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历史:第18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导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 学生能够掌握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3. 学生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论证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历史事件的探讨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价值观;3. 培养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树立勇于改革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历史学科课程,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高年级阶段,对历史事件有较高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期背景,引发学生对改革必要性的思考。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2.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a. 政治改革:实行均田制、推行三长制、改革官制等;b. 经济改革:减轻赋税、废除屯田制、发展农业生产等;c. 文化改革:推崇儒学、改革礼仪制度、推广汉文化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a. 推动北方民族融合;b.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c. 对后世政治、文化制度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五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二课时:讲解孝文帝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课时: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导学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学习目标】①知道东晋兴亡和南朝更迭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②了解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认识到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理解劳动人民在经济发展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江南地区开发。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课前预习】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以王导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拥戴下当上皇帝,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2、北伐:在祖逖等人的努力下,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
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掣肘;有的统帅北伐动机不纯,这些内耗最终导致东晋未能恢复中原。
3、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宋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
到了梁武帝统治后期,发生大规模叛乱,建康失守。
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背景:孙吴建国后,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2、原因: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为躲避战祸南下。
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3、表现:①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生产技术改进(犁耕、精耕细作、育秧移栽、麦稻兼作、双季稻);农业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③商业:商业交流,城市繁荣,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课中探究】探究一: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根据表格思考,南朝政权有何特点?解析:①武将篡权;②定都建康,偏安南方;③政权更迭频繁探究二:问题:【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江南地区会在东晋南朝时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解析:北方多战乱,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目标:1. 了解北魏政治的特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
2. 理解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当时社会的意义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教学重点:1. 北魏政治的组织结构和特点。
2.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当时社会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复杂性和影响。
2. 分析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所带来的变革。
教学内容:一、北魏政治的特点1. 北魏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北魏政治体制的建立始于拓跋鲜卑族的建立,形成于孝文帝宇文泰时期。
- 宇文泰通过改革,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进行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
2. 北魏政治的组织结构- 北魏政治采取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大丞相、太尉、司徒等官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官制体系。
- 各级官员通过文武科举选拔,形成了一定的选拔机制。
3. 北魏政治的特点- 北魏政治以拓跋鲜卑族为主体,在政治上实行汉化政策,吸收了大量汉族文化。
- 北魏政治秉持“汉官掌政”的原则,实行汉族士族与拓跋鲜卑族的结合来稳固政权。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1. 北魏政权建立前的背景- 拓跋鲜卑族是当时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部族,曾经与汉族进行多次战争,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 战争的背后,是当时北方地区政治、经济的动荡和变迁,北方民族开始向中原文明渗透。
2. 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一个历时较长的过程,其间发生了多次政治、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 北方民族大交融使得北方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和发展。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结束了长期的北方地区战乱状态,为中国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推动了北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初中历史北魏教案

初中历史北魏教案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其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作用。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之间又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36页,阅读“北魏的建立”部分,了解北魏的建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2.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第36页“北魏孝文帝改革”部分,了解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合作探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作用。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以及其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作用。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民族融合,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五)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影响,下节课分享你的思考。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导学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
学习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课前预习】一、淝水之战1、建立:人苻氏建立的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
2、战争:年,前秦发动了旨在的战争。
东晋,打败秦军,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建立:439年,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改革:即位后,进行改革。
494年孝文帝,他进一步推行,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禁用鲜卑语;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通婚等。
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
三、北朝政权更替北魏分裂为和两部分。
东魏后被取代。
西魏后被取代。
北周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国力渐渐强大。
577年,北周灭掉,重归统一,为打下基础。
四、北方地区民族交融1、表现: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还接受他们的、、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大多采取与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各族相互日益加强,以往的“”“”观念逐渐淡薄。
3、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并为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与解析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导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状况。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等。
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认识其对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知识梳理1、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鲜卑族的落后习俗制约了社会发展。
(2)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的压迫,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主要内容(1)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这一制度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迁都洛阳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也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3)汉化政策①说汉语:规定 30 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使用汉语,30 岁以上的官员逐步学习汉语。
②穿汉服: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服。
③改汉姓: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氏改姓元。
④与汉族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3、历史意义(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重点难点解析1、均田制的作用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经济措施。
它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影响原因:(1)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为了摆脱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束缚,更好地推行改革。
(3)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便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影响:(1)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和融合,使鲜卑族更快地接受汉族的文化和习俗。
(2)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学案5: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支持下,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改革。
孝文帝亲政后,又迁都洛阳,仿行汉制,将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下图是北魏文官俑,从这两座出土的彩釉瓷文官俑看,他们身穿披风长袍,头戴风帽,融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提示: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采用封建生产方式,维护封建统治。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需要寻求的合作,而平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相当深。
(2)经济上,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的强敌相邻,很不安全。
(4)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平城在地理位置上显得太远。
2.经过(1)孝文帝设计以“”为名,准备迁都。
(2)493年,孝文帝统率大军南下伐,抵达洛阳后,宣布迁都洛阳。
(3)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深度点拨迁都洛阳使北魏孝文帝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小了改革的阻力;同时,迁都洛阳还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成为整个改革的关键步骤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1)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
(2)讲汉话:宣布以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①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为,为全国首姓。
②参照汉族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通婚,通过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
(5)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的认同,争取到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历史作用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3、认识: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分裂走向大统一过程中的局部统一或区域性统一,也是历史的进步;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新课导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1)在阅读课文时,要边阅读边勾画,对重点知识作出重要标记;(3)规范书写,认真完成;(4)力争把自主学习部分全部掌握(一)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北方两大军阀曹操和袁绍,袁绍想灭曹操统一天下1、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
3.历史作用:奠定了曹操统一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1、背景: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统一___________。
曹操想要统一南方。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___________,请来了有才能的___________辅佐。
割据江东的__________,统治比较稳固。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4.历史作用:奠定了局面的形成.(三)三国鼎立的形成(把建立时间、建立者标在课本地图上)三国经济的发展:三国的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生产。
魏国修建许多_________,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_______业兴旺;吴国__________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_______,加强了内地与_______地区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1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 18 Reform of Emperor Xiaowen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1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
【目标要求】
1.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预习导学】
1.从东汉末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
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的影响最大。
2.孝文帝借鉴汉族的____,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3.迁移都城。
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_____迁至____。
4.大力推行学习____的政策。
孝文帝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带头将自己的姓名有拓跋宏改为_____。
他提倡和鼓励鲜卑人改穿_____、与汉族____、____,规定30岁以下的贵族官吏在朝廷上必须说汉话。
5.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______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6.那时,在中原大地上,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改变了_____,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定居下来,成为____。
汉族则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不少_____的经验和____加工制作技术。
【问题探究】
在我们今天的56个民族中已经鲜卑族了,有人认为由于当年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例题精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与政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从选项看,似乎每个选项都没有错误。
但统治者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巩固他的统治服务的。
故选c项。
2.某“元”姓同学对自己的姓氏产生了兴趣,在上网查询时才发现历史上曾有将拓跋氏改为元姓的历史。
询问它发生在()
a.秦始皇大同一时期
b.商鞅变法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元姓”“拓跋氏”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采取寒性的内容。
故选d项。
【目标检测】
1.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 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
a. 匈奴
b. 鲜卑
c. 羯
d.吐蕃
2.5世纪30年代,统一我国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
3.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时间是在
a.439年
b.494年
c.495年
d.498年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5.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
①迁都洛阳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
a. 匈奴语
b.汉语
c. 鲜卑语
d.胡语
7.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商鞅变法
b.贞观之治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
8.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
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2)商鞅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质疑反思】
【预习导学】
1.匈奴鲜卑羯氐羌
2.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3.平成洛阳
4.汉族文化风俗元汉服通婚学说汉话
5.黄河流域
6.游牧民族农业居民畜牧业生产畜产品
【问题探究】
不赞同。
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
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
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中,融入到中华
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目标检测】
1.d
2.a
3.b
4.d
5.c
6.c
7.c
8.d
9.(1)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如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等。
北魏孝文
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2)奖励军功。
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军功大小,赏给爵位或
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
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