蔗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000多万亩左右。
而在这些年里,横县种植的甘蔗面积有着稳步增长的趋势。
横县的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县内的各个乡镇,其中以东门镇、新化镇、青山镇等地的甘蔗种植最为集中。
这些地区的土地条件和气候优势使得甘蔗的种植条件更加理想。
横县甘蔗的种植过程主要包括甘蔗的选种、甘蔗苗的培育、田间管理等环节。
农民通常会根据不同的品种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甘蔗品种进行种植。
接着,他们会开展甘蔗的苗木培育工作,以确保种植的甘蔗苗具备较高的存活率和生长潜力。
在田间管理方面,农民会通过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促进甘蔗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他们还会定期对甘蔗进行采摘,以确保甘蔗的品质和产量。
横县甘蔗的种植产量一直很高。
根据统计数据,横县的甘蔗年产量可以达到上百万吨,甚至超过200万吨。
这个数据是在多年来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的基础上得出的。
横县的农民在种植甘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通过科学种植和合理管理,不断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品质。
横县种植如此多的甘蔗,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的需求,还为周边地区的糖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支持。
甘蔗在横县的种植不仅有经济意义,还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横县还发展了一系列与甘蔗相关的产业,比如甘蔗糖的加工和甘蔗酒的生产等。
总之,横县是中国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之一,每年种植的甘蔗面积相当可观,大约在2000多万亩左右。
横县的甘蔗种植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通过科学种植和合理管理,不断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品质,为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糖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西成为全国最大的糖业基地

,
,
厂新 建 扩 建 项 目
,
5 个 总 1
。
,
19 8 8 8 3
年到
,
199 2
,
年共
1 亿 多 元 新增 加 处 理 投资 2
,
开发 荒 地
万 亩 扩大 了 甘
原 料蔗 能力 步 发展
、 。
767 0 0
吨
制糖
蔗 种植 面 积 较 好 地 解 决 了 蔗 粮 争地 的 矛 盾 粮 蔗 互 相 促进 协 调发 展
,
, 。 ,
加工能力 与 甘蔗 生产 得 到 同 五 协调 和 保护 蔗
, 。 、
,
。
,
二 重 点综
、 、 。
、
农 糖 厂 和 当 地 政府 的 利 益 齐 心 协力发 展糖 蔗 生产
,
广 西 蔗糖 业 似 鼓满 风 帆的 航 船 进入 了 持续稳 定地 发 展 新 阶段
,
。 ,
合 开 发 建设 稳 定 高 产 高 糖 甘蔗生产基地 县 (市)
, ,
随 着 甘 蔗 生 产 的 不 断发
地 改 善 甘 蔗 生 产 条件 实 行
区 域 集 约 规 模 经营
、 、 。
展 制糖加工能力也得到相 应 的扩 大
, 。
,
1988
;
到
19 93
年 全区
0
,
年 到
2
.
19 92
,
年地方共 投 资
。 、
对 糖 厂 实 行 承包 责 任 制 产
品 留 成 ; 新建 和 扩 建糖 厂
。
种植面 积
蔗 亩产 由
62
万亩 甘
广西糖业科技发展概况

( 广西 区糖业生产力促进 中心 南宁 5 0 0 ) 3 00
关键词 : 广西糖业 ; ; 科技 概况
中图分类号 : 2 1 4 文献标识码 : A
1 国 内糖 业发 展概 况
我国糖业科技发展主要从七十年代开始 , 十年 前我 国糖业发展主要以广东省为主 ,由于经济发
展, 十年 后 我 国糖 业 发展 转移 到 广 西 , 西 目前 是 广 全 国最 大 的产糖 区 , 总体 科 技水 平 还是 跟 不上 形 但
势 的发 展 。 广 西有 10 0 家糖 厂 ,产 糖量 占全 国6 %以上 , 0 年 产糖量
纪6 年代 就开 始 了 ,经 过 四 十多 年 的研究 开 发 , 0 取
动离 心分蜜 机 和 连续 离 心分 蜜 机 , 已在 大部 份糖 厂
2 0年 : 0 7 产机制糖 73 吨 。 5万 2 o年 : 机制糖 97 吨 。 08 产 3万
目前 我 国糖 业 发展 主要 在 广 西 、 南 省 、 东 云 广
湛江 、 疆 等省 区 。广西糖 业 发展 主要 靠增 加甘 蔗 新
19 年 : 蔗产量 10. 万 吨 , 90 甘 5 14 8 产机 制糖 16 4 5. 4
万 吨。
蔗破碎设备、 压榨机 、 澄清设备和工艺、 蒸发等压排
水系统、 煮糖 工 艺 、 高效 离 心分 蜜机 、 白砂 糖 干燥 系 统 等 , 成果 10 科研 0 多项 。许多 科研 成果 已经在制 糖
得 了不少制糖科研成果 , 许多科研成果在制糖生产 中发挥 了作用 , 提升 了制糖生产技术 , 推动 了广西 糖业科技进步 。
2 科 技 改 革成 效
广西糖 业 技 术研 究 的单 位 主要 是 : 西轻 工业 广
广西的甘蔗的种植面积

广西的甘蔗的种植面积广西甘蔗总种植面积达1400万亩,发生冻害时广西基本已经有60%的甘蔗砍收完毕,剩余40%都有不同程度受灾情况,而且部分甘蔗因低温时间长已经出现糖份严重流失现象。
广西全区需要翻种的甘蔗种植面积约800万亩,加上新种100万亩,共900万亩,全区需要种苗约800万吨,如不及时加以落实,将严重影响下榨季的食糖生产。
一、整茎留种在通常情况下采用甘蔗茎秆作种,成本略大,但出苗壮实均匀,母体营养充足,前期生长旺盛,且便于埋底肥,因而能夺高产。
1.选留品种选29、西引7号、西引2号、西引3号和新台糖10号等品种,具有高糖分和早熟的特点,有利于抢先占领市场。
其中选29因特别坚硬只适合机械榨糖,其余都比较脆嫩,可作果蔗食用。
2.留足蔗种春植蔗即用茎秆作春天播种的甘蔗每667平方米按700公斤~800公斤留种,每667平方米种蔗可播种4000平方米~4670平方米。
宿根蔗即用蔸作种的甘蔗按每667平方米补留种蔗100公斤相同品种。
3.春植蔗留种在11月上旬或中旬开始抢雨后突击埋种,选纯度高、长势好、病虫危害轻的丘块,计划留种的甘蔗地四周2米内甘蔗剔除。
可选毛沟斗渠必须是冬季不排水的作种蔗窖当地称埋种蔗的地方,清除杂草淤泥;也可在地中挖窖。
在种窖地上撒施甲拌磷,再放甘蔗蔗蔸尽量着窖底,蔗种必须放紧叠实,再在甘蔗上撒施甲拌磷,每吨蔗种用量一二公斤或淋施500倍液敌敌畏,给窖内甘蔗浇足水,保证叶鞘内有水。
然后立即盖膜、盖叶,膜四周要压紧封严,膜上覆盖蔗叶等覆盖物,11月底以前完成留种。
推广地膜覆盖。
带蔸的要尽量多带土;不带蔸的要使用快锹、利锄,尽量减少破损,且刀口必须用500倍液的托布津浸口消毒,以防长霉。
平时应多检查种窖,防高温烧窖,防低温冻窖,防大风吹坏、老鼠和人畜损坏。
4.宿根蔗留种其好处是成本低,每667平方米节约蔗种500公斤~600公斤,且出苗提前30天~50天,成熟也提前30天左右,可提前上市,抢占市场,卖高价。
广西蔗糖产业竞争力分析

广西蔗糖产业竞争力分析广西蔗糖产业是广西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西蔗糖产业的竞争力,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一、产业概况广西是蔗糖产区,全区蔗糖种植面积近300万亩,年产蔗糖约2000万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广西蔗糖产业链条完整,包括蔗田种植、蔗糖加工、砂糖出口等环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广西北部湾港口的优势,也为广西蔗糖产品的出口提供了便利。
二、资源优势1. 地理位置优势:广西位于中国长江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甘蔗的生长,因此广西成为蔗糖生产的重要基地。
2. 土地资源优势:广西拥有大片的适宜耕种的土地,特别是在广西南部的一些地区,土地肥沃且适宜于蔗糖作物的种植,这为广西的蔗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土地资源基础。
3. 水资源优势:广西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水库,这为蔗糖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资源保证。
4. 劳动力资源优势:广西有大量的农民,这为蔗糖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5. 港口优势:广西北部湾港口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处粤桂铁海联运枢纽,是连接西南、东南亚的桥头堡。
港口优势为广西蔗糖产品的出口提供了便利。
三、技术创新近年来,广西蔗糖产业加强了科技创新力度,在提高产量、改良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引进了高效农业机械,采用现代化的蔗糖生产技术,实现了蔗糖产业的现代化生产。
四、面临的挑战广西蔗糖产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低端产品过剩:目前,国内市场上低端的砂糖产品供应过剩,价格低廉,导致利润空间较小。
2. 环保压力:蔗糖生产过程中会排放一定的废水和废渣,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蔗糖生产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3. 国际贸易壁垒:国际市场上,由于进口关税和贸易壁垒等因素,广西蔗糖产品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贵港市糖料蔗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0引言贵港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管辖三区两县(市),总面积约10606km 2,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21.5℃,年均降水量1460mm ,年均无霜期353d ,充足的光照、温暖的气候及充沛的雨量很适宜甘蔗生长[1]。
糖业是贵港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2]。
近年来,贵港市糖料蔗种植面积一直维持在2.13万~2.33万hm 2徘徊,糖料蔗入厂量约135.00万t ,远不能满足贵港市制糖企业的产能需求;此外,因蔗农老龄化和机械化生产水平过低,导致在糖料蔗种植季与榨季中出现请工难和请工贵现象,间接增加了糖料蔗生产成本,降低了蔗农的种植积极性;每临榨季均有少数制糖企业跨区收购糖料蔗现象发生,严重扰乱榨季生产秩序,致使贵港市糖料蔗外流现象较严重。
现阶段贵港市糖料蔗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已严重制约了贵港市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此,文章通过对贵港市糖业主管部门、3家制糖企业及种植大户开展实地调研和大量文献查询,分析贵港市糖料蔗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贵港市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贵港市糖料蔗产业发展现状1.1糖料蔗种植情况2023年贵港市全市(以3区为主)有38个乡镇种植甘蔗,种蔗农户4.89万多户,蔗农人口25.15万人,种植面积约2.35万hm 2(桂平市约0.27万hm 2,平南县约66.67hm 2,港北区0.49万hm 2,港南区0.19万hm 2,覃塘区1.39万hm 2)。
其中,覃塘区的糖料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整个贵港市糖料蔗种植面积和产量的60%以上,是发展糖料蔗产业成效较佳的蔗区[3]。
通过建设优良植蔗基地、完善良种繁育推体系及高比例、规模化种植甘蔗良种和提升甘蔗生产机械化推广力度,多举措发展糖料蔗产业[4]。
其中,在优良植蔗基地方面,共建设“双高”基地0.75万hm 2,收稿日期:2023-11-12基金项目:贵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糖料蔗产业科技先锋队项目(桂农科盟202303-11)通讯作者:陈宏娟(1990-),女,统计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工作,E-mail :****************;朱万升(1990-),男,农艺师,主要从事甘蔗栽培与推广研究工作,E-mail :****************第一作者:李宝生(1989-),男,农艺师,主要从事园艺栽培与推广研究工作,E-mail :****************贵港市糖料蔗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高质量发展对策李宝生1,唐思懿2,梁宝芸1,覃有盛3,袁胜护1,何莹莹1,梁家亮1,陈宏娟4*,朱万升1*(1贵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西贵港537100;2广西糖业集团西江制糖有限公司,广西贵港537104;3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农业农村中心,广西贵港537134;4贵港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贵港537100)摘要:糖业是广西贵港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广西哪个县甘蔗好种植

广西哪个县甘蔗好种植广西是中国重要的甘蔗种植产区之一,拥有广阔的甘蔗种植潜力和条件。
在广西的许多县市都有甘蔗种植,但并非所有县市都适宜种植甘蔗。
下面将就广西的一些县市进行详细分析,从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综合考虑,找出适宜种植甘蔗的县市。
1. 南宁市南宁市是广西自治区的首府,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土壤条件适宜甘蔗的生长。
该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为1300-1600毫米,适合甘蔗的生长。
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壤,深厚肥沃,适合甘蔗生长发育。
此外,南宁市还拥有丰富的水源,有利于甘蔗生长和灌溉。
因此,南宁市是广西种植甘蔗的重要区域之一。
2. 柳州市柳州市位于广西中部偏北地区,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为甘蔗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气候上,柳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有较长的生长期。
土壤主要为黄壤和紫色土,肥沃程度较高,适宜甘蔗生长。
此外,柳州市还有大量的耕地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种植空间。
因此,柳州市也是广西适宜甘蔗种植的县市之一。
3. 桂林市桂林市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区,地处山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相对较为特殊。
桂林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但由于地势的原因,桂林市的气温较低,并且较为湿润,不太适宜甘蔗的生长。
此外,桂林市的土壤主要为石灰岩土壤,含钙量较高,对甘蔗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相对于其他地区,桂林市的甘蔗种植条件较为不利。
4. 梧州市梧州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区,气候、土壤条件适宜甘蔗的生长。
梧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适合甘蔗的生长。
土壤主要为黄壤,土壤肥力较高,有利于甘蔗的生长发育。
梧州市还拥有丰富的水源,有利于甘蔗生长和灌溉。
因此,梧州市也是广西种植甘蔗的重要区域之一。
除了上述所述的县市外,凭借其气候、土壤和水源等优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他县市也有适宜种植甘蔗的潜力。
例如北海市、玉林市、贵港市等都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甘蔗的生长。
总之,广西是中国重要的甘蔗种植产区之一,许多县市都有甘蔗种植。
广西甘蔗产业化现状研究

广西甘蔗产业化现状研究[摘要]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甘蔗产业作为广西的农业优势产业,不但对该地区的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还与国家食糖供给安全问题紧密相关。
立足于广西甘蔗产业化的现状,从种植、加工、销售三个方面分析甘蔗产业化经营中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广西;甘蔗产业;农业产业化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和食糖生产中心,有“中国糖都”之称。
广西是我国乃至全球最适宜种植甘蔗的地区之一,全区大部分土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及降雨量丰富,且糖料蔗生长与雨热同季。
因此广西的甘蔗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及气候优势。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部分地区摸索出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主要有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及服务社会化五个特征[1]。
1988年,广西成为国务院重点开发建设的糖业生产基地,甘蔗产业的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甘蔗产业化经营成果显著。
自1992年以来,广西糖料蔗和食糖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我国食糖的有效供给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加剧已成必然,对此,广西甘蔗继续积极向产业化的方向前进,然而在产业化进程中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机械化进程缓慢、制糖工业水平低、产品深加工发展不足、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巩固甘蔗产业的发展成果,确保产业做优做强,进一步研究广西甘蔗产业化现状和问题,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对推动广西甘蔗产业的安全及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1广西甘蔗产业化发展现状11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广西制糖业集中于具有原料蔗资源优势的中南部地区,产业聚集度较高。
“十一五”末期形成了“重点发展崇左、南宁、来宾、柳州糖料蔗生产优势区域;巩固发展贵港、北海、钦州、防城港等仍具生产优势的老蔗区;因地制宜发展河池、百色蔗区”的产业基本布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甘蔗种植业及糖业概况一、蔗糖业在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01年,我国糖料播种面积165.4万公顷,糖料总产8656万吨,面积比1991年减少了29万公顷,而总产却增加了238万吨;2001/02榨季食糖总产820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其中蔗糖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9%增加到90%左右。
食糖总产居巴西、印度之后位列世界第三大生产国。
蔗糖业已成为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2001年全国制糖行业总产值约250多亿元,其中糖料产值约170亿元。
广西近年来蔗糖工业总产值达110亿元以上(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2.09%、占轻工业产值的28.49%,年上缴税收12亿元,农民甘蔗收入近60亿元,涉及农村人口2600万人,有2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50万人通过种蔗脱贫。
云南每年蔗糖产值40多亿元,农民甘蔗收入25亿元,涉及600余万蔗农,“八五”以来,全省73个贫困县中有24个县的200万贫困人口靠发展蔗糖生产脱贫致富。
甘蔗主产县(市)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中,有30%-70%来源于蔗糖业。
因此,甘蔗生产对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稳定地方政权、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蔗糖业生产现状(一)产区布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甘蔗生产布局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
2001年广西、云南、雷州半岛等西部蔗区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国的糖料面积比重由1991年的34.6%增加到53.8%;其蔗糖产量1991年占全国的47.3%,1996年上升至62.2%,2001年达到79.3%。
我国最大的蔗糖基地广西甘蔗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公顷以上,蔗糖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
2005-2010年榨季广西食糖产量(单位:万吨)制糖期05/0606/07 07/08 08/09 09/10 11/12全国总产量881.5 1199.41 1484.02 1243.121073.831045.42广西产量537.7708.6 937.2 763 710.2 672.8(二)品种生产水平建国以来,我国甘蔗生产经历了三次品种更新,国家和各省共审定了百余个甘蔗品种。
“六五”以来审定了约60个品种,其中桂糖11、粤糖63-237、粤糖57-423、赣蔗8、川蔗8、闽糖70-611等20多个品种先后成为我国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取得了上百亿的经济效益。
但自育品种在综合性状方面始终未能取代引进品种,六、七十年代的F134、Nco310、Co740、CP49-50,八、九十年代的ROC10、F172、ROC16等都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年种植面积有的达到百万亩甚至几百万亩,已逐渐成为各地主栽品种。
我国甘蔗平均单产已从1995年的58.5吨/公顷增加到2001年的63.5吨/公顷,超过世界平均水平(60吨/公顷);单产水平在地区间分布不平衡,福建、广东单产超过75吨/公顷,广西63吨/公顷,云南56吨/公顷,而海南只有45吨/公顷。
广东遂溪县已连续十年平均单产超75吨/公顷,甘蔗蔗糖份达13.5%,面积、单产、总产、产糖量三项指标均居全国县级同类型蔗区之首;广西平均单产63吨/公顷,比1990年的47.5吨/公顷提高了33.7%,而滇西南蔗区平均单产60吨/公顷以下,占总面积80%的旱地平均仅52.5吨/公顷,干旱是影响我国主产区糖料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
此外,我国各主产区品种单一化、熟期单一化十分严重,加之长期连作,甘蔗黑穗病、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已成为我国蔗区危害最严重、最普遍的病害。
据调查,华南各地尤其是广西旱地甘蔗的黑穗病发病率普遍达到20%,花叶病的发病株率达到30%以上,每年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
(三)加工能力及水平2000年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对我国糖业进行史无前例的结构调整,国家拿出120多亿资金关闭破产150家制糖企业,全国糖厂由539家减少到359家,保留制糖能力780万吨,其中甘蔗和甜菜糖厂分别为340家和19家、制糖能力分别为695万吨和85万吨,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新疆、内蒙和黑龙江等省区。
2000/2001制糖期全国开工糖厂数为330家,其中甘蔗糖厂282家,甜菜糖厂48家,广西、云南、广东居前三位,分别有98、84、45家开工制糖。
(四)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一是生产条件较差。
我国甘蔗生产的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多种植在干旱、瘠薄的“望田天”,甚至是30o的坡地,旱灾为害突出。
广西蔗区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还占不到8%,云南有水利灌溉的高产蔗区约50万亩左右,仅占总面积的14.4%,相比之下泰国有灌溉条件的蔗田占45%,巴西占50%,澳大利亚昆士兰为55%。
二是生产规模较小。
我国户均甘蔗种植面积0.4公顷,澳大利亚农场规模大多在30-250公顷,平均80公顷,泰国每户蔗农的种植面积达25公顷,巴西户均40公顷。
我国糖厂甘蔗平均日处理量为1300吨,仅是国外一般规模的1/8-1/5,其中日处理量超过4000吨以上的糖厂不到30家,而国外糖厂一般都在8000吨以上。
三是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
我国甘蔗平均蔗糖分13.12%、平均产糖率10.5%、吨糖耗蔗量9.35吨,而澳大利亚平均蔗糖分15.43%、平均产糖率13.58%、吨糖耗蔗量6.8-7.2吨,我国甘蔗单位面积产糖量仅为巴西、美国的76%、澳大利亚的56%。
我国糖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出糖率低,含糖率为13%的甘蔗,加工的出糖率仅为10%多一点,即使是规模大、设备相对先进的企业出糖率也只有11.7%;我国日榨3000吨甘蔗规模的糖厂职工平均达600人以上,是国外同规模厂的3-10倍;工人人均年产糖10-20吨,与国外的200吨/年?人相差10-20倍;制糖煤耗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以上,制糖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澳大利亚从1979年开始就实现了收获机械化,巴西、古巴的机械化收获率分别达到50%和72%,而我国仍处于手工收获阶段,吨蔗收获费用35-40元,占甘蔗售价的1/4,收获支出是实行机械化收获的6.7倍,甘蔗成本占制糖总成本的比例高达75%,比其他主产国高出10个百分点。
四是企业的财务费用过高。
我国80年代后期建的糖厂,由于资本金不足,基本上是靠银行贷款修建,负债率一般都在80%以上。
至1998年底,制糖行业资产负债率达87.84%,其中资产负债率高于80%的企业占46%,高于120%的占14%,而国外糖厂均在50%以下。
因此,我国许多糖厂平均吨糖的财务费用在200元以上,1995-1999年制糖企业累计亏损额近100亿元,此后经结构调整,行业总体效益有所回升,2000/01榨季全国食糖企业实现利润19亿元。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我国制糖成本偏高。
巴西、澳大利亚和泰国是世界上三大蔗糖出口国,原糖成本分别为6.5美分/磅、7美分/磅、8.5美分/磅,折合为白糖为人民币1264-1652元/吨。
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制糖成本在2700元/吨左右(甜菜糖在3000元左右)。
三、蔗糖业发展的市场前景(一)国内市场需求食糖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既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我国现为世界第五大食糖消费国,但人均消费水平仅6.7公斤,相比之下,世界平均水平为21.66公斤,亚洲为24公斤,发达国家甚至高达50-60公斤。
食糖消费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糖精超量超范围的滥用。
据统计,我国糖精年内销量达到1万吨左右,按400-500倍的甜度当量计算,相当于400-500万吨食糖。
如果加上1995-1999年年均770万吨食糖产量,“九五”期间我国糖的年消费量相当于1170-1270万吨,人均消费甜味品实际已达到10公斤。
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到2010年我国人均年食糖摄入量为9公斤,加上工业用糖,全年食糖消费总量预计为1400万吨,若进口承诺195万吨成为现实的进口量,则国内食糖产量应达到1200万吨以上。
因此,今后十年如能有效禁止糖精的使用,则我国食糖生产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国际市场供需关系据国际有关糖业机构预测,2001/2002年度世界食糖产量为1.319亿吨,较2000/2001的1.293亿吨增加260万吨;消费量为1.325亿吨,同比增210万吨;预计库存量5990万吨,同比增40万吨,为历史最高记录,库存/消费比为46%,远大于27%的正常水平。
国际糖价在2001/02榨季糖价下跌27%的基础上,预计2002/03年将继续下跌7%,国际原糖价格可能在每磅6美分左右。
按照20%配额内关税(到2004年降至15%),当国际市场原糖价格8美分/磅时,每吨原糖进口加工为白糖的生产成本折合人民币约为3000元(17%的增值税、运距最短的泰国到我国每吨糖运费17美元、7%的损耗、贷款利息、装卸费等),价格每上涨或下降1美分,每吨进口糖生产成本变化300元。
因此,在国际原糖价格6美分/磅时,每吨进口原糖加工为白糖后的生产成本为2400元,比国内价格低200-300元,预计配额内食糖数量可能变为现实的进口量,约占我国食糖消费总量的15%。
(三)我国蔗糖业发展潜力从我国甘蔗生产和其他农产品的竞争力比较来看,1991-1997年甘蔗的比较优势度稳定在0.84-0.91之间,比其他农产品生产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同时资源配置效率有所上升,生产的社会净效益从1991年的0.34元/公斤增加到1997年的0.86元/公斤。
从有效保护率看,中国农产品的有效保护率1993年得到普遍提高,到1997年多数处于正保护状态,但甘蔗仍处于负保护,有效保护率一般为-71%--88%,意味着甘蔗的潜在国际竞争力将随着有效保护的提高而增强,甘蔗与其他农产品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我国甘蔗生产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应用优良品种,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制糖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减员增效,提高管理水平,可望使我国在2010年甘蔗单产达到每公顷75吨以上,产糖率达到13.3-14.0%,吨糖耗蔗量下降到7.5吨,则保持现有栽培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年产蔗糖可达1034万吨,加上甜菜糖150-170万吨,则可满足国内需求。
我国原料蔗收购费用占吨糖成本的70%以上,每吨甘蔗的农业成本为140至150元(包括蔗种、种植、肥料、砍蔗人工费等)。
如果甘蔗单产能够提高到75吨/公顷,每吨蔗的农业成本可以降到117至125元,农民承受甘蔗降价的能力将大大增强,甘蔗收购价格可以降至每吨150元左右,食糖含税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吨2500-2600元,则通过发展国内生产替代进口的可能性增大,我国食糖供求的回旋空间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