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消费经济学案例
第3章消费经济学.pptx

追加消费一个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总效用 称边际效用。
只有一种商品:
MU = TU/ q = dTU/ dq 有两种以上商品:
MU 1 = TU/ q 1 MU 2 = TU / q 2
2020/9/2
需求函授
7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主观评价是变化的。
Q
TU
MU
1
12
12
2
18
6
3
21
3
4
22
1
5
MU=dTU/dq>0; dMU/dq=d2TU/dq2<0.
2020/9/2
需求函授
11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有五个特点:
(1)边际效用大小与欲望成正向变动关 系;
(2)边际效用大小与消费数量成反向变 动关系;
(3)边际效用具有时间性;
(4)边际效用通常是正值;
(5)边际效用是决定商品需求价格的主 观标准;
需求函授
5
1 . 总效用
TU (total utility) 总的满足程度:
TU = U(q 1 q 2 q3 .....q n) 当两种商品效用不相关时:
TU = U 1(q 1) + U 2(q 2) 当两种商品效用相关时:
TU = U(q 1` q 2)
2020/9/2
需求函授
6
2. 边际效用 ( Marginal Utility )
22
0
6
20
-2
2020/9/2
需求函授
8
25
20
15
10
5
0
1
2
-5
2020/9/2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首先,我们来看看超市打折促销的案例。
在超市购物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打折促销的活动。
这些活动背后其实蕴含着很多经济学的原理。
比如,超市会选择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促销活动,这是因为在这些时间段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较强,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此外,超市还会采取“满减”、“买赠”等促销手段,通过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高销售额。
这些促销活动背后都是经济学中的市场营销策略在起作用。
其次,我们可以观察到家庭消费中的经济学案例。
比如,家庭在购买大件商品时,会考虑到商品的价格、质量、品牌等因素。
在经济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边际效用理论来解释家庭消费决策。
家庭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到每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以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目的。
此外,家庭还会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来进行消费规划,这也是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
再者,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共享经济的案例。
共享经济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经济模式,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比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住宿等服务,都是共享经济的典型案例。
在这些案例中,经济学的供需理论、成本效益分析等原理都在起作用。
共享经济通过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的来说,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是丰富多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经济学在我们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经济学知识,指导我们的消费决策,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创新。
因此,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个贴近生活、指导实践的学科,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深入理解经济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消费经济学PPT学习教案

“生产与欲望之间更直接的联系,是由现代广告和推销机构所提供的,这些机构的中心职能 是创造需要—把以前不存在的欲望创造出来
第15页/共45页
2021/7/13
16
2021/7/13
从这里,我们深刻理解了马克思关于消费对于生产的意义。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因为发展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只有通过消费来实现。消 费生产出人的能力与素质,通过消费提高人的消费能力, 包括物质消费力与精神消费力,就能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 因此,真正的经济 —— 节约 —— 是劳动的时间的节约, 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
重要方面。这就说第明10页/:共45页经济科学,特别是
消费经济学,必须研究消费关系,必须重
2021/7/13
11
2021/7/13
四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深刻论述了生产对其 他环节的决定作用,也深刻论述了其他环节对生产的作用。 ——“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 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说也决定于其他 要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02页(72) (一 ) 消费与生产 1、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生产是消费劳动力生产物,生产者 物化。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生产是消费生活资料产品生产人, 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 2、生产与消费相互创造或相互生产。
第2页/共45页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3章消费理论.pptx

总效用(total utility)是指,消费者从某一 行为或从消费某一数量的某物品组合中, 所获得的总满足程度,用TU或Ut表示。假 定消费者所消费的是X商品组合,则效用函 数(也就是总效用函数)表示为
Ut=f(Q) Q-消费量
Um-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消费者每增加一单 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变化量。在总
• 本章所介绍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是需求理 论的依据。需求曲线的特征是由消费者 行为决定的。
问题的提出
价值悖论
• 没有什么能比水更有用,然而水很少 能交换到任何东西。相反,钻石几乎
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却经常可以交 换到大量的其他东西。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价值悖论
第一节 消费者行为与效用
一、效用
•果记者再吃3个面包边际用为0个效用单位。这几个数字说明记者随着消费面
包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 吃不会增加效用。还比如,水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 你连续喝超过了你能饮用的数量时,那么多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再喝 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 “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吸毒就接 近效用递增,毒吸的越多越上隐。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它消费相比认为毒 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其它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 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不可不吸。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
PX1X1 + PX2 X2 = Y
[约束条件]
案例分析(消费)全文-金融银行-在线文档

图5: 1985-2007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消费率 单位: %
• 消费率下降带来居民储蓄率的不断上升, 使得银行存款不断增加, 2007年 , 我市新增人民币存款 1056.93亿元, 首次突破1000亿元。
• 商业银行吸收大量存款后, 为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 会在允许范围内尽量 发放贷款, 加之我国存贷款利息差高达3.33%(以一年期为例), 更是促 进了商业银行的放贷欲望, 2007年我市新增人民币贷款743.41亿元
图3: 1978-2007年重庆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 单位: 元,%
• 2.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经济快速发展带 来了 大量农村人口向经济更为发达的城 镇转移, 我市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07 年达到48.3%, 比1996年提高18.8个百 分点。2007年全市 城镇人口为 1361.35万人, 比1996年增加
• 二是1992-2001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创立阶段: 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目 标,形成总体开放格局;1996-2000年宏观 调控使经济软着陆; 2001年跨入世贸组织 大门。
• 三是2001-2007年入世带来中国经济的腾飞。
• 重庆市居民消费随着经济发展的变革, 也呈现出时间大致匹配的三个阶 段。一是 1978-1992年居民消费支出缓慢增长阶段;
• 贷款增加带来了投资的增加, 加之, 我国高利率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境外 热钱流入, 造成了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图6: 1981-2007年重庆市新增人民币存贷款 单位: 亿元
5.重庆与京津沪发展差距大
• 1.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大 • 2007年我市居民消费水平为6545元, 仅
学习领域三 第二、三、四节

• 穷人被海水冲到一个小岛上,岛上的酋长看见穷人头顶的木碗,感 到非常新奇,便用一大口袋最好的珍珠宝石换走了木碗,派人把穷 人送回了家。一个富翁听到了穷人的奇遇,心中暗想,一只木碗都 能换回这么多宝贝,如果我送去很多可口的食物,该换回多少宝贝!
经济学课堂
一、认识效用
什么是效用?
▪ 效用(Utility)表示消费者从消费物品中得到 的主观享受或满足,满足程度高,效用大;满 足程度低,效用小。
的东西 ▪ 故事2傻子地主 ▪ 故事3钻石和木碗
经济学课堂
故事1 最好吃的东西
• 兔子和猫争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
学习领域三 消费经济学—— 做个明明白白的消费者
内容提要
运用供需工具分析小镇的冰淇淋市场 ,揭示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调 节经济的基本机制;解读萨缪尔森“ 幸福=效用/欲望”方程式,从生活 中水和钻石的价值悖论引出消费过程 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运用基数效 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均衡; 指出家装市场中的消费者陷阱,了解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逆向选择与道 德风险;总结理性消费的若干原则, 做个明明白白的消费者。
① 效用量可以具体 衡量; ② 边际效用(MU )递减; ③ 货币的边际效用 不变。
序数效用:效用作 为一种心理现象无 法计量,也不能加 总求和,只能用序 数(第一、第二、 ……)来表示。
效用满足完备性、可 传递性和不充分满足 性假设。
经济学课堂
三、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
众所周知,钻石对于人类维持生存 没有任何价值,然而其市场价值非 常高,售价昂贵。相反,水是人类 生存的必需品,其售价却非常低廉。 这种强烈的反差就构成了价值悖论, 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 论》中提出这一价值悖论 (Paradox of value),也称 作钻石与水的矛盾。
0183《消费经济学》自考

《消费经济学》上篇:微观篇--消费者行为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消费经济学(1)研究对象:消费;第二节经济学对消费问题认识的历史演变第三节消费者及其行为1、消费者(1)定义:指能够做出独立的消费决策的基本经济单位,主要指个人、家庭和团体;(2)行为层次:1)消费者的资源初次分配选择: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选择;2)消费者的资源再分配选择:在衣食住行等类项目间的选择;3)消费者的资源消费--购买选择:在商品、品牌、规格等具体方式间的选择;(3)行为特征:1)效用最大化原则(基本准则):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消费追求满足的最大化;2)习惯性:消费者的行为方式要受过去习惯的影响;3)不可逆性:①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目前收入水平影响,而且也受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影响;②“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4)示范性:消费者行为方式不仅受自身收入水平、习惯影响,还受周围人的影响;5)复杂性(绝对特征);第二章消费者消费决策第一节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及其预算约束1、消费决策(1)基本要素:1)最大化目标(与效用和偏好有关);2)消费者面临的限制性条件(与预算约束有关);(2)影响因素:1)社会阶层:①定义:指一个社会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态度等方面的不同进行等级划分、所划分成的许多组对永久的同类人群;②特点:a、同阶层的人比不同阶层的人行为更相近;b、人们根据所处的社会阶层判断自己的社会地位;c、社会阶层是由多变量而不是单一变量决定的;d、人一生中所处的社会阶层可改变;③影响:a、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收入水平水平和生活方式,因而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都表现出不同;b、较高阶层对较低阶层的消费方式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2)社会文化因素:①影响:a、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消费观念;b、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风俗和消费习惯;c、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方式不同,其消费方式不尽相同;d、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消费者出现不同的消费偏好和消费禁忌;②内容:民族亚文化群、宗教文化群、地理亚文化群、年龄亚文化群;3)心理因素(价值观念):①恩格斯需要(资料)分类:生存需要(资料)、享受需要(资料)、发展需要(资料);②马斯洛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③社会心理特征: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低收入阶层表现为高收入消费特点)、消费流行; 4)市场发育程度:①劳动力市场;②金融市场;③消费品市场;2、预算约束(1)定义:指消费者只能在自己有限收入的约束下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2)公式:M=PxQx+PyQy(预算约束线);1)M:消费者收入;2)Px:商品x单价;3)Py:商品y单价;4)Q:购买商品数量;(3)斜率:-Px/Py(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数,斜率越大预算约束线坡度越大);(4)变动:1)价格变动:①收入不变,某一商品价格上升时,预算约束线围绕一点向左旋转移动;②收入不变,某一商品价格下降时,预算约束线围绕一点向右旋转移动;③收入不变,两种商品价格同比例变化增加时,预算约束线向左下平行移动;④收入不变,两种商品价格同比例变化减少时,预算约束线向右上平行移动;2)收入变动:①价格不变,收入增加时,预算约束线向右上(外)平行移动;②价格不变,收入减少时,预算约束线向左下(内)平行移动;3)价格与收入同时变动:预算约束线斜率和截距同时变动;第二节收入与消费1、收入(1)地位:1)消费的基础;2)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最根本因素;(2)预期收入: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收入水平的预期;2、商品商品定义需求收入弹性符号具体类别正常商品消费量随着人们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商品正大于1 奢侈品小于1 生活必需品低档商品消费量随着人们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商品负小于0 - 3、弹性(1)定义:是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2)内涵:1)这个概念是相对变化而言;2)它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计量单位无关;4、需求收入弹性(1)定义: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反映程度;(2)公式: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化百分比÷收入变化百分比;(3)用途:收入弹性符号用于区分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5、恩格尔曲线(1)定义:是消费者的收入和某一商品均衡购买量之间的关系曲线;(2)类别:恩格尔曲线图形内涵图形生活必需品缓慢向右上方倾斜;商品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需求量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于收入增长速度;高档商品陡峭向右上方倾斜;商品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需求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于收入增长速度;第三节价格与消费1、需求曲线(1)定义:表示商品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函数关系集合图形;(2)具体内容:商品内容需求曲线正常商品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方向相同向右下方倾斜低档商品替代效应的作用大于收入效应大多数向右下方倾斜吉芬商品某种商品当其价格上升或下降时,市场需求量也随之上升或下降。
人教版高一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关注消费生活中的问题,如过度消费、盲目跟风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消费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后果。
3.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消费原则和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消费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小组合作
4.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将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消费的基本概念,如消费类型、消费原则等。
2.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详细讲解各种消费类型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消费观念,如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等,并分析其合理性。
4.结合实例,讲解消费原则在实际消费中的应用,如如何做到量入为出、避免盲目跟风等。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新闻报道等真实情境,引发学生对消费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消费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消费案例,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消费行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消费调查、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改进能力。
4.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帮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消费的基本概念,包括消费类型、消费原则等。
2.培养学生分析消费现象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消费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消费经济学
1.钱多了,幸福感却没了? 2.吃第三个面包同吃第一个面包感觉是不 同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运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学会杀价 4.全部由顾客的“腰包”而定——歧视价 格 5.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炫耀性消费 6.农夫山泉有点甜——产品差别和广告
例1:张晓春丈夫写书赚了2万元 稿费,而她期望丈夫用稿费给她购 买10万元的车,那么,她的主观 幸福感为0.2(即2÷10);李小 燕的丈夫同样赚了2万元,而小燕 希望“新马泰7日游”,仅需7000 元,那么,小燕的主观幸福感为 2.9(即2÷0.7),远高于小春的。 (效用相同,欲望不同)
例2:有人开着“宝来”哭,有人 骑着“电动”唱。 因为前者想要的是“宝马”,而后 者想要的“自行车”。尽管两者效 用差别巨大,但由于欲望的差别, 效用小的商品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幸 福感。(效用不同,欲望不同)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与惠子在一个桥上游玩,庄 子看见鱼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感叹说:“儵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反驳说:“子 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段对话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可以把这段话 作为对鱼儿快乐与否的判断。如果鱼有感觉,它 也追求效用最大化。它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是 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在享受,只有鱼自己才能判 断。效用或满足是一种心理感觉,只有自己能作 出判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是惠子说 的对,你又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快乐,还是不 快乐呢?
根据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我们 可以发现若要增加幸福,理论上可 以有以下5种途径:欲望不变时, 效用增加;效用不变时,欲望减少; 效用的减少慢于欲望;效用的增加 快于欲望的增加;欲望减少时效用 增加。 总的来说,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 欲望成反比。
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的感觉就是幸福的, 这种满足程度越高,人的幸福感就越强,如 果效用超过了自己的欲望,就叫喜出望外, 这种事是再幸福不过的了。比如人饿了的时 候,能有馒头吃就是很幸福的了,可馒头里 偏偏还有肉,此时这个饥饿的人是喜出望外 的,或者叫满意超乎想象。 可见幸福指数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你拥有了什 么,还取决于你所拥有的是不是你所期望的; 有人拥有了很多,可是仍然感觉不到幸福; 有人拥有的不多,却感觉生活非常如意。
原因分析
(1)人们会自觉地、自动地调整和适 应新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 形成新的欲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在屡屡不自 觉的上演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即拥有 的越多,欲望反而越大。所以,作为 分母的欲望的增加可以抵消分子效用 的增长,其结果就是收入的增长并没 有带来幸福程度的增加。
人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新的 起点、就会在新的起点上有新的欲 望,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现实情况 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 之,就越幸福。 人们总是在追求幸福,却总是难 于到达幸福的彼岸,其中的原因 之一在于人们欲望的不断膨胀。
中国幸福感调查主要发现
近年来,我国也进行了一些幸福度的调查,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 商学院奚恺元教授主持的对中国10大城市 幸福度和人们生活幸福度的调查。 调查发现,高收入的人的确比低收入的人 要幸福,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两者之间 的关系渐渐减弱。而相对收入(个人与同 龄人的收入差距)和幸福度之间存在着显 著的关系,比绝对收入更影响人们的幸福 感。
(2)人们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有物质层面 的,也有非物质层面的。(马斯洛的需要 层次论)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的幸福并不是收 入的一元函数,而是一个多元函数。 人们除了追求物质财富之外,还追求美满 的家庭生活、健康的身体、清洁的生活环 境、公正的社会、良好的治安、松紧有度 的生活节奏、自我实现、社会地位等等。 如果这些非物质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会 降低幸福感。
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也丰富了, 但调查显示,人们越来越感受不到幸福。 为什么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但人们的幸 福感却在降低,社会进步中的这一悖论引 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在2011年夏季世界经 济论坛上,“幸福感”被列入议题,成为 “新经济衡量指标”的关键词。近十多年 来,经济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 进展,形成了“幸福经济学”。
(3)对人们的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不是它的 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一个人与别人、特别 是与身边的熟人、朋友相比的相对收入水 平。 这就是说,即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由于提高的幅度不一样,提高幅度较小 的人也会感到不幸福。 过去大家都住瓦房,但你先住上了高楼; 而当我住上高楼的时候,你已经住上了别 墅。我和你相比,我的幸福感可能不但没 有提升,反而降低了。
经济学的幸福方程式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 主萨缪尔森提出经济学的幸福方程 式: 的出发 点在欲望,归宿是欲望的满足,即 效用。
欲望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 望。也就是说,欲望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 愿的统一,欲望是一种心理感觉。 效用是指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 程度。满足程度高,效用高,满足程度低, 效用低。效用本身不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经济学家强调了效用的主观性,认为某物 品是否具有效用及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消费 者对该物品的主观感受。因此,效用因人、 因地、因时而不同。
例3.张三和李四都想发财致富。他 们两个人的财富欲望水平相等,都 是10万元,张三实际赚了5万元, 李四实际赚了2万元。张三就比李 四幸福。(效用不同,欲望相同) 例4.假如张三的财富欲望水平不是 10万,而是100万,那么李四就比 张三幸福。(效用不同,欲望不同)
钱多了,幸福感却没了?
1.钱多了,幸福感却没了?
引入: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我 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 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 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 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 比我幸福。” ----电影《求求你表扬我》 中范伟的台词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 解释。 经济学家把幸福理解为一个 幸福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