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
【名师测控】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三、【导学过程】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情景导入】出示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的图片,让学生讲出其名称。
【自主学习】一、明朝经济的发展1、明代,从国外引进的五种农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棉纺织业在______代已经从南方推向北方,我国丝织业中心,明代是_______、_____的丝织业后来居上。
制瓷中心是__________。
3、明清时期,_________和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中期以后,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产方式,______与______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____________政策②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______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______和出海船只的____________做出严格的限制。
③清政府下令只开___________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_____________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材分析:《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是2016年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下第20课,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至康乾盛世时达到顶峰。
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就是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表现。
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也预示着君主专制体制即将走到历史的尽头。
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吏治腐败,军备废弛,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中国出现了近代前夜的危机。
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者是初一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初中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新的成长,精力旺盛,独立性和叛逆性增强,接受新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也大大增强,完全具有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
但他们还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少年,精力充沛,但不耐久;活泼热情,但不深刻。
所以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持久的注意力,本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
充分利用文字狱和清朝贪官污吏的历史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方法和技能方面,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和历练,掌握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了合作探究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和探究综合题目提供了条件;但鉴于初一学生历史综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课在安排自主学习和探究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课外史料,直观的让学生感受闭关锁国的恶劣影响。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基本史实;说出清朝实施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基本史实和造成的恶劣影响;知道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
2.通过小组讨论,认识“闭关锁国”的影响。
3.通过了解清朝专制统治的表现和危害,理解政策制度的重要性;认识开放有利于繁荣发展,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
教学重点重点: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难点: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策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主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收集史料,讲故事等对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结构的重组和改造,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动力集中于老师一人身上”为“全体学生为主动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学案总编号:No.20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①②2.手工业:①②③3.商业:明清时期,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⑴时期:以后⑵地区及部门:、等地的业中⑶特征:“,”。
⑷关系:是早期的资本家,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是的系,是一种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⑴原因:①②③⑵过程:①②③⑶广州十三行的职能:⑷影响:①②1.明朝为什么要大量引进高产粮食作物2.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自我测评】(细心造就成功!)23【课后拓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看你对基础知识的运用状况如何?)11.学习本节课,对于现代化建设你有何建议?【夯实基础】 1.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 ( ) ①玉米 ② 甘薯 ③占城稻 ④马铃薯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2.在明朝,瓷器制造业居首位的是 ( ) A .杭州 B .景德镇 C .苏州 D .遵化 3.明朝时传入我国,原产于南美洲的农作物是( ) ①小麦 ②玉米 ③荞麦 ④甘薯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③ 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稀疏地出现在 ( ) A .江南一些地方 B .淮北一些地方 C .东北一些地方 D .西北一些地方 5.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
后来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 ) A .漳州 B .广州 C .云台山 D .宁波 8.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目的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①③④ 【创新应用】 9.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20课 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一、衣食住行的变迁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2.衣食住行的变迁1.就业制度(1)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
(2)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2.社会保障体系: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问题1】如何理解票证走进我们的生活,最后又退出历史舞台?探究:票证走进我们的生活和退出历史的舞台,都是由我国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它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国后,由于底子薄、人口多,加上政策上的某些失误,物质资料供应不足,商品短缺长期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有计划地使用物质资料,票证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供应日趋丰富,日常用品琳琅满目,市场上应有尽有,故不需要再使用票证。
【问题2】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
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
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探究:(1)实行“铁饭碗”就业制度时,从表面上看,好像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样,有饭大家一起吃。
其实是保护了懒汉、低能儿,挫伤了勤奋、聪明的人的积极性。
(2)现在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是通过人才竞争来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3)当社会财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对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
这样才两全其美,也有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1.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发行了大量的粮票、布票、油票、肉票……这是因为当时( )。
A.物资匮乏,计划供应B.物资丰富,敞开销售C.照顾贫困,方便使用D.为了收藏,发行票证答案:A2.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了,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课件(部编版)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新课导入
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 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泄露机 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 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 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你知道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什么吗?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 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探究点四: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原因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 (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材料二:“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嘉庆帝的敕谕 (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
7.直到咸丰年间,清政府依然把外交事务称为“夷务”,
称西方国家为“丑类”“逆夷”“夷性犬羊”等。这一
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B
A.严禁对外贸易
B.长期闭关锁国
C.加强封建皇权
D.抵御外敌人侵
“在长达19年的禁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3100多种 、151000多部,销毁书板80000块以上。”
1.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 文化专制政策 2.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
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
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
书籍的活动。
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为 了
借编书之名行查书之实,破坏古书
维
(跪受笔录,不能发表意见)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 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 构去执行。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清朝前期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视农业生产的原因;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认识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消极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清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清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学习重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学习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军机处设立的时间、作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2)、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时间段、特点)。
3)、说说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影响。
4)、说出清朝文化专制的基本情况。
5)、总结清朝文化专制的影响。
6)、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原因、表现、影响。
7)、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8)、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
9)、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五、〔课堂小结〕:(2')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8')一、选择题1.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与材料记述的事件有关的官职是()A. 军机大臣B. 议政王大臣C. 御史大夫D. 司隶校尉2. 随着皇权的强化,努尔哈赤赋予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其后世必然产生与皇帝权力的矛盾,于是逐渐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也成为必然。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习题教案(2019最新精编)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含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住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事件是()A.创立八旗制度 B.在中央设立内阁C.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D.设立军机处2.如图是北京故宫乾清门西的一处平房,这里曾经是清朝军机处的所在地。
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A.康熙帝B.雍正帝C.乾隆帝D.道光帝3.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关于军机处认识正确的是()A.军机大臣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B.军机大臣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C.军机处的设置降低了办事效率D.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4.“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C.实习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5.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集权的强化6.某旅行社在介绍一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一一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明朝内阁 D.清军机处7.某班四位同学撰写了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趣谈孔子的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创建》B.《论文成公主对西藏地区的影响》C.《从交子看北宋的商品经济》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8.如果你生活在宋元时期,看不到的社会现象是()A.在瓦舍中看戏、听书、看杂耍B.吃江南运来的大米C.大宗交易用纸币支付,不用带大量铜钱D.朝廷大兴“文字狱”9.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A.科举考试 B.兴办学校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10.加强思想控制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措施.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A.四书五经 B.唐诗 C.《资治通鉴》D.宋词二.解答题(共4小题)11.王朝更替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特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点解析及测试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考点:“闭关锁国”七下P118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的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后来居上;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①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
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②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表现: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③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3、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评价:①正面: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反面: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清朝的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有何认识?答:影响:(1)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2)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3)不能从根本上低档殖民势力的侵略;(4)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潮流,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和问题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二、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及明朝中后期我国出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难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知道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生答。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甘薯引入的详细内容,使学生了解甘薯引入的具体过程,然后点题:甘薯引进和推广种植,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
要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教师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板书)教师指明本课经济发展一目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四个方面内容:
1、首先学习农业的发展。
(板书农业的发展)指明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高产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材料:讲述这些农作物引入、推广的过程,说明这些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进推广的意义。
(出示史料)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产量也极高。
让学生分析粮食产物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
2、下面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状况两段内容: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①手工业发展状况是以哪几个手工业部门为例介绍的?这些部门有哪些突出成就?
②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小组活动,各抒己见,教师也参与活动,各组代表发表组内探究成果。
教师《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引导学生观察其花纹、色彩,让学生对当时棉纺织水平有一个直观印象。
学生活动与探究:P116
页“动脑筋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讨论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同时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问:“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说明了什么?生答。
(使学生认识到清代丝织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发展)。
《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并介绍,让学生感知青花瓷工艺水平高超,工匠智慧不凡。
初学了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①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繁盛,出现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
《皇都积胜图》,让学生感知北京商业繁荣景象。
学生活动与探究:P119页《南都繁会图》景象,回答问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弄清几个词的含义:“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西洋;“南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
通过画面和招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反映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活跃。
②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
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
如徽商、晋商,即是这种集团。
请一同学阅读“徽商、晋商”小字。
学生了解他们经营范围。
师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有的投资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导入资本主义萌芽学习。
3、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及清朝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发展概况。
让学生观察P117页下图《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说一说施复夫妇织不织布?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读小字,了解施复夫妇发家过程,他们成了大机户,剥削机工。
教师导:这不是当时个别现象,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织业中已出现了许多象施
复夫妇一样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了。
当时有“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现象了。
学生研读课文,了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是
什么?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什么实质?学生议一议(略)。
师述:这
种现象是当时社会生活发生新变化的反映——在封建生产关系内部
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到了清代这种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有了发展,但仍处于萌芽阶段,发展仍很缓慢。
究其原因,与清朝统治政策有关。
导入“闭关锁国”政策学习。
板书:闭关锁国政策1、师解释: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这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
推行的一项治国方针,就是主观割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
2、提问:清朝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乾隆帝信函,培养学生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
师生一起互动,学习P118页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出哪些方面原因,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答案。
3、与学生一起了解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学习第二自
然段:教师讲清在对外贸易上由实行海禁政策到闭关政策的出台过程。
4、导入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
板书:“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布置学生研读课文P118页最后一段及P119页小字,思考“闭关锁国”政策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5、学生探究活动一: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
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6、学生探究活动二:议一议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
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肯定学生思维,
允许学生有不同想法。
教师小结:我们应从“闭关锁国”改革中吸取教训:1、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2、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3、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4、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三、小结新课
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体会,置疑问难。
四、练习巩固(略)。