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8课 [预习导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8课 [预习导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5dfd79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b.png)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及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的措施等史实,理解清政府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作的努力,培养以正确的民族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识读《清朝疆域图(1820年)》《平定准噶尔图卷》《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增强历史感。
3.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从中体会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郑成功收复台湾,打击西方侵略势力,维护了祖国统一;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增强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责任心。
课前学习任务
梳理古代中央政府管辖台湾、西藏、新疆的史实。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清朝统治者建立起统治后,如何巩固统治?
【学习任务二】梳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
【学习任务三】梳理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683年:
1684年:
1885年:
【学习任务四】清廷如何对西藏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学习任务五】驻藏大臣有哪些权力?
【学习任务六】清廷如何治理西北边疆地区?
【学习任务七】梳理雅克萨之战的背景、概况和结果。
【学习任务八】《尼布楚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学习任务九】写出清朝的疆域范围。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0集《收复台湾》。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件(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课堂小结:
三.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的管理
2.东北——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 反侵略!!!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
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相关史事 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 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沙俄侵略 军死伤累累,被迫投降,保证不再侵犯雅克 萨。清军撤走后,沙俄侵略军不守信用,重 新占领雅克萨。康熙帝再派军队围攻雅克萨。 经过半年战斗,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击毙, 800多名入侵者仅剩60多人。
维吾尔族,回部
三.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的管理
4.西北——新疆: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 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 丹,平定了叛乱,稳定 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平定大、小和卓得胜图》
乾隆时期,平定回 部上层贵族大、小 和卓发动叛乱
三.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的管理
4.西北——新疆:
(1)清朝乾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
认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图片中的双方分别是?
郑成功 荷兰殖民者
思考双方为了什么发生冲突?
台湾
三.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的管理
1.东南——台湾:背景
“台湾者,中国之 土地也,久为贵国 所踞,今余既来索, 则地当归我。”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出兵侵占了我 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郑成功 (1624年-1662年)
顺治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 雍yōng正设置驻藏大臣; 乾隆颁布金瓶掣chè签制度。
康熙平定噶gá尔丹叛乱;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1771年,乾隆时土尔扈hù特部回归祖国。
雅克萨之战(康熙帝)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授课课件】七年级下册历史

学习任务四
4.土尔扈特部回归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 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 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学习任务四
人物
康熙
乾隆
事件 平定 噶尔丹 叛乱
学习任务三
1792年乾隆颁发的 两个金瓶
你听说过“转世灵童”吗? 你知道金瓶(金奔巴瓶) 是干什么用的吗?
学习任务三
相关史事
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转世灵童,清廷特别 颁发金瓶,规定选定转世灵童时,要将找到 的几个灵童的名字用满文、汉文和藏文三种 文字写在象牙签上,装入瓶中,由驻藏大臣 掣签确定,然后报请朝廷批准,坐床后才能 成为合法的继承人。
平定大、小和卓
设置 伊犁将军 ,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
措施 整个新疆地区
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 _哨__所___
意义 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学习任务四
五、雅克萨之战
1.背景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
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 略的据点。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 俄军置若罔闻,并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情境导入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 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安定边疆,清朝作出了 哪些努力?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学习任务一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政治制度上: 统治策略:基本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上: 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
七年级历史18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十八课知识点总结一、人类迁徙和文明起源1.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早期的人类是以狩猎、采集为主要方式获取食物,居住在洞穴或临时搭建的简易住所中,生活比较原始简单。
他们根据动物迁徙和季节变化来迁徙。
2.文明的起源: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定居在特定的地点,发展了农耕生产方式,形成了定居生活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农业的兴起也导致了工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进而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明。
二、农业的兴起1.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人类通过发现和驯化植物,开始种植谷物、蔬菜和果树,同时也驯化了动物进行养殖。
农业的兴起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创造了农田、灌溉、农具等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
2.农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定居农业社会的形成使人们能够长期居住在相对固定的地点,形成了农村社区和城市。
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食物供应的稳定性,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进一步分工和发展。
三、中国古代的两大文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化三代的兴衰和更迭: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传说中的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
夏朝的统治者将政权视为天命,实行世袭制,但在夏朝后期,由于统治者腐败和内部分裂,夏朝逐渐衰落。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文化传统,并以商汤、商湯和商文丑等人为代表,实行了更加集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儒礼体系。
然而,商朝后期也面临着内外压力的挑战,最终被周朝推翻。
周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周文王和周武王奠定了周朝的基础,并通过封建体系来巩固国家统治。
四、古代文明的贡献和影响1.农业发展和手工业进步:夏、商、周三代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农耕生产工具的改进。
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支持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形成。
手工业的进步,尤其是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2.社会制度的演变: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奋斗,最终实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因素、过程和影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和发展的热爱。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和发展,并了解其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和影响。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和发展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PPT、黑板报、教学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文化。
1.4 教学内容和时序安排1.教学内容:–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战国到秦汉获得统一的历程。
–唐宋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国家格局。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时序安排:–第一步:引入(5分钟)——通过PPT、视频等展示中国大陆的多民族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兴趣。
–第二步:导入(10分钟)——通过举例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第三步:阐述(30分钟)——通过PPT、黑板报等进行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和发展。
–第四步:分析(15分钟)——通过讨论和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因素、过程和影响。
–第五步:总结(10分钟)——通过讲解、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意义。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良好,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和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结合生动的案例、图表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共30张PPT)

赤嵌楼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荷兰 殖民者投降
台湾府的设置,加 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 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 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 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 史时期。
合作探究
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招降书中说: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 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结合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为什么 郑成功确认台湾是中国的土地。
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
三国
隋 元朝
1662年 1684年
1885年
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 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
设台澎湖湾巡回检归司,,负祖责国管辖澎 湖统和琉一球是。历史发展 郑成功的收复潮台流湾。。
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 省。 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 一个行省。
讨论 思考
清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西藏(西南)
七年级下册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争,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 顺治元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在明朝将 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 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清朝的统治: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清军随后南 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为加强统治, 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学说。
平定叛乱 设置机构
清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东北地区
1685年、1686年 康熙帝组织两次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中俄平等协商 签订《尼布楚条约》
中俄第一 个边界条
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 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 的领土。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历史过程;2.了解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发展历程;3.理解如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1.秦朝统一中国;2.汉朝的中央集权和前期的地方分权;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4.隋唐时期的大一统;5.宋朝的政治中心与地方利益的矛盾;6.元朝的蒙古族统治和汉人被忽视的历史;7.明朝的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对立;8.清朝的满洲人统治和满、汉同治。
2.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发展历程1.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原因;2.大一统的实现与管理;3.地方官员的分置制度和职权;4.地方出身的官员对统一国家的贡献和限制。
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统一制度的建设和实现;2.民族政策的推行和表现;3.繁荣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4.统一国家的面临的挑战。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历史过程;2.理解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发展历程;3.理解如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 教学难点1.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2.理解元朝的蒙古族统治和汉人被忽视的历史。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1.引入教学内容,简单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 正文1.第一部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介绍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分析汉朝的中央集权和前期的地方分权;–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详细介绍隋唐时期的大一统;–分析宋朝的政治中心与地方利益的矛盾;–讨论元朝的蒙古族统治和汉人被忽视的历史;–分析明朝的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对立;–讲述清朝的满洲人统治和满、汉同治。
2.第二部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原因;–详细介绍大一统的实现与管理;–讲述地方官员的分置制度和职权;–分析地方出身的官员对统一国家的贡献和限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2.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两次雅克萨之战的性质;《尼布楚条约》的意义。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 重难点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难点:对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理解。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1624年,一群荷兰殖民者乘船来到我国台湾岛西海岸,企图登陆,被当地居民阻止。
他们捧着白银,乞求说:“船漏了,请租给我们一张牛皮大的土地歇歇脚,船一修好,我们就走。
”善良的居民答应了。
一张牛皮究竟有多大,以至于他们能够在上面修筑城堡、架设大炮?与此同时,沙俄不断侵略我国北部边疆。
【思考讨论】 是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又是谁遏制了沙俄的侵略?结果如何?四、探究学习(一)互动探究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的时间:明朝后期(1624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1661~1662年 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的时间:1683年清朝设置台湾府的时间:1684年 台湾府隶属的省份:福建省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17世纪中期沙俄占领我国的地区:雅克萨和尼布楚 清朝皇帝:康熙帝 两次雅克萨之战 击毙俄国头目:托尔布津 结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时间:1689年 签订双方:中俄 《尼布楚条约》 签订方式:平等协商 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 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雅克萨之战“开辟荆榛逐荷夷”台湾府设置的意义1.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课本第104页)2.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军派来一个新头目,叫托尔布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作用:军事上,提高了整体防御功能;经济上,是促进
北疆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政治上,是联结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纽带。
4.意义:熔铸成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
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5.万里长城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
同步训练
1.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它有
第三单元 明清王朝的繁盛与 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18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知识梳理
一、明清北京城 明成祖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的,明 1.北京城:是①________ 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都城。 2.京城的构造: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②______ 京城 、 宫城 。 皇城和③______
D.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紫禁 城,现 3.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④______
明清 两朝的皇宫,也是当时的政治 在称为故宫,是⑤______ 中枢;前方左边是⑥______ 太庙 ,祭祀祖先;右边是
⑦______ 社稷 坛,祭祀⑧______ 国土 和五谷之神。
4.(1)北京故宫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
(2)原因: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体现了我国古代⑨__________ 城市建筑 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 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二、雄伟的长城 1.明长城的修建目的:为了防范⑩______ 蒙古 骑兵南下侵扰。 鸭绿江 ,西至 12________ 嘉峪关 , 2.明长城的概况:东起 11________ 全长 13 ________ 六千 多千米。
三重,你知道皇帝住在里面的哪一重吗?( B ) A.京城
B.宫城
C.皇城 D.外城
2.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之林的瑰宝”,它
是(B )
A.明万里长城 B.北京故宫 C.布达拉宫
D.隋朝赵州桥
3.我国北京城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以此为都城的朝
15.从长城的建筑设计看,体现其最初建造目的的是
( A ) A.在沿线险要处构筑空心台、烽火台 B.阻断中原与北方民族的经济往来 C.城墙内部石刻图案精雕细琢
D.尽可能融合当地自然环境
16.都江堰、秦长城、大运河、赵州桥、明长城、北京
故宫都是( D ) A.杰出的水利工程 B.木结构和石结构的杰出建筑 C.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
代有( C )
①北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②唐朝 ③元朝 ④明朝 ⑤清朝
D.①③⑤
5.清朝时,一位曾发誓来中国绝不下跪的外国使节,在 看到太和殿时却一改初衷虔诚跪地,并说:“我跪的不
是中国的皇帝,而是中国伟大的建筑。”这里“伟大的
建筑”指的是( A ) A.故宫
B.十三陵
C.长城
D.颐和园
11.“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
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岩峭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 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此诗为 1842年10月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路过嘉峪关时所 作。嘉峪关是( A.秦长城的西起点 B.秦长城的东止点 ) D
C.明长城的东起点
D.明长城的西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