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材主要围绕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一主题,介绍了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清朝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皇帝的治理策略、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一主题,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认知盲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深入探讨,才能更好地理解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策略,掌握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清朝君主专制强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难点:对于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深入理解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发展过程。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君主专制特点,加深对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理解。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相关的案例、故事、评价等素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分析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3.教育学生树立国家统一观念,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1.唐朝的灭亡原因。
2.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三、教学难点1.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唐朝灭亡与五代十国分裂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朝为什么会灭亡?(二)学习唐朝的灭亡1.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过程,重点讲解黄巢起义和朱温建后梁。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灭亡的历史背景。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三)学习五代十国1.教师简要介绍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各国情况。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代十国时期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五)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六)作业布置1.复习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五、板书设计第20课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一、唐朝的灭亡1.黄巢起义2.朱温建后梁二、五代十国1.政治格局2.各国情况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让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唐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学生A:“可能是因为唐朝末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严重。
”学生B:“还有是因为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了。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吗?”学生C:“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政权。
”学生D:“十国则是指在五代之外,还存在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南汉、荆南、北汉、湖南等十个政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20世纪初,清朝的君主专制加强的情况,并能够说明其表现形式和原因。
(2)理解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深层次原因,并能够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清朝的君主专制强化,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2)清朝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深层次原因。
(2)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清朝君主专制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并引导学生思考它的原因是什么。
2.讲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5分钟)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讲授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情况,包括德宗、光绪、宣统三位皇帝对君主专制的强化措施,以及各种政治改革的失败原因。
3.分组讨论(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深层次原因,并总结出各自的观点。
4.小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结,总结出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拓展资料,比如《庐山谣》、辛亥革命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四、教学示范在讲授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突出各次政治改革的失败原因,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分析。
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思辨性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例如,以下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1)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原因是什么?(2)清朝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3)为什么各次政治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拓展资料,比如辛亥革命、庐山谣等,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对清朝君主专制强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20课教学设计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七年级历史葛艳燕教学重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教学难点:“闭关锁国”政策;封建专制统治已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探究学案【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策略】本课主要学习四个子目的内容: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和闭关锁国政策,这四个子目之间关系密切。
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的根源。
本课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本,完成自学任务,对本课有整体的认识,抓住重点,确定难点。
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重点进行巩固,并突破难点,通过总结“清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认识到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固然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但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激情演讲演讲内容《马戛尔尼访问中国》2、学生点评演讲(从声音、表情、普通话、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3、教师点评演讲,并对演讲者和点评者酌情给分。
4、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幻灯片“马戛尔尼使团到达中国后双方互赠礼品情况”。
导入语:通过两份礼单的对比,不难发现中英两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差距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去探索吧!5、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生本导学1、自主学习(要求:①通读课本99页~104页,对本课有整体认识;②根据问题精读课文,并完成自学任务)自学任务:⑴康熙在位期间,设立什么机构来加强君主专制?⑵雍正在位期间,设立什么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⑶清朝的统治者为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实施了什么措施?有什么危害?⑷清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方面实行了什么政策?具体措施有哪些?⑸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什么政策?造成什么危害?(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读课本,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自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2、小组讨论(要求:结合教材知识,独立思考探究问题,之后小组内部进行交流,交流时明确讨论负责人,明确讨论记录人,明确班内发言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设计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学生能够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明清对外交往的情况和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思考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也可以结合关于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址或影视作品引出课题。
2、讲授新课(一)军机处的设立①建立: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实质:军机处成为清朝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阅读“相关史事”和“材料研读”部分说说军机处的任务:只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皇帝的权力达到顶峰。
(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1.什么是文字狱——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2.文字狱何时最为厉害——清朝。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有康熙“明史案”“南山集案”,乾隆“胡中藻狱”等。
3.看教材小字和视频《文字狱》,同桌讨论文字狱的危害。
危害:A.残酷的文字狱使无数无辜的人死于冤狱;B_文字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文字狱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
)4.讨论: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和文字狱有什么相同?都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破坏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1.乾隆以后,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清朝官吏结党营私,贪风日盛。
2.官场的腐败之风也在军队中蔓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本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本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难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你知道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甘薯引入的详细内容,了解甘薯引入的具体过程,然后点题:甘薯引进和推广种植,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明清经济的发展(板书)教师指明本课经济发展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四个方面内容。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2.手工业发展3.商品经济活跃状况4.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是什么这种现象是当时社会生活发生新变化的反映——在封建生产关系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到了清代这种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有了发展,但仍处于萌芽阶段,发展仍很缓慢。
究其原因,与清朝统治政策有关。
导入“闭关锁国”政策学习。
板书:闭关锁国政策二、闭关锁国政策2.清朝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
P1183.对外贸易上由实行海禁政策到闭关政策的出台过程。
4.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小结:我们应从“闭关锁国”改革中吸取教训: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一、影视作品的内涵二、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影视资源教学的必要性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2.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虽然历史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将初中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在理解上却存在着很大困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展示:?清宫戏?图片教师:上面这几幅图片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的剧照 ,同学们知道这些电视剧讲述的是哪个朝代的故事吗?这些演员穿的衣服又是哪个民族的呢?这个民族是如何加强统治的?带着这些问题 ,咱们走进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说明:以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导入新课 ,有利于活泼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引领 ,合作探究:教师:入关前清朝只是一个偏居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入关后面对一个比原来疆域辽阔。
人口众多的大国,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进行有效统治的?学生: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一、君主专制的强化教师:清朝前期中央政权机构大体仿照明朝制度 ,设置内阁和六部。
内阁是最高行政机构 ,其职能主要是对奏章草拟处理意见供皇帝裁决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职权比明朝时大为削弱 ,无权决定大政方针 ,只限于办理具体事务。
但是有关军国大事的决策权 ,由凌驾于内阁之上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操纵。
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王公贵族组成 ,他们掌握兵权 ,经过他们研究决定的事 ,称议政王大臣决议 ,一经决定 ,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因此 ,一些议政王大臣非常专横跋扈。
最有名的就是康熙初年的鳌拜擅权 ,鳌拜作为四个辅政大臣之一 ,专横跋扈 ,独断专行 ,事事凌驾于其他辅政大臣之上 ,结党营私 ,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而且还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压制君权。
所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大大限制了君权。
而后康熙帝、雍正帝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教师: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雍正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设立军机处。
展示:?军机处?教师:雍正初年 ,为应对瞬息万变的西北战事 ,在宫廷隆宗门内设置了军机房 ,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 ,军机房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军事机构。
不久 ,更名为军机处 ,并逐步扩大了职权 ,由单纯处理西北军务扩大到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机构。
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5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下册历史20课教案1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
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公田不治诸侯争霸]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云冈石窟:①云冈石窟特点--面部特征高鼻深目、两耳垂肩;身体特征挺拔健硕;着装袒露右肩,衣服厚重。由此推断:印度佛教传入我国时间不长②地理位置:山西大同武周山麓③兴盛时代:北魏中后期(北魏时期,北方战乱,崇尚佛教)④代表作品:昙耀五窟
2.龙门石窟:①修建时间:公元5世纪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
4.我国雕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
【课堂小结】
【作业测试】1.完成教材学习测评P120 -121 2. 练习册P70--71
学生阅读教材填空
学生根据课件回答
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一、敦煌莫高窟1.石窟艺术的兴起2.敦煌莫高窟
二、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1.云冈石窟2.龙门石窟
三、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
教学
反思
教学媒体
课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内容
学生活动
修订内容
【情景创设】
【课堂进行时】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练习册P70知识结构填空
一、敦煌莫高窟
1.石窟艺术的兴起
2.敦煌莫高窟:①地理位置: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②兴盛时代:北朝、隋唐、宋元③主要内容:彩色塑像(泥塑)、壁画(舞蹈、建筑、佛经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④历史价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窟。
长城实验学校2015年春季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川教七下第20课石窟艺术的宝库
执教人
主备课人
魏砚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记住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所处的地理位置,知道其大多数洞窟开凿的时间;了解敦煌莫高窟是壁画和塑像为主的艺术成就及云冈石窟独特的艺术特点;知道龙门、云冈石窟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高潮的雕刻技术;了解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造像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
教学重点
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难点
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②地理位置:河南洛阳③历史价值: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保留大量的实物史料,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大量资料。
三、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
1.乐山大佛---地理位置:四川乐山,三江汇合处,唐玄宗时期开建。
特点:大佛正襟危坐,头与山齐,双手抚膝,体态匀称,造型庄严、雄伟。
历史地位:世界上最大的时刻弥勒佛坐像。
2.大足石刻---地理位置:重庆市大足县
代表作: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
突出特点:民族化和生活化的特色;佛道儒三教融合。
历史价值:大足石刻被誉为神奇的东方明珠。
【课堂讨论】隋唐时期能开凿出庞大石窟的原因
1.佛教的传入并逐渐被国人接受;
2.统治者利用佛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3.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石窟的开凿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