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理解以及对社会带来的变化。
【学习难点】认识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预习学案【知识梳理】一.改革的历史背景:1.前提:鲜卑族兴起建立北魏,439年2.必要性:①与汉族的经济文化相比,②由于鲜卑贵族实行,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民族巧取豪夺,进一步。
2.可能性:①各民族杂剧相处,北方出现趋势。
②和的推动作用。
4.北魏改革的目的:缓和,促进,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二.改革的内容:(一)经济上:实行制1.前提:政府掌握、支配了。
2.内容:3.性质:3.影响:①均田制的推行,②促进了鲜卑族的和各民族。
(二)政治上:1.废除,改行。
内容:设、、合称三长,直属,负责影响:使农户成为,改变了。
使地方政权,有利于。
2.整顿①原因:北魏前期,吏治非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非常严重,不仅。
②内容:制订了,规定官吏由国家筹集,三个月发放一次;按照决定地方官吏的任期。
③作用:使得到改善;减轻,农民可以,得到恢复和发展。
3.迁都。
①原因:A.为了接受,加强对B.平成气候恶劣,,洛阳地处黄河之南,农业发达。
C.平成地处偏僻,使得D.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也逐渐强大起来,对②意义:A.洛阳再次成为B.北魏洛阳城,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C.有利于胡汉。
(三)文化习俗:1.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2.措施:①②③④⑤废除鲜卑旧制。
3.作用:①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②得到了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
③推动鲜卑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三.改革的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改革。
四.改革的意义:1.经济文化:促进了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北方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2.政治:加快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过程。
3.民族:加速了各族人民。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案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掌握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
3.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
2. 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次原因。
2. 如何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海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包括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能力。
八、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朝代的改革,比较和分析其异同。
2. 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地讲解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学生是否掌握了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十、教学笔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拓展:1. 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2021年整理)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专题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点击: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通史提示】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知识资料】鲜卑族: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
曾归附东汉。
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公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
北魏孝文帝改革(修改)

三、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1. 迁都洛阳的原因 2. 迁都洛阳 3. 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 ①改穿汉服 ②改说汉话 ③改用汉姓 ④与汉族通婚 ⑤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⑥仿行汉族官制 四、改革的历史意义
嘎仙洞
代国·平城
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 为什么要南下?
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 为什么要南下?
云岗石窟
平城位 置偏北
北魏洛阳城墙遗址
北 魏 洛 阳 城 平 面 想 象 图
龙 门 石 窟
云 岗 石 窟
原鲜卑姓氏
改称的汉姓
拓拔氏 拔拔氏 乙旃氏 达奚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独孤氏 贺楼氏 勿忸于氏 纥奚氏 尉迟氏
元 长孙 叔孙 奚 穆 陆 贺 刘 楼 于 嵇 尉
魏 宋
龙门石窟
文明太后冯氏与北魏的恩仇
祖父冯弘:十六国北燕(汉族)皇帝,北燕被北魏 太武帝拓跋焘灭,冯弘逃亡高丽。 父亲冯朗:北燕亡后入北魏为高官,后涉案被杀。 冯氏:父亲死后没入宫中。
北方“民多隐冒,五十、
邻长 里长 党长
5户
三十家方为一户”,甚至“百
室合户,千丁共籍”。豪强聚
族而居。
25户
第3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迫在眉睫 1. 北魏的兴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①鲜卑拓跋部的迁徙和兴起 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 社会矛盾的激化 ①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②豪强势力日益膨胀 二、改革开始和前期的措施 1. 冯太后和孝文帝 2. 卓有成效的新制 ①整顿吏治 ②均田制和租调制 ③三长制
让农民与土地结合,重建黄河流域的 小农经济,使北魏的经济基础由游牧 完全转变为农耕,为以后的改革奠定 基础。
北魏政府与地方豪强的主要矛盾是 什么?
豪强控制人口、赋税、基层社会 激化社会矛盾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2 人民版选修1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梳理]:一、背景:1、北魏的崛起和黄河流域。
2、矛盾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3、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1、:具体措施:(1)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3)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具体措施:(1)按政绩好坏考核官吏;(2)惩治贪污;(3)实行。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1)原因:①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②更易充分接受汉文化;③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2)影响:①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1)措施:①;②;③;④;⑤;(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注: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促进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巩固练习]:1、(2008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学案6: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习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难点: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知识自学: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________。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__________。
(2)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_________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_________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1)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_______。
(3)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_______,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①为加强对_________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较落后,_________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平城与北边强敌________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_____”为名,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采纳汉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学案5: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支持下,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改革。
孝文帝亲政后,又迁都洛阳,仿行汉制,将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下图是北魏文官俑,从这两座出土的彩釉瓷文官俑看,他们身穿披风长袍,头戴风帽,融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提示: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采用封建生产方式,维护封建统治。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需要寻求的合作,而平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相当深。
(2)经济上,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的强敌相邻,很不安全。
(4)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平城在地理位置上显得太远。
2.经过(1)孝文帝设计以“”为名,准备迁都。
(2)493年,孝文帝统率大军南下伐,抵达洛阳后,宣布迁都洛阳。
(3)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深度点拨迁都洛阳使北魏孝文帝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小了改革的阻力;同时,迁都洛阳还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成为整个改革的关键步骤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1)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
(2)讲汉话:宣布以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①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为,为全国首姓。
②参照汉族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通婚,通过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
(5)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的认同,争取到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时代特点;(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2)运用比较法,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 案例分析:(1)选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分析;(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 查阅资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的认识;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3.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后世相似改革的异同;4.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
改革。
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
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 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动 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 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 P32 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
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 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 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1)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 3】结合活动 1、2 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一)迁都洛阳
【活动 1】阅读 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活动 2】490 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
阅读 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原因: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
(4)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2、过程:(1)时间:495 年 (2)策略:以南伐为名
(3)作用: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3、从孝文帝设巧计迁都洛阳的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1) 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2) 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1、重点与目的: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
2、措施:(1)易服装。
(2)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4)通婚姻。
(5)改籍贯。
3、作用 (1)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 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3) 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合作探究 高考链接
1.(15 分)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
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 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
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 (二)移风易俗
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
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
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
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
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务、发布政令。
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
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5 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10 分)
2.(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
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
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6 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
关系的认识。
(9 分)
3.(20 分)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
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8 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
坚定的原因是什么?(6 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6 分)
答案:1、(1)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
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2、(1)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
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
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
进步的重要保证。
3、(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
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