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2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14分)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真正值得欣赏和锻造的是自我的气质。气质的形成与文学作品的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云:“凡有所学,皆成气质”,多读书是可以chuíliàn出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气质的。翻动书页,聆听阳光的xùyǔ,欣赏落叶的轻舞;摩挲书本,体悟浓郁的亲情,享受真挚的友谊 A 品味书香,追寻先哲的思想,触摸生命的zhēndì——阅读改变气质,气质改变人生。不但不能因一时之志而得意忘形,而且也不能以一时之失而沮丧万分。让我们手不释卷,走进文学殿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请给A处横线上添加合适的标点:___________。(1分)

3.文段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4.通海中学拟举行“文学与气质”系列活动,请你参加。(8分)

(1)根据上下文意思,围绕主题,仿写句子。(2分)

让我们手不释卷,走进文学殿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本次活动另行设计两个活动项目。(2分)

活动1:举办“文学与气质”主题报告会

活动2:___________活动3:___________

(3)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决定人的气质,为此学校拟邀请南通籍青年作家丁捷于3月31日上午8点到报告厅为全校同学做“文学与气质”主题报告,请你以学校的名义拟写一则请柬。(4分)

5.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木兰诗》)

(2)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4)而现在,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5)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应该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自信心,就像李白《行路难》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年轻人要有登高望远的气魄,面对未来,要有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心胸和博大情怀。

二(6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6分)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唐]许浑②

月亮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③低水槛④,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①丁卯桥:地名。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律诗尤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6.根据诗歌内容填空。(2分)

诗人夜归看到了明月、岩石、木桥、_____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

7.“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试做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诸葛亮传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乐毅①,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

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建光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与为盟。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十二年春,亮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②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

使己志不申,是以

..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百姓安居,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

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③,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注】①乐毅:乐氏,名毅,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②流马: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③冢足容棺:墓坑刚够容纳棺材。

8.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亮率大众由斜谷出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时人莫之许.也()

(2)咸.决于亮()

(3)亮每患.粮不继()

(4)是以

..分兵屯田()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11.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第四段中画线句子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4分)

12.西晋张辅在《名士优劣论》中,盛赞诸葛亮“岂徒乐毅为伍哉?”请结合选文第②段和链接材料,说说诸葛亮备受推崇的理由。(4分)

【链接】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6题。(19分)

生命永恒的香味

马德

①书香,是生命永恒的香味。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②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晴到朝暾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世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即便从青春读到暮年, 从黑发读到白首, 也自痛快淋漓, 无怨无悔。

③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一个人在自我精神的世界里,能够始终恬淡愉悦,一定是一本本的书,为他的心灵,暗开了一扇扇门,默指了一条路,所以才活得豁然开朗,意境层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书的智慧,对人的提升与引领所致。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④读书可以培养人儒雅的气度。 A 。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古今中外,万千气象,云集其中。这些书,足以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完美人的灵魂。常读书的人,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锦心绣口,才华横溢。 B ,其实就是指书的灵秀,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过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然后,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翩然的风度,一种迷离的气质,超凡脱俗,卓然于众人之上。

⑤被命运的大书影响过的人,不会轻易被生活打败。在这个世界上,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大荣大辱,九死一生而百折不挠的人,有遭遇过多舛的命运,遭受过灭顶的打击而顽强拼争过来的人,读这些人物的著作或传记,常常让人热血喷涌,灵魂震撼。这样的书,连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读它,可以厚重人的内涵,使人变得刚强勇毅,不畏强暴,不畏艰险,从而淡定地面对生活呈现给自己的一切。

⑥读书的人不会孤独。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心灵的朋友,在独酌的时候,它会与你同饮;在孤寂的时候,它会与你静坐。它是平淡的朋友,不喧哗,不招摇,以自身的智慧丰富着你的智慧,以自身的儒雅引领着你的儒雅,以自身的内涵厚重着你的内涵。它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你的思索。它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

⑦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书香的濡染中,会变得愈加醇厚耐品,一种灵魂的香味,自然会生发出来,飘逸四散。那如兰的一缕芬芳,就是我们留存在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痕迹。

(有删改)1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读书能让生命散发永恒香味”这一观点的。(6分)

14.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15.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第⑤段“这样的书,连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一句中,“精神之钙”在文中具体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有诗云:是真名士自风流”和“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两句分别放在第④段A、B处,最恰当的是:A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根据自己阅读名著的经验,仿照示例,围绕第⑤段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5分)

示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又盲又聋,但她在老师的指导下拼命地摸读,不分昼夜地书写,手指头摸出了血也决不放弃,就这样凭着顽强的毅力一生写下了14部著作,成了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一个生活在无声无色世界里的弱女子,却诞生了生命的奇迹。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21分)

大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

..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有删改)17.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3分)

18.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

..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句中,“爬行”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2)品味“我们钻.进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2分)

19.请从语言表达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文章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20.阅读全文思考: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4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从描写手法和人物塑造的角度说说它们的异同点。(6分)

【甲】“爷爷,那是什幺?”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选自莫言《大风》)【乙】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到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没有,只有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三(65分,其中含写字5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少年一天天长大,有一天要离开家

看他背影的成长,看他坚持与回望

妈妈笑着对他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我的心中有片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个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2017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1.(3分)锤炼絮语真谛

2.(1分);(或“分号”)

3.(2分)将“不但”和“而且也”后面的内容交换位置。

4.(1)(2分)示例:让我们日积月累,养成良好气质。(要求围绕另一个主题词“气质”,语意通顺,格式一致即可)

(2)(2分)示例:举办“文学与气质”征文演讲比赛举办“文学与气质”诗文诵读大会(3)(4分)示例:

请柬

丁捷老师:

兹邀请您于3月31日上午8点到通海中学报告厅为全校同学做“文学与气质”的主题报告。敬请光临!

通海中学

2017年3月23日5.(8分)(1)关山度若飞(2)悠然见南山(3)烟笼寒水月笼沙(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2分)庭院紫蒲

7.(4分)宁静。(1分)以声衬静(1分),用桥的轻微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

静(2分)。

8.(2分)亮/率大众/由斜谷出

9.(4分)(1)赞许、赞同 2)全都(3)担心(4)因此

10.(3分)先主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

11.(4分)这段话补充交代了起初诸葛亮上表后主的内容;与上文遗命节俭入葬和下文“如其所言”相呼应;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清廉,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12.(4分)(1)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或“因结和亲,遂与为盟”)及“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可见诸葛亮的文韬武略;(2)从“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或“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可见诸葛亮忠君爱国。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乐毅,当时没人赞同。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字元直)和诸葛亮交情不错,认为他真的具有管仲、乐毅般的才华。

章武三年(223年)春天,先主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建兴元年(223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特别允许他)可以开设官府,管理大小事情,政事不分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这时南方好几郡,同时叛乱;诸葛亮因为刚遭逢刘备的大丧事,所以不方便立刻派兵去讨伐。他暂时派遣使者出使东吴,趁机和东吴议和,并结为亲家,于是双方成了盟邦。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叛乱全部平定。

建兴十二年(234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在武功五丈原,和司马宣王(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接济不上,让自己的壮志无法伸展,因此命令士兵分别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

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诸葛亮遗命,自己要埋葬在汉中的定军山,就着这座山来盖坟地,冢墓只要能容得下棺木就好,穿当时的衣服入敛,不须其他器物来陪葬。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刘后主上表说:“臣在外任职当官,没有收取(聚敛)什么财物,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由政府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生计,来增加自己微薄的利益。等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余的币帛,外面有多余的钱财,因而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和他说的一样。

13.(6分)(1)读书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2)读书可以培养人儒雅的气度;(3)读书可以厚

重人的内涵。(6分,第三点原句照抄,内容正确,但没有概括扣1分)

14.(4分)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2分,只答讲道理得1分),形象而有力地论证了读书是智慧的行为,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2分)。

15.(4分)(1)刚强勇毅、不畏强暴、不畏艰险的品德

(2)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有诗云:是真名士自风流

16.(5分)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强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病魔的搏斗中,他咬牙坚持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并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17.(3分)(1)爷爷和“我”—起去割草;(2)遭遇大风;(3)与大风搏斗。

18.(4分)(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节奏缓慢。(2分)

(2)写出了风之大,表现了祖孙俩敢于面对大风的勇气。(2分)

19.(4分)语言表达上,画线句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大风来临前自然界的反应,用词准确生动,富有变化。结构上,为下文写祖孙与大风搏斗做铺垫。

20.(4分)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增强真实感;通过“我”在大风来临前后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表现祖孙情深,爷爷对“我”关心疼爱,“我”对爷爷敬爱依赖。

21.(6分)相同点:都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疼爱、爱护孙辈,对土地有深厚感情的祖父形象。(2分)不同点:甲段还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爷爷面对大风时的坦然镇定、刚毅坚强。(2分)乙段塑造了一个豁达、慈祥的老人,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2分)

22.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